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容日糖醇助力抗糖,让你变得更美华康股份
11月7日是世界美容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颜值经济的盛行也推动了美容护肤、医疗美容及口服美容产业的发展。"抗糖化"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一个美容话题。据CBNData发布的《2022美妆消费进阶需求洞察》,2021年小红书上"抗糖"概念的笔记量增速到达了250%以上。
什么是糖化反应?
糖化,全称叫作非酶糖化反应。是指体内的葡萄糖与蛋白质或脂质分子结合,最终生成的一种褐色物质,即糖化终产物(AEGs)。法国化学家L.C.Maillard在1912年无意发现,当甘氨酸与葡萄糖混合加热时,会形成棕褐色的物质,这就是糖化反应。
糖化反应会对皮肤产生多种影响。首先,AGEs与皮肤组织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形成交联物后,会大量积累降低了结缔组织的通透性,减弱代谢废物及养分的扩散能力,使得皮肤硬度增加、弹性下降,进而产生皱纹。
其次,糖化作用的产物AGEs会刺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含量升高,引起表皮的过度角化和皮脂分泌增多,使得毛囊堵塞,最终形成痤疮;AGEs还可能增加酪氨酸酶活性,进而促进黑色素细胞中黑色素的生产,导致皮肤逐渐变得暗黄。[1]
近年来,相关科研人员也对其展开探究。Laughlin等人于2020年发表在JEADV的论文中,以30岁以内的中国年轻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证明肤色暗沉人群中,脸部皮肤的糖化产物范围是非暗沉人群的四倍以上。同时,体外实验也表明,皮肤组织被葡萄糖代谢产物处理72小时后会明显变黄[2]。
此外,AEGs还会引发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病。糖化生成AGEs这一过程受到机体血糖浓度、食物和吸烟的影响,可见合理控糖不仅能让人变得更健康,还能让人变得更美。
糖醇——健康美味的天然代糖
通过甜味剂来替代糖是食品饮料常见的控糖方式。控糖的食品中可添加的代糖主要分为人造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两类,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在安全性上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天然甜味剂中如甜菊糖、罗汉果甜苷,口感上存在着一定的异味,糖醇类代糖是以相应的还原糖经加氢还原而制得的多元醇,但也天然存在于一些水果和蔬菜中,其不仅具有类似于蔗糖的纯净甜味,而且具有热量低、不刺激胰岛素、防止肥胖和龋齿、促进钙吸收、促进短链脂肪酸生成的作用,在代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也存在耐受量的问题,注意不要大量食用。食品工业中常用的糖醇包括山梨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甘露醇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在应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木糖醇
甜度:1(蔗糖为1)
热量:10kJ/g
升糖指数:14
特点:甜度与蔗糖相当可一比一替代,甜味纯净没有异味,有益于口腔健康,对肠道微生物有积极的影响。
主要应用:用于口香糖、胶姆糖、太妃糖、软糖、果冻、巧克力、口含片等食品加工行业,可以代替蔗糖,用于饮料、牛奶、 面包、果脯、饼干、酸奶、果酱、八宝粥等食品中。用于护肤品、牙膏等日化行业。
山梨糖醇
甜度:0.5-0.7
热量:10kJ/g
升糖指数:9
特点:具有良好的保湿性能,可使食品保持一定的水分,防止干燥,还可防止糖,盐等析出结晶,能保持甜,酸,苦味强度的平衡,增强食品的风味,由于它是不挥发的多元醇,所以还有保持食品香气的功能。
主要应用:用于糖果、饼干、糕点、面包、巧克力等食品加工行业。用于牙膏、化妆品等日化行业。用于医药行业生产维生素C。用于水产品加工、化工、饲料、纺织等行业。
麦芽糖醇
甜度:0.9
热量:10kJ/g
升糖指数:35
特点:溶解性、保湿性、粘性都较突出,在糕点、面包等面制品中能够起到品质改良的作用。
主要应用:主要应用于口香糖包衣、无糖巧克力、无糖糖果、烘烤食品、冰激淋等产品领域。可用于冷饮、糕点、浓缩果汁、饼干、面包、糖果、酱菜等食品加工中。
04
赤藓糖醇
甜度:0.6-0.8
热量:0kJ/g
升糖指数:0
特点:吸湿性极低,在95%的湿度条件下依然稳定,适用于糖果、巧克力等高热量及低水分的食品,清凉感强适合用于清凉饮料。
主要应用:可用于糖果、焙烤类食品、乳制品、饮料、保健食品,还可应用于医药、化妆品、化工等许多方面,其可部分替代甘油的作用生产化妆品,延缓化妆品变质。
小结
糖醇能够带来糖的甜感,并规避糖的缺点,在食品饮料和大健康领域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让消费者健康美丽地吃甜。
参考文献
[1]李汇柯,冯楠,王闻博,李钧翔,何聪芬.皮肤糖化反应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抗糖化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发展现状[J].日用化学工业,2021,51(02):153-160.
[2] Laughlin T,Tan Y, et al. Autophagy activators stimulate the removal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in human keratinocyte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J].2020, 34 :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