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历史朝代歌》的头两句: 黄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春秋战国一共500多年,春秋和战国各占一半时间。 春秋其实比战国更乱,战国时期的打仗频率反而比春秋低一些。 也好理解,战国后期只有七个大国,春秋列国呢,据史书记载,大的诸侯有12个,实际数目可能不止。 所以,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间互相打架,群殴,是常事,谁也不服谁,因为大领导周天子的威望不高,队伍不好带! 如果诸侯国之间的互殴也算战争的话,春秋打仗的频率自然要高于战国了。 战国时期 简称 战国 ,是指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 秦 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般指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史记》六国年表开始的那一年),结束于秦始皇前221年统一中国,总共255年。 历经200多年的战国时代,战火纷飞,风起云涌,各国当务之急是求变革,求生存,求强大! 255年的战国历史,历史学家把它分成5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前475年——前385年),大概90年。 当时一流强国属魏国。 这一阶段的初期,还在春秋的尾巴上。 东周天子下的诸侯国有燕国,齐国,赵,魏,韩三国,鲁国,秦国,宋国,楚国,吴国越国。 春秋与战国交接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公元前473年,越国(浙江绍兴)灭吴国(江苏苏州)。 吴越之争,出现很多人物和故事,如勾践的"卧薪尝胆",儒商鼻祖范蠡,千古名相伍子胥等。 战国初期,最耀眼的诸侯国是魏国(山西夏县),三晋分出来的魏国,属于当代霸主无疑。 魏文候把魏国打造成为一个一流强国,霸业维持了100多年。 鼎盛时期经历两代君主,魏文侯和魏武侯。 魏武侯死了后,魏国由鼎盛开始衰退。 战国第一阶段结束。 ☞第二阶段,(公元前385——348年)共37年。 魏齐两国平分霸业! 这个时期,魏国仍然属于强国,此时另一个强国崛起了,齐国。 两个强国掰手腕,其他弱国改革开放图发展。(秦孝公在公元前361年继位) 当时魏国是魏惠王,又叫梁惠王,他从山西迁都到河南开封,开封古称"梁",他在位时魏国很强大。 魏开始有点瞧不起齐国。 为什么呢? 齐国当时的王是田齐桓公,后来是齐威王。 田家的齐国王位是在公元前375年篡夺姜家得来的。 田家为了得到周天子的认可,需要请当时比较强大的魏国来帮助齐国正名。 威王在位时间比较长,37年,他任用了贤人邹忌和孙膑。 梁惠文王犯了一个错误,他高估自己了!他总想把三晋再次统一起来,灭掉韩和赵。 结果,他开始攻打赵,齐国人在孙膑的帮助下,出手救赵,爆发了桂陵之战,为后人留下一个成语"围魏救赵"。 十年之后,魏国的梁惠王不死心,又去灭韩,齐国又出手了,这一仗叫马陵之战,又留下一个故事,就是人人皆知的"孙膑斗庞涓"。 这两次战争,魏国一百多年的霸业几乎被打光了,魏国从此衰落。 梁惠王受了很大的打击,只好约齐王在徐州会面,互相称"王",平分霸业。 所以战国的第二阶段,以齐、魏徐州相王为标志性事件。 ☞第三个阶段,共计48年(公元前348年——公元前300年) 齐国从威王时期强大,延续到宣王,最后到齐国湣王,霸业败落。 齐湣王做了一件蠢事,灭宋。宋国位于河南商丘一带,殷商遗民,殷商贵族建立的老牌国家。 齐王灭宋,招致天下各诸侯国共愤,秦,燕,韩,赵,魏这几个国家联合起来打齐。 最后,齐闵王因为这个事件,死掉了。齐国灭宋 ,也称为齐国从强国逐渐衰落的标志性事件。 这期间,秦国已经崛起。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变法,干了18年,为秦国打造了一个适合战国时期那种列国竞争,列国吞并的国家体制。 秦惠文王时期,治国继续采用商法,军事采取扩张。 任用张仪,欺压楚国。 这个时期,秦国和楚国都很厉害。 齐国衰退,秦国一直保持旺盛发展势头。这一过程持续了48年。 ☞第四个阶段,共计29年。(公元前300年——前271年)秦国一枝独秀,收拾赵国。 秦国后来的继位者是秦武王,小伙子干了四年,举鼎而亡。 后来秦昭王继位,秦昭王的母亲,秦宣太后辅佐儿子干了41年,秦昭王又干了十几年。一共是50多年,在这期间,秦国一路顺风,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再看东方六国,齐国已经衰落,魏国也弱了,韩国燕国始终没有强过,只有一个赵国还算有点实力。 赵国因为曾经有过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所以,在这个阶段,赵惠文王与秦昭王有一段时间处于对峙。 赵孝成王继位,与秦国打了一仗,长平之战,赵国大败,三年后,赵国都城邯郸又遭秦国围困。 东方诸侯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列国组成联军解围邯郸,甚至对秦国进行反攻。 秦国在战场上一时失利。 赵国自此大伤元气。 这个邯郸解围 事件,做为第四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这个阶段延续了29年。 ☞ 之后,最后阶段,第五个阶段,共计50年。(公元前271年——前221年)秦灭六国。 秦始皇继位后,用了36年时间,一统天下! 参考《五万年中国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