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的印 吕后的印是中国第一个皇后的印,而且是玉印,价值很高,现在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当年也不值钱,是陕西一个小学生孔忠良在放学的途中发现的,当时发现以后,只觉得好玩,也知道这是一个印章,他就想着把上面的字给磨掉,然后刻上自己的名字,可没想到这个玉很硬,上面的字磨不掉,最后他让自己的父亲把印送到省城去,父亲去了之后,留了一个心眼,跑到省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碑林博物馆看了一下。结果一看,发现这了不得,上面的字是皇后之玺,是吕后的。 后面,孔忠良就把这个印捐给了国家。也没啥大奖励,好像就是请吃了顿羊肉泡馍以及二十元奖励。这个印一度还被江青"借"走了,后面才还回来。 中国第一玉龙 内蒙古赤峰市的玉龙,现在是顶级国宝,一开始是一个叫张凤祥的农民在自己的果林里修梯田,发现一个石洞,然后就从石洞里掏出了一个像勾子一样的东西。 他拿回家以后,也没觉得是什么好东西,就扔给自己的弟弟玩,弟弟在上面拴了一根绳子,当成铁勾子拖着玩,拖着拖着,发现上面的脏东西没了,露出了玉的本色。 张凤祥感觉这东西有点来头,就送到了文化馆,文化馆觉得是个文物,但他也说不上,就花三十块买了下来,然后扔在箱底也没管,直到辽宁发现一个遗址,里面发掘出一个跟这个类似的东西,这才重新翻出来,一看,这是一条玉龙,中国最早的龙形象之一。 陶鹰鼎 1957年的时候,陕西华县农民殷思义在自家地里犁田,突然犁到了一个硬东西,挖出来一看,是个陶瓷碗。也没觉得是什么好东西,但器型还比较完整,扔了怪可惜的,就拿回了家,正好家里缺一个鸡食盆,就把这个陶瓷碗当成了喂鸡的盆子。 到了第二年,村里来了考古队,进行仰韶文化的挖掘,就在村里宣传,大家要是从地里挖出什么东西,一定要记得上交国家啊。村民一听,自己家里那个喂鸡的好像不一般呢,把考古人员请到家里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新石器的东西,这个鼎后面成了中国禁止出国的文化之一。 最后说一个国外的,虽然不是当垃圾,但也跟垃圾差不多了。 有一年,一个美国人在二手市场看中了一个画,画的很丑,完全不觉得有什么价值,就是觉得怪怪的,上面标价八美元,他还价五美元成交,拿回来后,人家告诉他,这可能是杰克逊·波洛克画的。最后,在这张画上找到一个指纹,经签定就是杰克逊·波洛克的指纹,而且颜料也跟杰克逊·波洛克工作室用的颜料一样,最终确定这画是真品,估值五千万美元。 什么样的名画呢? 看下图。 其实,我家也有一个当垃圾的东西,目前没有什么实用功能,就在角落放着,但我总感觉,迟早有一天,会有人告诉我,它是传世孤品。 40年前,陕西省一位农民带着两块铁去了一家古董店。他连续找到三位师傅,他们都认为这金属片是毫无价值的赝品,建议他去废品店处理。但他没有放弃。一位文物爱好者碰巧路过,花50元买下。不料,他到文物局鉴定后发现,这两块金属片价值不菲,至今估价为1亿多元。那么这两块金属片到底是啥,是师傅眼中的赝品,还是专家估价过亿文物? 我先说下农民怎么幸运的捡到两金属片? 这个幸运的农民姓杨名东锋。他是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家住西安的郊区种庄稼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去田里耕作。可没想到翻土的时候,挖出了两片金属块。 杨东锋就捡了起来,掂量了一下,看上去外面裹了些土,外形模糊看起来很像一只动物,杨东锋再仔细瞧瞧,觉得没啥特别的地方,加上金属不大,拿去卖铁不值几个钱。他想起了妹妹想要个玩具,就想也没想踹在兜里,把这两金属块带了回家,回家随手扔给了自己的妹妹当玩具。 可他妹妹拿着价值过亿的玩具,这里冲一下,那里磕碰一下,土里磨一下,这两块金属,经过冲洗和打磨,表面上的泥土和锈渍,一点一点的褪去,妹妹一天惊讶的发现,里面一些很漂亮的图案,还是金黄色的。就拿给哥哥看,杨东锋虽然文化水平一般,但是多少也认识一点字,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说地里翻到了宝贝的事, 直觉告诉他,这两金属片不简单,可能是一件文物,就问妹妹要了回来,用布包起外面用木匣子装着,打算那天出去西安城时,找人看看这东西是不是文物。恰好这段日子,杨东锋的老母亲患急症,为了解决手头的窘迫。 他把希望寄托在这两金属块中,希望拿西安找人鉴定,能够换点东西回来,应一下手头的紧急。可当充满希望地去找了人鉴定时,却遇上了一件尴尬事。 啥尴尬事呢? 他当天一早坐上公交,坐了一上午车到了西安,打听到一个地方,聚集了一些文物的爱好者,他就拿去哪里给一些行家看看,本来信息满满的他,却遇上了一件尴尬事,就是找了第一个师傅看,这师傅端详了很久后,告诉老杨这东西,你拿回家当摆设吧!老杨犹豫地问,师傅你看仔细点,可没想到师傅一句话,你这就是赝品,别浪费我时间。 他只好拿起了金属块又去找其他师傅,可是得出的结论都是差不多,这就是两块赝品,不是西周的是上周的东西,建议他拿去附近的废品站处理了。甚至第三个师傅夸下了海口:"兄弟,就你这东西,就算送去废品站,也不一定有人要。" 这样的结果,让杨东锋非常的失望,因为家人还正期盼着自己带点啥回去,他想这东西自己田你翻出来的,怎么也不会是赝品,就继续找了几家,但是结果还是一样。就在他非常失望,真打算拿去废品站的时候,恰好此时,有个姓陈的民间收藏爱好者,看到了杨东锋这样的执着,就上前寒暄问他啥情况,杨东锋把自己的事一说,老陈就拿起两金属片看了一下,掏出了五张大团结,说如果杨东锋不嫌少,他就花五十块买下它们。 如果是你,你当时会不会答应?但是杨东锋却是非常开心地答应了。 就拿走了五张大团结,放下两金属片回家了,不过他留了个心眼,和老陈留下了地址,因为他看得出来,老陈纯粹就是出于善心地帮他,如果这东西真是赝品,自己以后家里度过了难关,还得回来还这恩情。 杨东锋为啥那么看中这50元,我给你看看当时50元能买什么?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没有100元面世,家家户户最大面值的就是10元,当时在马路上捡到一分钱,也是难得和非常幸运了,当时如果你拿这100元,能够去商店和供销站买到十双皮鞋(在当时都是穿解放鞋的多,皮鞋算是奢侈品),如果买大白菜,一些地方可以买上几百斤。 当时城里亲戚朋友结婚,随"份子钱"塞个2元已经是很深的情谊了。人均的收入大部分都是在一个月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像老杨这样的农民,很多时候开销都不大,当时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工厂当工人,因为待遇和福利当时是最好的。50元已经可以解决老杨的很多问题了,所以老杨当然很开心啊! 但是花了50元的老陈,可是心中有点不舍,所以他拿着这两金属品,想了想,要不送去给文物单位碰碰运气。 其实老陈见老杨那么执着,见老杨也是个老实人,听他讲了自己捡文物的经历,就越来越迫切地想知道这两金属片,究竟是不是价值连城的文物,还是一问不值的废品。他踩着28大扛的自行车,飞快地来到了带到文物局,经过里面的专家鉴定,还真的给他善有善报,专家询问他,这东西哪里来的,还有没其他的,老陈一听,感觉这金属片应该大有来头。 原来是虎符 专家细心地听了,老陈说买下金属片的经过,他才告诉老陈,这东西叫虎符,也就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在当时虎符出土的文物很少,所以这东西非常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是不可多得文物。 但是老陈也很疑惑,为啥三位老师傅们都看走眼? 专家笑笑说,每个时代的虎符在外形和铭刻都是不同的,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差异变化也很大。我们现在知道的汉虎符到隋唐时期,都是用铜为主要材质,而他们的各有各的特色,汉朝的刻铭以右为尊。而隋朝时期虎符被改成了麟符。到了唐朝以后,因为李虎的原因,民间也忌讳虎,又改变了外形用鱼符或兔符,甚至后来才出现古一段时间的龟符。南宋又改了回来,使用了虎符。可是到了后来,觉得虎符太麻烦了,就改成了方便好携带的铜牌。 由于老杨发现的这对虎符,不是汉朝的,而是战国时期的杜虎符,所以三位师傅才出现了误判,因为他们压根没见过实物,凭借老经验去鉴定虎符,肯定就觉得虎符是赝品,因为能见过虎符的人,本来就不多,何况懂得虎符价值的人更少,而这对的杜虎符确实稀罕,因为佐证了历史上虎符真实存在和作用,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那么战国时期虎符是怎么使用的呢? 关于虎符的使用,战国最著名例子的就是窃符救赵,公元前257年,秦国趁着赵国长平之战一蹶不振,长驱直入地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爆发了著名的邯郸之战,当时赵国向六国求救,其中就有魏国,可是当时的魏国国君担心战胜不了强大的秦国,所以只是派出晋鄙率领十万大军观望而已,不过此时魏国的信陵君,知道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本来想自己带着家臣去救赵国,却没想到被守门的老人给了一个建议,悄悄地拿到魏王的虎符,得以调动了魏国的十万大军,和楚国一起,打败了秦国解了赵国的邯郸之围。这里虎符的作用,就是国君的信物,有了他才能调动十万大军,要不就算信陵君说破了嘴皮,也没人会理他。 虎符的作用和使用 战国是的国君,会用各种的材质制作虎符,而虎符会分成两半,左半在征战前会交给将帅,右半就是国君拿着。要调动就需要两个虎符相合,只有两半都合二为一时,拿着虎符的人才有调兵遣将的能力。 能看出符在古代军事上起了很大作用,是国君和将帅之间的桥梁和相互约束的信物,也是调遣、命令传达的凭证。虎符最早起源于周代时,刚开始是用竹子制作,后来条件好了就用金属制成,形状经过了不断的变迁,有竹子的形状,演变了白虎的形状,主要是希望将士们如猛虎一样的威猛,虎在古代也是兵家的一个代表图腾。虎符使用最频繁的时期是在春秋战国和秦汉两代,历史上权倾朝野的吕不韦,就是因为嬴政拿回了虎符,失去了虎符的吕不韦,等于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所以很快就没落了,可见虎符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的重要性,不亚于国君的印玺。 那么老陈50元买回来的虎符,最终的归属如何呢? 其实这个不难猜到,由于杜虎符是历史上的一件重要的文物,它见战国历史的见证,如此重要的文物,当然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这块虎符意义非凡,最后专家和老陈商量后,老陈将这件重要的文物,捐献给陕西省博物馆收藏。当然谁都会关注老陈和老杨会得到啥奖励,其实当时还有有规定的,作为文物的第一发现人和捐献人,老杨和老陈被文物单位给与了一定嘉奖和奖励。 小结: 众所周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国历史的主要见证,应该受到我们后人的保护。清朝末年许多文物流散在世界各地,甚至一些还在异乡,它们的经历令人感到万分遗憾。幸好是杨东锋的执着。这套虎符才幸运的被保留下来。这无疑是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一大幸运。不过从虎符的经历也可以看出,在文物鉴定方面,民间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你拥有对中华历史和文化,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物品,可以通过多方鉴定方可下结论。毕竟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同时对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具有重要意义。 谢谢邀请。文物珍宝被当做一文不值的废品和垃圾,是很常有的现象。我知道一例,那就是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十二年,即公元前815年,虢季氏子自为纪念受周天子命,率军战胜玁狁立下奇功因此受奖而作的重器,盘内底铭文111字,详细记载了这件事。 清同治三年,即1864年初夏,时任直隶提督的刘铭传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攻克常州后刘住进护王府,半夜正灯下公事的刘铭传听到屋后马厩传来悦耳的金属叩击声,掌灯去看,马笼头上的铁环碰击马槽不断声响,刘铭传见马槽硕大,隐有幽光,知道不平常,第二天洗刷干净,知道是宝物,命人押运到合肥老家,西乡大潜乡,还在老宅专建一亭取名"盘亭"。 清末民初时局动荡,刘铭传亡后,后人为保护虢盘同国民党官员,日寇,地方恶吏等做了艰苦的斗争,1949年1月合肥解放,刘肃曾(刘铭传四代孙)挖开封土,把虢盘捐献给国家,至此刘氏保护宝盘八十六年了,如果有机会参观者,肯定会听到这段传奇故事。 青铜器多一些,因为是铜制的,可以当废品卖钱。比如问题中说的何尊,曾以30块钱的价格被当作废品卖了。后来宝鸡博物馆的一位老职工来到了这个废品回收站,工作站的员工告诉他,最近回收了一件古铜器,要不要?(别怀疑,那个时候文保意识不强,很多人都不知道古董值多少钱。) 老职工一看,不得了,这不是周朝的文物吗?后来,国宝何尊就被带回了博物馆。 何尊:残存铭文119字,其中"宅兹中国(意思是我住在天下的中心)",虽然并不是现代的那个含义,但是"中国"两个字分量很重。 虢季子白盘,被当作马槽的国宝 虢季子白盘是清朝道光年间出土的文物,出土地是陕西。但是很长时间都没遇到个识货的人,于是就被当地的农民当成了马槽。马槽是啥?也就是放马草料的,喂马饮马的"食盆"。所以,这件虢季子白盘体型是非常大的。 光看图片有点看不出来它的大 实际上它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有215.3千克。 时任知县的徐曼途经此地,他确定这是一件古物,于是占为己有。后来,虢季子白盘又辗转于数人手后又沦为了战马的马槽,1864年,淮军将领刘铭识得这是一件古物,他得到此盘后便十分仔细的珍藏起来,一般不轻易示人。刘铭去世后,刘氏后人一直舍命护宝,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后来刘家后人将此盘无偿捐献。 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大致意思是:虢季子白受周王之命,于宣王十二年率兵在洛河北岸同少数民族作战,一次就斩首五百,俘敌五十,大获全胜。周宣王设宴为其庆功,虢季子白特铸此盘以为纪念。 先秦时期的史料比较少,比较权威的还是后来的《史记》了,而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才是最好的史料,这才是这些青铜器的珍贵之处。 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中华第一玉龙,因为周身的墨绿色,很像是铁,曾经一度被当成了废铁,成为了孩童的玩具,由于日常的把玩,玉的光泽显露了出来才被人识得这竟然是一件玉器,后来,翁牛特旗文化馆以30元钱征集了这件国宝,可是之后就成了压箱宝。直到十几年后,红山文化遗址经过了科学的考古发掘,越来越多的类似玉龙、玉猪龙被发现,人们才又想起这件国宝。 仰韶文化陶鹰鼎,被当作鸡食盆 1957年,陕西华县的一位农民在耕地的时候无意间挖出来的,因为器型完好,就抱回了家给鸡当了食盆。 次年,北京大学考古队来到了这里进行考古发掘,这位农民便主动交出了这件陶器。 这件陶器造型很现代,但它却是距今6000多年前的陶器。属于新石器文化中的仰韶文化。整体的造型是一只胖憨憨的猫头鹰,鹰腿与尾羽巧妙地分为三个支点,造型是恰好是鼎与鹰的完美结合,是新石器时期中不可多得的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 举世无双的中华绝世珍宝,曾遭八国联军盗抢掠夺,又遇日本鬼子到处搜查寻找,险些又在文革时期当四旧垃圾收缴焚毁——这是怎样的惊心动魄的悲惨经历?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雪景寒林图》。 《雪景寒林图》 这幅流传了近800多年的国宝古画,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为绢本之画。范宽,北宋画家。又名中正,字中立。汉族,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擅画山水,为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雪景寒林图》描绘的是北方冬日山川雪后壮美的景象。那白雪皑皑,雪峰屏立,山势高耸,山麓水际边密林重重。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无波,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秦陇山川雪后大气磅礴的气象。以粗笔浓墨绘出古木密林,枯枝老干,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穿插有序,互不向碍。村落房屋,错落有致。构图严谨,用笔苍浑,生动表现了秦陇山川的磅礴气势与北方大雪过后"银装素裹"的壮丽景象。是范宽为数不多的传世精美作品之一。 明末清初,这幅画曾被天津大收藏家安岐收藏。安岐所收藏的历代字画,多为精品中的精品。后来,安家家道中落,他所收藏的古字画大都流入皇宫内府,成为乾隆帝最得意的藏品,《雪景寒林图》便是其中之一,并珍藏于圆明园。 1860年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了圆明园。将圆明园的文物盗抢一空,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为了掩盖其野蛮罪行,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烧了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残存的宝物《雪景寒林图》就这样流出了皇宫,散落在民间……。 张翼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身兼总办路矿大臣、开平煤矿总办等要职,掌握着清政府京津地区的煤炭供应,因此张家财力雄厚。张翼平时喜欢收藏文物,最喜字画和古陶瓷器,常与亲友中的收藏家、鉴赏家一起纵论文物,评定真伪等级,探讨书画家的造诣,四处搜寻古玩珍宝,是当时闻名遐迩的收藏大家当年,当年,不识货的英国士兵拿着这幅画在街上叫卖,十几岁的张翼发现这名英国士兵正与一买家正在讨价还价,出于好奇就凑了过去,展开画轴的那一瞬,张翼当即断定这是一件稀世珍宝。于是,他不动声色地按英国士兵的要价50块大洋,果断买下《雪景寒林图》。 买下此画后,张翼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本为皇宫收藏的大内珍宝,竟被自己在无意间所得;紧张的是,在民间私藏皇家藏品是要杀头的。自从买下这幅古画之后,对这幅画如醉如痴迷迷上了,每天夜深人静的都要拿出来看几遍才睡得着觉。光阴如梭,当张翼临死前把儿子张叔诚叫到床前嘱托:"我恐不久于人世了,最放心不下的,是家中秘藏的《雪景寒林图》,它是我冒着生命危险收藏到今天的。我死后,你一定要小心保护,绝不可轻易示人。" 并一再嘱咐"不准贱卖、不准交公,否则我泉下将不得瞑目!"从此张叔诚将这幅古画视若生命一般对待,一直将其秘密珍藏在家中从不对外示人,生怕此宝毁于自己手里。 在这种环境熏陶长大的张叔诚,耳濡目染,同样练就了一双慧眼,鉴定文物真伪的本事。他少年时,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住在天津五大道的小洋楼里。 子承父业,不仅干起了实业,更是热衷于文物收藏,是京津两地各古玩店的常客。遇到有价值的文物便千方百计买下来。如石涛的《仿张僧繇青绿山水图》,就是张叔诚在北京琉璃厂茹古斋花了大价钱买到的名画。后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鬼子占领天津,嗅到了《雪景寒林图》的气味,曾派兵到处搜捕张叔诚,查找珍藏的《雪景寒林图》下落。张叔诚为保护古画,只能隐姓埋名跑到乡下做起了农民,以躲避日军的追查和搜捕。张叔诚在乡下一躲就是5年。抗战胜利了,日本鬼子投降以后,才从乡下返回家中。 到了60年代,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开始了。张叔诚为确保古画不被毁掉,在家中厕所的墙壁上开凿了一个大洞,将古画藏在了厕所的墙壁之中。没想到还是被抄家搜出来了,并要‘破四旧立新功’当场烧毁。为了护住这件国宝,张叔诚急中生智,以"交代罪行"之名,绘声绘色地讲起《雪景寒林图》的传奇故事,直到天津文物部门的人赶到张家,封存了这一批未毁的文物。才算保住了这件珍贵的文物。 直到1981年,83岁高龄的张叔诚将珍藏了50多年的传家之宝,一件不剩地捐献给国家。 其中就包括了这张震惊中外的《雪景寒林图》。 在我国的珍贵文物中,的确有一部分曾经散落民间,被当成废品,并且差点被毁掉,多亏一些仁人志士在关键时候抢救,才让我们得以看到这些珍宝。在这里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1.杜虎符。 这件杜虎符上过《国家宝藏》,很多朋友都认识它,也知晓它是秦国国君颁发给杜县驻军首领的凭证,非常重要。根据虎符上的错金铭文可知,如果不是遇到紧急情况,那么用兵五十人以上,必须把将军手中的左半块虎符跟国君手里的右半块拼合验证,才能实施。因此,这块小小的"半虎符",其实正是秦国军事管理体制的物证。 关于杜虎符的发现,与陕西的一位老考古学家戴应新先生有直接关系。答主刚好拜访过戴应新先生,听他讲过这个虎符的来龙去脉。 1975年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北沈家桥村的一位农民在劳动时捡到了虎符,但是当时虎符上面已经生了很多锈迹,也看不到字。这位农民没多想,就把它带回家给自己的弟弟玩。后来小孩子玩着玩着,字迹就出来了,觉得这个东西可能挺重要的。于是带着虎符来到市区,想卖点钱。 (戴应新先生) 最开始呢,他找的是废品回收站,可是回收站也不知道虎符的价值,只能按照普通的铜器价钱,给几毛钱,这还不够少年回去的车票呢。 心有不甘的小孩拿着虎符转悠,有人指点他去文物部门试试。刚好,在博物馆,遇到了戴应新先生。戴先生毕竟是专业的,一下子就看出来虎符的重要性,于是跟少年商议,以50元的价格收购了虎符。在当时50元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戴先生还是用自己的钱垫付的。少年也觉得比较满意。 由此,杜虎符进入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因为与这半块杜虎符的因缘,戴先生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半虎堂"。2.班簋 簋是一种古代容器,相当于今天的大碗,有陶簋,也有铜簋。班簋就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簋,因为它的主人叫"班",因此按照一般的青铜器命名原则,称之为班簋。 班簋上面有198个字的铭文,记载的是西周贵族毛伯班这个人跟随毛公征伐东夷之事,胜利之后,班铸造这件铜簋以示纪念。 我们知道,传世文献中,对于西周历史的记载相对还是比较匮乏的,而且有的文献是后世重新编撰的,可信度存疑,而班簋的铭文是当时人所撰写,可信度很高,自然,其历史价值也非常高。 根据《西清古鉴》的记载,班簋最迟在清代就出土了,并且被收入清宫,成为乾隆的私藏。后来在庚子之乱中,班簋被八国联军掠夺走,从此流失于民间,莫知其所在。 1972年,北京文物清理拣选小组的工作人员在一家废旧金属回收站中,看到了班簋。可惜当时班簋已经被人砸成了碎片,正准备回炉重炼! 文物工作者赶忙抢救下这些碎片,并在回收站中尽可能找回其他的残碎部分,饶是如此,还是无法拼出完整的器物来,残缺的很多。文物修复师只能尽量拼接,对于缺失的部分,采用从保存较好的部位复制的办法进行修补,才让班簋得以"重生"。 班簋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谢谢邀请,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我来回答很有代表性,因为春节期间我曾经写过垃圾堆里的国宝系列文章,断断续续的写了二十五篇,每篇一个从垃圾堆中发现的国宝,看了一下前面大家的回答,很多人都是述说着同样的故事,都是有着类似的经历或者同样的经历。 有兴趣可以点击关注我,查看我写的每一个国宝的来源和故事。主要的代表器物有何尊、清明上河图,战国青铜酒樽、中国第一龙、皇后印玺、西周的班簋、寒切帖、商代牲首兽面纹尊、四羊方尊、陶鹰鼎等等。 这属于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一个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蔑视和淡漠,全民对此类文化的缺失是需要社会统治者的管理导向为前提的。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我们五千年文明的巨大文化遗存还有着大量的文化遗产存在,也许就在下一次的房屋改建或者道路的拓宽之中,我们现在的矫枉过正也给民间收藏带来了另一种的极端现象,就是赝品制造和加工层出不穷。 由于国内的博物馆建设都是在50年代以后才开始,很多市一级的博物馆是80年代才开始建立的,大量的文物回收都是通过60-70年代的废品回收和钢铁冶炼、废纸打浆的过程中被发现的,还有部分是由当时的文物商店划拨成立的,这里面也有许多当时抄家而无法归还的文物,这些仅存的文化精品相对于在那个特定时期,被烧毁和人为破坏的比例仅占千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的份额。 所以我们现在去博物馆参观,一方面是赞叹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的那个辉煌的文明遗迹,另一方面,我们也是在警醒自己和后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必须要从最基础的文化传统开始,珍惜我们现有的美好时代,教育我们的子女学会尊重历史,提高审美,爱护每一件历史文化的产物。 特定时期人为毁灭的文物数不胜数 西汉皇后印玺是小学生从路边捡到的 中华第一龙曾经在家里让孩子当玩具铁钩玩了一年多 数不胜数啊! 1、清朝的内阁档案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 :某农民在自家的田地里发现,直接拿回家当作装东西的器具使用,后来生活过于困难,就花了30块钱把何尊当作废品给卖了。 几经周转,何尊终于被懂古董的人发现,现在是国宝。 3、大禾人面纹方鼎,是商朝青铜器。 1958年被湖南宁乡县一位农民偶然挖到,之后和家里人就把它当废铜烂铁卖给了回收站,据说当时因为太大,为了方便搬运还特意敲碎了才卖,后来专家很努力才恢复原貌。 4、圣旨,是清朝咸丰皇帝颁发给时任大学士杜受田的。 在家中发现。从年代上推算,这幅圣旨应该是颁发于1852年。至今保存十分完好。 5、刻有甲骨文的甲骨曾被当做"龙骨"的药材被损毁。 6、甘肃省天水市石马坪的一座山丘上墓葬出土的石棺床四周的17块石质围屏,上面刻着精美的壁画。初始被当作无用之物放置10余年。石屏风上的壁画记载的是唐代粟特人的生活场景。 7、八千麻袋 8、敦煌莫高窟的史料-1900年王圆箓王道士发现了甘肃敦煌藏经洞遗书,目不识丁的他将大量古籍贱卖给了外国人; 9、红山玉龙-中华第一龙 你还知道哪些历经坎坷的文物,欢迎分享! 感谢大家关注、点个赞再走呗!谢谢大佬们!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真有一些文物被当成废品和垃圾,有的文物专家摸清了门道,专门去废品站踅摸宝贝,有时无意间真的发现了罕见的宝物。厨房的门帘 1962年的一天,长春的几位文博专家来到老李家。专家们听闻老李曾在伪满洲国的皇宫当过卫兵,特意登门拜访,征集文物。 专家们进了老李家,突然发现厨房门框上挂着一个脏兮兮的门帘子,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幅古画,再仔细一看,专家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个破门帘可不是普通的门帘,它就是遗失民间的著名画作《文姬归汉图》。 于是,专家们询问起这幅画的经历。老李说: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溥仪也仓皇出逃。伪皇宫里的大量宝物被太监、宫女、守卫们盗抢一空。当时,老李只抢了一幅古画。后来,古画卖不出去,而装古画的紫檀盒子却卖了一个好价钱。老李一气之下,干脆把古画挂在厨房当门帘,在烟熏火燎的环境中,古画上落满了灰尘和油污。 专家们听了老李的述说后,就动员老李将古画上交,并当场给予了160元钱的现金奖励。老李非常高兴,心想,一个破门帘卖了160块钱,在六十年代初,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 经专家考证,这幅古画是金代画家张瑀作的《文姬归汉图》。画中描绘了东汉末年蔡文姬从匈奴归汉途中,行走在大漠风沙中的情景。 这幅古画上有乾隆、嘉庆、宣统等诸鉴藏印,被文博专家称为"稀世珍宝",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后来,吉林博物馆又补尝了老李2000元奖金。老李做梦也没想到,一个破门帘子竟然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干呕帖》 六十年代末的一天,"神眼"刘光启在天津太湖路一家废品站门前路过,他无意间扫了一眼,发现在一大堆废纸里有一卷泛黄的纸卷。 刘光启走进废品站,把那卷纸抽出来。刘光启在书画鉴赏界有"刘半张"的美誉,只要打开一半,他便能判断书画的年代和谁的作品。此时,他慢慢的打开纸卷一看,便大吃一惊,这件东西原来是流失多年的国宝《干呕帖》,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 这件王羲之的草书内容是:"足下各如常。昨还殊顿、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乃甚忧之,力不具。王羲之"。帖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字。 这件《干呕帖》有元代收藏家班惟志的题跋,还有乾隆、嘉庆御览之宝印鉴,经查阅资料,刘光启确认这是一件罕见的唐代摹本真品。 这件帖子是王羲之在病中写给朋友的短信,笔力劲挺,流畅洒脱。帖子的装裱是故宫的原裱,说明这是一件流传有序的书法珍品。 那么,这样珍贵的书法帖子怎么会出现在废品站呢?原来,这是一件宫中的珍宝,被溥仪从故宫带到东北,后散落民间。解放后,故宫博物院曾派人多次查寻此宝物,均杳无音信。没想到被刘光启的"神眼"在废品站发现,让这件国家一级文物重见天日,刘光启先生慧眼识珠,功不可没。《苔痕树影图》 上世纪七十年代,江苏高邮县有一农户,因家中老房破旧,决定拆掉老房重建新房。 农户将老房的墙壁砸开后,在墙壁的夹缝里掉出用油纸包裹的一个木盒,老农认为有宝物,忙打开一看,原来木盒里是一幅古画。老农大失所望,就随手将木盒和古画扔在建筑垃圾堆里。 老农的妻子一看,认为这件东西能卖点钱补贴家用。于是,二人将古画拿到扬州的一家古玩店里。古玩店的老板也不认识这幅古画的价值,就给了老农5块钱,然后将古画丢在古玩店的角落里。 十多年后,有一位文物专家逛古玩店时,发现了这幅古画。经过鉴定后,确定这是元朝画家倪瓒的真迹,画名《苔痕树影图》。经过与古玩店主协商,无锡博物馆以1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这件国宝。 《苔痕树影图》是倪瓒去世前两年创作的作品,是倪瓒作品中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幅,其艺术风格独特,作品价值连城。倪瓒也被后人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八十年代),高古陶器,,在国内收藏市场基本是"一文不值"的废品、垃圾。 陶器出现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原料就地取材,器型与生活相关连,逐渐发展成为生活、信仰相结合的高古陶器。其特征具有历史悠久、外形淳朴、风格豪放、图案吉祥的特点。 但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高古陶器在改革开放初期,大众收藏热潮到来时,却没有得到相应重视,沦为"一钱不值"的垃圾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当时国内博物馆和媒体不发达,对高古陶器展示和宣传不够。人们对高古陶器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考古价值不认识、不理解。再加上古陶"土了吧唧",不具备现代审美特点。入不了"法眼"。所以在国内收藏市场没有买家。 二是,我国文物法规定,高古陶器是不能买卖的。所以也限制了国内市场对古陶的交易。国外收藏爱好者对历史相当的重视,历史越悠久,他们越寻觅,大量的古陶,被"白菜价"走私到国外。就是到目前,国际市场古陶的价格,也比国内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几年,随着国内媒体的宣传,博物馆的增加,收藏爱好者收藏理念的提高。高古陶器逐步走进收藏者的视野。由于古陶不好保存,相对存世量小,收藏价值越发凸显。 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收藏爱好者水平不断提升,古陶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会真正体现。 以下是我收藏的几件古陶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