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软件行业摸爬滚打了10年,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软件行业可能是世界上最好(苦逼)的行业。 今天文章中所提到的软件行业,泛指To B的SaaS和PaaS层面,也就是企业级的应用管理软件和与之配套相关的软件服务 在我信心满满的大学毕业带着憧憬踏入了软件行业,做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拥有了一个特别响亮的高级职称"高级软件工程师",之后随着我们国家的信息化高速发展、从09年金融危机至今,见证着软件行业的一波又一波的爆发与迭代。经历了互联网时代的年代,成功没有踏上车;又从各大烟囱系统崛起的那天,再到了数字化的时代,依然在苦逼的做着夕阳2B的工作;往事仿佛历历在目,不堪回首; 但是,我依旧对传统软件行业的未来抱有极大的信心与憧憬,为什么呢? 1. 软件赛道足够长、天花板足够高,成熟市场已经出现了万亿、千亿美金市值的对标公司。 2. "数字中国"、"东数西算"是国家战略,而且是一个坚定不移的长期战略,会拉动数万亿规模的公共投资。 3. 中国有领先的工程师红利,能够做出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进一步打开价值的天花板。 我们回过头来看,在真正的个人实践上,以及我所看到的政策利好和残酷的现实反差很大,以至于我最近在怀疑,我当时的推理及坚持是不是有Bug。 目前的中国软件行业,我们看到的是数不清的996,大小周的工作作息、因为大环境及不可抗力的各种因素导致很低的创业成功率、无下限的内卷、包括行业本身的工作者对于未来以及前景的迷茫; 抛开美国不说,再之前的文章里也有提到 聊聊中国To B的IT行业的新格局 美国无论是硬软都是王者。相对来看,我们和其他发展中的国家可以进行一个横向的比较乌克兰:Gitlab、Grammarly俄罗斯:Clickhouse、Nginx印度:TCS、Infosys 中国的软件行业,无论怎么样我觉得应该要比如上国家更强,除非了这些,我觉得软件是拉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为什么软件开支占比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全球平均的六分之一呢? 我一直以为是统计数据搞错了。后来多方比对,这个数据并没有大的出入。中国的信息化经费,90%是用来买硬件和服务,而不是买软件。 和软件类似的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在中国的 GDP 占比都并不低,已经和发达国家基本相当,比如科研、金融、教育、医疗。可为什么软件支出的占比,大幅度落后国际平均水平? 数字经济(也就是软件定义的经济)已经是当前的支柱产业,人工智能(也就是数据驱动的软件)则是未来的支柱产业,软件的 GDP 占比太低是不应该的。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 所有的技术产业,都会经历产品研发、市场探索的低谷,才能够发展起来,知识对于中国的软件行业来说,有着更深、更长的低谷。 这并不是一句空话,举个例子:你在工作中需要使用到一个软件,你不会考虑付费去使用,而是会打开某度,随之而来的就是XXX破解版的一顿操作之后,你露出了无比开心的笑容。这,就是我们的版权意识的薄弱,今天我们不在此展开; 中国经济和软件产业,这两个大规模、高增速的系统叠加起来后, 不仅释放了巨大动能,也释放了巨大的振荡 ,这种振荡对于软件企业来说是很致命的,创业公司很难在中国市场找到稳定的需求,从而很难做出有效的产品。 中国的软件企业,很少能够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软件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中国又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这两者的结合,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机会,以及巨大的烦恼。这个烦恼,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中国的软件产业所面对的需求,往往太多、太杂,其复杂度超过了世界上的大部分的地区。 这里不得不提几个关键词: 既要、又要、还要; 我可以不要,但你不能没有; 一边开车,一边造飞机; 天马行空; 这些关键词,相信软件行业的前线及交付工作的朋友们基本都是非常有共鸣的。 大部分的软件需求,在中国需要同时考虑多个阶段的功能和场景,一边实现1.0,一边启动2.0,一边规划3.0。 互联网一位前辈说到:"很多人还没搞清楚什么是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来了,我们还没搞清楚移动互联的时候,大数据时代又来了。" 国内很常见的现象是,企业还没有 CRM 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启动精准营销,还没有数据仓库的时候,就要考虑启动数据中台,还没有 ERP 的时候,就要考虑启动柔性制造。 对于软件产品的产品经理来说,面对的需求,是一锅夹生饭,不吃会饿死,吃了消化不良。 因为软件变得更好、更便宜,是一个确定性的趋势,软件的需求一定是越来越多的,但是软件的需求分析、需求定义的能力,仍然是很稀缺的,消化不良就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软件产品的需求分析,是一个很高门槛的稀缺能力 ,因为需求分析的背后,是对于技术、市场、用户的综合理解、综合判断,华为花了十几亿的咨询费学习 IPD ,创业者反复研究精益创业,都是为了获得这种能力。 想要跟上软件的发展、理解软件的需求、驾驭软件的落地,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是很大的挑战。 而在中国,这个难度系数就"做平方"了。在夹生饭的背景下,中国的数字化、信息化的需求, 大部分都介于可做和不可做、紧急与不紧急、重要和不重要、确定与不确定的"中间地带" 。 这种复杂的、变化的、混合的需求,导致的结果,就是 软件产品很难达到企业客户的预期,因为这个预期本身就是波动的 。 企业客户会发现,因为行业在进步、技术在进步,自己对于软件产品的预期,总是在提高,也会发现已经规划的软件采购的需求,很多是不合理的,没想明白的。 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现实情况要残酷很多,更多的人,还没有摸到石头,就被水给冲走了。 企业担心自己的需求没想明白,更担心自己的行业变了、业务变了、需求不存在了。 企业担心软件的交付不靠谱,更担心软件供应商在中国撑不下去,最后人都找不到了。 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甲方采购软件,有着很高的风险,选对了收益有限,选错了麻烦很大。 除非软件公司能够证明,自己不仅有着最好的产品设计,而且是事实上遥遥领先的最佳实践 ,是特定能力的行业天花板,企业才能勉强做出一个采购决策,这个决策过程和风险投资是很相似的 不是"红海竞争"而是"黑海竞争" 如果竞争激烈的市场叫做"红海",过度竞争的市场可以称为"黑海",比如中国的软件行业所在的市场环境。 即便少数企业,能够应对复杂的需求,积累了一技之长和独特能力,也很难摆脱中国市场的恶性竞争。 软件行业本身就是竞争激烈的领域,而中国的软件行业,把竞争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全新的维度。 中国的软件公司,所面对的竞争, 不是现在看得到的同行,而是一个行业不断进入的新玩家 ,这里的新玩家不仅有顶尖的创业团队,还有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和产业龙头企业。 中国的软件行业,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只要有一家创业公司拿到了B轮融资,在同一赛道,就会出现一大批的天使轮和A轮的企业。 天使投资看团队。随着开源技术和云计算平台的快速发展,创业公司的后发优势是很明显的,背景更好的团队,往往不是行业里第一批下海创业的。 A轮投资看产品。只要基于更新的技术,对于市场验证的领先产品进行设计的改进,做出 MVP 的门槛也是越来越低的。 既然前面已经有B轮的企业跑通了,那么天使轮、A轮,用更低的价格,投一个技术更好、背景更好的团队,就是一个很合理的投资决策。 B轮是看销售、C轮看规模,这阶段的竞争会迅速放大,大家发现,"原来有个这么好的市场机会,我可不能错过",这时市场进入一片混战。 由于中国的软件产业的基础薄弱,投资人也需要抱团,集中资源给到热点行业、热点企业,否则创新活动的大多数环节,包括融资、营销、销售、招聘,都很难达到效率的临界点。 大部分的创业者、投资者,都在寻找足够大的风口和共识,而不是坚守自己的独立判断、创业初心,"热爱能够当饭吃吗?",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答案是"不行"。 后发的创业公司,基于新技术的后发优势,节约了试错成本,往往直接用补贴的方式来挖掘潜在需求,弥补后发劣势,已经是中国创业生态的一种流水线。 一个典型的场景: 资深从业者的一次聚餐 小李:我有个兄弟做了个XX项目,最近拿到了HH基金的投资。 老王:这个东西有什么难的,不就是用AA+BB的技术栈,然后找几个公司做个POC吗。 小李:我也觉得是的,其实没啥技术门槛,而且ZZ技术本来就可以替代上一代的YY技术。 老王:(打电话给自己的兄弟,技术专家老张)如果我出来做这个,你觉得靠谱吗。 老张:兄弟,我跟你说,这个方向现在很火,你可是这个领域的扛把子,你要是出来干,肯定业界震动。 老王:(我好像也觉得是这么回事儿...) 刚才的现象,可以描述大量的软件公司,为什么不能够走过B轮。 即便有少数的创业公司,可以顶住来自于其他创业公司的竞争, 实现了从B轮到C轮的跨越,仍然会面对两个更加强大的对手,BATH 和产业龙头 。而这些企业,代表了中国企业的财力、人力、影响力的天花板。 BATH 不缺钱和人,但缺少增长 ,只有足够大的赛道,才可以支撑巨头对于增长的预期。 BATH 的主营业务,可以产生比创业公司的估值更高的现金流,由于主营业务的增长见顶,需要开拓战略性新市场,中国的2B软件刚好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北美市场也有着一系列的百亿美金的对标公司(Databricks、Shopify、Datadog等等),巨头必然会"重兵进入"。 2B软件的战略方向很多,投入周期很长,很难做决策,有创业公司到了B轮,就是重要的信号,很容易在集团内部形成共识,调动资源进行发力。 巨头进入2B软件的决策逻辑,和VC投资的逻辑是一样的,都是足够长的赛道、足够高的天花板,但是巨头往往会有着更大的决心,不仅是因为有着更深的口袋,是因为只有新市场的收入增速,才能支撑集团的增长预期和估值体系。 产业级的"凑合" 系统化的"将就" 巨大的竞争和复杂的需求,导致了中国的软件行业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这个行业 存在着大量的、不合理的需求、以及活跃的、低质量的供给 。 甲方和乙方都不满意,但大家就是凑合着过。 虽然企业对于数字化的需求,超出了软件产业的供应能力,但企业的需求不管多复杂、多创新,都有供应商排着队来接单。 软件是虚拟产品,两个产品可以有完全一样的名字,但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能和体验。95%的软件,是没有人会使用的,也仍然可以卖出去(虽然销售效率会很低),如果有着大量的、模糊的需求,甚至很容易卖出去。 这就给低质量的软件产品供给,提供了足够广阔的生存空间。你不去抢需求,别人就会去抢需求。在收入指标的压力下,产品商往往被逼成集成商,一旦成为集成商,就需要用更多的功能组合,覆盖潜在的需求,否则竞品就会乘虚而入。 这就进入了一种低水平的功能囤积状态,做了很多的功能的规划、开发、测试,但多数功能"有是有了"、"几乎没用"。 又多又全的功能覆盖,必然牺牲软件的体验与性能,无法达到企业客户对于数字化的期待,数字化是业务的转型,不是软件功能的堆砌。 一个典型的场景: 某个甲方和乙方讨论数字营销的需求 乙方:我可以帮助您解决这个获客的问题。 甲方:看上去不错,但是我还有留存和转化的问题。 乙方:这个不是我们的专业领域,但是获客方面,我们很专业,您买了肯定不吃亏。 甲方:可是留存和转化,你们家的竞品是答应做的。 乙方:我们当然也是可以做的。 甲方:那就好,我们做一个招投标吧。 这个时候又一定会有竞品出现,用更低的价格,并且承诺可以把另外两个问题也解决掉。 明天会更好? 很多投资人的眼里,中国的软件行业是个大坑,也是一个必然能走出来的坑。 因为软件需求的增长,以及基础软件能力的进步,都是一个确定的趋势,就像是三峡水库,虽然水库的蓄水期很长,最终还是要进入大海。 中国的软件需求的增加速度和整体规模,已经很可观,对于头部和腰部的企业客户来说,更常见的情况是,有预算但买不到合适的软件。 全球范围内,资本、开源、科研、基建的结合,使得软件产业的创新速度、创新规模,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软件行业的高速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升级提供了条件、提供了可能,但不能够替代实体经济的企业去完成转型。软件正在吞噬一切,但是遇到中国,一定会消化不良,因为中国的块头太大了。 巨大的前景和残酷的现实,构成了希望和绝望的强烈反差,中国的软件行业,如今就处在"绝望之谷"的谷底。 美国在历史上,也发生过三次软件危机。软件危机的根源,是 当时的软件已经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却还无法驾驭更大的复杂性 ,这和今天中国的软件行业面对的挑战,几乎是一样的。 再复杂的需求,最终还是会被技术的发展所消化,因为软件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通过科研、开源生态、企业的集体探索,少数天才的创新,会迅速被复制到整个行业的实践中,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软件需求的本质,是对于更高的效率、更好的体验的想象,而软件供给的本质,是这种想象的具象化、产品化、产业化。这个历程,在过去20年的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的发展之中,有着很直观的展现。 未来的5年里面,中国的软件需求的复杂化的趋势,和竞争的白热化的趋势,是比产业链的成熟化的趋势,速度还要更快的,因为软件已经不再是一种支持性的技术,软件已经成为了业务的内核,乃至业务本身。 然而不管有多难,我相信软件行业还没有达到像房地产行业那样的天花板产生泡沫,我们的各位互联网大佬入场B端,专注B端的那些大佬企业,很快能达到更高的天花板。而中国软件企业的形态,在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必然会和其他国家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