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所在学校换了新校长,领导班子成员也大换血。 一、新校长:有钱有能力有靠山,缺一不可。 新校长原来是学校一语文老师,靠向多个学校推销学生资料,几年下来赚得盆满钵满。他头脑不是一般灵活,推崇魏书生,教学成绩也不错,真正是名利双收。他跟原校长关系很好,先后被提拔为教研组长、政教主任、副校长。 羽翼渐丰后,他想当校长,就用钱铺路,结识了县里某位主要领导,并认成亲戚。第二年,他利用关系巧妙地将原校长调到中心校任校长,自己成功上位。 二、教务主任:教学业绩突出、做事认真实在的老师。 新校长上任前,已经提前物色好教务主任人选。 这位老师是市级优质课获得者,省级骨干教师,教学成绩优秀。并且担任过教研组长,做事原则性较强,人际关系也不错。 教学是学校立校之本,教务主任必须选择熟悉教学业务、教学业绩突出的老师,才能真正起到领头羊作用,才能真正把教学抓到实处。 三、政教处主任:校长的远房亲戚。 政教处管学生,吃力不讨好。万一学生出了事,就是学校的大事儿,校长往往吃不了兜着走。所以,新任校长将政教主任给了自己的一个远房亲戚,他自然尽心尽力,校长自己也放心些。 四、后勤主任:一个非常强势的老师。 这位老师来自本地一个大家族,平时比较横,老师们惧他三分。新校长刚上任,有些老师不服气,原校长的"余党"肯定要缠斗,必须要有一个霸道的人来"保驾护航",就把总务主任这个肥缺给了这位"狠人"。 五、办公室主任:家庭有背景的一位老师。 学校本来没有办公室主任职位。但有位老师是镇政府某主要领导的妻子,平时能说会道。新校长为了协调学校跟政府的关系,就增加了这个职位。现在社会事务进校园繁多,她负责这项工作,镇政府的人会给面子,工作也好开展。 六、工会主席、教代会主任:愿意合作的原班子成员。 上一任校班子成员中,有两个跟原校长走得"近"的,都调到中心校了。有两位年纪大些的,仍担任教学副校长和后勤副校长,但没有什么实权。另外两个被分别安排做工会主席、教代会主任,算是给他们一个台阶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校长提拔了近10位年轻老师,分别担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学科教研员等,将班子成员一下子扩大到16人。这无形中给各位主任施加了压力,如果干不好,马上有人取而代之。 这就是这位校长的用人之道:有的岗位唯才是举,有的岗位任人唯亲,有的岗位因人设岗,有的岗位做顺水人情。 您觉得他这样提拔班子成员有道理吗? 说来话长。不过从七十年代到现在,我们的乡级中学,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中。教育教学质量也处在逐步巩固提高中。我由衷赞誉这期间的每一任校长。 良心话,处在我们乡的受教育孩子们,相应的来说,是幸运的。—— 一个贫困县的极偏僻的深山,仅有七千人口的小乡,竟然有七八十个研究生,博士生,他们有的在部属大学做教授(如后木桐沟的张新友同学),有的在华为集团驻海外办事处担任总监等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历任的校长正确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有着重要的关系。 现在回答题主所说的问题吧。七、八十年代的校长,是由教育局人事科到学校通过与教师座谈,在教师大会上提出选拔学校领导和校长的条件(一般情况有三个条件,其一是品格好,修养好。其二是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影响力。其三是业务素质好教学能力强且年轻有为),然后经过充分讨论,以无计名投票的方式选出领导班子,再以同样的方式选出校长。 这时,这个校长还不叫校长,叫负责人。等教育局报告给县人民政府,政府通过考察政审后,下任命书,才是名副其实的校长。 九十年代以后,是由乡政府和乡教育组提名,县教育局考察任命。好在我们那儿穷山僻壤,外地的都不愿意去,大都是从我们学校选拔产生的,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说九十年代的接任校长的是我们初中时的文体委员谢X,他虽然教学能力弱了点,但是他公正廉明,组织能力强,会用人,教师都乐意恪尽职守。 第二任和第三任,原来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包括教师大多都是他们的同学,自然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他们每一任都是十多年,年龄大了,就让贤;升官了,就举贤,所以学校的工作长期处于健康发展中,且充满阳光,这是令人欣慰的。 不知题主和读者看到这样的回答有何感想?敬请留言! 此属[回答原创] 学校领导怎么样选拔出来?这个问题主要看是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领导了,下面就县一中的一般情况分析,应该有以下两个不同时期的特征,说明怎么样选拔。 第一,学校校级领导,这个一般有行政级别,上级部门,会按副科级、正科级、副县级干部管理模式管理,这类领导要上级组织部门,通过目标选拔、业绩考核、民意测评等环节,由于有低一级行政级别要求,一般普通老师几乎没有机会被选拔,比如县一中副校长是正科级待遇,你要有副科级三年以上,才有可能选拔上来,本校没有副科级科室主任,就只能从外校符合条件的选拔,甚至在其他非教育单位选拔,所以,这一类职位,一般老师就不要期望了! 第二,学校中层领导,包括各处室主任、副主任,这个有些学校和地方,是有行政级别待遇的,要上面组织部门参与,可能在全县范围选拔,难度比较大。 有些地方与学校,中层领导无行政级别待遇,这就好办多了,选定那个老师当中层领导,校长一个人说了算,一句话定你是某处室副主任就行,甚至直接指派正主任,也没问题。 但怎么样才能让校长指派你,早期操作比较规范,优秀老师先选拔无级别的班主任,再选拔无级别的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然后,再中层处室主任,再副校长、正校长,科层秩序明确,老师升迁有望,潜心教学,希望工作出色,得到领导赏识提拔。 现在情况有所不同了,教学好的老师,提拔年级主任、教研组长,你就一直干着,你业务好,学校发展还要靠你们教学质量支撑。而中层领导,现在则喜欢从听话会来事、灵活有眼光的老师中提拔,搞一些接待,做一些外务,可能比教学好的老师做的更好!所以领导喜欢! 一句话,一般普通老师,你要想得到赏识,提拔成学校领导,你必须好好干好本职工作,所有事情做出色、出彩,再加上有当领导的想法,不远将来你一定会被提拔! 谢谢悟空邀请。 我教学生涯三十多年,乡镇从三十多所中小学缩减为现在的一所中学三所小学,任教的学校和经历了学校领导都不少,见证了学校领导的升迁。学校领导都是从老师中选拔的,教育局领导除外。 领导都是从老师开始,在学校经过几年锻炼,各种能力比较突出,校长就提拔你做学校中层干部,这个权力在校长手中,是不是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非常好,应该是大多数是这样的,谁不想提拔几个能力很强的助手啊!当然也有凭个人喜好和某种关系,提拔干部的情况,那样只是少数。 校长人选推荐及竞聘也靠关系。 下面说说前几年学校校长竞聘的事情。 我校前任校长调入乡镇做行政工作,在一个多月中没有校长,也没有指定具体负责人的情况下,学校工作照常开展,老师们也很敬业,没有出半点纰漏。四位副校级领导暗自较劲,都希望当校长。个人私下比较好的一位领导也是我的学生,开玩笑问他校长希望有多大?按我的看法,这段时间教学他副校长和政教副校长出面比较多,是不是你们竞争?我说有希望那位副校长与镇领导还有关系。他嘿嘿一笑,"完全相反,没有作指望",讲xx有人打了招呼,这次一定要参加竞聘。局党委来选择校长那天果真如此。结果两人票数未过半,本次校长选举失败。教育局决定,下星期再选,教师们自己先酝酿好。 (网络图片) 这就给了工会主席活动的时间,私下打招呼不下10人,要帮他拉人,我是其中之一,据别人后来讲,封官许愿、笼络人心。我知道他没有那位竞争对手领导正直,虚荣心和欲望很重,就没有去投票,回避了。这位校长三年不到,工作粗暴,业绩不佳,年年全县成绩末尾,被老师们告到教育局,同时,因个人请客收礼金被老师先后告到县市纪委,两次后被免职处理,礼金上缴国库。现在校长是教育局任命制,从其他乡镇调入,还是县管校聘领导好。 2017年以后,县管校聘从领导干部开始,先是中学副校长从另外乡调入,干了两年回去任正校长。我们学校哪位领导下台后,教育局指派其他乡镇副校长来负责。 为什么说这样好呢? 选派领导非本地人,没有沾亲带故,不会搞小圈子小团体以权谋私,工作上一视同仁,教学表彰都是教学成绩各年级第一的老师,学生考试成绩老师改卷后都知晓,很透明。像以前表扬的人就是领导说了算,很多老师不服,但也不会去争,就会打击老师们的积极性。 虽然不熟悉这个学校情况,但教学工作内容和任务是一样,只有团结学校一班人,虚心听取老师们心声,老师也觉得学校有前途有干劲了,不会消极工作。 写在末尾的话。 中层干部可以从教学业绩突出、能力很强的人中提拔,他们是做具体工作的,需要有说服力。 学校校长看的是管理能力,能够调动老师们积极性和老师们的凝聚力,为学校建设添加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项目,争取外援财政拨款的活动能力,这些比校长的业务水平更重要,当然两全其美就更完美了。 先从我自己的经历说说吧。原来我是一个农村小学的校长。当然起初我也不是校长,我也是从普通老师一步步做起的。 毕业五年后,我到了教师生涯的第三个学校担任了教导主任。那时,教导主任只负责业务方面的工作,开开会,传达一下上级的文件精神,查查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试卷批改情况。 我还担任了两个班的数学课,也是忙的不亦乐乎。在学校里没有时间备课,都把备课本带到家里写备课。 担任教导主任一是工作上要积极肯干,二是你得有人推荐,没有人推荐,领导知道你是谁啊。好好表现,好好干工作那是最主要的加分因素。 只要迈上了这个台阶,以后就奠定了基础。三年后,我担任了一个只有161个学生,7个教师的村小校长。 我不说我干的成绩如何,我用事实说话。当年也就是2002年的11月份,我们这么小的学校,就被教委主任直接指定参加全县的教学督导工作。最后督导结果出来了,我们学校是12处三类村小中的第6名。 后来,再后来,我像走马灯一样的被调到这个学校,又被调到那个学校,12年的农村小学校长,挪动了4个学校。 经历了数次各种大型小型的检查,最后形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长期失眠。 当了10来年的小校长是得还是失?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自知。我们现在的学校是中心小学,有1位校长,2位副校长,还有报帐员和部分分管科室的人员。 校长和副校长都是县局经过层层选拔后,按照干部程序任命到学校的。 报帐员也是由县局统一调动的,也是由县局结算中心统一考试选拔的。 分管科室人员大部分都是原来当过完小校长的,因为工作关系调到中心小学的。总之,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最主要的是干好本职工作是最主要的。靠胡吹胡侃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没有踏实的工作,在哪里也不好混。在工作中,干工作是需要智商和情商互相结合的。 学校的领导虽然说看起来不是一个很大的官,但是个个都不简单。 学校校长:想当学校校长,没有一定的背景是绝对当不上的。记得我们学校当时有位校长被调走了,但是还没有下正式的通知。 结果这个校长竟然不想调走了,他后悔了,宁当鸡头不当凤尾。 但是他后悔迟了,因为在他被传出即将调走的这一段时间之内,副校长已经蠢蠢欲动了。 结果这两个校长开始了明争暗斗,副校长那一段时间不再参与管理学校,而正校长正在与被调走的单位商量看自己能否不被调走。 学校一时之间处于混乱状态,没有人管理。 但是老师们都比较自觉的,所以他们照样是认认真真的教学。 这里必须要点个赞的,这真的是一群特别负责任的老师,但是这位无心教学的副校长带了一般数学课结果那班数学课整天没人上课,家长们纷纷闹意见,最后终于换了一个老师。 两位校长的故事拉开帷幕,后来副校长的妻子出马,副校长的妻子是在镇政府上班。 副校长妻子又是出钱,又是出力,终于把她的夫君送上了校长的宝座。 原来的正校长一看没有什么机会了,觉得调走也是一条挺好的路,最后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调到了另一个单位。 副校长:正校长上任之后二把手总是要有的,然后把缺二把手的事上报到教育局。 结果中层领导中有一位年轻的主任上台了,据说这位主任和上面有点关系。 会计:学校会计是校长力荐的, 本来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后来当了学校的会计据说是因为他本人比较踏实、认真。 说实话,确实挺踏实、挺认真的,平时给人感觉很斯文,但是和校长绝对是有关系的,要不然绝对不会让她当会计的。 教导主任:学校的教导主任基本上是有业务精湛的学校老师提拔上来的,这点都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没有两把刷子教导主任,这个活是揽不下来的。 教导主任在学校里面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中层领导。上面联系着校长下面团结这儿教师这是一个很不好干的活儿。所以想当教导主任业务能力是第一要素,但是除了业务能力过硬之外,能说会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工会主席:像这样的都是有年龄比较大的,有较高威望的教师来承担的,工会主席是一个比较轻松的闲差,在学校基本不受重视。 其他的像年级主任呀,备课组长呀,都是由业务过硬的老师来担任的,年级主任、备课组长,如果想当中层领导就不那么容易了,必须和校长搞好关系。 当然了,如果有那么一点点背景也是特别容易,当上中层领导的。 我从教在七、八个学校呆过,见识过各种各样的学校领导。 纵观回瞧这些领导,主要是从语文或数学教师中提拔的,他们大多是教学尖子,有一定的影响力,语文教师的比重要大一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这基本一村一校,校长大多是公办教师,也即是说,公办教师一般都是校长。那时的教师什么也教,分不清什么学科,至于什么走上层路线也不存在。 后来住过了几个大学校,校长多是语文教师提拔的。我想这与语文教师大都善写和口才较好有关系。不要说是校长,就是从教师口提起来的国家干部,大多也是语文教师出身,莱西俩个副国级领导都当过教师,且有一个笔杆子很好,有过秘书和秘书长的工作经历。 退休前,我所在的四年级语文组,大多是三十左右的年轻教师,他(她)们年富力强,工作能力好,教学成绩优秀,到我退休,这四、五个年轻教师,大都被提拔为学校的中层干部,其中一位成为常务副校长,环视全校,比教其它学科的明显高出了许多。 延深一下,全国的公务员考试,文科的优势也较大,能报的岗位相对来说要多,选择岗位的余地更大,也更具有优势。我认为绝大数被提拔的教师,都是相对优秀的,靠投机钻营,走上层路线,毕竟是少数,这样的人既使走上领导岗位,也被人瞧不起,工作的起色不大,犯错误的几率也大,因为走上层路线需要输送利益,他们急于伸手捞好处,所以就要栽跟头,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吗? 根据多年观察,发现学校领导的来源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业务型的,业务能力强,教学成绩突出(或较为突出)。再就是自己有上进心,有当官儿的想法,从来没有自己业务突出、成绩卓著被选贤任能选上的,都是自己争取上的。像诸葛亮那样等着人家三顾茅庐来请是不可能的,只能毛遂自荐。当然得跟领导套近乎,博取领导的欢心,人脉资源自然也是少不了的。这部分老师可以说既能低头拉车又会抬头看路,那种只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的老黄牛肯定是当不了领导的,业务能力再强也不行。因为主要是凭借业务能力走上领导岗位的,这部分人多多少少还保存着些知识分子的清高。 另一种就是马仔型的,这部分人心思不在教学上,整天揣摩领导心思,很会看人眼目行事,总是想方设法讨领导喜欢。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嘴甜、眼尖、腿勤,鞍前马后的事做起来得心应手。因为善于察言观色、善于跟领导套近乎,一般来说,校长也把他们当作贴心人,有机会的话会推荐提拔他们。这部分人成为领导后完全没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可以说是俗之又俗,还是一门心思往上爬,削尖脑袋往上钻。 现在形势有些变化,业务能力不行,光靠投机钻营当领导的越来越少了。当上领导最大的好处是能尽快地评上高一级职称,过去有些没教过几天学的领导都早早地评上了高级教师;现在不在教学一线的根本没资格评,评职称更看重教学业绩。没有了这份好处,当学校领导就没那么大的吸引力了,逼迫着这些人把精力转移到教学上去。 现在是袖笼里倒官的时代,它既印证了"朝里无人不做官"的老说语,也反映出了:"说你行你就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新风貌",所以,如今的学校领导多半是走领导路线出道的。 这种情况的直接结果就是:学校越办越垮,生员流失越来越严重,直至教师人数多于学生人数。不信的话,可以到那些办垮了的学校去调查一下,看是不是这个事实! 一所学校的领导,是通过筛选个人意愿,从中层做起,然后提升副校长,经过几年磨练,可能可以升到校长岗位,有的一直担任副职。 优秀的老师不一定适合做领导,教师和校长是两个不同的岗位,职责不同专业性差距很大。一名好教师不一定是名好校长。而优秀的校长大多都是教师出身。 这里面的关系是:个人必须有从事领导岗位的意愿,做教师从班主任做起,教育科研都走在前列,经过组织培养考察,从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做起,踏踏实实的做事,对教育规律学校的管理都非常了解并且做出了成绩,然后才有可能走上领导岗位! 有的老师非常优秀,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是佼佼者,但是他的志向就是在课堂上教书育人,做一名优秀的老师就是理想,这样的老师也不适合做领导。 首先做一名优秀的老师吧!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只有热爱才能真心投入。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作为学校的领导承担的责任更大,管理的范围更多,不仅自己要优秀还要使整个学校都出类拔萃!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