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傅作义和女儿正在家中吃饭,突然收到了前线传来的战败电报。 他很是生气,因此在女儿提及可以和共产党和谈时,他直接问道: "你是毛泽东还是聂荣臻派来的?" 一场普通的家宴上,为何会涉及到如此严峻的问题?北平和平解放的背后,又有哪些隐秘呢? 国军悍将傅作义 1895年,傅作义出生于山西临猗,15岁考入太原陆军小学,16岁参加辛亥革命。 在国民党一众将领里,他也属于"老资历"了。 1915年,他又考入保定军校,毕业之后加入晋军,打了几年仗,得到了充分磨砺。 以至于1927年北伐战争开始后,他很快在国民党中受到重用。 不过此时他也只能算小有名气,真正让他大放异彩的,还是接下来的"抗日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他联合宋哲元等50多名北方将领联名通电,呼吁共同抗日。 1936年,日军兵分三路,进攻绥远的时候,他在军官会议上如此说道: "岳武穆38岁壮烈殉国,我如今已过了38岁,为抗日而死,无怨!" 对于抗日,他不仅仅有斗志,更有功绩。 抗战期间,他带领部下坚守在北方战场,转战18000余里,与日军打了将近300场。 其中较为经典的包括奇袭包头、会战绥西以及五原大战等等,说他是抗战期间屹立在北方的一根擎天巨柱也不为过。 在抗战时,他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可是等到抗战结束后,他却多次向老蒋请辞,不愿意再在军队中工作。 原因也很简单,他不想帮着老蒋打内战,只不过最后受形势所迫,他还是不得不参与了进来。 内战之初,国民党还能占据一定优势,可是打着打着傅作义就发现,国民党已经逐渐不是我党的对手了。 尤其是辽沈、淮海以及平津三大战役的进行,更是彻底奠定了我党的胜局。 当时辽沈战役最先结束,国民党大败,淮海战役里国民党也是节节败退。 为了一举歼灭敌人长江以北的有生力量,在淮海战役还没收尾的情况下,我军就拉开了平津战役的帷幕。 当时负责华北战场的就是傅作义,从兵力上来看,国民党在华北战场依旧是占据优势的,可是这并不值得高兴,因为一旦百万东北解放军入关,国民党的微弱优势顷刻会化为乌有。 这时候的傅作义,陷入到了挣扎之中,要么据关死守,要么直接南撤,可这两者都有隐患。 选择前者,很可能会在东北解放军入关后,被全军覆没; 选择后者,有可能沦为国民党内部派系倾轧中的牺牲品,被鲸吞或者束之高阁。 就在傅作义面临着艰难选择的时候,他的女儿回来了,而且为他带回了第三种选择。 02 立场鲜明傅冬菊 傅冬菊出生于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傅家的第一个孩子。 或许也正因如此,傅作义非常重视对她的教育,不仅自小就言传身教,后来又把她送到重庆,让她置身于最好的学习环境中。 在父亲的有意培养,以及她自身的努力下,她顺利考入西南联校,迅速了解到了很多新思想。 只是父亲也没想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傅冬菊最后居然选择了共产主义,并在1947年加入了共产党。 此后,父女俩见面的机会是很少的,直到1948年浦东局到北平执行组稿任务,完成后本想即刻返回天津,却不想竟然接到了上级的"紧急任务"。 "组织上希望你能留下来,到你父亲身边,为党收集你父亲的思想动向方面的情报……" 接到这个任务时,傅冬菊的心情非常复杂,毕竟一边是自己的理想与信仰,一边是自己敬爱的父亲。 不过最终,家国大义还是压倒了个人情感,而傅冬菊也以照顾父亲生活起居的名义,"卧底"在了父亲身边。 没过多久,辽沈战役就结束了,而傅冬菊也在餐桌上开始了对父亲的试探, "父亲,听说你要去南京开会,有什么事吗?" 当时傅作义正因为辽沈战役的失败心情烦闷,于是直接闷声道: "这些事情你不用管,没事不要乱跑,等我回来。" 试探本该到此为止,可是傅冬菊不甘心,于是又说道: "父亲,我最近遇到了一个老同学,他很关心我,也很关心你的情况。" "他觉得您是抗日英雄,是可以和共产党和谈的,既能够解决平均问题,又能够避免此处再被战火摧残……" 傅作义听出了女儿的弦外之音,知道女儿的这位老同学多半就是共产党,这次是来游说他的。 不过他仍旧有些迟疑,转而问道: "你的这位同学是军统特务,还是真共产党?" 言外之意,这要是军统装成共产党来接触他们父女,而他们又不慎上当,麻烦可就大了。 傅冬菊看出了父亲的意动,连忙笃定说道: "一定是共产党!" 可她表现得如此积极,父亲反倒是生疑了,向女儿问道:"你该不会是加入共产党了吧?" 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因此傅冬菊直接否定了这件事,不过傅作义还是看出端倪,无奈地叹息道: "是毛泽东,还是聂荣臻派你来的?" 眼见事情已经说开,傅冬菊也就不再遮掩,直接答道:"是毛泽东派我来的。" 听到这话,傅作义皱起了眉头,因为之前他也考虑过和平解放北平的事情,只不过找不到可靠的联络人,这才搁置。 如今女儿作为联络人参与谈判,是否是个和平解放北平的好机会呢? 这个问题,让傅作义沉默下来,陷入到了思考之中。 03 进退维谷,谈判波折 从南京开会回来后,傅作义开始以女儿为纽带,与我党谈合作。 不错,是"合作",而不是"投诚",这也意味着他有自己的立场与目的,并不完全向我党靠拢。 什么意思呢? 具体就是说,傅作义觉得国民党不行了,但是又不愿意立即在我党身上押注,可以和平解放北平,但不愿交出军队。 从"和平解放北平"到"绥远起义"之间,我们也能明显看到他的态度变化。 先说"和平解放北平",这件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迫于我军压力,傅作义同意谈判,但是提出要保留一定的军事力量。 毛主席则直接表示反对,明确表示傅作义的所有部队都是要接受收编的,即使给他留两个军,师级以上干部也得换。 这些换下来的高级军官,得移交给我党处理。 听说了这件事,傅作义当时就"炸毛"了,觉得这是对兄弟们的一种背叛。 最后在女儿和朋友们的劝说下,他认识到了家国大义比个人义气更重要,同意了我党的条件。 可这个时候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在傅作义的有意引导下,舆论偏向了他们那边。 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傅作义手里本来就有军队,再占据舆论优势,要是叛乱会给我党带来很大麻烦。 一番思量之后,我党同志们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一来是指出了傅作义过往的问题,让他不要一错到底。 二来是告诉大家,和平解放北平是我党的主张,傅作义迷途知返固然可贵,但就形势而言,和起义还是不一样的。 傅作义得知这篇文章后自然很生气,不过他也没办法,毕竟是他自己先耍小伎俩。 这时候的傅作义,在和平解放北平的问题上,虽然的确有贡献,但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不值得过度赞扬。 可是等到"绥远起义"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那时候他的立场发生了鲜明的变化。 当时傅作义已经做好了起义的打算,但是蒋介石却派人来游说,想将傅作义再次绑上他的贼船。 其余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美苏战争",蒋介石的意思是美苏一旦开战,新中国必受牵连,他的机会也就来了。 可这时候的傅作义,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地上蒋介石的当,且不说他的心中是否有犹疑,行动上他是没朝蒋介石靠拢。 在将蒋介石派来的说客敷衍过去后,傅作义当天下午就发动了起义,彻底解放了绥远。 蒋介石这个时候仍旧对傅作义抱有幻想,甚至不只是他,很多国民党将领都将傅作义视作自己人。 可傅作义是彻底不想跟着老蒋搞独裁政治了,后来他找到了毛主席,交代了自己之前最后的"后手"。 原来,之前傅作义心中也很忐忑,害怕自己起义过后被秋后算账,于是留了一手,藏了一些枪支和电台。 可是随着对我党的了解日益加深,傅作义彻底意识到了自己当初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于是选择了坦白。 毛主席也并未与他计较,反而是轻描淡写将这件事带了过去,由此可见其胸怀。 纵观北平的和平解放,以及后来的绥远起义,傅家人都是有很大贡献的,值得我们称道与铭记。 虽然傅冬菊名声不显,但是无论是北平和平解放还是绥远起义,其实她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那么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对贡献颇大的父女又过得如何呢? 04 傅家父女的晚年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成为了我国第一任水利部长。 单从职位上来看,国家给予他的待遇还是很高的,充分表现了对他的尊重与认可。 他也没有辜负祖国的期望,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了许多卓越贡献,身先士卒、频繁出现在一线现场更是多受称赞。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他还一直致力于呼吁和平解放台湾,经常向自己在台湾的老朋友们喊话。 比如说1956年,正值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他就曾在《光民日报》上发言: "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应当爱党,爱人民,应当和人民站在一起!" 除了温和的劝说外,还有严厉的批评,尼克松访华的时候,他就曾郑重向尼克松指出: "中美之间要想合作,美国首先就得尊重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放弃支持台湾。" 这些努力与尝试都被人们看在眼中,也难怪毛主席会说:"傅作义是有大功的!" 令人惋惜的是,随着年龄渐长,傅作义的身体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终在1972年因病请辞,1974年不幸病逝。 与傅作义私交颇好的周总理,亲自主持了他的葬礼,叶剑英元帅等人也是亲自出席,送了他最后一程。 昔日的国民党名将,最终得以在大陆安享晚年,已算是不错的结局了,而他的女儿也发展得很好。 由于有着丰富的记者工作经验,文笔也比较优秀,所以1951年她被调到了香港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作。 在这里,她继续兢兢业业地为国家作出贡献,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与同事周平结婚后,她生下了三个孩子,夫妻俩生活相当美满,孩子也都被培养成才,成为了美国名校的高材生。 孩子们振翅高飞了,也曾邀请她过去,想在她膝下承欢,可她却不愿意跟着一同离开。 因为在她脚下,是她最热爱的土地,这里生她养她,也蕴藏着她的青春、汗水和梦想,让她魂牵梦萦。 值得一提的是,父女俩晚年间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捐钱"。 傅作义在去世之前,就曾在遗愿中表示,希望能把新中国成立时发给他的补贴,还给国家,支持国家建设。 女儿傅冬菊到了晚年,也把自己的退休工资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帮助山里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建学校。 父女皆如此心系国家,难免让人动容,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新中国人民也不会。 就像毛主席当初所说的那样:"没有他们,后来人又怎能在如此完整的北平城中开会呢?" 因此傅作义虽然也曾误入歧途,但是历史给予他的评价仍旧是正面居多。 至于他的女儿傅冬菊,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是新时代革命者的典范,有勇有谋且大公无私,属实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