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赛道的标杆产品,坐拥万亿级的市场规模,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痛点,给千万家庭带去方便,为无数用户实现降本增效! 哈哈,没想到吧,电瓶车也能配得上这么高大上的宣传文案! 话说回来,电瓶车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小到出门买菜、超市买东西,大到上下班,接送孩子放学,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最关键的是,电瓶车的购买和维护成本都很低,基本上两三千块钱就可以入手。如果遇到机智节省的打工人,可能只需要花几百块钱就可以拿下一个七成新的二手电瓶车。 一边骑着电瓶车,一边哼着小曲儿走在宽阔的大马路上:骑上我心爱的小毛驴儿,再也不用担心我费劲儿! 然而电瓶车上牌的新国标来了! 新国标电动车标准,即《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简称电动车新国标标准。主要规定如下: 1、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25公里/小时; 2、整车质量(含电池)不超过55公斤; 3、蓄电池标称电压小于或等于48伏; 4、电动机额定连续输出功率小于或等于400瓦; 5、必须具备脚踏骑行能力; 6、并获得国家CCC认证的能上牌。 关键的是前三点。第一点限制了最高时速,可能会造成上班不能准时赶上地铁;第二点限制了整车质量,也就意味着有可能不能愉快地把菜放在篓子里;第三点限制了电压,续航能力让人担忧,有可能要隔两天就充一次电。 现在哼的小曲儿可能就要变一变了:骑上我心爱的小电驴儿!哎呀,没电了,要推着走回家了![流泪] 所以新国标出来之后,立马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反对。觉得这是带了一个紧箍咒。电瓶车的商家也觉得会减少自己的销量。 简单推演一下新国标的出台背景。众所周知,电瓶车因为其方便和低成本,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痛点问题。所以无数人开始购买电瓶车,大街小巷满眼可见的就是快速穿梭的电瓶车大军。其中可能有外卖小哥,也有上下班的打工人,还有部分出门买菜的叔叔阿姨。 问题也同时来了。好多电瓶车骑手无视交通规则,不戴安全帽,不走非机动车道,不管红绿灯。久而久之,给交通和出行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损失! 新国标的出台就是为了补这个BUG的。通过对整车质量还有车速的限制,尽量从源头的角度降低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 所以电瓶车的数量就会相对减少吗?答案是否定的。 笔者最近去买了一个电瓶车。本着实惠、时尚款、高性价比的原则,迅速地挑选好了自己中意的小车。有装东西的篓子,有5个电瓶作为充足的续航保证,有漂亮时尚的座椅。愉快地骑了几天之后,感觉需要去上个牌子了。(当时还不知道上牌的新国标)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电瓶车上牌不是那么简单的。电瓶不能多,篓子不能装,否则达不到上牌标准。那是不是这个电瓶车就费了,买的草率了。 商家说,没事儿,改一改就行了。十几分钟之后,我骑着一辆符合标准的小车就去上牌了。又过了半个小时,上牌完成! 操作其实很简单:卸掉多余的电瓶,卸掉多余的篓子,卸掉多余的座椅。上完牌之后再装上! 不得不感叹人民的智慧!说简单了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复杂了,这就是腾挪! 当然,这里不讨论可能会带来的非议的问题。一句话:法无禁止则可为。 几千年的文明,这样的腾挪数之不尽。它是一种朴素实用的生存哲学! 外国的先进技术不给教给我们,那就进去打工偷师,学成之后自己回国创业; 近代的中国不能直接对外进行贸易,那就以香港为中间商,双向满足进出口需求; K12教育面临双减,那就不针对学生,我教家长如何学习,旁边听课的不就有学生了吗; 疫情影响线下门店,那就做自媒体搞私域流量,完成客户的线上转化; 新东方教育业务受影响,那就转型带货三农产品,振兴乡村经济,顺了大势又成了小势; 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是一种灵活应对的举措。反观当代的打工人,面临公司裁员,是不是可以考虑自媒体打造个人IP。或者学一门技能,满足某些企业的灵活用工。反观当代的企业,传统销售渠道受阻,是不是可以考虑拓展新渠道。传统业务受阻,是不是可以考虑拓展新业务。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面临挫折的时候,都需要保持信心,拒绝躺平,学会腾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