先附上新闻原稿: 孙启科是曲靖会泽县茚旺高中14级1班的学生,家住会泽迤车镇高笕村的一座山上。从会泽出发,春城晚报利群阳光活动小组的记者们驱车两个多小时才来到迤车镇,然而从迤车镇到孙启科的家里,还有近40公里的山路。山路弯弯曲曲,有些地方仅容一辆车通过,路面也越来越差,最后变成一条土路,从树木间穿过。一早得到消息的孙启科早早就从山上骑着摩托车来接我们,汽车上不去,记者只有走路进入孙启科同学的深藏在山中的家里。 孙启科家里有妈妈、哥哥和嫂子,还有一位双目失明已经90岁高龄的奶奶。记者环顾了一个孙启科的家,这是一套很老很破旧的土坯房,斑驳的木头横梁上有一个一个老鼠洞,墙上布满一道道裂逢,为了防止倒塌,孙启科的哥哥找来一些水泥重新敷了上去,水泥不够的地方就用黄泥敷。 房间里光线很阴暗,一台老式电视是唯一感觉现代一点的电器了。 院子里飞满了苍蝇,因为就在家的院子下方养着两头猪,这两头猪可是他们家最值钱的东西。因为孙启科即将上大学,这两头猪将会被卖掉,当成学费和路费给他上大学。 孙启科的妈妈一个人在务劳,种点土豆,每个月的低保费加上农业收入,平均每个月才1000多元钱。因为穷,孙启科高一的时候曾萌生过退学的想法,后来班里的老师帮他想办法,为他申请了每学期750元的补助,然后又打电话给他哥哥,请他借钱给孙启科继续学业,所以高中三年的学费生活费都是他向哥哥借的。 哥哥家虽然也很贫困,但咬着牙借陆陆续续借给他7000多元供他读书 。虽然家境贫寒,但孙启科的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而他本人也比较刻苦。 记者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在学校里,孙启科非常热爱学习 ,早上6:30不到,就已经开始了早自习,而在班上他也是睡得比较晚,周末的时候,孙启科很少和同学一起打球,除了学习就是学习。 整整一个学期,孙启科都会呆在学校里读书,很少回来看家里人。 一是车费太高 ,来回120元的路费已经足够他生活一周了。他每个月的生活费也才500元左右。二是浪费时间 ,光在路上的时间,如果哥哥没有来接他,他就需要6个小时才能到家看一眼,然后第二天就赶回来。 寒门出才子。孙启科说,这次高考成绩出来了,他考得了607分,对这个我们还觉得不错的成绩,他却觉得很失落,因为他预估分数应该在630左右。 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想报暨南大学或者华东理工大学,想学电气电报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因为他觉得这个专业好找工作。 "同路是福,相聚是缘。"这是孙启科最喜欢的一句话,他觉得人生路上与人相遇很不容易,有缘相聚就要珍惜。所以在高中,孙启科和同学相处得非常融洽,他珍惜每一个能帮助别人的机会,也感恩别人的帮助。 现如今,每年的高考状元都会引来各方媒体争相报道。 除了引人注目的状元,便是只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例能称作新闻了。 云南,两头猪,小伙,高考高分。 这样的文本语句试图给人以怎样的联想? 看到这个报道,无意中想起前些天北京市那位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状元的一番话。 寒门真如此再无状元? 隐藏在这个问题下面的,是令人心痛的事实。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教育资源如其他各种社会物质条件一般,差距巨大。 那里的孩子能找到的家教,培训班,各种真题册,都是乡里的孩子想象不到的。 就好像我们之前听过的一句毒鸡汤, "你以为富人过得不快乐?实际上他们的快乐你根本想象不到!"(当然,这是玩笑话) 既如此,主人公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考出高分,着实值得我们为之点赞。 而从这篇较为客观的报道中,也不难发现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他们的专业选择,不是从自身兴趣出发,而是将就业,将升职等因素放在首位。 而且很多这样的孩子心里都有个愿望。 那就是毕业后条件好了,就把家里人都接到城里。 而不是回去建设家乡。 由现实中的发展不平衡影响到了其中的人, 从而又造就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恶循环。 其实,我们也没有资格去批判人家的这种想法。 只能表达一下对于这种发展模式下人的行为选择问题的担忧, 仅此而已。 希望他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吧。 每年高考总会出现这类"励志"的事例,为什么总出现这类毒鸡汤 或许生在这个社会的原因,为什么只看到我们身边有这种穷困潦倒变卖家产去读书的事例,而很少看到国外因读书而返贫的案例新闻。 读书是个人的事,教育是社会的事。每年还有那么多因贫穷而读不了书的人,难道穷真的是如有的人说的是懒惰的原因? 家庭的困顿成为努力的动力,一个家庭靠一个大学生去解救,社会何其不幸!一个个体的突围,还有很多的穷人在挣扎中放弃 穷人读书是举全家之力,就像一场赌博,棋子好,坚持,成功;棋子差,便早早放弃。因此,农村的高中毕业率与城市比其实越来越低,对大部分农村人来讲,孩子读书如同鸡肋。 一个亲戚,三个小孩,为了儿子,女儿早早辍学。耕地,养猪,起早贪黑,两个儿子同时高中,种地还要打工,高中毕业,一个读了大专,一个疯了。几天就让四十多岁的人满头白发,那种白让人瘆的慌。也许是牺牲了一家人成就了一个人。 把穷人上大学作为激励更多穷人上大学,是不是很励志 穷人总是被毒害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寒门出贵子,穷成了财富。真的是吗? 有受教育的权利,但家庭、发展、现实的综合影响其实抵消了大部分穷人受教育的资本。只有那些天赋极佳的穷人在对未来期许的基础上做着家族式的努力。 教育不应该是富人的专属,而是人人天然的权利。不因家庭,智力而失去,只要个人意愿就必然享有。 寒门子第能取得这个成绩实属不易,千万不要因为经济困难放弃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这可能是改变他一生的最好的一次机遇。现在国家有贫困生助学金,还有生源地助学贷款,不需要放下尊严四处求人也能去上大学,上大学后再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应该可以顺利完成学业。不过贫困子第要做好一生努力打拼的准备,不仅是他本人,包括他家也需要他的拼博才能改善生活,脱离贫困,所以他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