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随着最高检察院的一锤定音,纷乱的局面终于被平定下来。 彼时,上海市委第一书记苏振华 专程驱车去看望一位七旬老妇,当问她有什么需求时,只见妇人垂眸沉思,缓慢而坚定地说出一句令人泪目的愿望。 这个老妇人就是贺子珍 ,是毛主席一生中不可抹去的一个女性。 用一句话形容她和毛主席之间的关系就是:十年烽火十年情,一朝意气悔终身。 曾经感情那样好的两人,为何走上了死生不复相见的道路?她隐藏了30多年的愿望又是什么? 贺子珍战场初见,革命友谊的升华 贺子珍,出生在富饶之家,家境优渥。与富裕的家境不匹配的是她刚毅的性格,在剥削阶级的家庭出生,思想却没有被父辈腐化。 她从小便看不惯地主乡绅对百姓的剥削和压榨,在16岁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共青团,从此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7年,她辗转来到井冈山,做政治机要和宣传工作。也就是在这里,她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男人——毛泽东 。 毛主席和贺子珍 1928年,贺子珍来到井冈山的第二年,毛泽东来到了井冈山,他第一眼就注意到了这个干练漂亮的女孩子。 毛主席与贺子珍第一次见面,双方握了握手,当时毛主席对贺子珍说:"以后我们共同战斗!" 贺子珍也爽朗地笑着说:"好!" 此时两个人都没有想到,命运的纠葛已经在这两个人身上展开了。 其实据贺子珍的外孙女孔东梅说,当年的贺子珍心中有一个博学有才华的年轻人,叫欧阳洛。欧阳洛当时是贺子珍的领导,喜欢写毛笔字,且博学多才,喜欢玩笑。 贺子珍当时心里满心满眼都是欧阳洛,但是不幸的是,欧阳洛出任务的时候,不幸被捕牺牲。 正在此时,毛主席也得知了妻子杨开慧被军阀杀害的消息。 这样的牺牲,其实每天都在发生。但是发生在心爱的人身上,这样的打击还是难以承受的。 毛主席和杨开慧 于是毛泽东与贺子珍两个苦命人只能互相依靠取暖。 痛苦还在,革命也要继续。1928年,井冈山下的永新塘边村开始了土地改革,由于听不懂当地的语言,贺子珍就主动充当了毛主席的翻译。 这期间,他们的感情有了微妙的变化,贺子珍钦佩于毛主席的果断和大格局,毛主席也震惊于贺子珍的独到见解和细心耐心。 于是在革命期间,两人的感情升温,毛主席对贺子珍多了几分爱慕,贺子珍也对毛主席多了几分仰慕,这两个人的革命友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在1928年,两人结为了伴侣。 后来两人配合默契,毛主席在前线指挥,贺子珍就在后方救治伤员,毛主席夜晚执笔工作,贺子珍就在烛火中修补衣物。 可以说,两个人的故事开头是苦难中带的甜,然而这点甜却转瞬即逝,剩下的只有无尽的苦难。 毛主席和贺子珍无边苦难,接连丧子又身负重伤 两人的婚姻持续了10年,这十年是革命最苦的十年,但是贺子珍甘之如饴。 可是这10年对于贺子珍来说,实在是太苦了。 在1929年到1935年,贺子珍先后生下了四个孩子,然而三个孩子因病去世,一个孩子失踪。 接连失去四个孩子的痛苦可想而知。贺子珍在这种悲痛的冲击下,差点一蹶不振,毛泽东同样痛苦,很多个夜晚,毛主席都坐在桌前沉思,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然而1935年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很少流泪的毛主席当众撒下热泪,因为这次,他差点失去了这个挚爱。 1935年4月23日,正在照顾伤员的贺子珍听到了飞机轰鸣的声音,她紧急组织人员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在所有人都以为伤员都隐蔽好时,贺子珍猛然发现在不远处还有一个伤员暴露在飞机轰炸范围内。不顾身边人的劝阻,贺子珍迅速朝伤员冲过去,并让周围的人留在原地不要出来。 她将伤员放到担架上后,就开始拖着伤员向隐蔽处艰难走去。还没等其他人反应过来帮她,敌机的轰炸就开始了。 一枚炸弹在他们身边被投下,贺子珍想都没想就直接扑到了伤员身上,随着轰——的一声爆炸声,周围的尘土飞扬,警卫员立刻跑到贺子珍身旁,此时的贺子珍已经浑身都是鲜血,且陷入了昏迷。 而那位伤员在贺子珍的保护下,并无大碍。 敌人的第一波轰炸结束,警卫员双手颤抖的将贺子珍搬到担架上,飞速来到卫生部,找医生救治贺子珍。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贺子珍全身上下有十七个弹孔 ,这都是炸弹爆炸后,破碎的弹片。现在这些弹片牢牢地嵌入了贺子珍的身体。 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医生只能进行简单止血后,就帮贺子珍取弹片,这种痛苦无异于关公的刮骨疗毒。 在取弹片的过程中,贺子珍在剧烈的疼痛中苏醒,她一边咬着牙忍着剧烈疼痛,一边安抚身边的人,并告诉他们这件事千万不要跟毛主席说。 但是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贺子珍受重伤的消息还是被毛主席知道了,在解决完前线事务后,毛主席马不停蹄地赶往贺子珍所在的卫生所,看着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好地儿的贺子珍,毛主席仅仅是看了 一眼,眼泪就掉了出来。 贺子珍还笑嘻嘻地安慰毛主席说,我没事啊,你看我现在不是好好的吗? 毛主席握着贺子珍的手,久久不语。久经战争的他,怎么会不知道这是怎样一种痛苦,他看着妻子忍着剧痛安慰他的样子,毛主席哽咽了,为了不让周围人发现,他只能轻轻嗯了一声。 毛主席背井离乡,再见已过几十载 原本经历了这么多苦难,当安顿下来的时候,两个人应该是相濡以沫,珍惜当下。 但是,变故也就发生在长征结束后。 似乎是安稳下来了,也似乎是因为毛主席更加忙碌了,当时身为毛主席生活秘书的贺子珍想要自己独立的工作,她还是向往知识,向往获得自身价值。 所以毛主席在政治事务时,贺子珍也积极参加了工作,并在抗大开始了学习生活。 两个人的生活交集开始变少,沟通也越来越少。且由于当时的长征精神鼓舞了无数渴望进步的年轻人,所以他们前仆后继来到延安,与毛主席交流先进思想,沟通未来发展,这些是贺子珍所不了解的。 两人之间的沟壑越来越宽,贺子珍的学识和眼界比不上毛泽东,甚至跟这些进步的知识分子相比,也远远落后。贺子珍也开始疑神疑鬼,总是怀疑出现在毛主席身边的女性。也因此,她跟毛主席之间总是避免不了争吵。 终于,在这种高压情况下,贺子珍身心俱疲,决定离开延安,去上海治病,与毛泽东分手。 得知这个消失时,毛泽东非常吃惊,因为他曾经告诉自己,子珍陪自己受了那么多苦,等安稳下来,一定不让她像以前一样吃苦。 毛泽东写了三封信挽留贺子珍,毛泽东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跟贺子珍说,自己一生只落了三次泪 ,除去为老百姓的苦难而落泪、为至亲的战友牺牲落泪,还有一次就是为贺子珍身负重伤落泪。 毛主席说自己永远会记得那天,那天贺子珍脸色苍白,却还要笑着安慰他。 毛主席问贺子珍:"我们真的就此分手了?" 贺子珍回复说:"就此分手。" 贺子珍(左) 后来的贺子珍因为上海沦陷,辗转到了苏联。 在苏联,她生下了她的第六个孩子,一个男孩。此前她从苏联医生口中得知,自己身体里的弹片在身体里时间太长了,已经与身体融为一体无法取出来了,她这辈子都要受到弹片的折磨。 命运就是喜欢捉弄他人。 贺子珍本以为这个孩子是上苍给予她的慰藉,是自己在异国他乡唯一的温暖。但是这个孩子,却在寒冷的苏联,因肺炎去世。 六个孩子,失去了五个 ,这种打击可想而知。 毛泽东也得知了这个噩耗,就将他们的女儿娇娇(李敏) 送到了贺子珍身边。贺子珍也重拾了生的希望。 但是又一个厄运袭来,娇娇也感染了肺炎。贺子珍一边打工,一边深夜缝补,她拼命的工作才挽回了女儿的生命。 在照顾女儿的过程中,她因为与福利院的院长争执,被这个排华的院长直接送进了精神病院。 这一关就是两年,无数的责骂,无数的药物,让她的脸颊和眼睛都深深地凹陷了下去。直到曾经的战友王稼祥 来到苏联养病,才得知了贺子珍的状况,通过种种运转,王稼祥才将贺子珍担保了出来。重归故土,悔恨一生 在王稼祥的努力下,分隔多年的母女终于再一次相见。王稼祥立即跟毛主席发了电报,言明了贺子珍母女的经历,毛主席看后久久沉默,最终满含泪水地回复了四个字:同意回国。 1947年,贺子珍又重回故土。 晚年贺子珍在华东医院 早在苏联,她就得知了毛主席再婚的消息,此时的她百感交集。但因为此时解放战争正处于关键时期,贺子珍母女只能先暂时安置在已经解放的东北。 后续,女儿李敏回到了父亲毛泽东身边,接受了更好的教育。贺子珍也辗转了杭州、哈尔滨、上海,她还想做革命工作,想对国家有所贡献。 但是考虑到她身体状况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组织始终没有给她安排工作。 最终贺子珍来到了上海。远离女儿、没有工作,这种空虚和孤独经常将贺子珍吞噬,此时的她开始回想与毛主席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她开始后悔,当时自己为什么要负气离开,为什么不能再冷静一下? 后悔终归是后悔,她的人生轨迹再也不能跟毛主席产生交集了。 在1959年7月,毛主席参加庐山会议,当时的贺子珍恰好在江西,毛主席决定与贺子珍见一面。 毛主席 那天,贺子珍推开庐山的一间房门,看见了里面的毛主席,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断滴落。 毛主席笑着说,别哭呀,见面是好事,说说话吧,以后可能没机会了。 贺子珍擦擦眼泪,开始跟毛主席慢慢叙述这几年的遭遇以及对毛主席的想念,他们还谈起了那十年最艰苦的日子。 就这样,一个小时结束了。直到工作人员打开门,贺子珍才从往日的记忆里醒过来。这是她和毛主席二十多年来的第一面,却也是这辈子最后一面。 贺子珍跟毛主席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很后悔,当年我不该走。 但是时过境迁,时间不会倒转。 等贺子珍再得知毛主席的消息,就是毛主席去世 了。 毛主席逝世 党中央的老革命家合力粉碎了"四人帮"。组织问贺子珍有什么愿望,贺子珍沉思半晌,慢慢地说,我想去北京见他一面 。 1979年9月8日,时隔20年,她终于见到他了。 但是此时的毛主席只是静静地躺在那儿,贺子珍也出乎意料的,没有大声哭泣,而是静静地走到毛主席遗体前,深深地深深地看了毛主席一眼。 转头间,泪如雨下。 战友贺子珍,向您致敬。这是她写给他的挽联。 她再也不能以他妻子的身份站在他身边了,就连挽联,也只能写上"战友贺子珍"五个字。 在她蹒跚远去的时候,没人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她是对生活的使然?还是对过往无边的悔悟? 毛主席和贺子珍后记 十年烽火十年情,一朝意气悔终身。 毛主席和贺子珍携手走过了生命中最困苦的十年,这十年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慰藉。但是或许是命运无情的捉弄,或许是二人的性格使然,六个孩子失去了五个,在双方最痛苦的时候,两个人就此分离,相忘于江湖。 这是她的苦难,也未尝不是他的痛苦。 如果当年她没有意气离开……但是生活永远不会有如果。 好在他们有李敏这个唯一的女儿作为牵绊,在生命的后半段,他们还能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谈论曾经,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贺子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