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冯玉祥(1882年—1948年)将军,最原始的概念就是"行伍出身的西北军阀"、"倒戈将军","吃谁饭砸谁锅"之类,他最著名的举动就是发动"北京政变",把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若稍加了解,您的观念可能大变样,他出身贫苦,不赌不嫖,不抽烟(鸦片)酗酒,不阿谀奉承,毫无官场恶习,充满爱国情怀。他是"布衣将军",与士兵同甘共苦,他是"基督将军",但对日本嫉恶如仇。 一 冯父的故事 1882年11月6日,冯玉祥出生于直隶青县(现河北沧州市),后寄籍河北保定。他的原籍是安徽巢湖,字焕章,原名基善。本人自幼在保定府长大。 冯玉祥的父亲冯有茂,字毓亭,生于1845年。是安徽巢县西北乡竹柯村人,泥瓦匠出身。 年少时,太平天国战事波及到家乡。他奉母携弟妹出逃避难。走到一河边,后有追兵前无渡船,他找到一个大木盆,让母亲和弟弟妹妹分坐盆里,自己则凫水推盆一一过河。 正当他准备继续前行时,忽然对岸又跑来两个十七八岁的姑娘,神色惊慌,情急之下,就跪在岸上大喊救命。他救人心切,凫水推盆回去,照样送她俩安然渡河。 那两女子也是无家可归,便结伴同行,夜晚到一山中破庙住下时,冯有茂自觉不大方便,于是自己在外面露宿了一夜。 第二天,刚动身要走,两个姑娘忽然跪到母亲跟前,恳求收留她们做儿媳妇。因为她们非亲非故,以后同行同住肯定不方便,又感念搭救之恩,便拿定主意,一再恳求,跪在地上不肯起来。 母亲不得已去征求儿子的意见,但正直不苟的冯有茂却坚持不肯,说道:"救人于患难,是自己的本分,乘危而取利是不义的行为。" 恰巧次日在路上,遇见两位姑娘的父母,遂将二人交还,欢喜自不用说,姑娘及家人千恩万谢后各自继续逃路。 又经几番周折,冯父才投到一张姓地主家做佣工。张家有两个儿子,老主人渴望他们获取功名,便请了一位武术教师教授小主人弓箭、刀枪一类的课程。两位少爷纨绔子弟的习气无不应有尽有,练功自是很难长进。 冯父生性勇武,酷好武艺,看见小主人不知努力上进,心里着实惋惜,于是不时在教师跟前讨教几招,空闲的时候就搬石子,耍弓箭,独自苦学潜修。 教师看见冯父人穷志不短,功夫也有些根底,便加倍尽心指教。练习了一段时期后,冯父的技术已经大有可观。 到了陪同富家公子赶赴武场时,两位公子自然名落孙山,而冯父竟意外地考中了武秀才。这是他自己也没有料到的。久经磨难的冯父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 冯父最初投身到李鸿章淮军中之"铭军"(刘铭传的部队,后为台湾首任巡抚),由于他体力雄健,身手不凡,慢慢地升到哨长和哨官。 此时,虽然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但各地暴动风起云涌。冯父随军先是平叛陕甘回乱,又随左宗棠远征新疆,几千里的黄沙漠漠,全靠双脚长途跋涉,好像永远走不到头。一路上只能以红薯充饥止渴。以至于以后看到卖红薯的,都会恶心作呕。连连吐酸水。 从新疆回来,队伍开到山东济宁驻防。在这里冯父娶妻游氏,第二年生下长子基道,又一年,铭军就地解散。冯父原本想带着妻儿回安徽老家,预备考取武举人,但因故没有考成。 四年后,冯父重回济宁,不久,便重新入伍,随淮军开到直隶青县兴集镇驻扎,第二年,游氏在此生下二子(即冯玉祥)。随后又先后生了五个孩子,可惜,由于家境贫寒,后来都没有长大便夭折了,只有大哥基道和老二基善(冯玉祥)长大成人。 二 幼年充军 淮军是李鸿章的部队,后来李鸿章到直隶,淮军便分驻于津郡各属。冯父所在的铭军被改编为"练军",驻扎保定,冯家便迁居于此。因军饷无多,冯父又不屑私取不义之财,后来又子女众多,所以家境一向贫寒。 冯玉祥在六七岁时,便随大哥拔草砍柴,贴补家用。而且,冯父家教极严,有一天,他跟着大哥去戏台看热闹,戏还没有开唱,哥俩就回家了。凑巧父亲刚从营里回来碰见他们,问知情由,大为震怒,立刻把两人严厉地教训一顿,以后不准再出外胡跑乱玩,还把大哥捆绑在柱子上训诫。 给幼年冯玉祥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就是父母都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屡戒屡犯,痛苦异常,为本就贫苦的生活更添困苦,有此切肤之痛,所以他后来痛恨鸦片,到处实行禁烟,对于部下施禁尤严。 冯父吃过没学问的亏,对子女教育特别看重,生活于这样贫苦的家庭,教育自然是难望完整,可是仍然不错过让孩子上学的机会。他的大哥在私塾念书五年多,因入马队当兵,还有三个月才到学期结束,冯父便把冯玉祥送去续读,这是1891年9月的事了,这年冯玉祥已经九岁了。 第二年,冯玉祥就开始上私塾。直至入伍时为止,他总算是受过两年三个月的私塾教育。这短短的私塾生活,他所留存的印象——就是那很严厉的陈老师常拿起十二两重的老烟杆头,毫不爱惜地敲打他的头颅,每每打到红肿好像一座小山一般。 那时,家里穷苦,冯父便留意部队上的补缺名额,生怕错过。冯玉祥十一岁时,冯父的同事苗大人便给冯玉祥觅得一个这样的机会,旁人就问:"冯大老爷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这一问,苗大人也怔住了,但又生怕回去一问耽搁了时间,缺额又被旁人抢去,他随即说:"我知道,用不着问。"于是他就随手写了"冯玉祥"三个字。 就这样,"冯玉祥"便代替了其真名冯基善,跟随了他一生。 补上兵之后,冯玉祥并没有随营操练。除了发饷时到营中应名领饷外,其余时间仍在家中过活。这在保定府,叫做"恩饷"。 又读了一年私塾后,十二岁这年,由于母亲病故,冯玉祥不得不到营中拿枪,练习打靶。由于他发育早,身高上一点不吃亏。这年春夏之交,保定府突发瘟疫,死亡极多,后来越是蔓延,越是厉害。 不知是谁异想天开,出了个主意,要调军队进城,轰打瘟神。冯玉祥便跟随军队奉命进城。穿着军衣,兴高采烈地走过每一条胡同口,砰砰地放枪,打得满城都是火药气。 那时,小小年纪的他就有忿恨外国人的心理,总觉得他们欺压百姓,不是好东西。恰巧路边有一座外国人传教的福音堂。冯玉祥好奇心大发,就托起枪,瞄准福音堂的上半部,砰砰打了两枪,看见门匾上黑了一大块,心里觉得非常痛快,背起枪来,回头就走。 一八九四年七月,清廷正式对日本宣战,甲午战争爆发,冯玉祥所在的练军奉令开赴天津大沽口警备,抵御日本兵,一直当"和平兵"的大家立时失神失色,十分恐慌。冯玉祥可能是由于年纪小,到没有那么紧张,随军开到大沽口,与日本军舰正面相对。 这次战争的结果,中国大败,旋即停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和议进行的时候,冯玉祥随部队正奉令修筑大沽口炮台。由于他年岁尚小,抬不动土,白天做些杂务,帮着扫扫土,夜间随同父亲巡营,整天过的都是军旅生活。 就这样,小小的冯玉祥在大沽口住了一年多时间。直到1896年,冯玉祥所在的练军才由大沽口开回保定原址。 大沽口炮台 三 正式入营当兵 自天津回保定后,十四周岁的冯玉祥已长得人高马大,魁梧健壮,在军中有"冯大个儿"之称,便正式当兵入伍,开始接受军事操练。 不久,队伍开赴安肃县(今保定市徐水区)"拉拨子"(巡防地方,维持治安)。父子俩同在军营。冯玉祥处于父亲和长官双重威严的训导和监督之下,得益实在不少。 当然,地方巡防没有多少压力,年轻人也自然沾染一些恶习,比如:酗酒赌博之类。一次地方宴请,冯玉祥被"戴了高帽子","少爷"长"少爷"短的被敬酒,你一杯,我一盏,一时兴起,开怀畅饮。最后烂醉如泥地被扶回营地,难受了好几天才缓过劲来,被父亲严厉教责一顿。从此他便终身戒酒。 还有一次,"押宝"赌博上瘾,输的一塌糊度,害得三四年才还清赌债,年轻的冯玉祥自觉深受其害,从此发誓再也不碰此类,经过这些刺激,回防后冯玉祥便约束自己,向读书和修养方面努力。 此后每逢操练余暇,自己就爱看些武侠小说,一半为看热闹,一半企图多识些字。如《封神演义》、《绣像彭公案》、《三国演义》等等。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一日,冯父骑马进城,马劣路滑,跌下马来,身体受伤,在家卧床九个月才痊愈。没过几月,军队开始裁员,冯父入伍多年,虽有功绩,亦在老弱被裁之列,他弟兄俩尚未独立,只得典宅质衣,筹些路费,送老人家回安徽原籍休养。十六岁的冯玉祥从此开始了孤独的军旅生涯。 军营的生活,颇为枯燥。操练之余,冯玉祥不愿沾染一些恶习,便写字读书。而对于种种武功——摔跤、打拳、举石头等,也都下工夫勤苦练习。 还有就是喊操,喊得好的士兵另有收入且易于升级。冯玉祥知此则昼夜习之,乐此不彼,甚至在街上独自行走,也自走自喊,一概不管不理。 甚至有一年大年初一的早晨,保定府居民燃放爆竹,拜神上供,他也依然一出门就练喊操,引得人家都笑骂他。如此一直练了四年,居然有了惊人的成绩。后来各哨里士兵都认识了他。 因为每天天还没亮,冯玉祥就起来练习喊操,而且声音洪大,操场离营房又近,营中好睡懒觉的士兵,就送他一个绰号,叫他"外国点心"——意思是其好喊洋操,早晚要被洋鬼子打死。 对于这个绰号,冯玉祥欣然领受。并说:"我一定要做欺压我们的外国人的仇敌,我情愿叫外国人崩死我。"后来,他还专门刻了"外国点心"私章,随身携带,以示纪念。 1900年,对于义和团一役,冯玉祥最痛心的事就是同胞的愚蠢和迷信。他们敢以血肉之身去挡外国人的枪炮。他们挑起"扶清灭洋"的旗号,到处烧教堂,杀"大毛子"及"二毛子"(沾点洋货的国人),结果便是辛丑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国家丧失元气,多年难以恢复,令人心痛! 还有就是当时政界军界之腐败无能。清廷纵容义和团杀外人以泄私愤,却导致八国联军的入侵,以至于无法收拾的惨淡结局,国不能卫,民不可保,他所在的保定淮军,先被调去镇压义和团,后又被要求纵容义和团,毫无主见。 他看到淮军暮气沉沉,便加速了他弃淮投袁的步伐。于是1902年3月,二十岁的冯玉祥离开淮军,改投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效力! (未完待续) 本作品图文无侵权意图,如有雷同,告知删除。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