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百姓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高精度测算(干货满满)
事出有因
我们本来没有想写关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文章,一方面没有蹭热点的习惯,另外,感觉有那么多人写应该写得很清楚了吧。不过没想到,以正念群友的实力,竟然真的还有讨论不明白的问题,所以,专门过来看一下,和大家交流。
中国养老体系
中国老百姓的养老体系基本分为三层(官方叫"三大支柱"),第一层级就是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就是企业代扣代缴的五险一金里面的养老金 (国家来养老) ;第二层级就是政府倡导由企业自主发展的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就是每个月企业为员工代扣代缴的"五险一金"中的养老保险(企业来养老) ;不过,数据显示,全国只有少量的企业参与了企业年金的缴纳。第三层就是今年4月推出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自己来养老) 。
这里面的最大背景之一就是社保基金是不够用的。虽然社保基金的投资能力和业绩非常优秀;但是,随着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完全靠国家和企业是扛不住的(年轻人注定养不起),所以,个人养老就必须纳入到养老体系当中来。
《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意见》
发布时间:2022年4月21日
发布部门:国务院
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2)7号】。核心要点如下:
1、适用范围
"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
正念: 唯一前提就是你首先得参与国家养老计划(第一支柱)。
2、基本概念
正念: 首先需要去银行开一个专用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用这个账户购买纳入养老金制度的基金,而且,这笔钱买入大概率要退休后才能取出。
3、缴费金额
正念: 每人、每年的缴费上限是12000元;国家可以调整缴费上限。
4、税收优惠
正念: 国家会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大家开立养老金账户。
5、养老金领取
正念: 必须要退休、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定居时才能领取,可分为每月领取、分次领取或者一次性领取。具体,确认方式后,钱会从个人养老金账户打入个人社保卡账户。
国务院常务会议
9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对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实际税负由7.5%降为3%。而且实施起始日追溯到2022年1月1日。
《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6日
发布部门:五部门
财政部《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
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34号
细节来了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3日
发布部门:财政部
这个政策就比较细致了,我们来看一下:
"一、自2022年1月1日起,对个人养老金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在 缴费环节 ,个人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费,按照12000元/年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在投资环节 ,计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领取环节 ,个人领取的个人养老金,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缴纳的税款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
正念: 所以,退休后领取的时候,投资本金和投资收益都是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
"二、个人缴费享受税前扣除优惠时,以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出具的 扣除凭证为扣税凭据 。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按累计预扣法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劳务报酬所得的,其缴费可以选择在 当年预扣预缴 或次年汇算清缴 时在限额标准内据实扣除。选择在当年预扣预缴的,应及时将相关凭证提供给扣缴单位 。扣缴单位应按照本公告有关要求,为纳税人办理税前扣除有关事项。取得其他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或经营所得的,其缴费在次年汇算清缴时在限额标准内据实扣除。个人按规定领取个人养老金时,由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所在市的商业银行机构代扣代缴其应缴的个人所得税。"
正念: 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时,需要拿到扣除凭证,可以选择当年预扣预缴或者次年汇算清缴。这个时候,当然是当年缴纳可以更早享受税收优惠,工资会更早多一点。
"六、本公告规定的税收政策自2022年1月1日起在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实施。"
正念: 2022年就可以开始参与了哦
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名单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5日
发布部门: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看了一下,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了,只不过部分省只有部分城市参加,比如河北省目前只有石家庄市、雄安新区参加。
第一批个人养老金名录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发布部门:证监会
一共有129只公募基金纳入首批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
11月23日,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披露首批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包含6家公司的7款产品。
开始分析
收入角度测算
背景介绍完毕,到底老百姓是否应该参与这个制度呢?因人而异,到底差异有多大?我们来算一算。
1、月收入5000以下的人不用考虑
根据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月收入5000元以下是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所以, 个人养老金制度提出的税收优惠政策,从收益的角度,基本可以放弃。没参加不用缴税,参加了还要缴纳3%的个人所得税,妥妥得不划算。
2、月收入1万的人生规划
测算数据文末可下载
个人所得税的收取是这样的,"每月的税前收入"-"五险一金"-5000元的个税免征额度,这个是"应纳税额",这个应纳税额国家按照如下比例征收个人所得税:
我们按照北京五险一金的上限测算一下一个月薪1万的人纳税的情况:
首先是每个月需要缴纳2250的五险一金
扣完个人所得税后的收入如下:
如果这个人参与了个人养老保险制度,我们目前不确定企业层面的具体操作,我们就用最"鸡贼"的方式,每个月买入部分养老基金并把扣税凭证发给企业,尽最大可能把每月的应税所得降低到最小(应税所得=应纳税额),测算数据如下:
如果每个月买入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可以在下一月从税前收入中扣除,那么,累计可以多拿到手360元(税收优惠的部分)。但是,这12000元买入的基金(及其收益)只有等到退休之后才能领取(失去了流动性),而且领取时还是要扣掉3%的税。
到底划算不划算呢?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投资收益的情况,毕竟,投资收益也是要缴纳3%的个人所得税的,猛一看,我们都知道复利的作用,到底结论如何,还是要算一算:
假设一个30岁的人今年开始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每年存入1.2万元买入养老产品,60岁退休,61岁开始从个人养老金账户领取养老金,每个月支取5000元,一年支取6万元,这6万元需要缴纳3%的个人所得税,那么,这个人的养老金账户规划是这样的(假设30年投资年复合收益率为6%):
我们把这个人的人生分为投资阶段和支取阶段。投资阶段从31岁到60岁,一共30年,假设年化收益率为6%(相信这个不高),到60岁末的时候,积累的财富可以达到100.56万元。然后从61岁开始,不再投入本金,每月支取5000元用来补充养老金(补充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一年支出为6万元,剩余的钱也不再投资养老金产品,而是投向了风险更低的银行理财(银行自营的产品),预期长期的年化收益率为3%。那么这笔钱在这个人83岁的时候会支出用尽,国家累计收取的个人所得税为40791元。
在这种前提下,如果是一个月薪1万元的人,那么他在31岁到60岁这30年每月可以少缴纳个人所得税360元,如果这360元用于投资同样的养老产品,从31岁投资到60岁,结果如下:
每年投入360元到同样的养老产品,30年后等于多获得了3.02万元的收入,同时,个人养老金从61岁支取到83岁,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40719元,看来,参加个人所得税制度并不划算(这里,360元和40719元都已经考虑到时间价值)。
如果这个人不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而是从自己的税后收入拿出1.2万元投入同样的产品,并且,退休后每月的支取金额也是5000元(一年6万)。首先,他在31岁到60岁没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每年多缴纳360元的个人所得税,损失了这360元未来30年的投资收益,即3.02万元,但是,省去了40791元退休时支取的个人所得税。
结论:月薪1万元的,30岁的人,参加养老金制度还是不划算。
当然,这里您不要跟我讨论直接花掉的情况,花了就没了,没啥养老的打算了。要是较真的话,就看30年投资收益率能否战胜通货膨胀,如果战胜不了,花了就对了!!
上面分析的是一个30岁年轻人的养老规划,那么,一个50岁的人,距离退休剩下10年,参加这个制度是否划算呢?我们来看一下(假设还是一个月薪1万元的人,参加养老金制度后可以少缴纳个人所得税360元):
我们看到,一个50岁的人参加养老金制度,50岁-60岁累积的总资产为16.77万元,61岁开始同样每个月支出5000元作为养老补充,63岁就取完了,累计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5172元。
同样,每年省下的个人所得税为360元,这360元同样按照6%的年复合收益率计算,投资收益为5029元。
那么,对于月薪1万的、50岁的人来说,参与养老金制度,虽然可以用每年优惠的税率进行同样的投资,10年获取了5029的投资收益,但是却增加了5172元的个人所得税,整体还是不划算的。解决的办法是,如果这360元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就划算了。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想要说的是,投资不是重点,储蓄才是。试问,如果不参加这个养老金制度,有多少人可以持续储蓄30年?攒下近百万的财产?同时,国家对于养老产品应该有严格的要求,因为这涉及到老百姓的老年生活,涉及国计民生!
3、月收入2.5万的人生规划可下载)
测算数据文末可下载
前面说的是月薪1万元的情况,那么,一个月薪2.5万元的人的情况一样吗?我们再来算一下。
按照上面同样的逻辑,如果一个月薪2.5万(税前)的人,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后的数据如下:
对于一个月薪2.5万的人,第一个月就足够扣完所有的应税所得,那么他每个月可以多拿到手的金额如上图黄色区域显示:
1月:多360元;3月:多499元;4月:多341元;11月:多1200元
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先上一个对比图:
1月,少缴纳的税是因为直接扣减了1.2万的应税所得(买入的养老金产品税前扣除),所以少缴纳了360元的税。
3月,除了缴税基数较低外,因为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后,累计应税所得为31125,依然停留在36000以内,所以所得税率为3%,但是,如果没有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此时的累计应税所得为43125,对应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10%,所以此处又少缴纳了499元。
4月,当月收入中依然有部分收入未达到36000,此部分收入依然享受3%的税率,再次省了341元。
11月,和4月一样,部分收入实际是按照10%的税率计算,所以又少缴纳了1200元。
所以,这种情况下,参加养老金制度的人会少缴纳2400元的个税。
那么,同样,"一个月薪2.5万,30岁的人"和"1个月薪1万,30岁的人"参加养老金制度的数据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他们的缴费总额都是一样——1.2万元/年。唯一不同的是,每年节省的个人所得税不同,1万月薪的人每年节省360元,而2.5万月薪的人,每年节省2400元,对应的机会成本就会不同。
那么,月薪2.5万的人参加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机会成本是20.11万元。
所以, 月薪2.5万的人参加个人所得税政策,会增加20.11万元的机会成本,是划算的。
所以,这个边界在哪里?
当机会成本=支付养老金的税收时,就是边界点。
X*(1*6%)^30=40791,X=487元
那么487元对应的平均月收入是多少?
我们经过复杂的计算,是10518元(前提是上述6%和退休后3%的投资收益率)
如果月薪2.5万,50岁的人呢?
变量只是时间,每年投入的1.2万元不变,年复合投资回报6%不变,退休后的支取金额不变,结果如下:
10年积攒的资产是16.77万元,未来支取的税是5172元,参与期间每年享受税收优惠2400元,机会成本是33532元:
33532元换5172元,还是划算的。
再划一下重点:不参加,这2400就没了,您爱投啥投啥,花了也没人管;参加了,每年多给你2400,但是,每年买入的12000元,退休后才能取,就是要让你强制储蓄!
4、月薪4万的人省下3000元个人所得税
测算数据文末可下载
以此类推,一个月薪4万元的人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和不参加的对比图如下(主要区别就是税收优惠在未来的机会成本,其它都一样):
这里要强调的是,五险一金有最高标准的,北京现在是31884元,所以,五险一金最高每月扣除的就是7174元,不能无限制增长。
这种选手当然也是第一个月直接1.2万买入养老金产品(用完额度),然后在1月、2月、6月、12月分别会增加360元、840元、1200元和600元的收入(就是个税上省下来的),合计3000元。
所以,退休后需要缴纳的税还是40791元,但是机会成本就是3000元投资30年的复利收益,金额为25.14万元。如果这个人51岁才参加,3000元10年的机会成本是4.19万元,领取养老金时的税是5172元。
所以,大家看清楚了吗?平均月薪高于1万,参与时间越早,机会成本越多,受益越多。
5、上限是多少?我们来列一个表
所以,部分读者收到了来自银行端的信息:
至此,收益测算完毕。
投资角度分析
1、强制储蓄的意味更浓
如果每年花掉这1.2万(平均每月1000元),生活其实感觉不到,但每年攒下1.2万,坚持30年,其实是一个不错的生活考验。与此同时,国家会因为你的自律行为给与一定的现金奖励(每年少收个人所得税)。越来越觉得这个制度设计得还是挺好的。
对于那些管不住手的"月光族",也许还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
2、养老金产品线有待丰富
对于那些具有储蓄习惯的人群,最完美的方式是,把自己想长期投资的基金全部纳入到养老金产品里面,这样,该投谁还投谁,还能减少个人所得税(获取机会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同时要指出,我们看了一下首批129只养老基金,100%全部是目标养老FOF产品,这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就是6%-8%的年化收益预期。如果我们都已经牺牲了10-30年的流动性了,是不是收益预期可以期望更高一点,比如10%-15%?所以,这个范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家的收益。
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养老产品同样风险收益比的产品还是有不少,比如一些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或者,我就是愿意"做时间的朋友",满仓权益20年。
当然,我们完全理解国家的"苦心",尽最大努力不能亏。
这似乎是一个国运的问题,信了!
3、加强养老金产品监管
这种涉及国计民生的政策一定要小心,对于纳入个人养老金目录的产品一定要慎重,必须稳健投资、大概率长期妥妥赚钱(多长?退休前),如果老百姓买入了一个产品每年稳定的亏钱,那可就不是养老金产品了,是"逼死老百姓产品",所以,我们看到首批纳入的产品全部都是严格的养老目标型产品。
这里又是一个双刃剑,因为被纳入了个人养老金制度,这些养老目标产品的考核方式就不应该和传统公募基金一样追求排名,而应该追求实实在在的绝对收益,这里希望基金公司内部的管理者、管理制度(考核)、基金经理要把此类基金的运作提到更加严谨、务实的高度上来,千万不能"赌",不能"冒进",不能"博"!!
这种国家战略、老百姓口袋、基金公司发展、基金经理考核四个制度能否有效协同?比如,告诉某基金经理,这只产品做绝对收益就行,排名靠后没关系,不影响你自己的收入。有几家能做到?另外,如果真的做到了,基金经理会不会"偷懒"直接买几个债券放在那里,似乎也不合理。考核的边界在哪里?
4、细节待明确
这个减税政策具体怎么落实?
从投资的角度,钱是有时间价值的,我早拿到一天就多一天收益,所以,越早越好。我们上文中说的,第一个月买入,然后告诉企业,第二个月企业代扣代缴中扣除,是否可行?如果不可行,落地时间直接影响到大家的现金价值,也会改变文中的测算。
3%的税率是否会变化?
购买有什么限制?
很多银行已经开始拉客户、占山头了,希望客户在自己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但是,如果上述129只公募基金没有在该银行代销呢?或者,即使代销,我是否可以去天天基金、且慢、支付宝购买呢?即使我已经在银行购买了,我能不能任意跨渠道申购、赎回、转托管呢?这些问题都需要实操过程来解答。
销售渠道的策略
所以,一个非常符合逻辑的策略就是让你去开户,然后月定投,每月1000元,持续30年!多么划算的一笔生意啊!银行肯定会用尽全力来"服务"您的。
或者,大家想要看看我们的眼光,也欢迎和我们取得联系,参考我们自己的选择。
写在最后
我们没想到这篇文章做了这么多计算,远远超出了预期,政策新出,我们也不是专门研究政策的人, 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还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整体而言,这个制度设计的还是很"亲民"的, 综合月薪1万元以上的人都应该参加 ,养老FOF的平均水平是高于权益基金的平均水平的,这点在我们写过的FOF基金经理中都有体现。当然,高于全体散户实际收益的平均水平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