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社会中,虽然大多数人都没有和监狱打交道的经历,但是其为社会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在历史上,自从脱离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随着统治阶级的产生,监狱便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了,那么在几千年里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中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监狱出现在商代,在甲骨文中,当时的监狱被称为"圜土" ,是用来关押奴隶和有罪之人的场所。 到了西周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废止,监狱也演变成为了专门收容罪犯的场所。 相对于刑罚严峻的商代,周朝统治者施行了较为宽松的法令,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他们将监狱分为三类。 ▲ 被纣王所囚的周文王 其中第一类被称作"囹圄" ,这个词直到今天还依然被当作 监狱的代称。 周朝时,囹圄是用来关押待审犯人的场所,在犯人等待审判的过程中,囹圄的负责人还会对这些嫌疑人进行教化,这和如今改造犯人的理念,颇为类似。 除此之外,周代还继承了商代的"圜土" ,这里是关押重罪犯人的场所,周代的各种肉刑也都是在这里实施的。 为了体现和商代的区别,周代还设立了名为"嘉石" 的"监狱",这种监狱没有围墙,犯人需要戴 着枷锁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反省,这也是周代"画地为牢" 的由来。 ▲ 周代画地为牢的犯人 三种称谓直到秦代,才被统一称作"囹圄"。 由于秦代采取了严格刑罚制度,因此在秦代短暂的统治时间里,有大量的百姓因为各种原因被捕入狱,秦代也变得"囹圄为市" ,百姓苦不堪言。 最终这些囚犯,也成为了推翻秦朝统治的关键力量。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稳定统治的大一统王朝,汉代对监狱制度作出了诸多改革。 首先汉代将囹圄的称呼直接改为"狱" ,这也是"监狱"这一称呼的由来。 其次汉代将监狱系统划分归廷尉管理,这开创了司法机关管理监狱的先河,并一直延续至今。 和秦代相比,汉代采取了更为宽松的刑罚体系,因此全国的监狱数量明显下降,而且汉代还设置了关押特殊犯人的专门监狱,这让汉代的监狱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 古代徒刑犯人 在文景之治时期,汉代进一步改革刑罚制度,废除了残忍的肉刑,改用"徒刑" 替代。 这既 保护了犯人的生命健康,而且徒刑的犯人还会被安排承担徭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的国家的发展。 东汉时期,刘秀进一步放宽法律条款,并大幅减少各地的监狱数量。 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基本继承了东汉的监狱制度。 而且各朝皇帝对于监狱管理也颇为用心,并制定了不同的管理方法,这都为唐代监狱体系的成熟做出了铺垫。 在唐代统一全国之后,中国南北方各地的监狱管理制度五花八门,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唐代政府出台了十分详尽的监狱管理法规。 首先唐代的司法体系被细分为"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 三部分。 更加细致的分工让监狱的专职管理成为了可能,在唐代初期,监狱归御史台管理,之后则改为大理寺负责。 当时大理寺在长安城中设置了多处监狱,专门关押不同门类的犯人,其中犯罪官员和重犯都被关押在大理狱中,并受到严格的管控。 ▲ 唐代大理寺遗址 在地方上,唐代基本沿袭了秦汉以来的做法,在各州县都设置有监狱。 最多的时候,唐朝全国监狱数量达到了两千多所 ,为了管理好这些监狱,唐代成立了专业的狱吏制度。 当时全国有一万五千多名接受过专业培训的狱卒,他们的存在,令唐代的监狱体系得以流畅运转。 为了帮助狱卒管理好犯人,唐代政府针对监狱管理,出台了十分细致的政策。 从狱具制度、狱囚衣粮、医药制度到犯人的居作制度、以及如何关怀犯人的虑囚制度,不一而足。 针对狱卒的岗位安排和具体职责,也都有明确的说明。 这也让唐代的监狱管理制度,成为了封建王朝的标杆。 ▲ 古代囚室复原 宋代在结束了五代乱世后,基本继承了唐代的监狱管理制度。 稍有不同的是,在唐代只有处理特殊案件才会设立的御史台狱,在宋代成为了常设监狱,并主要用来关押犯罪的官吏以及重罪钦犯。 这说明宋代开始将监狱系统,作为管理官员的手段。 除此之外,由于宋代儒家学说重新兴盛,因此统治者对"仁政" 十分看重,他们不但推行了比唐代更宽松的律法,还要求狱卒注意保证犯人的生活质量。 ▲ 儒学典籍 当时狱卒们需要每隔五天,就清洗一次犯人的枷锁,还要及时给患病的犯人找医生医治,对于罪行较轻的犯人,宋代则尽可能地不让他们进入监狱服刑。 到了宋代中晚期,随着士大夫阶级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全国各地都爆发了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为了遏制义军的发展,宋代在全国重新设立了周代的"圜土",并将那些有造反嫌疑的百姓关入其中。 此时的监狱,已经成为了宋代管理和压迫百姓的工具,这也让宋代的"仁政"理念显得无比讽刺。 ▲ 宋太祖赵匡胤 相较于唐代,宋代的监狱被赋予了更多的监管功能,这一理念也被明太祖朱元璋所继承,并帮助中国封建王朝走向集权制的顶峰。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为了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其在宋代常设的"狱" 之外,又在刑部开设了"监" 这一单位,其和之前的狱共同构成了明代的监狱系统 。 和收容犯人的狱不同,刑部下属的监,主要负责管理犯罪的百官。 除此之外,一些被认为有嫌疑的官员也会被监司逮捕,因此当时的"监"在监管之外,其实还有监视的意味。 ▲ 影视剧中的锦衣卫 这种制度的推出令明代官员人心惶惶,再加上当时的锦衣卫和东西厂制度,高压的氛围让明朝百官几乎喘不过气来。 这也让明代的政治风气一再沉沦,最终令皇权膨胀到了近乎畸形的程度。 为了显示明代政府的宽仁,明代统治者效仿宋朝出台了一系列关怀犯人的措施。 比如要勤给犯人清洗刑具,为他们准备被褥,甚至还要在冬天为他们准备暖匣,在夏天提供凉水解暑。 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明代的狱卒却将朝廷发给犯人的福利,全部据为己有,还想尽办法折磨犯人并从中捞取好处。 嘉靖年间有官员指出监狱中的犯人"十难一生" ,狱卒的残暴与明代监狱管理体系的荒废,令人触目惊心。 不过,明代在监狱管理制度上依然做出了有积极意义的改良。 比如将年老和年幼的犯人单独收押,将重刑犯关在监狱内层,将军徒和轻罪犯收押在外等等。 ▲ 明代监狱遗址 清代作为明朝的"继承者",基本全盘接受了明代的监狱体系,为了方便管理,清代废止了大理寺和都察院下属的监狱,将所有的监狱都交由刑部管理。 这种集中管理的方式,让监狱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案件审理效率也大大提高。 和明代一样,清代统治者也采取了高压统治的手段,而且满族人的身份,令他们还需要面对清朝初期汹涌的民族情绪。 为此,监狱系统中"监察" 的作用被进一步放大。 许多百姓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含冤入狱,这让那段时间的人们噤若寒蝉,这令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趋于停滞。 当然为了表示统治者的仁慈,清代也多次强调要放宽刑罚,并且将那些轻罪的犯人尽快送出监狱,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和明代一样,底层狱吏们根本不把这些要求当回事。 而且在清代胥吏们(基层小官),逐渐发展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甚至比当地的地方官有着更大的权力。 这让清代的狱吏,变得比明代更加嚣张,犯人的生活条件也更加糟糕。 与此同时,清代还在内务府等部门设置了专门的监狱,用来收押犯罪的"上三旗子弟" ,但这些人在被收监之后,往往并不会被判处重罪,他们的生活条件,更是其他犯人所不能比拟的。 这巨大的差距,也进一步激化了清代的民族矛盾,为社会安定埋下了祸根。 ▲ 被关押的清代犯人 监狱在出现之后,便一直被各朝统治者当作 最强有力的管理工具。 最初监狱只是关押犯人或者待审嫌疑人的场所,但后来随着统治力度的加强,其逐渐成为威吓百姓的工具。 尤其到了明清二代,监狱俨然成为了人间炼狱一般的存在,这也充分暴露出封建统治的弊端。 不过,在我国监狱发展史上,还是存在一些闪光点的,比如注重对犯人的教化,以及那些没有得到贯彻实施的人性化管理方法。 这些如今都已被新中国的监狱管理体制吸收,这也算是对历史文化的宝贵传承了。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我国古代监狱制度述论》,刊登于《思想战线》2001年第4期 #头条创作挑战赛##古代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