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记忆中的那片田

  记忆中的那片田在老家,老家在一个不太大的山坳里,由于地势起伏并非平坦,准确地说,不能称作为一片田,只能叫一湾田或者是一峪田。在我的记忆中,家门口田里的禾苗长了,我也长了,油菜长高了,我也长高了,我就是看着田里的稻谷和油菜一荏接一荏地收割长大的,一直伴随到我十八岁当兵离开家。
  我清楚记得,那片田是村里十几户老乡的责任田,也是几十号人的口粮田,每年田里收获的稻谷和油菜,老乡们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如果是风调雨顺的丰收大年,一年下来每家每户多少还有些节余。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祖孙三代都曾经在田里辛勤劳作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场景依然清晰如故,仍有欢乐的笑声在耳边萦绕,然后慢慢飘向远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物资匮乏、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时代,很多农村都还没有通电,我家也不例外。在我的印象中,那时候洗衣服用的是茶枯饼(茶籽榨油后的渣饼),照明用的煤油和做衣服用的布料都需要凭票限量供应,所以当时有油票、布票、粮票等很多种非常珍贵的票。当时,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里的唯一"电器"就是手电筒。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里种什么就吃什么,家里养什么就吃什么,像现在的各种琳琅满目美食和零食,连做梦都没有梦见过。
  那时候,土地就是饭碗,土地就是命根子。地里种出的小麦、玉米、黄豆、花生、蕃薯(红薯)、洋芋(土豆),田里收获的稻谷等各类粮食,可以填饱肚子。有些家庭人员多,责任田地不够的,还会开荒斩草,开辟出一块新地,种上各种农作物来补给收成,确保家里没有人饿肚子。虽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做细耕苦种地,没有丰富精神文化的生活,但仓里有粮、圈里有猪、棚里有禽、地里有菜的日子,也足以让人活得安然,过得坦然,心里踏实。
  春天到来的时候,家门口的那片田就变成了满目的黄色,油菜花海点缀着大地,和绿色的山坳连成一片,一幅完美的山乡画卷自然天成。偶尔轻风拂过,绽放的油菜花随风起舞,宛如涌动的人潮,又像无数个歌者汇聚在一起纵情歌唱。勤劳的小蜜蜂不停地忙前忙后,一会儿爬上油菜花,一会儿又奔向蜂桶(养蜂用的木桶),在油菜花和蜂桶之间马不停蹄地来回穿梭,成千上万双同时挥动的翅膀,发出了"嗡嗡"的磅礴声浪,在山坳里来回飘荡,悦耳动听的音符奏响了春天最美的序曲。
  油菜花开的时候,也是扯猪草(也叫打猪草、割猪草)最轻松的时节,因为油菜田里有各种各样嫩嫩的野草和大量油菜根部的老叶子,这些都是猪最爱吃的。同时,在油菜田里扯猪草,不仅晒不到太阳,而且还可以远离父母的视线,有时候还可以偷一下懒。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就会约上几个小伙伴,一回到家丢下书包,便背起背笼(也叫背篓、背篼),拿上猪草刀(扯猪草的一种小刀具,可铲可割),直奔油菜田。钻进油菜田后,首先是三扒两爪扯猪草,赶紧将背笼装满,然后就开始在油菜蓬里嬉戏玩耍,每当父母听到我们的打闹声,或者远远看见田里的油菜在不停晃动(有时害怕父母听到,嬉戏时故意不发出声响),就会传来"莫把油菜搞断了,皮子绷紧些"之类的警告。
  扯猪草的时候,我们还经常玩一种叫打ger(将猪草刀棚在一起,然后隔一定的距离扔石头,击中为赢,没击中就要输一把猪草)的游戏,有时候运气不好输了,如果猪草装不满背笼,就会在背笼里支撑些树枝,尽可能地让猪草蓬松起来,看起来背笼满满的,一回到家,趁父母没看见便迅速将猪草倒出来,然后悄悄把树枝扔掉。如果被逮个正着,挨骂、敲"丁拐儿"(也叫凿脑喯儿、敤钉公、敤粒轱辘)、揪耳朵(拧耳朵)那就在所难免了。另外,油菜花开的时候,也是狂犬病高发的季节,为了防止被疯狗咬伤,上学的时候父母会让我拿着一根紫竹棍,据说用紫竹棍驱赶疯狗,不会被传染。所以那段时间,同学们上下学都会带根紫竹棍,一进教室就竖在自己的课桌边,咋一看上去,教室里真还有点像丐帮弟子在开会。
  油菜成熟一般在5月份左右,别小看收割油菜,同样是一门技术活,必须要掐准天气,从割油菜到翻晒再到打油菜籽最后晒干入仓,最好都是大晴天,如果中途遇上雨天或者连续阴雨天,油菜荚就会发霉、油菜籽就会发芽,这些都会影响油菜的产量,甚至绝收。割油菜都是赶早不赶晚,为了抓住好天气,天还没亮父母就出门了,我便在家里给他们做点饭,烧一壶开水,里面再放点茶叶或者茶果,一般晌午的时候,饭也做好了,茶也凉了,便取下饭篓(竹篾制作的装饭容器,透风、饭不容易变味)装饭,将菜碗放在饭上面,然后一手提饭篓,一手提茶壶去送饭。
  到了田间,我会找一个有树的荫凉处放下饭篓和茶壶,然后叫他们过来吃饭。也只有这个时候,父母才会站起来狠狠地伸个腰,稍微休息一会儿。看见冒着热气的饭菜、凉凉的茶水,还有田里丰收的油菜,汗流浃背的他们依然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们取下头上那顶用麦秸秆编制的旧草帽,一边扇风,一边喝茶水,凉快以后才开始津津有味地吃饭。
  割倒的油菜只需要几天翻晒,就可以打油菜籽了。打油菜籽可是个赶太阳的活,要等油菜上面的露水晒干了,油菜晒焦了才能打。一般都是中午或者下午的时候,父母才会顶着烈日,扛着抖垫(又叫晒笤,竹篾制作的晾晒谷物的垫子)、连盖(又叫连架,由树枝条和竹子做成的脱粒工具)、杨叉(一种叉禾草的农具)、耙耙儿(竹子编的像爪子一样的工具)出发。有时候我会一起来到田间,帮忙把油菜搬到抖垫上,有时候会去水井里添一壶凉水,给他们送过去解渴。
  打油菜籽的那段时间,为了抢收,大家都在埋头苦干,山坳里除了有节奏的连盖声,再也听到不到其他的声音。但是只要遇到天气突变或者雷阵雨,山坳里又会变得热闹起来。如果谁家正在打油菜籽,在田间劳作的乡亲们便会迅速相互招呼起来,一起去帮忙抢风包(众人一起快速完成某件事),大家搬的搬、打的打,挑的挑,三下五除二就把活干完了,趁着雨还没到,还会迅速将油菜秸秆就地焚烧,据说燃烧的灰烬可以使田变得更肥。缕缕青烟在山坳里升起,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欢乐开心的笑声,依然在山坳里回荡,我仿佛看见了榨房(榨油的地方)里金灿灿的菜籽油正在一滴一滴落下。
  农活总是一荏接着一荏,油菜收割完后,也不能闲下来,紧接着要犁田,因为秧苗早已经育好。还记得父亲犁田的时候,我最喜欢跟在后面,特别是犁那种腊水田(一年四季不干水的那种田)的时候,我会提着个小桶紧跟不舍,因为泥土翻开的时候,可以捡到泥鳅和黄鳝,有时候还会捡到小鱼、小虾、螃蟹、乌龟、马蹄子(又叫荸荠、水栗、地栗)。为了尽早把秧苗插下去,那段时间父亲不分晴雨都会去犁田、耙田,下雨天就穿着蓑衣(用棕皮做成的雨具),戴着斗笠。一般"三犁三耙"(犁三遍、耙三遍)后,母亲就会往田里撒些石灰消毒,然后再施些底肥,清理一下周边的杂草。我能帮上的忙,就是放牛和扯田坎(用稀泥给田埂加固,以防漏水)。
  等到山坳里的田全部都做好了,整个山坳就变得水灵灵的,楚楚动人、非常漂亮。特别是太阳初升的时候,阳光洒满那一湾梯田,显得格外壮观,照射在水面的阳光被风吹皱时,便会金光闪闪、熠熠生辉。夜幕降临的时候,山坳里蛙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美妙地声音装扮着宁静的夜,充满生机和灵气,让人好不惬意。
  田做好了,田里的水也变清了,那片田还会给我送来另外一个惊喜,就是每到夜晚的时候,泥鳅和黄鳝就会从泥里面钻出来,透过水面,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正是捕捉的最佳时机。为了解决夜晚的照明问题,白天我就带着砍柴刀或者斧头去寻找枞膏(含油多的枞树根,能直接点着,燃烧时间长),砍回来后就放到太阳下晒干备用,然后再找些铁丝做火篓,找块竹片做抓子(将竹片的一端剖开一小段,将10几枚缝衣针整齐均匀排列夹在其中,用线绳缠绕固定,最后到线绳上涂抹些桐油再次固定、晾干),自己动手,简简单单,几项准备工作就到位了。夜晚来临的时候,一手持着火篓,一手拿着抓子就出发了,大概三、四个小时就能把山坳里的田全部走一遍,有时候能收获五、六斤泥鳅和黄鳝,足够家里人吃几顿。如果没有时间做那些准备工作,也可以在田里放些毫子(也叫鳝笼,竹篾制成的用于捕捉黄鳝的渔具),同样也可以诱捕泥鳅和黄鳝。
  栽秧(也叫插秧)算得上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件大事,隆重的时候还会举行正式的开秧门(农业生产风俗,择吉日插秧前举行开秧仪式)活动,不过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只是栽秧的时候偶尔还能看到少量保留下来的影子。那时候栽秧一般都是采取打转工(老乡之间,相互帮忙),只要哪家的秧苗育好了,田做好了,三五成群的老乡便会集中到那一家开始栽秧,然后逐户轮转,直到全部栽完。
  我还清楚地记得,为了抢抓栽秧的大好时节,老乡们很早就会来到主人家过早(吃早餐)。当时的过早习俗还是比较讲究的,虽然没有火锅、炒菜,但是种类很丰富,有炒米、面条、鸡蛋、稀饭等。另外还有一种必不可少的东西——米粑粑(大米磨成浆,然后用瓢舀在蔑制的圆圈中定型蒸熟),一般栽秧前夕,主人家都会去预定,次日清晨,店家就会把热气腾腾的米粑粑送过来,米粑粑可以拿米换,再付点加工费,或者全部用米换都可以。早餐虽然丰富,但老乡们都吃得很快,为了节约时间,匆匆吃完后就提着秧草(去头去尾的干稻草,用于扎捆秧苗,"稻草扎秧父报子,竹篮提笋母怀儿"便由此来)直奔秧田。
  栽秧要先扯秧苗,所有人都会汇聚在秧田开启当天的劳作。扯秧时,虽然大家都在一起,口中有说有笑,但是双手不空,不停地扯秧、洗秧、扎秧,干净利索,丝毫不影响速度,熟练的动作闭着眼都能完成。偶尔发现有蚂蟥粘在腿上,狠狠地一巴掌打掉,然后继续扯秧,当然有些胆子小的看见蚂蟥,也会尖叫几声,秧田的欢笑声就会再上升一个八度。秧苗快扯完的时候,就会有人挑着撮箕(用竹蔑编织而成)过来装秧苗,然后挑着秧苗,沿着田埂,将秧苗一把一把均匀地抛在已经做好的田里,为接下来的栽秧做好准备。
  栽秧的时候,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如果是那种狭长的田,一般一个人一荏栽过去就行了;如果是那种面积较大的田,几个人便同时下田,沿着田埂从不同的地方开始栽,也可以一字排开同时开始,左手拿着秧苗,拇指和中指拟好秧苗,右手插,双脚不停往后退。不过栽秧还颇有些技巧,一般都是沿着田埂转着圈栽,双脚间还要控制好距离,要不然秧苗会插到脚踩过的泥窝里,那样秧苗会栽不稳,还要用手拿旁边的泥巴往里面填,会大大影响效率。另外速度快的人一般都靠着田埂(外圈面积大一些),速度稍微慢一点的紧跟在旁边。不过栽秧的时候,大家都会拿出自己最快的速度,你追我赶,绝不服输,要不然就会被"关"在里面,让别人看笑话。栽秧的时候,相互之间还会追赶拍打,故意给别人糊上一些泥巴,叫"糊仓",寓意为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栽秧当天,为了让大家吃饱喝好,缓解劳累,保持旺盛的战斗力,主人家都会安排专人做饭。中餐和晚餐都非常丰盛,什么过年攒下来的腊猪头、腊猪脚、腊肉,都会毫无保留全部拿出来,变成餐桌上的美食。就算没有这些,但是猪项圈肉(猪脖子上的那一圈肉)是绝对会有的,按照传统习俗,一般猪项圈肉都是留到栽秧的时候吃的。有的主人家还会杀只鸡,再买些新鲜猪肉和时令小菜。给我的感觉,农村栽秧就像过节一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秧苗栽下去的第二天,父亲一般都会沿着田埂,把所有的田走一遍,主要是看看有没有浮蔸(浮起来的秧苗),便于及时插回泥巴里,母亲便会在田埂上种一些绿豆。秧苗栽下去以后,只需要隔三差五地去田里看看水就行,只要田里不干水,秧苗就会很快定根、发根,在犁田时撒的底肥的作用下,差不多一个多月时间,整片稻田就是绿油油的。到了这个时候,稻田就要勤加管理了,首先要清除田里的杂草,拔稗子(又叫稗草,外形和秧苗极为相似),如果不处理好,下一年田里的杂草和稗子就非常多,影响耕种;其次要仔细观察,防止出现病虫害,到现在我还记得,如果稻田染上稻瘟病、钻心虫、卷叶螟,不及时处理,就会减产甚至绝收;另外还要施追肥,为下一阶段禾苗抽穗作好准备。
  盛夏的夜晚,一家人经常会围坐在家门口的空地上乘凉,母亲有时会煮些嫩玉米、盐花生之类的,大家一起吃,一家人有说有笑,开开心心,也刚好可以舒缓一下一天的疲劳。乘凉的时候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猜谜语,大家你出一个我出一个,兴趣都很高,谜面一出,集体沉思,猜出谜底,拍手高兴。诸如"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等之类的谜语,我到现在都还记得。猜谜语的时候,我最喜欢搬个小板凳挨着母亲坐,因为有时候她会悄悄告诉我谜底,累了困了的时候,我会伴着山坳里阵阵稻花清香,趴在她的腿上,甜甜地进入梦乡。
  美好的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飞快流逝,转眼就到了开学季,稻穗默默无语,颗粒饱满地弯下腰,在秋阳的笼罩下闪闪发光,随风舞动,整个山坳变成了金灿灿的黄色,即将到来的丰收成就了秋天最美的风景。老乡们又开始在一起合计,今年从哪家开始收割稻谷。还是和栽秧一样,老乡们之间又开始打起了"转工",大清早就扛着搭斗(也叫板斗、脱斗,后来改进为脚踩打谷机、电动机打谷机、收割机),拿着镰刀、撮箕,挑着箩筐(竹篾编制的圆形篾制品,中空,盛装粮食的篾箕),浩浩荡荡地走向稻田,大家有的割稻、有的搬稻、有的板斗、有的挑稻……"嚓嚓"的割稻声、有节奏的板斗声、还有老乡们的欢声笑语,奏响了丰收的曲调,在山坳里久久回荡。
  学校放假的时候,我也会到稻田帮忙搬稻谷,有时还会提个竹篮在田里捡稻穗,不过干的最多的还是给他们送凉水、送茶,然后老老实实呆在家里,手拿响篙(竹子做,取一段竹筒,将一端劈成多片,在敲击地面时便会发出响声)在晒稻谷的地方驱赶麻雀,过一段时间用耙子把稻谷翻一遍,便于尽快晒干稻谷。做饭时,还会积极帮忙烧火,用吹火筒(竹筒钻眼,通过吹气助燃)吹火等。总之收割稻谷的那段时间,父母安排我做什么,我就会做什么,因为表现好了,父母在我去学校的时候,就会给我一点稻谷,我就能完成学校"三勤"(脑勤、手勤、脚勤。捡拾各种农作物或者挖中药材交给学校,如捡红薯、稻谷、木籽等)任务。说句实话,在那个物资紧张的时代,基本上都是颗粒归仓,想要完成"三勤"任务确实很难,只能靠自己的良好表现去争取父母的支援。
  稻谷收割完了,田里便留下了一把一把的稻草,别小看这些稻草,那可是宝贝,是牛越冬的主要口粮。等到稻草晒干以后,就会用挑棒(两头尖的木棍)或者是扦担(也叫担竿,木制,两头装有铁尖)把稻草挑回家,然后找一棵大树或者在地里栽一根木头,把稻草摞起来。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在草垛里捉迷藏和玩耍。大概10月份的时候,家门口的那片田又开始了翻整,老乡们正忙着准备种油菜,"嘘嘘"赶牛的吆喝声便又在山坳里热闹起来……
  油菜生长的时候绿油油的,油菜花开的时候金灿灿的,稻谷生长的时候绿油油的,稻谷成熟的时候金灿灿的。记忆中的那片田,总是在充满希望的绿色和黄色之间交替变换,周而复始。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曾经在那片田里劳作的主力军,有的已经入土为安、与山为伍,健在的都已变成高龄老人,年青人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小孩多了起来。长时间没有劳动力耕种,那片田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很多田埂垮了,存不住水,只好把田改成了地,种上了玉米,有的种上了树,有的甚至不耕不种,杂草丛生,人都钻不进去了,山坳里再也看不见满目的绿色和遍地的黄色。
  爷爷奶奶已经离我们远去,母亲也在去年离开了我们,现在老家仅剩一个87岁高龄的老父亲,虽然我们姊妹几个想接他到我们身边一起生活,但他不愿离开老家,无奈之下,只好请了一个保姆照顾,有空我们就回去陪陪他。老父亲现在是儿、孙、玄孙满堂,过上了衣食无忧、安享天伦的日子,但不管我们怎么劝说,他就是不愿离开老家。现在,父亲还经常会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到田边走走看看,口中自言自语"现在没人种田了。"我终于明白了:舍不得那片熟悉的田地,忘不了泥土的芳香,放不下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他和泥土之间的感情,这才是父亲不愿离开老家的真正原因。
  为了留个念想,也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认识那些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农具,我精心地将那些留着历史记忆的老物件保存了下来,还专门安排了一个展示的地方。老父亲经常还会过去看一看、摸一摸,感受曾经的温度,寻找昔日的记忆。有时候他也会说:"还留这些有什么用,现在也用不着了,毁了算了。"我知道他这是在说气话,其实这些都是他的心肝宝贝。
  今年春天的时候,有一次回老家,家门口的那片田里竟然盛开了几处油菜花,我伫立了很久,我仿佛又看见了种油菜、割稻谷、犁田、栽秧的热闹场景,还有我和小伙伴们正在一起打飞棒、摔响炮、抓石子、跳房子、下打三棋、摘茶苞、滚铁环、拔茅草芽、踩高跷、砍陀螺……直到双眼迷离,飘向远方。
  记忆中的那片田,非常深沉,让我想起时眼眶湿润;记忆中的那片田,非常厚重,让我手指敲击键盘异常笨拙。依依不舍的那片田,有着太多的牵挂和眷念;念念不忘的那片田,承载着太多的无奈和酸楚,还是让我把你刻在脑海,留在心里,藏在记忆里吧!

始于人情融入烟火台商郑明宏深耕芜湖花香四方蝴蝶兰花卉基地(图片来源芜湖市台办)中国台湾网10月31日讯2020年3月中旬,我只身一人来到芜湖,谈到计划设立蝴蝶兰花卉基地的设想,市台办很快为我量身定做了方案,达成初步投资共识CBA最新排名!江苏掉出榜首,广东北京逆袭攀升,上海再回倒数第3最近CBA比赛正在火热进行中。随着第一阶段的比赛即将收官,各大球队在最近发生很多爆冷逆袭的情况,导致整个CBA球队的排名发生不少的变化,接下来和各位具体分析一下最新的排名。到底都有英格兰赛泰国笑星会师奥沙利文范争一颜丙涛上演德比周跃龙亮相北京时间10月30日凌晨,斯诺克2022英格兰公开赛结束了倒数第2个比赛日的多场首轮较量,范师傅范争一破百横扫老将希克斯泰国笑星德差瓦扳倒瑞士帅哥亚历山大威尔士战将表现各异,琼斯晋中国男篮最新17人名单,辽宁0人入选,郭艾伦缺席,周鹏回归北京时间10月29日,中国篮协正式公布最新一期男篮集训名单,周琦赵睿和王哲林领衔17人名单,郭艾伦和赵继伟缺席,辽宁没有任何球员入选,周鹏和阿不都沙拉木回归。按照赛程安排,第二窗口深秋季节,站在季节的深处回望深秋的时节,满天飞舞的木叶是秋的浪漫,秋风掠去茂荫,也带来累累果实,光秃秃的枝头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热热闹闹地挂满枝头,依然坚挺地点缀深秋的意境,远远望去,宛如灰暗萧瑟日子里一霜降过后,抓住孩子转骨黄金期,常吃4种食物,孩子个头猛长秋日生活打卡季老人常说转骨趁秋天,认为秋季是孩子长个儿的好时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把握好秋季长高机会。转骨期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骨骼生长身高增高的黄金时期海南这六棵树下有黄金!你知道是什么吗?海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进一步做好六棵树文章,使之成为海南百姓的摇钱树。椰子花梨沉香橡胶槟榔油茶这六棵树,是海南兴林富民的摇钱树,是提升海南环境质量的生态树,是大美海南的形象树深秋的七里海,它们,都是主角近年来,得益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七里海湿地因候鸟大批云集而倍受瞩目,尤其鸟中大熊猫东方白鹳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恐怕很多人并不知道,除了候鸟,七里海这片湿地里居然还生活着一群麋鹿西安出发1。5小时!这个藏在山间的小院子,太适合过周末了藏在山间的独栋小院独享一处幽静,觅得一份清欢田园生活,乐得自在来这里躲避城市的喧嚣这一份难得的安然自洽能治愈所有疲惫山水之间的绝美居所就是今天的目的地唐爵山宿发现这个好地方的是我们漠河!漠河!一路向北,来一场零下40C极寒厮杀在中国版图的最北端那个充满了独特和浪漫气息的省份几乎承包了中国最盛大的冬天每年冬季来临因为一片雪花和北国的极寒天南地北的人潮,开始涌入这片北国的土地梦幻,小众的冬日之美便在这里盛开避寒别再去三亚了,这5座地方景色优美物价低,是越冬养老的胜地海南避寒别只知道去三亚,这5座小城景色优美物价还低,是越冬养老的好地方第一个,文昌文昌是海南省的县级市,位于海南省的东北部,东南北三面临海,是一座建置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
北京普惠健康保如何使用医保个账缴费?答疑来了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潘亦纯)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发布3天参保人数即突破100万大关,不过,关于如何使用医保个账支付的问题,不少市民还不甚了解,11月8日,记者从北京普惠健康住日本酒店,如果有美女冲你撒娇别回应,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毕竟,人是群居动物,如果不与他人接触和交流,哪里都去不了。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社交牛逼综合征。尤其是在国外,如何回应当地人的回答已经成为一门学问。有时,如果人们很容易做出反应,可从5199元跌至3499元,12GB256GB135W,屏下摄像头旗舰加速退场挖孔屏设计是如今手机行业中最为流行的设计,包括苹果公司旗下的新机,也采用了挖孔屏设计,不过这种流行其实纯属无奈,就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审美观来看,挖孔屏设计都不算好看的设计,纯粹是因为增加后排提醒小鹏G3i将迎最新OTA升级5月30日,我们从小鹏汽车官方获悉,小鹏G3(参数询价)i将迎来2022年最新OTA升级,此次升级版本为XmartOS2。2。0,涉及功能有后排遗留提醒智能灯舞仪表导航卡片显示免费电厂丨打破抖音幻象房车,城市人群的新鸡肋11月财经新势力记者汤一涛编辑高宇雷在疫情焦灼的这三年,户外远方自由自在的生活是最让人感到放松的关键词,就像你在短视频和社交网络看到的那些房车和露营视频一样。在小红书上搜索房车,有财说九笔收购耗资330亿元,紫金矿业一场豪赌?记者陶知闲编辑陈菲遐紫金矿业(601899。SH)又出手了。11月6日紫金矿业与与招金矿业(01818。HK)的股东豫园股份(600655。SH)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拟通过大宗交易方今天11月8日油价上调!今日国内油价调整后92号95号汽油新售价今天11月8日国内油价上涨了!年内第13次油价上调后加满50升油箱一次要多花约6元。发改委发布国内油价调整通知,表示从今天0时起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具体的国内油价调整结果为柴油价格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十年位列全球前三新华社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7日联合发布202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78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连续十年位华为也救不了连续亏损两年北汽极狐汽车总裁王秋凤离职近日消息,据北汽蓝谷相关部门确认,北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极狐汽车总裁王秋凤因为个人原因辞职。公开资料显示,王秋凤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汽车专业,2004年进入经济观察报,历任助业绩波动合理否?三季报保真吗?多家公司遭交易所问询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的披露工作刚结束不久,据同花顺数据统计,ST榕泰青松股份ST腾信等16家公司收三季报问询函或监管工作函。交易所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业绩波动商誉减值退市风险等多方面问新能源里程碑北欧的海上风能投资将超过石油和天然气近日在土耳其的风能之都伊兹密尔(Izmir)举行的MARENTECH海上风能会议期间,挪威能源创新公司(EnergyInnovation)首席执行官FrankEmilMoen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