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山西运城和临汾的方言相近但和其它地方相差甚远?
首先我是临汾人,主要原因我觉得有这几个,从地理上看,山西两侧是山脉,中间是珍珠似的小盆地,从而内部是相对隔绝的小的地形单元,给人类的沟通带来很大不便,但是,从临汾往北,交通条件明显比往南要恶劣的多,所以地形优势是造就这两个地区需要相近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山西在历史上,一直到现在,其实都出去与少数民族接壤的前沿,越往北,与少数名族越接近,进一步加剧了需要差异。
第三,从文化来看,临汾,在尧时代,是文化中心,一直到春秋战国,都是文化中心,在临汾以北,都处于未被开发的地区,就算太原,也是战国初期三家分晋才初具规模,后来,中原大地一直是文化中心,临汾,运城,处于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的过渡地带,自然受中原地区影响比较大,其实,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饮食,习俗,这两个地方和其他地区还是有差异的。
以上说的是临汾,运城和其他地方的不同,山西的其他地方的语言相近也是有原因的,山地地形,加上和少数民族的混居,他们身上有种少数名族的粗犷,有句话自古燕赵多豪杰,就是这种现象的描述。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我说的不一定对,是我作为一个山西人的角度的理解,不喜勿喷,求同存异,如果觉得好,请点个赞,谢谢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使用人口约6305万。
晋语的真正前身是"赵、魏之西北方言",由于魏国曾与赵国交换土地,故而魏国西北部除晋南地区被秦国占领,其余地区后来均属赵国,因此今日晋语区的大部分地区同战国时的赵国领地相吻合。
赵国第一代都城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属晋语并州片),第二代都城在中牟(在今河南省北部的鹤壁市,属晋语邯新片),第三代都城在邯郸(在今河北省西南部,属晋语邯新片),赵氏灭代国后设立代郡(属晋语张呼片),灭中山国后夺得河北省西部地区(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属晋语张呼片、大包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灭楼烦、林胡后挺进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设立了雁门郡(辖今山西省大同市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属晋语大包片、张呼片)和云中郡(辖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与山西省西北部,属晋语大包片、张呼片、五台片),秦、赵"长平之战"前夕,山西省东南部原属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东南部部分地区)也并入赵国(这一地区即今晋语上党片)——由此可知,赵国奠定了晋语区的文化基础,晋语区实为赵国文化区。
晋南地区由于长期被长安、洛阳直辖,最终与中原官话趋同。
现代晋语地图,临汾运城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
秦统一中国,置三十六郡县。山西境内的两大中心地域太原和临汾分属太原郡和河东郡。汾河流域也就此形成了两大行政中心,以太原盆地为核心的太原府,和以临汾盆地为中心的平阳府(今临汾)。可以说,在几千年前一直到现在,太原府和平阳府在整个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秦置郡县以来,一直到宋朝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平阳(临汾)和并州(太原),这两座伟大的城市,代表着各自文化特色的精髓,再也没有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内。
最典型的就是汉代,大汉国统治中心司隶包括了豫西、晋南、陕南关中地区。 这进一步印证了关中文化、晋文化、和豫西中原文化的亲和性 。
即使在南北朝某个时期,河东之地也与山西其他区域分属于后秦和后燕两个不同的国家。
秦至北宋,平阳府(临汾、 运城)长期处于独立建制。又由于汾河谷底的平缓地形与相邻的关中、河南比较接近,所以语音最终趋于一致。 因此临汾、运城反而和山西其他地区有比较大的区别。
我是襄汾人(建国初为汾城县人)。我认为,晋南地区(临汾和运城后来分开的)的语系和陕西西安的语系应为一个语系,当然,临汾17个县市运城各县市的方言也略有不同,本地人能听出来。而晋东南独成语系,晋中,吕梁,太原,阳泉,忻州为山西语系(宋朝寇准为代表,醋味),大同朔州古为塞外,少数民族聚集区,又是一个语系。百家争鸣,不喜勿喷。
临汾,运城一县一口音,甚至一县好几种口音,是几千年民族融合和家族聚居的结果。晋南之地,华夏源头,山水相间,自给自足,自古兵乱多发,家族依山隐居,闭关自守,少有沟通,形成语言差异纯属正常。
因为临汾和运城本身原来就是一家。
《绝对靠谱》三千年文化看中华,五千年文化看山西。山西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发祥地,哪么具体在山西哪呢?临汾——尧都、运城——舜都~~中华文化之根!因此,两地不仅语言想近、唇齿相依,而且一脉相承!
运城临汾大多县市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
而汾河片各县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可以说是十里不同音,本地人可以从口音上区分是哪个县。
而河南和关中则基本上不可以区分到县级,基本上是好多个城市同一个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