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祖之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69岁的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龙驭宾天。 十一月戊子,上不豫,还驻畅春园。甲午,上大渐,日加戌,上崩,年六十九,即夕移入大内发丧。 --《清圣祖实录》 然而,这几句看似平淡的话背后,却隐藏着一桩波谲云诡的历史疑案。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起,皇太子初次被废,继而九子夺嫡,宫廷之中暗流涌动。最终,号称"天下第一闲人"的四阿哥雍亲王胤禛脱颖而出,几乎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登上大宝。自此之后,关于雍正帝皇位来路不正的说法层出不穷,而围绕着这一中心论点,又生发出无数雍正为达成目的不择手段的议论。甚至连康熙之死也因此未能盖棺论定,反而引出了关于雍正是否弑父夺位的争论。这种争论的产生要从康熙的病情说起。 康熙大帝一生奔波劳碌,从8岁懵懵懂懂被推上皇位开始,诛鳌拜,平三藩,统一台湾于南海,退沙俄于东北,一生文韬武略。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康熙帝本以为四海初平,霸业初定,于是六下江南,享享清福。谁料祸起于萧墙之内,不争气的太子胤礽废而复立,立而复废,从此储位虚悬,引发九子夺嫡,宫廷之内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儒家有修齐治平之说,可叹康熙大帝空有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却短于齐家,不得已与诸皇子斗智斗勇,难免心情郁闷,元气大丧,疾病缠身。 这一点在《清圣祖实录》有明确的记载。康熙四十七年冬天之后,他的健康状况就每况愈下了。具体症状有心悸、眩晕、腿脚水肿,手颤头摇,另外似乎还有中风偏瘫的迹象:右手也不听使唤了。 康熙变成这个样子,完全可以理解,他深深地担心自己那些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杀红了眼睛的儿子,更担心他们会把方兴未艾的大清王朝搞得一塌糊涂。他曾经不无悲哀地说:"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 此后的十几年中,康熙一直忍受着各种慢性疾病的折磨,拖着病体夙兴夜寐地处理政务军务。到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在南苑行猎时,出现了大风降温天气。俗话说得好,来时风火去时病。年届古稀的康熙帝受寒病倒,出现了疑似肺炎的症状。病情来势凶猛,康熙帝迅即返回畅春园静养,经过两天的调理,病情似乎有所好转。然而就在一天之后,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猝然离世。 弑父传闻 那么在康熙皇帝生命最后几天这个紧要的关头,未来的雍正皇帝,当时的雍亲王四阿哥胤禛在做什么? 根据史料记载,在这期间,康熙皇帝命他做了一件似乎意义极为重大的事情:赴天坛代行祀天大典。 古人云:"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从代行祀天大典一事中,似乎可一窥康熙皇帝对这个四儿子是颇为信任的;然而,当时仍然有另一位负责"戎"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祯在西宁出兵走马与罗卜藏丹增斗得不亦乐乎。因此似乎也不能简单断定康熙皇帝圣心已然默定。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皇帝在驾崩的当天,在病榻上曾经三次召见雍亲王入宫问安。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 从这段记载看来,这一天康熙帝的病情似乎趋于稳定,健康状况一度好转,而雍亲王也颇为尽孝,看上去似乎其乐融融,父慈子孝,风平浪静。 但是傍晚时分,大变陡生。皇宫内苑传来凄厉的呼号之声,人们来来往往都神色惊惶,似有不安之状。士兵们严加戒备,举止慌乱,如临大敌。 当时在中国传教,任职于清廷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在其回忆录中有如下的文字: 1722年12月20日,在我们居住的国舅别墅中吃过晚餐,我正与安吉洛神甫聊天。突然,仿佛是从畅春园内,传来阵阵嘈杂声音,低沉混乱,不同寻常。基于对国情民风的了解,我立即锁上房门,告诉同伴:出现这种情况,或是皇帝死了,否则便是京城发生了叛乱。为了摸清叛乱的原因,我登上住所墙头,惊讶地看到,无数骑兵在往四面八方狂奔,相互之间并不说话。观察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听到步行的人们说,康熙皇帝死了。我随后被告知,当御医们宣布无法救治时,他指定第四子雍正作为继承人。雍正立即实施统治,人们无不服从。这位新帝首先关心的事情之一,是给他死去的父亲穿衣。当夜,他骑马而行,兄弟、孩子及戚属们跟随着,在无数佩戴出鞘利剑的士兵护卫下,将其父亲的尸体运回紫禁城。 这并不是正常的情况,然而,无论是当时还是以后的官方文件中都没有提到此种异状。 其实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康熙皇帝的直接死因,应该是长期的心脑血管疾病在肺炎的刺激下突然发作。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此类并发症无疑是致命的。但是,受到当时的医疗水平所限,康熙皇帝的猝死,显得极其神秘,难免会议论纷纷,再加上畅春园周边不寻常的景象,雍正用不正当手段弑父夺权的传闻自然不胫而走。 在雍正七年(1729年)的曾静谋反案中,曾静曾经招供说,他听说"圣祖皇帝畅春园病重,皇上进一碗人参汤,圣祖就驾崩了" 当时,民间对这一事件众说纷纭,曾静的说法仅是其中的一种而已,另外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则是这样的: 胤禛遂以一人入畅春园侍疾,而尽屏诸昆季,不许入内。时玄烨已昏迷矣。有顷,忽清醒,见胤祯一人在侧,询之。知被卖,乃大怒,投枕击之,不中,胤禛即跪而谢罪。未几,遂宣言玄烨死矣。胤禛袭位,改元雍正。以后凡宫中文牍,遇数目字,饬必大写,亦其挈矩之一端也。 这种说法见于晚清时革命党人的著作中,彼时反清兴汉之思潮甚浓,因此,这故事只能是聊备一格,不能过于当真。而有趣的是,在这个故事的有些版本中,康熙砸向雍亲王的并不是枕头,而是手上的玉佛珠;而雍亲王则将计就计将玉佛珠说成是康熙传位于自己的证明。 总之,雍正弑父的说法越传越烈。尽管雍正对这一指控矢口否认,但他即位以后的种种行为却疑窦丛生,简直是在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弑父的合理性。 雍正辟谣之中的疑点 雍正在即位后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先帝爷对自己的慈爱之情和培育之恩,甚至不无自豪地声称自己是康熙最看好的儿子。在他的描述中,他和康熙之间父慈子孝,关系至为亲密。然而,在实际行动中他却似乎处心积虑地要处处避开康熙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无论是远离康熙所住的畅春园而另起圆明园,还是驾崩后葬于清西陵,都是如此。笃信佛教的雍正是一个相信怪力乱神的人,因此,他的这些举动似乎可以有一种解释,就是他自感对不起康熙皇帝。 另外,雍正在即位之后对亲信和亲戚的处理,难免让人有兔死狗烹之感。年羹尧和隆科多都是其股肱之臣,在野史和民间传说中,亦是帮助雍正在皇位争夺中胜出的重要人物,然而均被雍正罢职削官,甚至处死;而雍正的骨肉凉薄也是出了名的。康熙驾崩后留下的十几个成年皇子在雍正治下动辄得罪,特别是曾经参与皇位争夺的几位阿哥更是不得好死,这甚至涉及了雍正的亲弟弟和子息。更有甚者,民间甚至流传着雍正其母被其所逼撞柱而死的传闻。 总之,康熙就这么驾崩了,雍正从重重迷雾中走来,登上了大清帝国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