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打压式教育,究竟毁了多少孩子?
以下这些,不知您是否耳熟:
耳熟不
攻击: "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都不会!"
讽刺: "丢人不,考成这样还有脸回来。"
挖苦: "这点事情都做不好,你还能干什么?。"
不信任 :"你懂什么,不要说话"
批评你,是怕你骄傲,批评你,是为了让你进步。
……
随便哪一句,都是直插心口的刀子。
中国家长对"打击式教育"的热衷,是不可动摇的。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伤孩子最深。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90.6%的青年遭受过父母的"打击式教育",是不是很可怕?
为什么父母会选择打击式教育呢?
打击式教育
52.2%的人投票给"防止孩子骄傲自满";
47.7%的人投票给"希望孩子能自省自查";
43.9%的人投票给"督促孩子向优秀的人学习";
31.5%的人投票给"攀比心作怪";
20.6%的人投票给"打击孩子,从而树立家长的权威"。
打击式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了众多中国家庭所推崇的教育,家长们总认为对孩子进行打击式教育能够让孩子更加自觉,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上进心。然而结果,真的能如这些父母所愿吗?
习惯打击式教育的父母,多数也有过这样的体验:
一开始可能"效果"立竿见影,因为孩子会害怕,会顺从。
但没过多久,孩子老毛病又犯了!
父母觉得可能骂的不够狠,那就加大力度!
这时候有一部分孩子变得更听话了,一部分成了"死猪不怕开水汤的滚刀肉",还有一部分则怎么都支棱不起来……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研究发现:经常被父母辱骂的孩子,长大后的智商比其他孩子整整低12分。
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两个部位在不断的争夺控制权,一个是前额叶皮层,另一个是杏仁核。
前额叶皮层是我们的控制和注意中心。 它的作用是: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某个目标上,并进行详细、理性的思考。
而杏仁核是我们的生存和情绪中心 。它特别敏感,又特别活跃。当你遇到危险、失败和损失时,这些情境就会被杏仁核忠实地记录下来。而当你面临相似的新情境时,它就会活跃起来,从中调取出对应的记忆 —— 从而,使你感到恐惧、愤怒和焦虑。
而最要命的是,长期生活在大吼大叫环境下的孩子,杏仁核(主处理愤怒和恐惧情绪)也反复被刺激,当孩子的杏仁核到"恐惧刺激"时,额叶的自我保护机制,会导致它处于短暂的"死机"状态。
这一切,会彻底改变孩子的大脑结构,长大了想要恢复,往往难上加难。
既然不能打压,那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青少年心理学家孙瑞雪说:"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与其用打击式教育为孩子的人生蒙上阴影,不如让爱成为孩子成长的底色。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与母亲对他的教育密不可分。教育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妈妈有自己的诀窍,那就是给孩子无限的关爱和信任。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不爱说话,被人认为是一个低能儿。在上小学的时候,爱因斯坦学习成绩并不出色,数学成绩尤其不好。爱因斯坦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一次数学考试只得了57分。放学妈妈去接爱因斯坦的时候,数学老师这样建议她:"爱因斯坦将来长大后学什么都可以,但千万不要让他碰和数学有关的任何东西。"
在回家的路上,爱因斯坦发现妈妈一直都没有说话,忍不住问妈妈:"妈妈,刚才老师跟您说什么了?"妈妈是这样回答爱因斯坦的:"孩子,老师说你在数学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只不过你现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如果你用心学习,将来肯定会非常棒的。"
看到妈妈信任的目光,爱因斯坦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从此以后,他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最终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如果当时妈妈没有充分信任爱因斯坦,那么爱因斯坦也许就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正是妈妈给了爱因斯坦无限的信任,他才会获得动力,从而不断超越自己,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巨匠。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肯定,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父母要学会肯定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给孩子泼冷水。任何时候,家都是一个孩子最后的铠甲和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