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大雨,大雪天,农民都在干什么?说出来挺可笑的,特别到夏锄时间,一但遇上大雨天,一般的情况下补觉,恨不能不吃饭也睡他一天一宿,这是社员,队长不可能,他得关心那些危房的社员,还有队里的畜圈是否安全,一但有意外,社员也别睡了,赶紧抢险,这就是集体的好处,那里有事,一声招呼,必须到位,没的说,大雪天也到了冬闲,这时队里活少,一般的活计也不急,社员都到生产队部的大火炕上,打扑克,闲聊,实在烦了,找大家打平伙,凑钱杀只小羊,或是炖个大鹅,喝点酒,一闹二半夜, 晃晃悠悠回家,那时是集体时代,大家出家门,去生产队部有扑头,有奔头,怀念以前的生活,哈哈,成历史了! 一到下雨、雪天气,便是农民的闲暇时间,许多人便聚集在牛棚、场院屋里面打牌、吹牛逼,妇女便到邻家闲聊、纳鞋底,这是小孩提高情商和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机。坐标鲁西南。 谈起生产队那会,全体社员都听生产队队安排,队上有文化室和农药种子培育室,每逢下雨天,下大雪和冬季晚上。除了召开社员会再就读报学习,帮助不知字的人举办识字班,上夜校,经过学习,不识字的人学到日常用字,和减单算术,学会写自已的名字。 当时,每个人劳动积极性很高,没人偷懒,开春除了每天日常上工,每天也注重基肥、沤肥。家家也养猪,每天上工地里杂草喂猪,每交一头猪,上限120斤重标准,根据收购价上交,奖励40斤回销粮,2斤猪肉,凭票供应,垒高烟囤沤肥,产草皮基肥连同炕囤的草本灰都很好农家肥,冬季男人出门拾野粪,小孩妇女拾羊粪,从不休息。 遇到大雨过后,组织社员修埑村路,不象现在村庄路无人修,下雪天过后自家雪扫完,每家扫接上另一家,这样以来道路没有积雪。秋收以后,再土也没有封冻以前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型以公社为单位,小的以大队为单位,每人拉一辆架子车,拿着干粮,天天整地,干到地冻以后还不停。 想到那时没有机械,全靠牲口拉人挑担,耕地牛马驴,收麦得一个月,种麦也得一个月,这样效益每年机关单位,学校都要参三夏劳动,体验农村生活。回顾历史,展望现在,农村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机械化种植,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解放了生产力,现在收种3-4天就搞定。说明科技兴农政策好,人们再也不受罪了,只要弄到人民币,天天当老板。 刮风扬场、下雨抹墙。 我是七二年老鼠,也是农村人。我们是甘肃张掖,那个时候冬天特别冷。父母五点起来用牛车拉粪,拉沙,因为我们家的土地是粘土,每年冬天都要拉粪,拉沙调理土壤。下雨下雪天就拉土垫猪圈,养圈,就是用土八动物吃剩下的秸秆借助湿气捂住,进行腐熟,然后再拉到地里。那时候大多数农活都是人力,粮食产量低,父母忙活一年,分四百多块钱,几口袋粮食,衣服穿的是带布丁的,吃饭很少有肉,出行靠自行车,那时候贫穷,但感觉人们很快乐! 1971年,我12岁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当然,那时候学习抓得并不紧,学生一般要八九点钟才到校,简单的说就是由学生"自由发挥"。 然而,生产队早晨也得要出工记两成,一天共十成,夜工除外。我当时正在上小学高年级,在生产队劳动一天拿1.2分,也就是说干一天才挣1.2分,两成只有0.24分,按当年年终分红每分0.08元计算,我早晨劳动两小时实际挣的钱是0.0192元,两分还差8毫呢。 这是周一到周六,周六下午周日一整天都要上工的,当然,要是不想上了可以向父母请假,生产队也不会对学生抓得那么紧。 另外,学校除了放暑假寒假以外,上学期(就是现在的下学期)中途还会放一星期的"农忙假",目的是帮助支援生产队春插,在这期间就必须天天出工。 因此,关于生产队期间大雨大雪天农民都在干什么,我是最有发言权的,只要生产任务没有完成有活干,除了天上不落枪不下炮弹,那都是要上工的,农忙有农忙的事,农闲有农闲的事,大家都是窝着挣工分,不得不说这也是走集体化的弊端。 有一年春插农忙期间天公真的是不作美,从春插开始到结束就没有一天不下雨的,记得我每天都穿着"雨衣"去插秧。 有些人肯定要问,雨衣为什么要打引号,这是因为那时农民根本就买不起雨衣,一般都是穿蓑衣戴斗笠,因为这种雨具特别耐穿,穿十年八年都没问题,而且每家最多只有两套,是为了方便耕田穿的,其他不用耕田的人下小雨只是头上戴个斗笠,下大雨身上才披张塑料薄膜,我本人穿的就是这种"雨衣"。 这一年在舂插期间下过好几次大暴雨,一下就是两个多小时,你说这个时候我们能回家避雨么,当然是不能的,还得躬着腰一手拿秧一手拿苗的插个不停。 插秧的时候为了方便快插,本来稻田里的水是快放干了的,结果是边下暴雨边插,到后来水都漫过田埂,秧苗都没过梢头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接着插,因为时间不会等人,错过了农时势必会造成减产的。 遇上这种天气如果不刮风还好些,起码塑料薄膜和斗笠不会被大风吹跑掉,如果遇上狂风暴雨那就人人要成落汤鸡了,你们大家谁有过这种经历可以在评论区里报上名来哦~ 生产队时期.大雨.大雪天.农民都在干什么?大雨天是不能出去劳动的.看着外面漂泼大雨.只能托着下巴两眼直楞楞的发呆.到了冬天外面下着大雪.又刮起了白毛雪风.人一出去刺骨的寒风加上裹着的雪粒打的你眼睛都睁不开.那就更不能出去了.在我插队的那几年.每逢下雨天都是在家休息.冬天下大雪我们早已回到城里过冬去了.有时还没来的及回城就赶上了下雪.也看到不少奇事.村里有个社员叫郭起住在村的南头.下午出来劳动时外面就飘起了雪花.队长说等等再出去干活.这一等是雪越下越大.这活是干不了了.社员都陆续回家了.郭起也起身往外走.他家离村中央不过半里地.那时已有下午四点钟了.他在回家的路上偏离了方向.走到旁边的另一个村子.才知道走错了.满天的大雪吹的你睁不开眼睛分不清道路.他心里知道路不远也没敢往远处走.就在周围转圈了.如路远再分不清道路会冻死在路上的.万幸没有出事.第二天社员听说了这事.都为他庆幸……这就是生产队下雪天出的事. 生产队时期,下雨天农民都是在生产队干活,比如,把己经收割好的花生,黄豆,黑豆挑选好,然后生产队卖钱。 生产队哪个年代,要是晚上下的雪,第二天早上,队长就站房上吆喝说,社员们拿着木锹扫帚,去场院扫雪去,扫雪先从场院里扫,什么库房上,牲口棚上,猪圈棚儿上,等把场院里扫完了,再从场门口开始扫,在那个地里干活儿,就从场门口一直扫到村外哪块地里,要是晚上下了一夜雨,第二天天晴了,那就接着干活儿呗,有的时候在地里正干着活儿呢,忽然下起雨来了,那得看是干什么活儿,要是赶上插秧种地瓜呢,只要不打雷,社员们干劲还挺足就一直干,要是早上开始下的雨,社员们早早的吃完饭,就去场院的牲口棚里,办公室里聊天儿哨闲片儿去了。 那个年代,农民即使是大雨或大雪天,都没有闲着。我清楚的记得,大雨天,农民比晴天还辛苦,披着蓑衣戴着斗笠,上山挖沟排水到干田里,蓄水犁耙栽秧,春雨贵如油,望天吃饭,不能怠慢。夏季大雨天,俗话说:"夏季栽苕,斗碗大条。"他们就盼望雨越大,就好栽苕,在大雨中,在玉米行里穿行,弯腰不停。秋天来了,秋风潇潇,秋雨绵绵,农民眼看稻子熟了,忙碌收割,害怕雨绵,稻子发芽。大雨天,在家里把收割回来的稻子,用风车吹走空壳,让饱满颗粒,不再发热霉烂生芽。偏东雨时儿下,时儿晴。农民冒着大雨,全身湿透,忘我的把晒在坝上的稻子,往家搬。冬季大雪天,那个时候,各生产队,都在苕尖育苗,就是把苕尖栽植到温床里,用塑料薄膜封住,让它生长,来年用来栽,节省苕种,那个年代,苦不堪言。节省苕种,农民就少饿一顿。大雪天,各生产队的农民,冒着大雪,顶着寒风,把温床守护。因为雪大塌下,会压死苕苗,寒风会吹开薄膜,会冻死苕苗。保护苕苗,才有生机。这是我的亲生经历,也是那个年代的农民,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