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几个月前捡到了一窝野鸡蛋,共有8枚,利用自己家老母鸡孵化的机会将几只野鸡蛋全部都孵化出来了,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孵化出的雏鸡根本不吃不喝,最后还是用了村民告诉的方法才成功将这几只小野鸡养大。 随着环境保护以及退耕还林的适应,现在黑龙江的生态环境是越来越好了,虽然不能回到曾经"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大锅里"的程度,但是如今在山里几百米内必然能够见到野鸡。 我家在山里搞承包养殖,鸡圈附近常常有野鸡出没,平时工作的时候也能看到野鸡窝,从来不会干扰野鸡的生活。几个月前在鸡圈外清理杂草的时候,发现有条菜花蛇在紧紧勒住了一只母野鸡,野鸡当时还有气还在呼救,我们用棍子把蛇赶走以后才发现母野鸡已经出气多进气少,显然是很难存活了。 母野鸡活不长,野鸡蛋还有几枚,如果不管不顾的话肯定全部都会被蛇吃掉,想着家里的母鸡正在抱窝,我就把野鸡蛋拿回家中,塞进母鸡窝里。 刚开始的时候,母鸡根本不同意孵化,用鸡喙和爪子直接就把野鸡蛋推出去了,没办法只能在蛋的表面涂抹点鸡粪,这才"蒙混过关"。 野鸡孵化出来后,如何生存就成了问题 孵化野鸡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我是直接使用母鸡孵化的,塞进母鸡窝里以后就什么都不用管了。网上有人告诉我说是用那种简易的孵化机就可以孵化,温度调节37.5 就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给鸡蛋翻个身就行,不过家里有抱窝的母鸡,翻蛋这个活它就全部包了。 时间没多久,也就20多天野鸡就孵化出来了,高兴之余发现这个小野鸡和家鸡虽然看着很像,但是喂养却成了天大的难题,给它吃全价的鸡饲料,它根本不吃,看都不看一眼… 后来经过查资料我才发现,野鸡和家里有很多不同。 第一,野鸡天生野性难驯 村里其实很多人都尝试过饲养野鸡,以前管得不严的时候,很多人试着在家里孵化野鸡崽,想着可以规模化养殖获利,结果却很难做到,因为野鸡有野性,小野鸡野性都很强,不吃家鸡的食物。 第二,小野鸡和小鸟一样,需要母鸡喂 野鸡虽然是鸡,但也有凰的叫法,小野鸡和小鸟其实是一样的,张着嘴等着母亲来喂,可是母鸡根本不会这套,小野鸡吃不到母亲喂的食物,自然是生命岌岌可危。 对此,我也找到了一些方法,就是喂蚂蚁蛋,用镊子模仿雌鸟的喂养方式,虽然累但是效果很好,野鸡也慢慢成长了起来。 长大后的野鸡一到天黑就消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野鸡慢慢变成了大野鸡,家鸡饲养的围栏里根本困不住它,它时常会飞出围栏在鸡圈的周围活动。 慢慢的,我发现野鸡越来越不愿意回到鸡圈,每天只有吃饭的时候会回来一会,其余的时间就在外面跑,野性十足的它们虽然还记得家记得我,但是对我的警惕性是越来越高,终于有一天它们不再回到鸡圈吃饭,而是生活在靠近鸡圈围栏的外面。 野鸡不回来不重要,每天都能看到它们在周围活动,也不怕人也不靠近人,但是我发现一到天黑的时候,它们不回鸡圈也不在平时活动的树林中,不知道都跑哪去了。 后来经过我晚上的几次探查才得知,它们都藏起来了。 首先,野鸡晚上会在树上生活。 一到天黑以后,野鸡都会跑到树叶茂盛的树上生活,它们有巢穴的,白天看不到,只有晚上它们进了自己的巢穴才能看到。 其次,野鸡还有第二个窝 ,那就是草丛中,大风天或者下雨天,野鸡不会在树上,毕竟树枝摇晃它们也睡不踏实,这样的天气往往它们的敌人也不会出来觅食,因此它们都会躲在草丛之中的巢穴里。 此外,孕育期间的 母野鸡,会自己躲藏起来 ,它们会找到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建一个巢,用杂草和自己的毛建一个窝。之所以会躲起来,是因为一旦有公的野鸡发现它们在孵化,不仅会把它们赶走,还会把所有的野鸡蛋都啄破,让野鸡不能孵化成功。 公野鸡是一种领地意识非常强的动物,一旦发现不属于自己的蛋都会啄破,所以孕育期间的母野鸡会藏起来,不被发现。 野鸡可以人工繁殖但是太过糟心 在东北野鸡是非常有名的野味之一,但对于一个地道的山里人来说,野鸡其实远没有家鸡味道好。 我们这边的林场曾经和南方鸡场合作过,它们出技术我们出场地和管理,共同养殖野鸡,但实际上野鸡的成功养殖很难,那次合作可以用"血本无归"来形容。 野鸡很难饲养,不仅要保证温度还要保证湿度,温度在37到38度之间,湿度保持在60%左右,同时还要做好通风和防疫的准备,而且野鸡抗病能力实际上比家鸡要差很多。 此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升高,对于这种没有什么口感自己没有什么肉的动物来说,基本都不选择,因此人工养殖的野鸡售价也十分低廉,也就几十块钱,我们这边散养的大公鸡随随便便一只都能达到180以上,因此饲养野鸡可以说没有什么利润可图。 结尾 综上所述,野鸡一到晚上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躲藏到树上或者灌木草丛里了。不过如今野鸡已经属于"三有动物"中的一种了,是不可以随意捕捉的。 关于野鸡,我还有很多故事,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相信很多读者小时候都有过抓野鸡的经历,每年冬季农闲的时候,跟着父亲晚上去地里抓野鸡,一晚上能抓好几只,能吃上好几天的野味。 不过现在不能打野鸡了,一是野鸡越来越少了,抓野鸡比较困难;二是野鸡已经是"三有保护动物"了,抓野鸡违法。上个月新闻上还报道了有人抓野鸡而被公安机关带走的消息。 刚刚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是有所质疑的,题目中说"野鸡一到晚上就消失不见了",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打过野鸡的朋友都知道,晚上才是抓野鸡最好的时候,只要找到它们栖息的地方,一抓一个准。 不过关于"野鸡晚上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聊一聊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有关野鸡的相关内容,了解一下儿时的美味究竟是怎样一种动物。 1、关于野鸡 野鸡是雉鸡的俗称,共有30个亚种,不同亚种的个体大小和羽色变化比较大,但是基本特征相同。生活在我国的几个亚种,颈部都有白色项圈,尾羽长而且有横斑。 野鸡主要栖息在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它们主要分布的海拔高度在1200米以下。 野鸡跟家鸡一样,虽属鸟类但不善飞行,只有在受到威胁时才会起飞,飞行速度也较快,但飞不了多远就落地了,落地前还会滑翔。 野鸡不太会飞但跑的很快,它们的脚很强健,可以在灌木丛中快速奔走,对比一下家鸡就明白了,野鸡跟家鸡在这一方面很像。 野鸡的食性比较杂,根据季节变化吃不同的食物,说白了就是有啥吃啥。秋天主要吃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植物叶子、草籽等,当然也吃地里的昆虫,比如蚂蚱等。 总之野鸡之所以被称为野鸡,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各方面都跟家鸡类似,不过野鸡比家鸡长的漂亮。 2、野鸡的成群生活 鸡形目鸟类倾向于成群活动,它们是鸟类中社会组织形式最复杂的类群之一。不过与原鸡相比,野鸡倾向于更加松散、灵活的组织方式,就是说野鸡喜欢群体生活,但又没有那么严格的组织架构,野鸡组成的群体非常松散。 野鸡在冬季通常会结群活动,结群的形式有三种,分别是雄性群、雌性群和混合群。群体个体数量最多时可以达到20只,通常雌雄都有的混合群要比单性群体大一些。 野鸡结群生活的好处主要有两个:一是冬天群体协作可以提高在寒冷环境中的觅食效率;二是结群可以有效的降低个体被天敌捕食的概率。 3、野鸡的繁殖 每年到春季的时候,野鸡的大群就会解散,雄性野鸡就开始占据领域,相互讨伐,它们要为争取雌性做准备。 一些有一定年龄并且身体强壮的雄性野鸡,会拥有较多的配偶,一般都会拥有两三只雌性,但多的时候可以拥有七八只雌性野鸡,英格兰曾经报道过一只雄性野鸡拥有11只配偶的情况。 雄性野鸡的脚上方的位置有一个朝后的突起,这个突起在很多雄性家鸡脚上也有,叫做距,这是雄性野鸡的第二性征。 雄性野鸡的距越长,可以拥有的雌性配偶就越多,而且配偶繁殖出的雏鸡数量也会更多,距的长度跟雄性野鸡的生存力和繁殖力有关。 野鸡孵化工作完全由雌性完成,雄性则负责保卫工作,不过一旦雏鸡被孵化出来,雄性野鸡就会自觉认为完成了使命,雌性则带着小野鸡到处觅食。 野鸡繁殖最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雄性脚上的距,距的长短决定了配偶数量的多寡,不过具体是何原因,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定论。 4、晚上野鸡去哪了? 最后我们再回到这个提问本身,聊一聊为什么晚上野鸡消失不见了。其实野鸡并非消失了,而是藏起来了,野鸡一般白天觅食,夜晚需要休息。 那么这些野鸡会藏到哪里呢?这要分三种情况: 1、如果是在晴天的晚上,地面干燥,野鸡一般会草丛中、沙坡上、树林周边等位置休息,也会在田地里过夜,不过它们都会找一些隐秘的地方藏起来,避免被天敌发现。 2、如果是在下过雨的夜晚,地面比较潮湿,野鸡一般选择上树睡觉,从家鸡喜欢上树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不过野鸡选择的树大都在路边长的茂密的单棵树上,这有利于它们逃跑。 如果正在下雨,野鸡当然会找一些能够躲雨的地方休息,低矮的灌木丛是个不错的选择,野鸡在那里可以避雨。 3、如果是雌性野鸡正在孵化,它们一般在低矮的草丛、芦苇丛或者灌木丛中筑巢,夜间在巢穴里孵化小野鸡。 不管怎样,一到晚上野鸡都会找地方躲起来,如果你不熟悉它们的栖息习性,当然会觉得野鸡夜间都消失了。那么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答案也很简单: 首先,野鸡是昼行性鸟类,它们白天活动夜间休息是生活习性决定的,野鸡的夜视能力比较差,晚上觅食也比较困难。 其次,藏起来是为了躲避天敌,一些以鸟类为食的食肉动物,很多都是夜行性动物,野鸡为了躲避天敌的捕捉,会爬到树上或者找个隐秘之处过夜。 总之一到晚上,野鸡并不是消失不见了,而是藏了起来,它们需要找一个安全隐匿的环境藏起来,但如果你了解它们的习性,还是很容易找到野鸡藏身之处的。 5、结语 野鸡作为跟家鸡最为接近的鸟类,在过去广泛分布在田间地头,是很多人小时候野味的来源之一。 但随着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以及人们的大肆捕杀,野鸡的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现在已经被列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了。 关于为什么野鸡晚上会消失不见的话题就介绍这么多,有其他观点的朋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看法! 任何野生动物都是有地盘儿的,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地盘,不能互相侵犯的。但是限于同品种内,不是一个品种的,是可以掺和的居住在一起的。 野鸡一般是一只公鸡带领五六只母鸡为一个小群体,占有20来亩的田地。 公鸡负责保卫领地,母鸡负责孵小鸡儿和带孩子。 但是扶小鸡的时候公鸡是警戒,母鸡即便你踩到它,它都不动弹。 而公鸡则在很远的地方鸣叫,拍翅膀声音都很大的,把人吸引到向他那里走去。从而就远离了母鸡孵蛋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人如果进入了某一群野鸡的地盘范围内,都是公鸡先鸣叫发出信号,母鸡向公鸡的背后逃跑。因为公鸡盯向的地方就是有人来的地方。 当母鸡孵出小鸡以后,公鸡就自己飞走,离开这个地区了。剩下的地盘就有母鸡和小鸡在这里寻食了。 母鸡带领小鸡一直到第2年的春天,在产卵的时候就把小鸡打跑,离开这个地盘,自己再去找新的领地生存去了。 这时候公鸡就来找母鸡,公鸡公鸡打架,谁打赢了就占住这个地盘了。 这就跟大象是一样的母系社会。地盘实际上有雌性拥有的,因为如果没有危险的母鸡终生在一个地盘内生存的。而公鸡只有在交配和母鸡孵卵期在这个地盘内。 所以秋天可以看到几只母鸡,领着几只小母鸡和小公鸡。春天3月以后就不见公鸡了,4月份以后就有一个大公鸡了。 野鸡都是夜盲症,天黑了以后就看不见东西了。 野鸡在地下搭窝下蛋孵卵的,选择的地点是可以看到外边,外边看不到里面。 所以有时候是在一个小高坡的半截腰,有时候是在麦田里距道路的十来步远的地方。特点是见飞不见落。 也就是他进窝的时候看不见,因为他在很远的地方走到窝里去的。但是离开窝的时候就是飞起来。离窝就没有多远了。在地上搭窝的鸟类差不多都是这样的。 并且选择的地方,是草或者是植物低矮的地方,并不是高大的地方。因为低矮的植物有利于他们逃跑,也有利于他们观察外面。植物太高大了,他们飞跑的时候就碍事儿了。 通常情况下一群野鸡住宿的时候只在那里呆三天。也就是三天以后换个地方。 通常情况下是在平地里住宿的,草不是太高,植物也不是太多。但是草和植物长得密实一些,可以隐藏他们的身体,并且他们伸出头来就可以看到外面的东西状况。 因此发现哪儿有野鸡以后,白天就可以到那一带去搜索一下。总会找到一个窝窝和里面屙的鸡粪的。这就是野鸡夜里住宿的地方。 草长的密实,人走的时候就能踩得草发响,包括其它动物经过草地的时候也会发出响声的,这样野鸡就会冲着月亮的光线或者是星星的光线飞走,逃跑了。 冬天的时候,野鸡会有时候住在树梢上过夜。如果是树林子的话,它在树林子的边缘的树枝上睡觉,而不是在树林中间的树上睡觉。也是为了能看见外面的情况,外面看不到自己。仍然是为了随时准备逃跑的准备。 任何野生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方法,不然早都灭绝了。 野鸡是认识人和其他动物的,也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的野生动物。 所以有时候可以看见野鸡,在当地的农民离他50米左右的时候,仍然自由的迷失。可是外来人一到跟前还有100米,它就飞跑了。 特别是冬天有的养鸡场里面,就有野鸡跟狗啊,猪啊猫啊,都呆在一块挺好的。可是人一露头他们就飞跑了。 现在的野生动物都受到法律保护了,不敢碰了,谁碰抓谁,不仅罚款,还要做几天牢了。抓的多了还要判刑呢。据说我们这里抓一只野鸡罚3000块钱,关公安局里禁闭15天,不准回家,不准上班了。15天以后才可以回家,才可以上班的。但不是犯法,单位不开除的,属于被治安行政处理了。跟一次警告差不多,比记过轻一点。 因为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繁荣的体现。但是主要的为了后代子孙,仍然可以看到这些美丽的生物。可以想象天上没有飞鸟,地上没有野兽,水里没有鱼,这个地球是一个什么样子了? 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 了解一些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有利于观察他们,容易找到他们,就可以看个够了。不然去野外跑了一大圈,什么都看不见的。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野鸡在山区一般都藏在矮树棵子里,一到黄昏它们就躲在窝里了,平原的野鸡一般都是在坟地的草棵棵里做窝,它们下的蛋都是绿色的,白天有时也能看见它们。 鸟类大多有夜盲症(猫头鹰除外),钻刺蓬深处睡觉,这样既可休息又可躲避夜间出没的食肉动物。 回家睡觉了 都上树了 上树了。多年前,我见过猎人傍晚的时候去观察野鸡在那棵树栖息,晚上则拿手电照着用枪打。 一般都在田地里或者树上,前几年我们这有人夜里拿强光手电照树上找野鸡。孵蛋的母鸡一般都不会动,我邻居有次在菜地中间发现一只母野鸡,他摸了下没动以为是死的,又摸了几下野鸡才飞走。野鸡蛋很香,小时候吃过几回比家养的笨鸡蛋还好吃。我见过野鸡求偶,那时是中午在鱼塘的水渠边两只雄野鸡斗的不可开交,母野鸡在旁边悠然自得的看着,我拿土块砸没砸中飞走了。还有次鱼塘边的杂树林里有散落的野鸡毛,我看了看里面有野鸡走的道,放了陷井,第二天我爸喂鱼听见鸡叫抓了个野鸡,没地方放就放饲料口袋里,没想到饲料口袋有个洞野鸡从口袋里逃跑了。现在保护野生动物也不捕捉野鸡了。每次回家在田地里总能听到野鸡的叫声,也能时常看到母野鸡带着几个小野鸡扑楞楞从你身边飞起,偶尔也能遇到三五只野鸭。 野鸡昼伏夜出,夜视能力差,夜晚需要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