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预测太阳在30亿年后将变为红巨星并吞噬地球,那时地球将经历怎样的灭亡过程?
确实,根据科学家对太阳燃烧速度的判断,太阳将在30亿年(也有说是35亿年后)成为红巨星,那也意味着太阳走向死亡。不过太阳走向死亡的过程也是非常缓慢的,成为红巨星后的膨胀也会很慢,并不是一下子就膨胀非常大。
科学家们猜测,成为红巨星后,逐渐膨胀的太阳会一步步吞噬附近的水星,金星。而我们的地球很可能会很侥幸,不会被太阳吞噬。但即使如此,届时的地球也肯定早已不适合生命生存,高温会让海洋水分全部蒸发,地球彻底成为一颗毫无生机的星球,地球平均温度会迅速升高,会高达数百度,到底会是什么样?或许更像如今的金星。
所以说,太阳成为红巨星后,地球的死亡是必然的。不过地球的死亡无法避免,并不意味着人类同样会遭殃。如果人类足够幸运,能够把文明延续到太阳成为红巨星的那一天,恐怕我们早就逃出太阳系了。
即使我们没能逃出太阳系,在太阳成为红巨星时,也完全可以在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30亿年后,太阳系内宜居带不再位于地球附近,而会向外推移,会移动到木星土星附近,而木星和土星有很多卫星,并且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在有些卫星上有大量的水存在,而有水就有了生存的希望,人类完全可以移居到木星土星的卫星上面。
无论如何,如今的太阳足够稳定,我们也很幸运,太阳正值最好的时候。成为红巨星是非常遥远的30亿年后,人类有足够的时间为此做好准备!
30亿年后太阳会变成红巨星只不过是早期天文科学家们的预计和假设,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多数科学家们己经改变了自己的主观意识,但也不愿意维背主流,
原子模型看真实太阳系,地球与月亮,太阳与水星好比太阳系核内中子的两对夸克,金星,火星为核心的两个质子,太阳与地球内磁场完全一样,内外模型也一样,表面都是气态,,只不过太阳的气态:体积超大,压力也大形成了超强气候对流惊雷连连,表面完全被电弧覆盖,内部固态球体,由火山,高温,大风将气化的粉尘卷进入了高空的气态球体中,于是形成了地缦球体,与气态球体供磁,如果太阳系是自然物理现象,变化的机率太,谁也不能去预测。
恒星和人一样有生有灭。太阳绕银河一周约2亿年,如今太阳已绕银河大约25圈50亿年。太阳相当于一个25岁的年轻小伙。椐科学家计算,太阳上氢核聚变也就是现在约氢氦氮碳氧循环聚变还可稳定50亿年以上,当太阳氢核聚变完结后,还会因引力收缩温度上升到上亿度还会合成更重的元素。直到引力收缩发生大爆炸,大量向外喷射大量物质,地球将变成一遍火海,不到10秒地球海水全部蒸发。太阳中心只剩一个十多公里直径的白矮星。比太阳大几倍的恒星死亡后可以在中心形成中子星。
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但它也只是个中等质量的恒星,它在主序星阶段的寿命可达100~120亿年,如今的太阳大约为50亿岁,理论上讲它的主序星阶段还有50~70亿年的时间。
不管怎样,太阳终将都会迎来它的红巨星阶段,并最终变成一颗白矮星,依照目前的趋势来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地球也将经历它诞生以来最为剧烈动荡的阶段,并在这一阶段的最后走向消失。
这将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实际上无需等到50亿年后,大约在15亿年后,太阳的体积就会因为内部核聚变的变化而膨胀变大,虽然它距离吞噬地球还远的很,但是天空中太阳的视面积要比现在大1~5倍,而且它发出的光亮也会更强,那个时候地球所接收的太阳的热量要比现在多3~10倍,很显然地球上的绝大部分地区都难以承受如此之高的热量辐射,所以虽然太阳到50亿年后才会成为比现在的体积大二三百万倍的红巨星,但是太阳对地球的毁灭性破坏最多在15亿年后就会发生,届时地球将会在太阳光的强烈辐射下成为一个不再宜居的星球。
在大约50亿年之后,已经变得很大的太阳将会发生氦闪现象,在其氦闪一瞬间,太阳会释放出相当于几十万年核聚变释放的能量,如果到时候地球上还有生态环境和生命物种的话,这将是一种毁灭性力量。刘慈欣的作品《流浪地球》就是在假设太阳将要发生氦闪的情况下,人类不得不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故事。
由于氦闪释放的能量太大,它会在一瞬间烤焦地球的表面,可使地壳融化,其破坏力是相当巨大的,但是相对于太阳成为红巨星的破坏性,氦闪又算不了什么了。
当太阳的氦闪发生之后,它会大量的向外喷射气体物质,地球轨道有可能被剧烈的太阳风吹得更远一些,但是由于地球的轨道也航行在太阳风中,所以地球运行的速度应该放慢下来,使得地球在太阳引力下更靠近太阳,同时由于太阳将很快成为红巨星,膨胀的直径将超越如今地球的轨道,相当于运行中的地球航行在太阳的最外层,这也会进一步使得地球降速,那么地球受太阳引力的影响就更大,所以地球还是会更靠近太阳,最终消失于太阳的茫茫火海之中。
所以,当太阳成为红巨星之后,地球也将成为太阳的一部分,并在太阳的巨大引力之下解体,但由于地球大部分都是岩质物质,大多由重元素构成,那么被太阳吞并的地球的大部分物质都会继续向着太阳的深层下陷到达一定密度的程度时,已完全分散的地球将和太阳融为一体。
太阳氦闪之后的主序星阶段大约还有1亿年的时间,这也是太阳形成以来最为狂暴的阶段,当这个阶段结束时,太阳外部的气态物质已基本喷射完毕,但仍会有一部分气态物质附着在核心周围,而那个核心已经成为一颗白矮星。
那个时候的地球,绝大部分都已经被强烈的太阳风暴吹到了宇宙空间中,成为其行星状星云的一部分,完全可以用灰飞烟灭来形容,但可能也会有部分重物质附着在了白矮星上,随其不断地向外辐射着光和热。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能量来源,给地球带来阳光和温暖。但是,太阳对地球的"爱"不是永恒的。有一天它会毁灭了带给地球的一切。
科学家预测太阳会在大约50亿年后变成红巨星,地球将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但是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讲,再过大约10亿年就要考虑逃离地球了。
图示:太阳和地球10亿年后的太阳
地球在太阳变成红巨星的过程将经历怎样的过程?这就要从10亿年后开始说起。太阳的亮度是在不断增加着的。在过去的10亿年,太阳的亮度增加了大约10%,这对地球上的生命来讲是有好处的。地球变得温暖了,生命可以在留底上生存了。可是在未来的10亿年,太阳的亮度会继续增加。那样的话,地球就会变得太热了,地球上的水将会被蒸发,地球上的生物将会面临灭绝的危险。
如果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在未来10亿年内就要考虑逃到其它比较凉快的星球上去了,而不是再等40亿年太阳变成红巨星。
图示:红巨星时期的地球50亿年后的太阳
50亿年后,太阳步入了老年期。它变成了一个可怕的红巨星,体积膨胀的非常大。太阳的表面会膨胀到现在的地球轨道附近。这是什么概念呢?现在太阳的半径是696000公里。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大约是1.5亿公里。太阳表面膨胀到现在的地球轨道附近就意味着它的半径增加了215倍!
这时候的水星和金星已经被太阳吞掉。但是地球可能会幸存下来。科学家认为,红巨星时期的太阳会损失很大一部分质量,因此所有的行星都会远离太阳。地球会因此逃过一劫,没有被太阳吞掉。那时候地球成了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了,就像现在的水星一样,地球环境变得非常残酷,温度可能会高达400摄氏度以上。这么高的温度,生命不可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
图示:红巨星太阳和地球白矮星太阳
红巨星太阳没有把地球吞掉,地球幸运的存活下来。随后太阳耗尽最后一丝力气,坍塌成为了一颗白矮星。白矮星是太阳燃烧后的"灰烬",它内部不再有核聚变反应,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有更高的温度。地球依然经受着太阳高温的炙烤。
图示:地球将继续围绕白矮星太阳旋转
除了不幸被太阳吞掉的水星和金星之外,地球和太阳系的其它行星会继续围绕着白矮星太阳旋转,直到永远!
太阳在未来会成为一颗红巨星,但具体的时间大概是50亿年之后,至于会不会吞噬地球,目前来说,我们还无法确定。那这到底是咋回事呢?我们可以先从太阳的演化说起。
太阳的一生
按照目前主流的理论,也就是星云假说。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之后,经历了一代或者两代恒星,大概在太阳系附近,上一代恒星发生了超新星爆炸。
超新星爆炸的冲击波引发了太阳系附近分子云的平衡状态,引发了分子云的引力坍缩。于是,分子云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一个恒星胚胎,乃至原恒星,最后当原恒星被点亮后,恒星就进入了主序星时期,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太阳。
这里,我们就要搞清楚恒星是如何被点燃的?我们把视角切换到微观世界来看,由于原恒星的引力巨大,导致内部的温度和压强变得巨大(能最终达到1500万度和200多万个地球大气压)。我们都知道,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但是由于温度太高,导致电子和原子核无法一起愉快地玩耍,各玩各的,这时候就进入了一种等离子态。在这种状态下,电子和原子核都是自由自在地瞎跑。
我们都知道,恒星内部是核聚变反应,说白了就是原子核和原子核之间的反应。但是原子核是带正电的,意思是说,它们应该是相互排斥的。要让它们进行反应,就得克服库伦力。理论上来说,如果温度达到1亿度,才有可能促发核聚变反应。太阳内核是不足以促发这个反应的,不过在微观世界当中,存在一种叫做隧穿效应。
可以理解为,在宏观世界中,原本需要具有一定能量的时候才能实现的反应,在微观当中,即使能量不够,也能发生,只不过概率极其低。在恒星内核,一个氢原子核发生核聚变反应概率,大概需要10亿年,才能发生一次。但由于恒星足够大,内部的原子核足够多,因此,这个反应就能发生,而且还能保证不会一下子全炸了,只是慢慢烧着。当核聚变反应开始进行后,恒星也就是点亮了,进入了主序星时代。
主序星时代的恒星其实极其温度,太阳现在就是如此,整个主序星时期大概能够持续100亿年的时间。我们可以把太阳看成是一个火炉,普通的火炉烧的是煤炭,而恒星火炉烧的是氢原子核,而炉渣就是原子序数更大的原子核。氢原子核会发生核聚变生成氦原子核,而这个氦原子核就是炉渣。
当内核的氢原子核烧的差不多时,由于太阳的辐射层会把太阳的内核和对流层隔离开,这就使得外部的氢原子核没有办法进入太阳的内核当中充当燃料。
由于氦原子核发生核聚变反应的条件要比氢原子核更加苛刻,因此,内核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收缩(这是由于没有核聚变产生的向外压力来进行平衡导致的),而太阳外壳会开始向外膨胀开来。太阳膨胀之后,半径会变为原来的200倍左右,称为一颗红巨星,到那个时候,水星和金星都会被吞噬,而地球大概会在太阳大气的位置。
同时,太阳内核的收缩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促发氦的核聚变反应,炉渣就是氧和碳。
在点燃氦的那一刻还会发生氦闪。
氦作为燃料会烧大概10亿年左右,当氦也烧完了,内核即使在引力的作用下也无法达到点燃氧和碳的核聚变(主要是质量导致引力不够,导致温度不够),于是,就会变成一颗白矮星。
至于膨胀的太阳壳层还会继续膨胀,然后彻底和核心分离,最终成为行星状星云。
以上就是太阳的整个一生。
至于地球的命运,我们只知道,在太阳变成红巨星时,地球的位置大概在太阳大气的附近,会不会被吞噬是我们现在无法确定。如果没有被吞噬,地球最终的宿命也很难说。但我们能确定的是,当太阳变成一颗红巨星时,地球将极其热,这个温度足以消灭地球所有的生物。不过,对于地球生物的灭顶之灾应该要早于太阳变成一颗红巨星。
这是因为,太阳的主序星时期其实是逐渐升温的,科学家通过理论计算发现,再过20亿年后,由于太阳温度的升高,导致地球的温度高到不再适合做一颗宜居行星,所以,如果那个时候人类还存在,就应该准备跑路了。(不过,客观地说,人类持续20亿年这个事有点太不靠谱了。)
科学家预测太阳在30亿年后将变为红巨星并吞噬地球,那时地球将经历怎样的灭亡过程?
太阳未来将成为红巨星,这一点《流浪地球》中已经科普到路人皆知,但太阳为何会变成红巨星,地球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死亡过程,也许大家可能都不太清楚,下面来简单分析下太阳和地球的未来会是一个如何的发展过程。
《流浪地球》中描述的氦闪和红巨星有什么关系?
关于氦闪《流浪地球》的粉丝肯定了解这是太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太阳为什么会氦闪剧中并没有交代,包括很多科普文中也仅仅表示氦元素堆积,燃烧剧烈导致氦闪,大致描述上并没有错,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下面就把这缺少的这点给补上。
质子链反应这是在太阳内核正在发生的过程,第一步中一个质子的氕(氢同位素)聚变成一个质子+一个种中子的氘,不过过程很漫长,曾经天文学家计算太阳内核达不到这个温度,但后来量子隧穿效应的发现解释了这个过程,尽管如此,这个效率很低,这也是制约太阳燃烧速度的关键,太阳正在"控制"生产燃料的速度。质子链的会生成氦三然后是氦四,但到氦元素阶段会发生一个问题:
氦元素的聚变温度要求更高,太阳内核原本可以通过坍缩达到这个温度
氢元素燃烧要求更低,内核存在热压力,无法满足这个要求
因此以太阳的质量在主序星阶段(氢元素燃烧为主的阶段)内核是不会出现问题的,但在后期内核的氢元素逐渐消耗,此时内核的燃烧结构将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请看上图中0.5-1.5M⊙(太阳质量倍数),这就是类日恒星的结构,中间是辐射层,以外才是对流层,因此内核氢元素慢慢耗尽后氦元素会堆积在内核中,同时热压力也会减小,扛不住外壳压力的内核会出现坍缩,内核氦原子的电子突入到电子兼并的极限状态,形成氦白矮星内核,这一点很关键,我们标注MARK1,这是导致氦闪的重要原因,下文详解。
此时内核收缩后,部分辐射层的氢元素会进入原本内核的区域,这个过程也非常重要,我们标注MARK2,这是导致红巨星的重要原因。
MARK2: 内核逐渐收缩为简并态氦核,外壳中的氢元素进入到内外壳层之间间隙,这些氢元素将达到聚变条件,而且此时内核温度更高,氢元素的燃烧速度也比主序星阶段更高,当然它会产生更多的热压力以及氦元素,前者将导致恒星逐渐膨胀,后者将会给简并态氦核再加一些猛料。
MARK1: 这个突入到内核的氢壳层燃烧给内核提供了更多的氦元素,这个累积工作最终将达到氦元素的聚变条件,约为1亿度以上。
正常情况下氦聚变也会和氢元素聚变一样,也就是个"温柔"的过程,但此时内核条件是氦白矮星的简并态,并不能像氢核聚变时能自我调节热压力,就像火药燃烧和炸药爆炸的区别。因此简并态的氦核会经历一个失控的聚变过程,在极短的时间内氦核中的大部分元素将转换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会导致恒星经历一次物质爆发的过程,这就是氦闪的简单过程。
氦闪的能量并不足以摧毁恒星,但它的物质抛射过程将是太阳系的末日,一次太阳超级磁暴活动就可以将人类送回18世纪,那么氦闪的大量太阳高能物质冲击甚至可能剥离行星大气。
恒星内核动荡的过程
太阳在第一次内核氦闪以后,内核会继续坍缩,外部的氢壳又会重新进入内核,达到氢聚变条件,然后堆积氦元素,静待下一次氦闪,这个过程会持续到内核大部分元素聚变碳以及部分氧的状态,再无法点燃碳闪或者氧闪为止,此时外壳已经被剧烈聚变的氢元素推到太远了,再无法被内核引力束缚,扩散为行星状星云,而内核则留在中心成为一颗白矮星。地球在太阳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什么?
准确的定义的话,地球上的生命并不会经历太阳狂暴的氦闪和疯狂红巨星阶段,因为地核冷却将会导致地球过早的失去宜居条件,甚至我们可以确定,地球生命的未来并不是太阳决定的,而是地球本身。
地球磁场来自炽热的铁镍质内核流动而产生了磁场,而磁场可以偏转太阳风中的高能带电粒子保护大气免受剥离,因此地球的磁场就像是一个看不见的金钟罩保护地球脆弱的宜居状态,当二十多亿年后地核冷却,首当其冲的就是地球水汽循环圈,我们可以来讨论一下这个过程。
1、在正常状态下,由于磁场的屏蔽,大部分高能带电粒子并不能进入大气层,大气层的散逸层大气逃逸还是由部分带电粒子和紫外线的光解所致,而水汽主要是短波紫外线光解,逃逸的是氢气,而氧气则会留下与氧分子结合成臭氧,或者将氧分子解离,氧原子与氧分子构成臭氧O3,这就是臭氧层的来历。逃逸的氢以及其他大气分子是少数
2、失去磁场的情况下,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会直达大气层,这些粒子的能级从KeV到GeV不等,与空气原子碰撞而使其电离,但电离并不是逃离的主要原因。这个过程会使水汽解离的速度大大增加,导致地球大量失水,高能粒子也会碰撞氮和氧,形成有毒的二氧化氮,阻挡光线,植物枯萎,动物失去食物来源,地球生态恶化。
3、逐渐发展的红巨星,使得地球获得的总辐射量增加,会继续促使水汽逃逸,从地球诞生到现代,大约有26%被紫外线光解而逃逸(在有水补充的条件下),未来红巨星辐射增加,这个逃逸过程会加剧。
4、具体需要多久可能尚难确定,但估计生命很难支撑到第一次氦闪,因为太阳的第一次氦闪会发生在其脱离主序星阶段大约12亿年后发生,这12亿年会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实在难以想象。但可以肯定的是,水汽逃逸,地球越来越干燥,而二氧化氮在努力在降低温室效应,氧含量却越来越高(光解后氢逃逸,氧留下),氧化作用加剧,火灾频发,地面还真有可能发红,就像火星一样(与铁结合形成氧化铁)
5、氦闪时代来临,地球大气层会受到极度冲击,我们不能确定会失去多少大气,但风雨飘渺的氦闪风暴中,生命可能彻底消失了。
6、疯狂的红巨星时代来临时地球早已死气沉沉,据评估太阳的红巨星大约会扩张到地球轨道附近,但太阳质量减少,地球轨道外前可能会逃脱被吞没的命运,不过这有啥区别呢?未来的木星时代?
未来到达太阳气体外壳扩散阶段时,太阳系内每一颗行星都会接受高能太阳物质的洗礼,比较好玩的是太阳系内每一颗行星都有可能拥有自己的环,就像土星一样,而这些物质都有太阳免费给予,只是这个美丽的光环是以太阳系的死亡为代价。
地球有环?
火星有环?
而木星将会疯狂的吸取这些气体,力求成长为一颗恒星,据测算太阳的40-50%的质量会以星云的形式从黄道面向外扩散,如果木星能从这些物质中截留1/3的质量,那么它未来将会成为一颗入门级别的恒星-红矮星。
《2010威震太阳神剧照》
地球此时已经无需再考虑未来,因为白矮星时代的地球将不会再有机会诞生生命,而木星的卫星系则非常有可能在木星的红矮星时代迎来生命,毕竟木星的伽利略卫星都具有这个潜力,并且木卫二甚至在现在都可能已经诞生生命。
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在票房赚的盆满钵满的同时也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1.5亿公里外的太阳
电影中的太阳由于即将因为"氦闪"而加速变成红巨星,所以地球人类才开始了"流浪地球"计划准备逃离太阳系。但由于科幻电影本身就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再创作,因此现实中的太阳也确实会变成红巨星,只不过要等到50亿年后才行,而届时的人类文明肯定已经离开太阳系了,所以"流浪地球"并不会真的发生。
根据目前的太阳系演化模型,我们的太阳系是在46亿年前才开始坍塌的 ,准确的说就是当时的"太阳星云"受到了临近恒星超新星爆发的扰动,从而产生了局部坍塌导致那一区域的星云物质密度和温度突然增加,形成了原行星盘并且在中央位置触发了核聚变反应,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太阳。
由于太阳在可见光频谱中黄色和绿色最强烈,而大气散射又使得地球天空呈现蓝色,因此太阳在我们人类眼里就变成了白色,但在太空中的宇航员眼里太阳还是呈现黄色的,这也是为什么太阳学名叫黄矮星的原因。
现代物理学已经证明,宇宙中所有恒星包括黑洞乃至宇宙本身都是有寿命限制的,而恒星寿命长短取决于内部核聚变反应强度,质量越大的恒星内部氢元素消耗越快,太阳这种黄矮星里的氢元素足够消耗100亿年左右。
氢元素消耗殆尽后时产生的热量在传导至外层后将使其膨胀,带来的后果就是太阳最外层将膨胀到火星轨道附近 ,而水星金星和地球这三颗类地行星届时将在太阳内部运行,直到被太阳完全融化为止。
其实宇宙中除了红矮星构成的恒星系内的行星绝对安全外(因为红矮星不会膨胀),其他所有恒星系内的行星都会因为恒星寿命的终结而或多或少的被影响,其中又以靠近恒星的行星最为悲惨(比如地球)
太阳的能源来自核心区域的聚变反应,目前主要是氢元素聚变为氦元素,同时释放出能量来,这些能量经过漫长的碰撞,与引力抗衡之后,才达到太阳表面,释放出来。核心能量与引力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才会维持太阳的现状,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太阳。
但是,核心的能源是有限的,目前每秒有6亿吨的氢元素聚变为氦元素,其中有400万吨氢元素完全转换为能量,因此,随着时间流逝,核心区域的氢元素将会越来越少。
在几十亿年后,这个时间目前无法准确推测,一般来说是50亿年,但可能在这之前就开始不稳定了,而对于地球来说,太阳的一点变化可能就会造成地球的毁灭。
当太阳核心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后,氢聚变已经不能维持太阳的稳定了,于是开始收缩,这样内部温度进一步升高,于是点燃了氦聚变。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在太阳反复的收缩膨胀中,内部的聚变逐渐升级,但最终停止在碳氧聚变阶段,因为太阳的质量不足以继续后面的聚变。
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大概要持续几千万年,太阳不断变大变小,进入一个活跃时期。同时,太阳的各种粒子和其他表面活动也会变得非常频繁和剧烈,如果做个比喻来说,现在的太阳活动就像平静的湖面,而那时的活动完全是飓风级别甚至更强烈。
在那时,地球上的生物已经不能存活了,强大的太阳粒子会吹散地球大气,可能剩下薄薄一层,生物全部被杀死,地球成为一颗死星。
而进一步,在不断的喷射爆发中,地球随时面临着被命中的风险,一旦命中,很可能成为一个熔岩星球,甚至被击碎。
就算地球幸运避过了各种喷射,但随着太阳进入红巨星阶段,太阳的体积越来越大,逐一吞噬了水星和金星。由于引力的变化,地球轨道将被改变,这一结果就会使得地球要么撞向太阳,要么被抛向外围。
如果地球又幸运的没有撞向太阳,那么接下来的大爆炸将无法躲过。太阳的爆炸将外层物质全部炸向四周,地球,火星基本都无法幸免,最终成为星际间的碎片。
太阳是位于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中心的一颗古老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著的一个理想球体。自古以来,人类就感觉到太阳对地球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又无法解释清楚。直到后来,科学家才对太阳的物质组成和能量来源有了一些认识,并推测太阳将在50亿年后变成红巨星吞噬地球。那么太阳为什么会变成红巨星?太阳的生命历程是怎样的呢?
根据现有的理论星云说,太阳和太阳系内的所有星体都产生于一团巨大的尘埃分子云,这团巨大的尘埃云通过互相冲撞,或是临近的超新星爆发使其中心发生了引力坍缩。
坍缩后的星际尘埃云得到聚集,形成密度较大的区域,同时还会吸引更多的星际物质在角动量守恒的情况下发生自转。由于压力和温度的急剧升高,尘埃云的中央会形成一个的大球体,其余则分散在扁平的盘面中,围绕着这个球体旋转。这便是我们现在的太阳系!
这个时候,初期的太阳已经形成,我们称之为恒星,成为恒星后的太阳,就已经可以不断的发生核聚变反应释放大量能量,大约每秒钟就有6亿吨的物质被转化成中微子、太阳辐射和大约3.8*10^26焦耳的能量。这些被释放的热量使恒星本身向外膨胀与向内坍塌的引力平衡,达到稳定的状态即壮年——我们称之为主序阶段。我们现在的太阳就是处在壮年时期,并且还会持续数十亿年。
可是核聚变的发生需要氢来提供原料,所以随着核聚变的进行,太阳内部的氢就会越来越少,而太阳的内核也会因此向内收缩,外层受到更大的引力向中心靠拢,主序恒星就开始向老年期过渡。为了抵消其向内坍塌导致的引力,太阳就得加快消耗核心的氢,释放更多的太阳的能量。
当前,太阳的光度正在以每1亿年1%的速度增加。在今后45亿年中,太阳的光度将增加30%。50多亿年后,太阳的辐射能量将达到现在的2倍多。在如此强烈的辐射下,地球表面的温度甚至可以达到300多摄氏度,海洋和湖泊也早已消失殆尽。而这时,太阳就已经退出主序阶段,进入红巨星阶段。
由于太阳内核产生的能量已经无法与向内坍塌的压力平衡,所以太阳内核开始急剧收缩,然后氢核聚变会往外进行,于是发展为内核缩小,外壳却增大的红巨星。这将是太阳系的灭顶之灾。
计算结果表明,此时太阳的大小大约会达到现在的10倍,光度甚至变成现在的50倍,膨胀的太阳足以容纳水星、金星,甚至是地球轨道。即便地球幸免于难,红太阳的巨大热量也会把地球烧焦,任何生命都无法幸存。
但是地球的命运真就如此?其实不是!
答案还有很多地核冷却
太阳是强大的,太阳的光和热孕育了地球的生命,但是也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地球的生命,这是因为太阳内部的聚变反应产生的高能粒子无时无刻不在轰击着地球。这些高能粒子可以穿过人体的DNA并导致人体癌变,不过还好在地磁场的保护下,绝大多数的高能粒子会发生偏转,绕道而走;而少数没偏转的地球又被地球大气阻挡。这样,我们才能在地球上活下来。目前普遍认为地磁场的形成与地球的液态外核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地核分内外两层。内核是固态的铁,外层则是处于熔融态的铁。液态外核在6000K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条件下,原子中的电子会大量逃逸出来,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的原子变成正离子。如果正负电荷不分离(这叫等离子体),那么整体还是呈电中性。
地球与生俱来就有微弱的磁场,这是产生地磁场的"种子",而且地球在自转着。当等离子体在微弱磁场中随地球自转运动起来之后,正负电荷就分开了,因为正负电荷在同一个磁场中运动时,偏转方向刚好相反。分开的电荷随着地球自转,又产生新的磁场(我们从中学物理:知道,运动的电荷产生磁场)。这是一个放大效应,所以地磁场就越来越强了。但另一方面,高温会削弱磁性,因此也不能无限地放大下去。这样,磁场增加到一定程度就稳定下来,形成了现在的地磁场。
从上述来看,地磁场的产生离不开两个条件:一个是地球的自转;另一个是液态外核的存在。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地球自转是不会停止的。但液态核存在的时间却是有限的,因为地球外核之所以能保持液态,靠的是固态内核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而放射性元素总是衰变一点少一点的。等到地核冷却,我们将失去磁气圈,太阳风中的大量高能粒子将直接射向我们,我们的大气也将会被太阳风慢慢吹向太空。
这一幕其实早已经在火星历史上上演过了。火星曾经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厚厚的大气层,但几十亿年前因地核的冷却,导致今天的火星几乎没有大气,也没有生命。地球被吸入黑洞
地球被黑洞吞噬是好莱坞末日影片最喜欢的题材之一。 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这一剧情既神秘,又惊心动魄。黑洞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虽然对黑洞了解不多,但我们知道它们的密度是如此之大,甚至连宇宙中的赛跑冠军一一 光.都无法逃脱它们的魔掌。并且科学家相信,在黑乎乎的宇宙空间,到处都有流浪的黑洞存在。
不难想象,它们也可能一不小心闯入我们的太阳系。如果是微小的黑洞,倒也没什么危险。譬如说,一个质子般大小的黑洞撞上地球之后,它会像虫子一样在地球.上钻出一条细长的洞,然后扬长而去。因为它的引力还不足以把整个地球一吞而尽。但要是一个质量超过月球的黑洞,就有点麻烦了。既然光都逃不脱,那地球就更不用说了。如果地球太靠近黑洞,就算不被黑洞吞噬,黑洞强大的引力也会引发地球大规模的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地球由生命的天堂变成地狱。地球生命被伽马射线暴毁灭
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最壮观的自然现象之一。它们大多是大质量恒星死亡时坍塌产生的。-阵短短几分甚至几秒钟的伽马射线暴释放出的能量,甚至比太阳一生中释放的能量还多。这些高能的伽马射线有可能摧毁地球的臭氧层,而且还可能直接触发全球气候变冷。
臭氧层被破坏之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就可以直达地面了,对陆地上的生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事实上,距今4.4亿年前的一次伽马射线暴可能要为地球生命的首次大规模灭绝负责。不过,所幸伽马射线暴的源头离我们都非常遥远,我们不必太担心地球生命会在一夜间被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