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中医与修心

  01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早的患各种各样的病?   按理来说,我们对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养生方式数不胜数,各种高科技,什么量子治疗,人工智能,核磁共振之类的等等,疾病应该越来越好对付才对,但为什么病越来越多?病人越来越多?   很多人,要钱有钱,要背景有背景,完全可以吃世界上最贵的药,请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住世界上最贵的病床,但是为什么依然治不好自己的病呢?   有时想想我们真的很可悲,我们熬着最深的夜,扛着最大的压力,面对着最复杂的环境,但不知道哪一天大病的厄运就降临了,而且让我们束手无策!   我们上知天文下至地理,我们可以抵达太空和月球,却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手无寸铁,只能坐以待毙。现代文明难道是一种变相的枷锁?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其实,现在的病已经不再单纯只是我们的身体运转出了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社会运转等其它方面共同导致的结果,已经是深层次的问题。   02
  先看一个例子:一个人为什么会得胃溃疡?是因为胃那个地方没有新鲜血液,因为新鲜血液是最好的修复工具,含有抗体、吞噬细胞、营养等。   那里为什么胃里没有新鲜血液的流入呢?《黄帝内经》里说怒气伤肝,一个人要是经常发怒抱怨,肝内就会慢慢的积累浊气,我们都知道肝胆相连,肝脏的浊气传给胆,进一步再传给到了胃里。   于是胃里的浊气越来越多,就会把正常的血流堵住了,导致新鲜血液无法快速、顺利地流动,因此就会感染细菌病毒。因此,很多身病往往就是心病。   先看西方的科学成果,2007年国内引进了美国的一本畅销书,叫《病由心生》。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内科医生,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总结出一个规律,说人将近80%的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只有20%左右的病是因为细菌感染等外来因素所导致。还有人做过一个实验:   把猴子吊起来并不时给予电刺激,使猴子一直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不久猴子便得了胃溃疡。采用纤维胃镜、x光、脑电图及生化对胃病的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胃病的发生与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或抑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再看我们东方的智慧,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一切都是内心出了问题。我们每一个心情、每一个念头都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状态,日积月累,再通过外在的器官表现出来,最终形成病症。   因此,"修心"和"治病"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个人如果不懂的修心,即便服用灵丹琼浆,也无法延年益寿。秦始皇权力够大了吧?他发动了全国的力量也找不到灵丹妙药,其实真正的灵丹妙药就在他心里,但是他看不到,因为他被高高在上的权力蒙蔽了双眼。   同样的道理,现代人都被浮躁的环境蒙蔽了双眼。我们总是在外求,就是不肯内求。心神不安,情性燥急,欲望缠身,长恨绵绵,才是我们生病的最根源。心病还需用心药。   03
  心的第一大忌讳是个:乱。心乱了,一切都会失常。心平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气足,精气足则神旺,人活着就讲究一个"精气神",这时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非常顽强。   这不叫唯心主义,这叫士气,就好比两军打仗时候,士气旺盛的一定赢!   其实无论是打仗还是做销售,还是创业等等,人都必须有一种昂扬的状态,才能战胜困难。   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有的人内心太脆弱,比如忽然知自己得了重病或癌症,瞬间内心就坍塌了,这就麻烦了。   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心,抱怨上天不公,抱怨命运坎坷,只要内心能安定,坦然处之,接下来都是小问题。   为什么那些参透大道的人,身体更更健康,因为他们精通世界万物的运转逻辑,明白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明白起伏才是人生的常态,所以当他们面对挫折的时候并不会抱怨,而是坦然面对。   万事万物都有规律,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生、长、收、藏四个过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潜龙勿用的阶段,就应该埋头苦干;该你养精蓄锐时,也别着急出人头地;如果经历突发的苦难,说明前面有一个更大的收获。人要是到了这种意识,到了这种境界,很难做到内心不淡定。   04
  心的第二大忌讳是:贪。做人,千万不要贪图那些自己还配不上的东西。一个贪字就让人心神错乱,让人鬼迷心窍,行为乱了套,引起身外的祸乱还是小事,让自己身体的运转也乱了套,这才是大事!   人只要贪,必然会透支自己身体去索求更多东西,贪得无厌的背后就是透支无度,短时间身体的毛病不会显现,但是只要显现的时候,往往就是积重难返!   为什么在中医里没有癌症?因为"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真正的中医其实是在传道,他们教会我们平衡自己的身体,从而不会发生极端的恶果,而癌症就是因为平时从不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结果导致累积出了极端的恶果。   05
  心的第三大忌讳是:恨。先有解不开的恨,才有治不好的病。如果一个人总把一切问题归罪于外界,说明他们从不反省自己的问题,看不到内心的不足。   恨别人,恨环境,恨上天不公,恨生不逢时,这种人一定会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样子,他们的内心是失衡的,表现出来的言语和行为一定也是失衡的。   这种人往往会意志消沉,郁郁寡欢,抑郁,敏感,长期发展下去,身体情况可想而知。   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宽恕才是最好的药方。放下吧,只要放下,病者顿愈,迷者顿觉。内心没有郁结的人,才能活得通透。通透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的最健康状态。   06
  未来社会,一个人要想长寿健康,必须要修心。修心比努力和拼搏更重要,练就一颗如如不动之心,面对各种外界变化,要把无常当有常,让红尘炼心,炼出一个强大的内心,才是未来一个人最关键的能力。   修心的秘诀,就是一个字:静。"静"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与自然的共融能力,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比如佛家的禅修,是让自己的大脑和全部身心细胞处于高度安静的状态,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就像超导体一样。   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就是教我们用极度安静的体验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从而得道。   真正的静,无论顺风顺水,还是波涛汹涌,心情都是一样的淡定。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没有妄想,没有执念,身体就很少出现问题。   他们敞开心扉,宽恕了别人,把愤怒、焦虑、恐惧都放出去,气血自然通常无碍。人生最毒,乃贪嗔痴三毒。这三毒,才是身体得大敌。学会修心,百毒不侵。   修心,和成就、金钱、科技水平都无关,只取决于一个人的觉悟。   修心的好处不只是身体健康,更是为了打开我们先天的智慧和能力。   附:以病为修   病是生命之中重要的事物和重要的事件   病是生命之中重要的事物和重要的事件。生病是生命中重要的生活部分。几乎人人都会生病,因为生病是存在给予你的让你觉醒的机会,同时也是让生命进入新的循环代谢的方式。你讨厌疾病吗?如果你生了病,你讨厌它,那你非常傻。疾病是你"生"的,犹如孩子是你生的一样,如果你亲生的孩子给你带来头疼的问题你会讨厌他吗?如果你不会,也那样对待你的疾病吧,因为疾病也是你"亲"生的呢。对待你生的病象对待你生的孩子一样,那是对你自己的仁慈。当你生化出了疾病,疾病是你的一部分呢,如果你反对它,那是你在反对自己。与它奋战,是视自己为仇敌。当你生了病,这是一个修行的契机   当你生了病,这是一个修行的契机,存在通过这种方式唤醒你呢。你可以以病为修,做到觉悟生命,并达到心想事成。如何以病为修呢?   如何以病为修呢?做两件事。当疼痛、咳嗽或难受升起,一是觉察由这些觉受带来的念头,一个一个的质疑它;第二件事是,把你的意识重点放在那些觉受的"觉"上而不是受上。以病为根,一念一觉,是修行之道。若你落在念上,不质疑念头,而跟它走,你就落在众生上,跟它作内在的轮回,受无量的痛苦,经历地狱魔鬼;若难受的觉受升起,你不落在它生出的受和念上,而是落在那觉上,好,你是佛。时时在觉上,你不是一个凡夫在生病,而是一个佛在生病。你知道一个佛生病和一个凡夫生病的不同吗?一个佛生病,他可能有疼但无苦,他如如不动,不落在内在生死轮转上。   有病期间。哦,你可能"疼",但觉在疼之外;你可能"痒",但觉在"痒"之外;你可能有各种"难受",但觉在难受之外。"哦,我怎么会生病呢?",疾病引起了一个念头,注意它,"我不应该生病,真是这样吗?"质疑它;"要是我这病治不好,我死了我孩子怎么办?",第二个念头升起,注意它,质疑它;"我不应该死",第三个念头升起了,注意它,质疑它。在生病之中,注意那病给你带来的每一种感受,把意识重点放在觉上;同时注意由那难忍之受引起的每一个念头,注意它,质疑它,不让它念念相续,带你进入你恐惧害怕痛苦的故事。在疾病之中,能够注意这件事,疾病就成了你修行的道场,就是以病修行。   在觉和念两个方面用功。比如你背部的疼痛升起,注意把你的意识放在那个疼痛引起的"觉"上,注意看看你的心在这个"疼"上能起什么故事、能做什么文章,注意它,如果它起了故事或念头,注意质疑它,不要轻易相信它,不要跟它走。比如当你咳嗽又要升起了,注意觉知它,觉知到咳嗽,同时也觉知到咳嗽时你的觉,重点在觉上;同时观察,你有什么样的念头升起,质疑它,不要被它拉走。各种样的疾病,会给你的身体带来不同的身受,注意这样去做,在觉和念两个方面用功。如此这样做了,疾病不但不是你让你恐惧害怕讨厌的事,相反,你会喜欢上疾病。疾病不但不再是来剥夺你生命的,相反,它在给予你生命。当你身体生病了或身体生起了不舒服的觉受,注意体会它。按照我说的在"觉"和"念"两个方面用功,看看它给你带来什么?仔细的体会它,收获它。   察念知觉,无事可恼。生病期间或生病之人,如果你觉醒,处处是修行。如果你得了咳嗽的疾病,修行咳嗽;如果你得了癌症,修行癌症;如果你得了各种疼痛性疾病,很好,修行疼痛;如果你得了眩晕,进入眩晕,修行眩晕;如果你得了耳鸣,很好,观音耳鸣,以观音耳鸣为修行;如果你得了失眠很好,修行失眠,做失眠给你带来的念头功课。生命之事,处处可修,察念知觉,无事可恼。疾病是一次唤醒,而不是一次恐吓   你正在经历疾病之苦吗?你的朋友或亲戚正在经受疾病之苦吗?自己体验,或把这个方法告诉他们。以疾病为道场,修行觉悟,苦中醒悟,苦中脱苦。疾病之中,如果你能做了这些,你将会体验到:疾病是给予你生命的,而不是剥夺你生命的。疾病是一次唤醒,而不是一次恐吓。去体悟这个真性吧。   值得提示的是,修行疾病并不代表你不看医生,该看医生的还是得看医生。只是,医生负责你的身体,你负责你的心;医生负责你不疼,你负责自己不苦。以病为修,修行让你到达觉悟,觉悟你会发现生死不是问题,当生死不是问题时,疾病还是问题吗?这是真正的治疗——这才是真正的治疗呢。当你不再期待自己活多大,当你头脑中再有"我不应该生病"或"我不应该死亡"等念头时,当你不再管自己是生是死而只负责此刻的喜悦时,谁管它有病没病呢?谁管它这病会让你生或会让你死呢?至此,疾病不再是问题,因为生死不再是问题了。以病为修,最后要来到这个地方。   附二:15条中医修心   1、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导致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身净,所以得病了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而一个良医,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外缘,中医针灸可以毫无副作用地调动人体自我修复能力。   3、每个人都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能生万法。所以人生智慧人生真相乃是向自性求取,何况是健康寿命呢?   4.、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只是一个外缘。虽然是外缘,可是善缘也很重要。善因与善缘和合,才能生善果(健康长寿)。   5.、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人在生病的时候最忌讳是嗔恚心起。这个时候一定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然后慢慢调理,健康很快恢复。心安才能气顺,气顺才能除病。否则心急火上,肝气受损,加重病情。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   6、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体验和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人体瞬息万变,因缘错综复杂,法无定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指标和数据,所以再差的身体也会变好。相信自己一定会变好。   7、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让自己变得调柔谦卑吧,身体也会跟着发生微妙的变化。   8、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喜怒哀乐忧悲苦恼,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9、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心之虚弱,无非贪嗔痴,无非财色名食睡。   10、 子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睡时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午时属心,此时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不可三更半夜不睡上网熬夜。   11、静养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齐放下,自己浑身如融化,不许用一毫气力,好像没有这个身子相似。呼吸顺其自然,心也不许它用一点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脚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气血顺畅。具体要求:不许任何部分用一点气力,包括意念、呼吸、肢体,做到:眼不观,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口不纳,心不想。此是唯一条件。若有所思所闻所觉,即是用气力,甚至乎使臂指即是用气力。呼吸稍粗亦即是用气力。不久那呼吸自然而平,似乎不由口鼻内出纳,而浑身八万四千毛孔中有了动作,或张或翕,此时无我无身无气无心,天然心归本位。所谓引火归元,又名水火既济,为治疗百病之总诀。   12、为了养生而死的,占十分之三。到底怎么回事?是因为太爱惜自己的身体了。为了这副臭皮囊,怕受辱,怕受宠,怕吃亏,怕上当,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担惊受怕,患得患失……这样,他那颗心整天缩成核桃样,像是被狗反复啃过,怎么能不死。越怕死,越死得快。你要是养生,就得不怕死。只有不怕死,才能远离死。真正不怕死的人,走路不会遇上老虎,就是遇上老虎也不吃他。打仗遇不上刀枪,就是遇上,刀枪也不伤他。为什么?因为他不把死当回事,不怕死,死也就没法了。养生,并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经看透了生死,所以不再怕死,既然已经不再怕死,那么死也就不再是问题。生死这一关过去,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因此,修道的人能够长生。没想到长生,反倒能长生。一心想着长生,反而死得快。长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带现象。   13、不要天天想着吃什么补阴,吃什么壮阳。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14、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因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着天地的精华。   15、人在松静的状态下,慢慢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在吸气时,实际除了肺在吸气,整个身体是在把体内的气向外排,即把人的气释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气时,实际人是在通过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气。   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千金要方 论诊候第四》曰:"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意思是说从事医生职业的人,最好的医生善于在人们身体健康之时预防疾病,注重养生,保持健康。中等水平的医生善于抓住将要生病而还没有发生疾病之时,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注重欲病早调,避免疾病的发生。一般水平的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然而待疾病发生了诊治就会很困难。   未病之病 ,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人体要维持健康的状态,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除了躯体的完整和健全外,还包括心理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正常。这种状态,中医称为"阴阳平和",属于未病的范畴。   欲病之病 ,孙思邈曰:"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意思是说很多人的痛苦在于身体不适,精神和体力今不如昔,一定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尽快调理,避免疾病的困扰。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自认为可以自愈,过不了很久,就发展为顽固之疾。这种侥幸心理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欲病之病,在外表上虽然有不适的症状表现,仅仅是"苦似不如平常",又不足以诊断为某一种疾病,即属现代所说的亚健康阶段,全身不适,勉强坚持工作,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又都未见异常,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孙思邈告诫我们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欲病预防在先,"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即在五脏没有虚损,六腑尚未衰败,气血运行还未紊乱,神气犹未涣散,病势处于轻浅阶段时,及时服药调理,每能痊愈。欲病先防,强调顺应自然的整体观念,重视调动体内正气的作用,《素问•遗篇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错过了对未病的预防,就必须重视对欲病的预防治疗良机,不能再错过。发展到"五脏已虚,六腑已竭,血脉已乱,精神已散"时,疾病已成,五脏六腑功能衰败,气血运行紊乱,精神气耗散,服药救治也不一定都有效,即使保住了生命,其生命的质量也就难保证,没有希望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预防的含义,应该是天人合一,主动适应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增强体质,在未病的情况下积极防御,避免发展到欲病状态,而且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主要在此。预防的位置,可以在未病之前,也可以在欲病之前,但最好别在已病之时或之后,以免木已成舟,为时太晚!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固然与外在的邪气侵袭人体有关,但必须是在人体气血脏腑失和时,才会发病。即疾病的发生是外因(邪气)作用于内因(正气)的结果。所以临床上十分强调顾护正气,防患于未然。   治未病主要是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属养生延年的范畴。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清代叶天士《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温病属热证,热偏盛而易出汗,极易伤津耗液,故保津护阴属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之举,对于温病是控制其发展的积极措施。吴鞠通《温病条辨》的保津液和防伤阴,亦为治未病。   《内经 素问 四气调神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素问 刺热篇》曰:"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 逆顺篇》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元代医学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进一步解释道"与其救治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损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汉代张仲景对于治未病有独到的研究。据《针灸甲乙经 序》记载,一天,仲景与侍中王仲宣相遇。仲景说他已患病了,40岁时眉毛要脱落,然后过半年就要死去,并告诉他服五石汤可免除。王嫌他的话逆耳,就没服药。后果如仲景所言,先是眉落,继则死去。由此可见,仲景诊察未病的造诣很深,其对治未病理论亦有独到的阐发,如:《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伤寒论》中治阳明腑实证创三承气汤,实为急下存阴之法。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医门法律》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表面上看似健康的人,突发重病,而且难以回生,这绝不是偶然的,潜伏在体内的变化,往往被人们忽视了,对医生而言即是误诊。   已病之病 ,就是已经发生了疾病。正如众所周知,很多老百姓:十年辛苦创小康,一朝患病变穷光。众多的病人面对着高昂的医疗费用痛心欲绝,很多病人为生命的最后几小时,动辄花费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抢救费用,只是无数患者在花尽了毕生的积蓄之后,却不得不面对着束手无策的医生,怀着对生命的无限眷恋,遗憾地与世长辞!而此前,对预防不以为然,嗤之以鼻,更不愿花万分之一的金钱或时间于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未病先防,欲病防变,已病早治(未病 健康,欲病 亚健康,已病 疾病)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版权声明: 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冬季伤肾行为自查(下)中医提倡季节养生,认为遵循大自然的气候规律,才能起到最好的养生效果,比如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却常常和中医思想背道而驰,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却在暗暗伤害酒后不泡澡避免危险找上门喝酒不开车,咱们都知道,但是喝酒不泡澡,您知道吗?男我知道,但是,有的人认为喝酒之后泡澡可以解乏放松,感觉上比较舒服,其实这么做,只会让危险找上门。因为喝酒之后去泡澡,可能会加重酒白酒的危害平时很少喝酒。但我却能喝些,喝3两没啥反应。最近天气冷,一星期喝一次,每次喝一二两。因为有颗大牙不怎么好,老感觉每次喝酒后第二天,那颗牙就有点松动,不喝时,过两天牙齿就会好些。过年李氏祖传验方,高手绝技,奇方妙药,药简力宏李同生通脉活血汤组成当归,黄芪丹参,泽兰叶赤芍杜仲,金毛狗脊,鹿角片(另包),地龙苏木。用法方中鹿角片另包,先煎30分钟,再与诸药同煎,沸后,文火煎50分钟,每日1剂药,水煎两次。午睡和不午睡的人,长期下来有什么区别?差别还不是一般大中国又称午睡帝国,在中国,你可以发现,无论人们再忙,中午都要睡上个十几二十分钟。为什么要午睡?午睡到底有什么好处?今天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午睡这件事!一钟南山院士院士我每天坚持中午睡常用的健康生活小知识常用的健康生活小知识1早饭很重要,一定要吃2早起空腹一杯温水3不喝添加剂过多过甜的饮料4洗完头后不宜马上出门5吃海鲜不宜喝啤酒,容易痛风6午睡有助于预防冠心病7不要熬夜,睡眠充足才生气伤肝,生活中若是不注意控制情绪,或许容易诱发这4种疾病其实,身体健康与我们的情绪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一些人情绪比较暴躁,时常为了一些小事发脾气,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导致被各类疾病找上门的风险大大增加,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一般如何避开高能量食物?很多人对于高能量食物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这些食物确实味道好,口感棒,美味的东西让人爱不释手。恨是因为高能量会带来肥胖进而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在食物定量定它是春天最平价的滋补菜!这7大功效,吃到就是赚到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春的气息越来越浓了。不少喜爱中医的朋友都知道,春季是养肝的好时候。那么,您知道春季有哪些养肝的好食材吗?其实,菠菜就不错!养肝健体吃菠菜中医认为,菠菜味甘性平,食用油有优劣之分?医生辟谣没有最好的食用油,只有最差的吃法厨房7味,柴米油盐酱醋茶,油一直都是占据着厨房的主导地位,尤其在中餐,缺少了油脂的烹饪,是没有灵魂的。也正是为了配合我国多种多样的饮食文化,各种各样的食用油也应运而生。比如花生油,乾隆皇帝的养生之道(养生四诀)中国历代皇帝多为骄奢淫逸,醉生梦死,向来寿命很短,而唯有乾隆皇帝寿至89岁。他的长寿,首先得益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十常养生术,至老不懈。查遍中国的史书,前后有230多个皇帝,多为
怎样才算是脾虚?为什么国人容易脾虚?不妨一起了解一下一十人九脾虚,为何脾虚的人愈来愈多?从中医学的视角看来,身体的脾胃主要具有运化统血升清的作用,一旦出现问题,身体也会随着发生症状,症状不一样,脾虚的特性也不一样。1脾阴虚主要表现为戒烟是一下戒掉好,还是循序渐进好?看后就知道答案,烟民别忽视导语在现如今这个生活压力逐渐增长的年代,人们的生活质量虽然得到了有效提高,但是依旧有一部分人感到并不快乐,毕竟,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人们的患病率和压力等方面的问题却更加严重。现在很血糖偏高别急,给你6个字的小建议,或可有助调节血糖导语每日都是有糖友跟我抱怨血糖一直控制不太好,各种各样的并发症也来啦,越是着急,血糖越高,真是备受煎熬。在给糖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发现,大伙儿血糖无法控制的缘故,除开一些独特病症若想补充蛋白质,建议常吃这3类食物,不妨一起了解一下导语老年人补充营养,销售会给你推荐蛋白粉年轻人想健身,教练会告诉你要补充蛋白质孩子正在长个子,朋友会告诉你要加强营养,增加蛋白质。蛋白质,到底为什么如此重要?它在人体的作用主要包括身体受寒,都有什么表现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导语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邪为病也可见于其他季节,想减肥的朋友,给你5个小建议,或可有助燃脂,不妨了解一下导语为何身型长胖非常容易,要想变瘦却很难呢?减肥瘦身需要从何下手呢?减肥瘦身是一项必须不断学习的学科,减肥瘦身的过程中人们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难题,只有立即解决,才可以提高减脂速度,提肝血不足的人,身体若有这3个表现,建议引起重视,不妨了解一下肝血对身体而言有着关键的作用,能够起到滋养肝脏营养机体的功效。而若是人体内肝血成分不够,则会致使身体出现一系列的异常症状,不但伤害肝脏的健康,并且也会对身体的健康导致很大的影响。肝如何预防脂肪肝,吃什么药?吴文博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脂肪肝西医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好发人群肥胖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疾病分类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急性妊娠脂肪肝。病因由如何预防高血脂,吃什么药吴文博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高血脂(高脂血症)西医高血脂是血脂增高的俗称,医学上血脂增高到一定程度称为高脂血症。血脂包括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高血脂指血浆中血脂的质或者量异常,含颗丁香除口臭20151008093023来源健康时报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人们趣称其为古代的口香糖。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名老中医名方介绍高辉远养心定志汤吴文博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高辉远教授简介高辉远教授(19222002,享年80岁),湖北蕲春县人,为解放军305医院主任医师,兼任解放军305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中华全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