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半履带车辆第一没有那么神奇,第二价格非常昂贵且难以制造。 我们分别来说。 第一,半履带车辆没有那么神奇。 其实德国早在30年代初期,就预料到可能会在恶劣地形进行装甲作战,开始研究履带和半履带运输车。 以Sdkfz250和sdkfz251半履带轻型装甲车为例,德国从1939年就开始大量生产,到战争结束一共生产了2万3000辆。 即便是德军最满意的sdkfz251半履带轻型装甲车,在苏联实战中也发现许多重大问题。 相比普通汽车,sdkfz251的结构复杂了10倍,故障率也高得多。 德军认为在苏联恶劣的交通环境中,sdkfz251的故障频频,很容易出问题。 它的发动机功率不够高,导致车辆机动性平平。真的遇到很泥泞的地方,sdkfz251一样要绕开,不然会同汽车一样陷入。 其实,后来美国援助苏军的M3半履带车的发动机功率比sdkfz251高40%,在苏联野外仍然步履蹒跚 由于结构复杂,sdkfz251维修和保养难度也远远大于汽车。德军诸如奔驰之类的汽车,可靠性是非常高的。苏联人缴获德国卡车后,一律自用,根本舍不得丢掉。这些卡车只要日常定期简单维护,即便长距离行军也很少出问题。 但sdkfz251这种结构复杂的车辆,简单的维护也让装甲兵非常头疼。而且很小的故障也不能由装甲兵自己排除,必须送到维修部门处理。 而且sdkfz251还有这严重的履带损耗问题,履带寿命不长,需要经常更换,不但昂贵还特别麻烦。 可以下个结论,sdkfz251虽可以越野,但综合性能还大大不如卡车。 sdkfz251一般用在卡车实在不能胜任的最恶劣野战地区,仅此而已。 第二,半履带车辆非常昂贵且难以制造。 德军主力装甲车sdkfz251在二战长达6年时间,一共造了1万6000辆。 相反,德国从1934年至1943年,一共生产了229万辆汽车,其中卡车72.74万辆,客车156.1万辆(含轿车)。 看看,数字相差太远了。 除了sdkfz251价格是普通卡车几倍以外,制造也是很大的问题。 造sdkfz251其实同造坦克,没有太大的区别,要花费大量的工时。 就算sdkfz251比汽车还要便宜,德国也无法保证较大的制造量。 其实,说这个问题本身就比较可笑。 谁能想象,大家心目中的机械化德军,在东线仍然主要依靠马匹来机动作战。 在波兰战役爆发前,德国陆军运输的核心力量,竟然是59万匹马。 资料中这么写:一个1万7000人的德军步兵师,其有着多达5400匹军马,实际达到了约3人一匹。也正是由于大量骡马的加入,德军步兵师当时还有编制一个240人的兽医连,专门给马匹看病。 二战的德军、日军、苏军、英军、法军都是高度依赖马匹运输的,国军就更别说了,连骡马数量都严重不足,只能靠人来挑担子。 唯一完全实现摩托化的,就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佬,仅仅无偿援助苏联的卡车就有37万辆。这也许就是美国能够获胜的原因! 知道烂路,但是不知道那么的烂 知道地大,但是不知道那么的大 知道天冷,但是不知道那么的冷 知道人多,但是不知道那么的多 履带式机动车辆的优势,仅仅是适合于复杂地形道路,而在其它的任何一个方面,针对轮式车辆都没有什么优势。 1.速度慢,2.载量小,3.耗油高, 4.维护难,5.成本高; 以二战各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来讲,不要说纳粹德国,就是美利坚合众国,也不具备想怎么装备履带,就怎么样任性装逼的地步。 一个大国,使自己的军队完全实现履带式装备的"机械化",只有在冷战中的几个主要国家部队达到;就这,它们的后勤运输载具车辆依旧是"摩托化"的轮式车辆。 "开玩笑,天气、地形能够阻挡所向披靡的第三帝国的军队?那个提建议的中下级军官,看来对本尊的决策有疑义,还不拉出去毙了?"所有立志于侵略的国家领导人,都是疯子,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军部、内阁等,都是如此,在他们的眼中,士兵、国民等等只是符号,而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当年在希特勒看来,他手下的部队,都应该是绝对忠臣,克服所有艰难险阻,完成自己的心愿,一统欧洲,争衡天下,所有天气、地形这样的拦路虎,都是浮云。在他的心中,根本就不知道: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只有枪炮的射程。 依靠绝对厉害的嘴上功夫,德国军队中上层,也把下级军人的生命当作儿戏,他们经过缜密的计算,认为图上作业非常理想,完全不顾实际情况。有些军官,想当然地以为,士兵的腿,应该不会有疲劳感。甚至以为,敌人的子弹穿透党卫军、国防军的士兵身体的时候,那种"刺啦"一声的感觉,无比美妙,不亚于贝多芬、莫扎特钢琴曲中的音符。 说句实话,那些在军队上层供职的军官、参谋等,基本都没有实地勘察过苏联大平原,想当然罢了,当时的空中侦查也很水,只是依靠几个间谍在地面兜了个圈子,回来交上一份上司很喜欢的报告,然后就去领薪水,到柏林的某个小区去泡妞了。 这就是当时德国军政首脑们心中的唯一正确想法,因为元首的意志是不允许被忤逆的。45天拿下强大的法国,已经让上层领导觉得,上帝是绝对眷顾德意志的。因此,制定"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中下级单位,根本就无法调派那么多的军事物资,只怪前线推进太快了,当时苏联真的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多红军部队的武器都是锁在库房中的,没有上级的命令,根本就不敢发放武器。 从侵略者的心理研究看,如果出兵的时候,把难度想得那么高,会严重打击前线军队的士气,这与反侵略战斗是不一样的,只有给自己的军队画上美丽大饼,士兵才会亢奋。 从技术角度讲,巴巴罗萨行动,计划只要3个月就可以拿下莫斯科,而履带式、半履带式运输装备,速度根本就跟不上前线部队的进攻速度,反而会拖后腿,这些沉重的运输工具,自身的油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装一车油,估计自己消耗一半,还容易成为游击队的重要攻击目标。 从历史上看,热兵器时代,后勤保障非常重要,美国这样的强大国家,海湾战争打伊拉克这样的鸟国家,还需要动用数十万军队,准备半年时间呢。对于希特勒这样的狂徒来讲,美国这样子能叫打仗吗?简直是丢脸。 因此,不是中下级指挥官、军需官想不到这些情况,没有准备,而是真的不敢。 烂路指的是春天,大地解冻,道路翻浆,加上村雨,寸步难行。西伯利亚更严重。巴计划设利6个月就能战胜苏联,低估了苏联的军事潜力和道路状况。 都只关心烂泥路没有适合车辆运输的问题,但那毕竟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真要解决总还是有办法的,那么干线运输,以及德国生产能力能否跟上的问题似乎都不是问题吗? 其实俄国的道路再烂,总有几条风雨无阻的好路吧,还有俄国欧洲部分的铁路也还算比较发达的。所以真正问题不在这里,而是整个德军从工业生产能力、干线运输到最后一公里的进军都出了问题,拖累了德军的进击未能达到目标。 德军会受到烂泥路的影响,苏军就不会吗?难不成他们会飞? 由于德军进击太快,后方的游击队伺机对德军运输线发起的骚扰和破坏严重影响了德军后勤的保障能力。而德国当时需要生产的东西太多,已经远远超过了生产能力。就算有好的解决方案,也无法生产出来。 所以说闪电战后的后勤准备不足才是根本问题,烂泥路只是放大了问题而已 履带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首先是油耗高。然是履带容易磨损拉长报废。即使到现在。坦克的履带也很难承受,5000公里的连续行军。并且这种车辆。通常都不能承载太多的重量,运输效率低下。所以履带式车辆,都是为进攻的坦克运送伴随步兵的。现在的装甲运兵车。 因为是希特勒领导,最终肯定会失败 就像我明明知道奔驰更有面子,还是买了本田,这种事不是你想有就有的,你得先摸摸口袋里有什么 干脆回答为什么不吸取拿破仑攻俄时代的教训,做好四年大仗的准备,不要把波兰和法国战役中闪电战偷袭的做法拿来照搬照抄,还有做好失败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