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 民以食为天,大米应该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人的主食,但是,它的来之不易很多人是不知道的。 在杂交水稻普及之前,种植水稻的地区亩产千斤还真是稀奇。遇到旱年有可能绝收,老百姓想吃到白米饭算是奢侈。最多的时候是葫萝卜、红薯、腊菜等杂粮与大米拌在一起蒸饭还是最好的了,稀饭是照得进人的,一日三餐有一餐吃饱的真是奢望。 如今有人说大米含糖量高,少吃为好;又有人担心现在人们撂荒太大,可能影响到口粮,买不到大米。真的是乱七八糟地充斥着各种媒体,让我们以吃大米为生的群体不知道大米到底是怎么样了? 唉,大米对于我来说,一天不吃它就真的觉得肚子饿着,那些以大米为生的人们对大米是怎么个看法还真的不知道! 八十年代以前的人都知道自己最难忘,又最喜欢的食物。在我的记忆里直到今天,我最喜欢的食物是牛皮菜(厚皮菜)。它杆白叶绿,叶丰杆厚,是一道绿色素菜,炒蒸拌炖都是一道美味。 在七十年代里,每年的农历四月,青黄不接,缺粮就在这一个月。俗话说生在四月的人命苦,就是这个意思。我家劳力好,一年生产队按劳分配的粮食基本够吃,主要是家里吃长饭的孩子多,怎么节约在农历四月都要缺十来天主粮。我父亲在公社搞副业,灵活钱还是够家里用。 谁知那一个月公社片石厂任务紧,父亲将近一月没回家。我和弟弟的口粮越吃越少,已到了空缸见底的程度。为了等到父亲回来,我精打细算,把紧剩的一点米,一点面条,一点玉米粉,在自留地采摘回一些瓜菜,搭配在一起度日。那时没有多余的猪油菜油,一个家只要不断盐巴,不缺酱油,生活就丰足了。 快到月底,父亲还没回来,我和弟弟断炊了。那天晚上,家里没有一粒主粮了,我只好跑到自留地里,扒了一篮子牛皮菜,到河里洗的干干净净,回到家把叶揪下来,只煮杆杆。弟弟哭闹不停,我也无奈悲伤,心里多么想父亲突然回来,带回好吃的东西。牛皮菜煮好,捞起来放在冷水里透一透,用手撕成一小条一小条的,放在一个大碗里,撒上盐巴,倒上酱油,一拌,我和弟弟吃的特别的香…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牛皮菜成了绿色食品,我时常在菜市场买这款菜回菜,炒了蒸干饭,凉拌,清炒等,都受家里人喜欢。牛皮菜吃起来细臆滑嫩,营养也挺丰富。所以,牛皮菜在我生命里是永远难忘记的一道美食。 (原创) 清蒸马哈鱼头。 折耳根(学名:鱼腥草;俗名:猪屁股)。首尝,难受之极,呕,发誓八辈子不沾;次尝,稍好;后,久而习惯,以为菜肴珍品。 这一辈子吃的就是白宰鸡,一辈子吃不厌的菜,红烧肉,卤鸭子,清燕桂鱼!只要每次吃饭喝酒有这盘菜在,都可下酒下饭了! 红薯。我们老家叫苕,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揭开锅盖看见又是红薯饭!就我对姆妈说,怎么天天吃红薯饭!姆妈说,灶里罐子有喂饭。就是纯白米饭。姆妈对儿女就是这样用心关爱(⑉°з°)-♡姆妈的恩情永不忘!这就是儿时最难忘的食物。 还有粽子也是难忘记!记得小时候一天和姆妈老远沉湖大粽叶,芦苇都是长在水里面!姆妈不让我摘,叫我站在河边看姆妈摘粽叶。芦苇有我和姆妈太多的回忆,这就是我喜欢芦苇的原因。和姆妈在一起最幸福[666] 红薯!我是六零后,河南人,是它养活了我,救了我的命。小时候,起码十五、六岁(初中)之前,锅上锅下,全是红薯,红薯块,红薯干,红薯面,占当时食物的80—90%,现在想起来,那时红薯真好吃,现在的没法比…… 肚饥难忍,吃什么都香。尤其值得回味的是家常便饭。 忆苦思甜饭!想起了那艰难困苦勇于奋斗的年代! 西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