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大篇幅写郭襄,又写张翠山,算不算败笔?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倚天屠龙记》一共有40回,郭襄仅在第一回"天涯思君不见君"里出场,怎么看篇幅都不算大。
郭襄:我就来跑个龙套,你们还嫌我戏份多?
在《神雕侠侣》的故事结束大概五年之后,郭襄出于思念,到处去寻找杨过,路径少室山,发现少林派正在迫害觉远大师(觉远是当时九阳真经的唯一传人),便出手相助。
最后,觉远为了保护徒弟张君宝与少林派搏斗时耗尽内力,圆寂之前在郭襄、张君宝面前背出《九阳真经》,少林的无色禅师在门外偷听,由于《九阳真经》太长,三个人都只记住了一部分。
郭襄最后放弃寻找杨过,到峨眉山开宗立派了,至此郭襄的故事就此完结,不难发现,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写郭襄,目的有二:
①交待郭襄最后的结局,郭襄是《神雕侠侣》后期出现的人气角色,读者很关心她最后的结局,金庸自然是要回应的。
最后郭襄建立峨嵋派,她拥有三分之一的《九阳真经》、大部分桃花岛的武功、郭靖教给她的越女剑法(郭靖没传她九阴,否则她就是金书武功第一人了),以及她自创的峨嵋派武功,武学造诣已经能达到"二论五绝"的程度了。
②交待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派的崛起之谜。倚天的武学体系和射雕、神雕完全不一样,射雕神雕里的少林派宛如阿卡林般透明。而全真派、丐帮这些老牌霸主在神雕后期已经崩了,武当、峨眉这些后起之秀必须要顶上,而郭襄的故事等于交待了这三大派的崛起之谜。
接着说张翠山,张翠山是《倚天屠龙记》前十回的男主角,他在整部《倚天屠龙记》的戏份,也仅少于张无忌。现在有些人觉得张翠山多余,纯粹是拜那些粗制滥造的影视剧所赐,他们拍不出《倚天》前十回的精妙,某几个版本甚至直接用一两集就带过《倚天》前十回,失败的不是金庸,而是他们。
张翠山的故事主要分为:龙门镖局血案、王盘山扬刀大会、冰火岛隐居、武当山自刎四部分,又以屠龙刀的下落,殷素素的爱情为两条主轴穿插成一条完整的故事线。
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精彩的,而不要忘了《倚天屠龙记》这部小说最深刻的主题——有瑕疵的英雄。
张翠山冲破礼教、重情重义、又敢于承担责任,他当然是英雄。
但是他重武轻谋,以武力逼迫都大锦赈灾,又乘一时口舌之快,说了一句没脑子的"杀你满门鸡犬不留",最终酿成俞岱岩的悲剧;
张翠山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他只能生活在顺境,但凡生活中遭遇一点变故,他就会情绪失控,失去处理问题的能力。
同样,他的儿子张无忌也是一个"有瑕疵的英雄",碍于篇幅,这里就不细说了。
总而言之,金庸写"射雕三部曲",是非常匠心独运的:
射雕写人,射雕融入了金庸对于"英雄"二字的全部思考,英雄的人做英雄的事;
神雕写情,用一对完美的恋人展现金庸眼中最高级的爱情,不在乎它有多么偏执;
倚天写世,以两个有瑕疵的英雄为视角,看他们处理人世间的种种难题,那么残忍又那么真实……
张翠山、张无忌,但凡少一个,都成就不了《倚天屠龙记》的伟大。
金庸先生在写小说中,屡次使用这种笔法,这叫做"一唱三叹"!
开门见山固然明朗,也失去了传统文学的含蓄,以及情节推动的重要吸引力。
故,作者在安排最重要的人物出场,总是比较靠后的,在古典艺术戏曲中有一个专业词语"压轴"!
当然,也不是不能先出现,但所有的故事情节,若要丰富,必须是网罗一个群体的事件,枝枝蔓蔓,才有矛盾冲突,才有推动情节向前的合理性安排。
若一味地只描述主角的故事,单调不说,还容易陷入格局小的迷局。毕竟,如果主角的经历是特殊情节,那么,一般人物的也是普遍行为,有了"绿叶"才能彰显"红花"!
再者,郭襄与张翠山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郭襄的存在,突出了主体,提升了意境,那就是"神雕"三部曲一脉相承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主旨。而张翠山,也是体现出波谲云诡的时局,以及乱世江湖即便是名家出身也不免身死离乱。
这样,才能引出张无忌及明教,致力于整合中原武林,致力于推翻蒙元,造出一个全新的大明王朝。
故,纵览全书,郭襄是引子,张翠山是故事前1/3的男主角,而张无忌则是最终男主角。
郭襄只在倚天的楔子里出场,算不得大篇幅。因为是射雕三部曲,作为第三部的倚天必须和前两部保持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开篇让神雕中的郭襄寻找杨过,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链接,算不得败笔。
张翠山的篇幅确实很多,倚天总共四卷,张翠山的故事花了一卷。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张翠山是本书的主角之时,他突然自刎而死,形成了本书的第一个高潮。然后书中真正的主角张无忌才正式出场。这种大胆的手法确实出人意料,是金庸在文学创作上的有力尝试,从事后读者的反馈来看,是极其成功的。
金庸让主角不着急出场的方式由来已久。
譬如他的处女座书剑恩仇录,开篇写得是李沅芷和陆菲青的故事,好不容易接到了红花会的线索,直到文泰来失陷铁胆庄,千呼万唤的总舵主陈家洛才正式出场。
譬如笑傲江湖的令狐冲,出场方式也很奇特。因为二弟子劳德诺年纪很大,林平之一开始误以为他是个老儿。令狐冲顽皮胡闹、好酒贪杯,又心怀正义,爱打抱不平。这些特点不是用标签贴上去的,而是通过华山众师弟和仪琳的口述在读者心中自然形成的。当所有人以为他勇救仪琳不幸被害时,他又奇迹般地活过来了。
武侠小说不是样板文章,金庸喜欢开动脑筋,创新故事的情节叙事,尽量不让读者产生重复的印象。这也是他远远超过梁羽生、古龙的地方。
用现在网络小说的观点来看,这算是一个败笔。因为网络小说需要黄金三章,三章里面要出现主角。像倚天屠龙记这种,前期主角是郭襄,然后是张翠山,后期又是张无忌,频繁换角色,会让读者没耐心,结果这书就没人看了。
但是回到金庸连载小说的时候,那时候读者还没有那么浮躁,休闲娱乐的方式也不多。另外金庸的文笔非常好,比一般的武侠小说更有魅力。换句话说,金庸既然那么写,读者那就这么看,不管有没有换角色,读者都会跟着读,不会觉得败笔。
至于现在的读者,已经知道金庸的大名,慕名去读,就算看了开头觉得有槽点,但是大家已经有耐心了,知道金庸的厉害,自然不会在意,不会觉得败笔。
而真正的武侠迷,都知道金庸这样的写法,就是欲扬先抑,给故事打好一个基础。基础越牢,房屋就可以建造得越高。
之所以大家对金庸那么称赞,就是因为金庸小说开篇经常不够吸引人,但后期渐入佳境,味道就出来了。就好像顾恺之吃甘蔗,越吃越有味道。
不只是倚天屠龙记,我们看笑傲江湖,多少人以为林平之是主角?结果令狐冲姗姗来迟,魅力少了吗?
没办法,都是为了填《神雕》的巨坑。当年金庸已经把杨过写死了,但是读者强烈反对这个悲惨的结局。金老先生没有办法,只好又把杨过写活了,还增加了十六年后杨过小龙女团聚的幸福结尾,所以才有了郭襄这个角色。张翠山也是,实在是写不下去了,只有让张无忌闪亮登场。
全书共40章,描写郭襄的篇幅是前2章,描写张翠山的是第3-10章。
写到第7章,主角出生,为了纪念谢逊的儿子,这个孩子叫无忌,可以叫谢无忌,也能叫张无忌。
写到第8章时,张无忌8岁,已经能看出来他与生俱来的慈悲心,而张翠山和谢逊也已经来到冰火岛10年了,海风转向,他们终于有机会回到中原了。
而张无忌也终于从一个世外桃源回到了人心险恶的江湖,主角的故事就此展开,前面讲九阴九阳、讲父母双亲用去全书四分之一篇幅。
很多人说,前面的这些郭襄的故事跟主线故事没有关系,也有人说铺陈张翠山的故事是因为一开始主角是张翠山。
那么前面这十章有意义吗?
当然是有意义的,小说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要讲个故事,而是要讲一些故事里面的东西,比如人性、比如政治。
金庸先生的小说,每一部都是要讲一些人性所共通的东西。
故事虽然很重要,但是传递无形有用的精神更为重要,也是小说的最终的目标。
那我们就来看看郭襄这个人物:
郭襄身上有三个重要的特征:用情至深、为情所困、隐士人格。
郭襄虽然生在郭家,但是并没有像郭靖一样,把天下大事当成自己的事,在她心里九成是自己的事,一成是天下的事。
郭靖明明在为百姓做事,但是郭襄却游历江湖,寻找杨过的踪迹,也就是找爱情。
郭襄的武功天赋并不是绝顶,比起张君宝来那是差了太多太多了。
同样一对铁罗汉,在张君宝手里就能变成战斗力,在郭襄手里就是一个玩具。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不同,郭襄就在武功一事也就是随便搞搞,并没有什么强驱动力。
一生为情所困,最后出家为尼,虽然建立了峨眉派,但是也没有广收门徒,这个门派也就是一个小公会的样子,只不过她太有名气了,所以这个门派也变很有名气。
这样的郭襄贯穿了《倚天屠龙记》整部书,这部书中争夺的最大的目标,倚天剑、屠龙刀的秘密,是由郭襄传下来。
两个最重要的门派,一个是郭襄的峨眉,一个是张君宝的武当。
这样来看的时候,就知道郭襄其实是整部书中重要的线索,如果没有郭襄这部书中的很多情节,都不能成立。
比如倚天剑、屠龙刀的秘密、张君宝的来历、灭绝与倚天剑的渊源,甚至周芷若为情所困的原因。
这些都是因为郭襄而发展出来的,如果没有郭襄这些人物都将变得没有根基。
还有些人说,张翠山是本来主角,后来写崩了,才有了张无忌。
提出这个观点的原因也是因为张无忌出场太晚了,所以让读者误解。
但是我观察金庸先生很多小说的主角,都是从少年写起,写到青年,少有的写到中年,甚至老年,大部分都是中年隐居,主角的爸爸,大部分都是英年早逝。
张翠山的故事,就跟胡一刀的故事一样,跟郭啸天的故事一样。
只是这个故事里面,加入了更多的情感的戏份,让张翠山这个父亲更有故事性,顺带还把母亲殷素素也刻画得更丰富。
关于父亲张翠山,比其他几部书中的父亲更亲切、丰满,更有人情味,有烟火气,有情趣,也更像是人间君子,而不是天上神佛。
让这样的好父母都死去,主角才能跌入人生深谷,开始攀爬。
郭襄来开篇,也几乎暗示了张无忌隐居的归宿,而张翠山登场越是绚丽,死的时候也越发悲惨。
所以我觉得郭襄和张翠山的故事很重要,是这部书很重要的两个灵魂人物。
这才是小说该有的样子,承前启后,把该说的都交代清楚。
写郭襄是为了与三部曲中的神雕相连,这样就能充分的把神雕粉丝引流到倚天,同时也交代了几大门派的来历,还有绝世武功的由来,基本上把全书最重要的两部分说了出来。
然后写张翠山,主角张无忌从小的坎坷经历还有性格养成,以及背后的机遇都是他老子和妈的前期铺垫带来了,包括背景后台,要不他怎么游走于武当和明教之间,没有父母光环能不能活过三级呢。
其实,我们看金庸看的就是一个人的坎坷与成就,也算现在爽文的鼻祖了吧,只不过比那些爽文逻辑性更强,这个逻辑性就是由这些主角之外的外传来体现的。
我是一念飞仙,专注于侃大山、找漏洞、追秘密的无聊小人物,欢迎和我一起品味金庸先生笔下人物的百味人生!
我认为不算败笔!
小说中的郭襄篇幅真的不算太多,其实张翠山的篇幅相对于整部小说来说多吗?不多的!
不知道各位看过多少位作者的小说,反正我是看过很多的!小说的共同点在于来龙去脉,得有一个锲子引出来,要不然就成了记叙文了,谁还看小说呀!
已故梁羽生写的小说,几乎每部都连着呢,帮派多,人员多,每个人物都有出处,看起来也不繁琐,就是因为来龙去脉讲的清楚。
武侠小说不是悬疑推理类小说,给你弄得云山雾罩的,当然古龙比较特殊情况。
回到正题,我认为《倚天屠龙记》中郭襄,张翠山两人不是败笔,而是妙笔生花,没有他们怎么引出峨嵋派及倚天剑,和金毛狮王谢逊,以及后面的精彩部分,少林寺屠狮大会,无忌学太极,光明顶聚会等。
所以金庸先生穿插郭襄和张翠山等篇幅,不是败笔,而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郭襄是倚天屠龙故事的引子,是不可或缺的。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没有郭襄对杨过的暗恋,就没有郭襄骑驴闯荡江湖,当然也就没有峨眉派了。
没有了峨眉派,也就没有了灭绝师太,当然也没有了丁敏君和周芷若,那还扯什么倚天屠龙?
没有郭襄,也扯不出张君宝,扯不出觉远大师,没有了九阳神功,没有了张三丰,那更没有倚天屠龙了。
不过说真的,我第一次看倚天屠龙,还真的以为张翠山和殷素素才是主角。
张三丰弟子中以张翠山资质最佳,张翠山初见谢逊,被谢逊的神功吓到,在我的潜意识里,张翠山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屡有奇遇,最终成为绝世高手。
不料冰火岛九死一生,回到武当山却又见到俞岱岩残废,而伤俞岱岩的,恰恰就是殷素素。
张翠山和殷素素相继自杀,当时我震惊了,主角自杀了,下面怎么玩?
以后张无忌学习九阳神功,学习乾坤大挪移,学习太极拳剑,最终成为绝世高手。
冰火岛奇遇
但我一直认为,张翠山的部分写得太好,压倒了张无忌的部分。都说梁羽生的武侠虎头蛇尾,那金庸的倚天屠龙也算虎头蛇尾了。
而且倚天中的武力设置,我觉得许多地方不合情理。
张无忌直到最后,才能战胜玄冥二老联手,而玄冥二老其实只是逍遥二使的水平。
少林和尚一掌击中张三丰,居然能让张三丰吐血,这太不合理了。
周芷若学了四丈银鞭和九阴白骨爪,居然轻易战胜俞莲舟和范瑶等二流,武力设置太突兀,让人不可接受。
梁羽生最不能让我接受的武力设置就是,厉胜男用天魔解体可以战胜唐晓澜,这是不可能的。
周芷若速成九阴白骨爪,如果称霸峨眉还在情理之中,称霸二流高手就太说不过去了。
这些突兀的武力设置,真的很难让人接受。
看书名倚天剑屠龙刀 其实我觉得张无忌才是多余的 屠龙刀讲了他爸和她妈的奇遇 倚天剑是讲周芷若的奋斗史 明教讲了推翻元朝的朱元璋常遇春 ...
通篇下来 怎么看张无忌都是个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