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2019年的一天,广东省肇庆市公安局接到了女孩娜娜的求助。 奇怪的是,娜娜明明说着一口台湾腔的普通话,一开口却惊呆了民警: "我的户籍在广东,想请您帮我找一找我的姑奶奶 何巧如 。" 更令人不解的是,她能提供的线索只有这一个名字, 对方的相貌、身份、甚至是生死,她都一概不知。 因为,这是其爷爷何灿南的遗愿,娜娜从未见过这位姑奶奶。 何灿南是一位赴台老兵,三十年前就去世了,生前唯一的愿望就是找到妹妹何巧如。 可这一找就是整整七十年,何家两代人都未能如愿。 沧海桑田,早已物是人非。 娜娜能完成家族三代人的心愿吗? 何灿南老人背后又有怎样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呢?·被"抓壮丁"影响的一生 娜娜接过替爷爷寻亲的责任后,首先想起的就是爷爷时常拿在手里的照片和信件。 小的时候,何灿南经常拿着这些照片和信件,将娜娜抱在膝上,给她讲家乡的故事: "咱们老家门口有一棵大榕树,树旁有一口深井,盛夏时节,将西瓜放进去冰镇两个小时,爽口的不得了。" 但娜娜当时才2岁多,如今脑海中只剩下这些零星的碎片。 好在大伯何家祥 对爷爷的过往十分清楚。 从他口中,何灿南的一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何灿南和孙女娜娜 1919年,何灿南出生在广东肇庆市高要区一个的普通家庭里。 作为家里的长子,他是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 父母总是竭尽所能把最好的给他。 平时,何家的饭桌上几乎不见荤腥, 但凡有两块肉,父母都会马上夹到何灿南的碗里。 而且,也只有何灿南穿的是没有补丁的衣服。 虽然家里没有能力供他读书,但父母的陪伴和宠爱让他的童年生活充实而快乐。 高要区农村 在何灿南11岁那年,妹妹何巧如出生了。 何灿南将其视若珍宝,常常把妹妹抱在怀里哄着。 原本属于他的肉,也全都进了妹妹的碗里。 何巧如经常跟在哥哥身后,做哥哥的小尾巴。 每次何灿南外出干活,何巧如都会抱着他的大腿不舍地大哭。 等到何灿南回家时,何巧如又总是第一个跑出来迎接他,抱着他的大腿撒娇。 后来,弟弟何灿文出生,家里就更热闹了。 一家人相亲相爱,原本过着平淡幸福的日子。 但奈何时局动荡,国无宁日,小家哪有安宁可言。 何灿南一家人也没能躲过社会洪流的席卷,圆满最终被无情地打破。 1949年,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国民党的败局已定, 但蒋介石仍抱有侥幸心理,想要退守台湾养精蓄锐,以便日后卷土重来。 他甚至为夺回政权,做了"一年准备、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反攻计划。 而实现计划的重要一步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兵。 被国民党抓的壮丁 但是,人们好不容易熬过了抗日战争的炮火,眼看着和平降至,谁又想再去参军打仗、颠沛流离呢? 国民党面对这样的情况并不打算放弃,既然征兵不成,那就直接"抓壮丁"。 大到三四十岁,小到十几岁的孩子,被国民党看到就直接抓走。 一天,何灿南走在下工回家的路上,远远就看到国民党士兵揪着一个青年小伙的衣领不放。 他顿时被吓得全身一僵,赶紧低下头,准备逃回家。 可刚走了几步,只听见后面传来一声厉喝: "站住!" 紧接着,何灿南便被几个国民党士团团围住。 国民党当街抓壮丁 何灿南吓得脸色苍白,找准时机,猛地发力,挣脱了国民党士兵的束缚,拔腿就跑,像没头苍蝇一样向前冲去。 但奈何人单势微。 伴随着一声嚣张而狠厉地"还想跑?",何灿南被一脚踹倒在地。 几个人围上来将他死死按在了地上。 于是,何灿南再没了反抗的余地,他被逼入伍。 不久后,他还被迫跟随国民党的大部队前往台湾。 这一年,何灿南30岁,妹妹何巧如19岁。 兄妹二人自此被迫分开。 没成想,一弯浅浅的海峡,却成了兄妹二人一生都无法跨越的鸿沟。 到达台湾以后,蒋介石假惺惺地向他们承诺会很快带他们回家。 然而,这个所谓的"很快"过了一年又一年。 最后,他们等来的不是回家,而是国民党政府要大量裁军的通知。 国民党队伍 当时,很多人都被迫退伍。 他们最终只拿到了蚊帐、席子和几百元的补贴。 退伍的士兵被赶到号称"外省村"的眷村,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这其中就包括何灿南。 作为外地人,他们时常受到台湾省本地人的排斥,甚至连普通的工作都很难找到。 而且,很多人都是十几岁就被抓来台湾,他们一直待在部队里,既不识字也没一技之长。 要想生活下去,他们唯一地选择是从事搬石头、开荒等体力劳动。 蒋介石的一己私心,赔上了这些人的人生。 他们中的许多人变成了社会遗弃的可怜人。 没钱、没亲人,余生只能孤身一人度过。 而何灿南算是这些人中比较幸运的一个。 他"退伍"后与一位台湾女孩相识相恋, 并在婚后育有三个儿子,有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家庭。 何灿南与家人 可何灿南从来不曾忘了大陆的家人,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回家的路径。 可归家路漫漫,道路阻且长。·被海峡隔断的亲情 当时,国民党当局根本不允许他们前往大陆。 小人物在历史的洪流面前,力卑如蝼蚁。 无奈之下,何灿南只能暂时放下了回去寻亲的想法。 何家祖籍相关资料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两岸关系开始缓和。 在大陆方面的积极推动下,隔海相望的亲人们终于迎来了团圆的希望。 有朋友告诉何灿南,一位姓冯的香港人 可以帮助他联系上大陆的亲人。 闻言,何灿南顿时红了眼眶,多年来日思夜想的愿望终于看到了曙光。 第二天,他就提着礼物上门求冯先生帮忙。 两人谈妥之后,何灿南急忙回到家中提笔写信,字里行间无不展现着他的思念与牵挂。 之后,这封信几经辗转送到了何巧如手里。 隔了整整三十年,兄妹二人终于重新取得了联系。 何巧如捧着信的双手止不住地颤抖,豆大的泪珠落在信上,转而又不禁欣喜地笑了出来。 看完了哥哥的信后,她捧着信怔愣了许久,内心只觉得恍如隔世。 回过神来,何巧如马上给哥哥回了信。 时光荏苒,失联已久的亲人带来的,不止有好消息,还有令人心碎的噩耗。 当何灿南拿到妹妹何巧如的来信时,他用手细细地摩挲着信封,脸上也渐渐挂上了笑容。 但等何灿南拆开信封开始读信后,他的笑容便僵在脸上。 "弟弟何灿文已经去世多年了,希望有生之年还能与你再见一面,如果你愿意回来的话我可以提供路费。" 他为弟弟的去世感到伤心和自责,同时也为得知妹妹的生活一切安好而感到开心、安慰。 信件 可天有不测风云。 还没来得及赴约,何灿南突发急病,病倒在床,整个人虚弱得连抬手都费劲。 而他这一病,就再也没能起来。 弥留之际,何灿南最记挂的还是那封没来得及回的信和远在广东的妹妹。 他把儿子叫到了床前,交代道: "给姑姑回信,说我回不去了,你要替我回家看看。" 短短几句话,何灿南却说得断断续续,艰难地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 话音刚落,他的眼神逐渐失焦,一滴泪从其眼角滑落。 何灿南带着遗憾离世,再也回不去他心心念念的故土了。 何家祥忍着悲痛办完父亲的丧失后,替父写下回信,连同自己的照片一起,拜托冯先生带到广东。 信件 因为这封信是先寄往香港,然后再由身在香港的冯先生转寄, 所以这封信整整用了半年时间从送到何巧如的手中。 当何巧如知道哥哥去世的消息时内心悲痛难忍, 一整个月都变得茶饭不思,人越来越憔悴,还时常双眼呆愣地看着侄子的照片流泪。 看着与哥哥相似的面容,何巧如哭得撕心裂肺。 她盼了40多年,想了40多年,本来以为取得联系后很快就能和哥哥见面了, 谁知哥哥却在这时走了,兄妹二人从此天人两隔。 后来,何巧如将这张照片贴身携带,以解自己对哥哥的思念。 原本,在何灿南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两家还通过几次信,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但是后来因为搬家、又加上冯先生去世,两家人又渐渐失去了联系。 何家祥虽然时时将父亲的嘱托放在心上, 但无奈岁月蹉跎,距离与姑姑何巧如后一次联系已经过去了30多年。 转眼间,他已经年过花甲,成为了一个说话、行动都吃力的老人。 正因如此,娜娜才会主动站出来,承担起了帮家人寻亲的责任。 可是除了姑奶奶的名字、信上的地址,还有几张模糊的旧照片她什么也没有。 而且距离爷爷离开大陆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她要从何找起呢?·只有家书的寻亲之旅 时间会冲淡记忆的痕迹,也会带来新的可能。 互联网的发展,将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也让娜娜在这条大海捞针般的寻亲路上看到了希望。 她将寻亲信息发布到头条寻人网上,期盼能够得到回音。 皇天不负有心人。 没过多久,广东志愿者就主动与她取得了联系, 而后,他们带着娜娜所提供的资料前往肇庆市派出所寻求帮助。 娜娜也一直在电话那头,与这边保持着沟通。 然而,寻亲的希望刚刚燃起了零星火苗便再次破灭了。 派出所的数据库中竟然没有"何巧如"这个人。 爷爷念了一辈子的名字,怎么会查无此人? 娜娜如遭雷击,这是她掌握的最重要的信息。 如果这样都找不到,那就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 就在众人焦头烂额之际,肇庆派出所的一位民警突然灵机一动,一拍掌,说出了关键: "有没有可能,这个人不叫"何巧如"而是叫"何巧儿"!" 因为在粤语中,"儿"和"如"的发音十分相近。 听了这个想法,娜娜也跟着眼前一亮,在电话那头说道: "爷爷生前经常讲粤语,姑姑的名字也是大伯音译过来的,有可能真的是这样!" 柳暗花明又一村。 派出所的工作人员马上进行了第二次搜索。 当他们把"何巧儿"三个字输入系统并点击搜索时,果然出现了一个搜索结果。 众人一阵雀跃,但很快就被浇了一盆凉水。 系统显示这个名叫何巧儿的人的信息因2007年去世而被注销了。 娜娜心里一凉, 失落不已。 没想到姑奶奶竟然已经去世了。 可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她不想放弃,再怎么也要和姑奶奶的家人见一面。 看着儿孙们团圆,爷爷和姑奶奶也能得到安慰吧。 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 派出所的民警想到: 系统里虽然没有了何巧儿的个人信息, 但是亲属关系还是能查到的,或许可以顺藤摸瓜联系到何巧儿的亲人。 工作人员经过一番搜索后发现, 何巧儿育有两子两女,并且系统里详细记录着他们的相关个人信息。 这个结果所有人都变得激动起来。 他们提着一颗心,拨通了何巧儿儿子巫悦华 的电话。 "我母亲确实有个在台湾生活的哥哥,你们找到他们了吗,在哪,我可以见一见吗?" 电话那头的巫悦华也是兴奋不已,恨不得立刻飞过来。 巫悦华 原来,何巧儿生前一直将哥哥从台湾省寄来的信件妥帖保存着,当做自己的寄托。 她和何灿南一样,经常拿着这些照片和信件,一看就是一整天。 巫悦华和兄弟姐妹们也听母亲讲起过舅舅, 都知道母亲这是想念远在台湾省的哥哥了。 他们看着母亲孤独落寞的样子也曾动过帮她寻亲的念头。 何巧儿 但他们兄妹四人的家庭都非常普通,每天为了生活奔波就已让人耗尽心力。 他们只能将寻亲的事情暂时放下,毕竟以后的日子还长,等大家有时间再帮母亲寻亲好了。 但现实是,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有时候把事情往后拖一拖就可能变成永远的遗憾。 2007年,何巧儿因病去世了。 直到这时,巫悦华他们也没能让母亲与台湾省的亲人们见上一面。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种让人永远无法释怀的遗憾。 巫悦华他们只能将母亲何巧儿珍视信件妥帖收藏,希望有朝一日,能和亲人重逢。 何巧儿一家 没想到,他们真的等到了这一天。 好在娜娜主动担负起了寻亲的责任,同时也庆幸网络世界的发达。 七十年的寻亲之路,如今仅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有了圆满的结果。 随后,巫悦华和娜娜互加了联系方式。 他们把家里留着的照片、信件拍下来发给对方。 娜娜 看过这些信件和照片,两人更加确信,彼此就是自己要找的亲人。 但为保万无一失,民警帮他们进行了DNA鉴定。 最终检验结果显示,两人是亲属关系。 娜娜在看到结果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同时,她也惊讶于寻亲之路的顺利。 娜娜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里人。 何家祥闻言,喜极而泣,不禁落下泪来。 他们终于在有生之年为父亲何灿南圆了寻亲梦,心里的这块大石头也能放下了。 第二天一早,娜娜就带着大伯何家祥及其他几位亲人坐上了最早的航班, 他们从台湾飞往了让何灿南日夜思念的广东省肇庆市。 与此同时,在广东的巫家四姐弟早早地就等在了广州白云机场。 他们手里拿着一块写有"台湾娜娜"的接机牌,踮着脚,伸长了脖子往里瞧。 巫家姐弟制作的接机牌 巫悦华信心满满地说: "虽然没见过面,但一家人终归有些相像的,我肯定能一眼认出何家祥和娜娜。" 话音刚落,机场响起了航班播报。 何家祥一家人乘坐的航班终于着陆了。 确如巫悦华所料,亲人之间,即使从未见面,也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何家祥与娜娜 只需一个笑容,一次简单地对视,他们就能认出彼此。 巫家大姐体谅何家祥的身体状况,主动向前走几步迎上了上去。 两家人激动地握手、拥抱,就像从未分开过一样亲近。 娜娜笑眼弯弯与各位长辈打着招呼,鼻尖却不自觉地一酸,眼眶也跟着红了。 原来,血脉亲情真的像是无形中的一条纽带,时间和距离都没让他们感到陌生和隔阂。 到巫家后不久,何家祥就提议去姑姑何巧儿的墓前祭拜。 可是墓地在一座青山之上,何家祥因腿脚不便,力不从心,只能在山下等待,请妻子代为祭拜。 虽然不能亲自前往是一种遗憾,但当他看到家乡山脚下一颗颗郁郁葱葱的大榕树时,便莫名觉得亲切。 这让他想起儿时与弟弟一起听父亲讲故事的温馨画面,想起父亲口中那一个个有冰镇西瓜、有榕树乘凉的愉快夏天。 身处此情此景,何家祥总算是实现了对父亲的承诺,了了自己的一桩遗憾。 而另一边,何巧儿的墓前,何家祥的妻子素未谋面的向姑姑何巧儿讲起了家里的事, 娜娜也代替爷爷为姑奶奶上了一炷香。 娜娜到何巧儿墓前祭拜 巫家子女见到此情此景也不禁热泪盈眶。 巫家大姐走上前轻轻抚摸着母亲的墓碑,仿佛在安慰, 又仿佛在轻声向母亲诉说,告诉母亲可以安心了,她寻亲的遗愿如今已经实现了。后记 像何灿南一样的台湾老兵还有很多,他们受时代影响身不由己成为了一个特殊群体。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身份变得模糊,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却未减分毫。 这种思念反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强烈。 台湾海峡 而时至今日,对着这批人来说,乡愁不再是邮票、船票,而很可能成了一方矮矮的坟墓。 他们一生渴望落叶归根,但世上总有遗憾,有些人至死都没能再回到家乡看一眼。 时光匆匆,世事无常,任谁都不能在这个巨大的洪流中成为个例,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时间、珍惜眼前人,尽力不让自己留下遗憾。 参考文献: 温利贞《老兵去世30年后,台湾女孩替爷爷寻根》[ J ]. 中国通,202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