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酒席走红,村民跳舞上菜,网友不跳着吃不合群吧
云南一"酒席"走红,村民跳舞上菜,网友:不跳着吃不合群吧
"在阿开度小村参加一次‘跳菜酒席’,会让你忘掉此前参加过的所有农村酒席。"
我在听到南涧跳菜演员阿蔡这样说后,对此次邀请产生了极大兴趣,本来对于一个常年混迹在全国各大喜丧事,各种城里的、农村的酒宴的"老粉丝"来说,去往大山身处只为了"一顿饭",我是不太愿意花时间精力前往的。
但听到"跳菜"两个字,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像篝火晚会一样,热闹而愉快的现场,又听闻"跳菜"习俗竟然是能歌善舞的彝族同胞传承下来的"酒席传统",我立刻定上了去云南的机票,后又经过多次转车,最后上了一辆摩托车,终于在一天后的上午11点到达了阿开度村口。
我到时却被告知自己到时,已经错过了"跳菜酒席"的第一天"相帮天"。或许是很激动外地人来加入他们的庆祝行列,一同来迎接我的婚礼主事人竟用黎族方言快速说了一大段话,见我脸色越来越迷惑,阿蔡才反应过来并打断了主事人的话,向我解释着,"他说你正赶上了享受跳菜大餐的好时候,你很幸运!。"
几人说罢,见天空彻底放晴,伴随着主事人一声"开始摆桌椅碗筷喽!注意要双数‘跳菜酒席’正式开始。"
没想到这一"酒席"竟在网上走红,很多网友看后都似在调侃说:不挑吃会不合群吧~
为迎合宾客口味,增加不同香型白酒
没办法,很多走出大山"回家"来叙旧的当地人,还有像我这样跨越了几千米的距离,慕名前来参加一次宴席的人,对于白酒的需求各不相同。"别看我们这米酒度数低,不少人喝不惯嘞,一上桌一开始还觉得‘像饮料’后来喝喝就醉了,都来不及跟玩‘跳菜’全程。"
对于四川这样一个,全民对白酒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高于全国的省份来说,"地方酒"三个字就是对一款白酒性价比的最高评价,当地人也很会喝,专门找关系去买一些名酒的基酒,而对于这款古道江湖2900来说,就不需要花那么多的心思了,绝大多数爱酒人士都知道的粮食白酒。
当地的粮食,当地的酒,当地的酿酒环境与有三十多年基酒酿酒经验,给一二线名酒都提供基酒的老厂,这些对于这款白酒来说,都是最好的"名片"。
"能够做到基酒窖藏时间达到2900天的白酒少,能喝到‘根上’(基酒)这么纯粹,价格又这么便宜的也少。"
产自邛崃市的52度浓香型白酒,五谷粮食经固态发酵而来,‘入口醇厚绵柔,下咽爽净不辣喉,没有上头感’。
或许是婚宴办的多了,接触的白酒也多了,婚礼主事人对每一款白酒都有着不同的感情。
"相帮天"是什么?
不过,出于一名美食博主的"操守",我还是向阿蔡讨教了关于"相帮天"的相关事宜,布置酒席现场哪里都有,但"相帮天"主要布置的却是"跳菜"场景,也就是让这风俗被传承的更加地道本味的关键所在。
首先是"搭建青棚",这"青棚"必须要是"人"字形的,具体做法事用篷布拉成斜面,顺着正房绷出这样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是青松毛,搭建的料子是竹子、木头和松枝。搭建完成后,进行到第二部"挂星",是在"人"字形彭埠一侧进行的,讲究挂上"三星神"即福神、禄神、寿神,还要在正前方摆高八仙桌。
除此之外,还有喜树、牛郎织女卷画、福禄寿挂画的布置,做好这些,"正席"的当天,才会开始开土灶、刷大铁锅现场烹饪一道道美食,也是稍后"跳菜"的"主要工具",最为关键的,就是当地最为原生态的农家美食"八大碗",即乌骨鸡、火腿、澜沧江鱼、炸酥肉、甜笋、大红肉、野木耳、土鸡蛋拼凉盘……
这里的"八"不限于只八种,该有的要有,其他的看当时的时节,有什么便采摘食材做什么,多就多点,并非瓜果成熟季,菜就少点,没人会攀比和计较。不过,这些年宴席上,除了当地人喜爱的用旱糯稻酿造出的米酒:山兰酒以外,还增加了不少类型的白酒。
"跳菜酒宴"关键之处在于"让所有人满足"
"跳菜酒宴"上,感到满足确实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这风俗,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犒赏人们的辛苦而创造的,它起源于原始母系社会时期的南涧无量山地区,盛行于南诏国时期,主要是为了表达捕获猎物的喜悦。
在当天,由阿蔡及同伴们为大家献上的"跳菜表演"也堪称绝妙,重现了因"品尝美食"众人应有的拿分喜悦,敲响大锣,调子声起,只见在引菜人的引领下,抬菜人手举托盘徐徐而出,"这叫‘头托金鼎’,这叫‘喜鹊蹲窝’,这叫‘苍蝇搓手’" 主事人的口中还是黎族方言比较多,但我用心听,还是听出了关键的词句,随着大号、大铜、九点、唢呐的声音,庆祝氛围被推向了高潮。
宴会结束后,我对好友阿蔡的表现赞不绝口,"这怕是我人生中很特别的一段体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