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门安然落脚的哪吒庙穿山而来泊此隅
沿着大三巴牌坊左侧的斜路漫步而上,在蓝天的衬托中,土墙的背景下,可以看到一座古朴的、独立的小庙。
这是一座小的不能再小的建筑物,但依然是两进式。前面一个狭小的歇山式门厅,三面透风,没有砖石砌成的墙壁,只用黑漆木条围挡。不像通常的庙宇,前后两进之间还有一个天井,这里没有,门厅与正殿直接相连。走进里面,正殿也不阔大,就是数步之深。外面墙体以灰色为主。
图1 哪吒庙 | 卢嘉志 摄
这是一座供奉哪吒的庙宇。 哪吒神话在中国至少存在了上千年了。由于其中人物生动的形象,还有戏剧性的情节,这个神话流传得差不多家喻户晓:
哪吒前身是玉皇大帝殿前的大罗金仙,三千年前为协助玉帝安定人间,投胎在四川宜宾的陈塘关总兵李靖之家。其夫人怀胎三年六个月,产下一个肉球,从中跳出一个男孩,光芒四射。道士太乙真人前来贺喜,取名哪吒。因为排行第三,也称为三太子。道士收哪吒为徒,赠乾坤圈和混天绫。哪吒七岁,天旱地裂,东海龙王滴水不降,还命夜叉去海边强夺童男童女。哪吒见义勇为,用乾坤圈打死夜叉,又将前来增援的龙王之子敖丙抽了龙筋。于是东海龙王青睐三位兄弟,带领水兵水将兴风作浪,水淹陈塘关,要李靖交出哪吒才肯收兵。哪吒为了全城百姓安危,也为了避免连累父母,将骨肉交还父母,自刎而死。事后,太乙真人借莲花与鲜藕为身躯,使哪吒还魂再世。再生后的哪吒,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助周武王灭纣,为民除害。
哪吒和澳门有什么关系?那是清朝初年的事情了,在离这里不远的柿山一带,居民常见一个红衣孩童与当地儿童嬉戏。一日,有人见到该孩童忽然之间踏着风火轮而去,便认定那就是哪吒显灵,遂建庙祭祀,奉为当地一带的保护神。
19世纪末,澳门瘟疫流行,大三巴牌坊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但却束手无策。有人提议恭请隔邻柿山的哪吒前来救助,并于1888年建起了这座能使神灵安身的小庙。人们还在大门的入口之处,悬挂 "保民是赖" 的牌匾,希望神勇的哪吒能够帮助他们消灾解难。
正殿神台上供奉的哪吒神像有多尊,神态各异,有的戎装英姿,有的童真无邪。像其他庙宇一样,神像两边,置放着各款对联, "庙貌宏开新气象,神灵广庇福无疆" ;还有, "厚泽宏施长流镜海,神恩广播永被莲峰" 。如果仔细观看,会发现两副对联的书写时间都是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小庙兴建后的十年。那个时候,疫症再次发生。况且,一年之内赠送两次对联,可见当时环境的严峻,以及居民对神灵所抱得殷切厚望。
对此,我们可以从当时历史资料中找到旁证。澳门历史学家施白蒂编撰的《澳门编年史》提到,1897年4月正是澳门"流行鼠疫和伤寒"的非常时刻。在医学条件尚未完备的环境下, 神灵可能是人们战胜疾病的最后期望和依靠 。
图2 哪吒庙正殿 | 卢嘉志 摄
图3 哪吒庙正门前的香炉 |卢嘉志 摄
走出小庙,似乎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不想马上离开,回过头来,端望这这座建筑,环顾着周围的景致。
用什么话语为哪吒庙做一个最终和最好的表述呢?它小巧玲珑,像一个建筑小品,把占用面积缩略到最小。这可能符合哪吒的身份,因为他是一个小孩,在佛祖及天后面前辈分小,所以必须谦虚内敛,庙的规模不能与澳门那些三进三楹的庞大古庙和禅院相比。
图4 哪吒庙 | 杜爱华 摄(收藏于澳门档案馆)
然而,穿过外表,深入内涵,又使人们联想到小庙意义的另外一个层面。它卓尔不群,像一个文明的标志,把中华的美德宣扬到极致。 一个远在内陆四川发祥的神话人物,越过千山万水,来到天涯海隅。面对着陌生新奇的西方文明,在雄伟屹立的大三巴牌坊身侧,它居然能够落地生根,安然自信,不卑不亢地迎接四方访客 ,至今,仍然香火鼎盛,人流不息。这种安然自信来自何方?想着,想着,脑中不禁浮出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座小小的哪吒庙不也正是如此?它可以跻身于澳门著名文物之列,不是因为其雄伟,也不是因其久远,而是全凭它的高风、德行。中华文明崇扬的传统美德——仁者无忧,勇者无惧,忠孝双全,舍生取义——在哪吒的身上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终于得到最后也是最好的结论: 小庙彰显着中华文明,美德赋予了安然自信 。
图5 大三巴哪吒庙年尾酬神 | 陈显耀 摄
游客来到哪吒庙附近,都喜欢把哪吒庙与大三巴牌坊一起摄入镜头,一近一远,一中一西,相互为邻,相映成趣。
在这些外阜难得一见的景致面前,澳门,这个东西文明融汇的小城,不也可以引用《陋室铭》的最后一句来做结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十六字令(哪吒庙)
神,庙小仙灵重"保民"。香缭绕,四海拜一尊。
原文载于《澳门世界遗产》,点击链接线上阅读 https://www.macaudata.mo/showbook?bno=b000631。
作者简介:邓思平,哲学、历史学者,诗人,填词人,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澳门中西文化的研究及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