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写: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而活着的。" 今天重温这句话,是因为我们看待当下的处境、身边的环境,都离不开两个字——希望。 一个有希望的人,同时还必须具备信心。光有目标不够,必须有信心抵达目标。 当下我们不缺希望,缺的是信心。 很多人问,疫情什么时候是个头? 疫情过去了,还能像以前一样下馆子、看电影,放心消费吗? 打工人还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吗? 生意人还敢贷款投资吗? 刚开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两个字,也是信心。 "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信心是一切的纲。 信心就像空气,如果空气足够,我们浑然不觉。一旦空气被标上昂贵的价格,比黄金更珍贵,说明我们被置于了一个缺氧的环境。 12月19日,人民日报发布的《回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连答11问!》,其中提了9次信心。 当涉及具体所指时,"信心"二字最多出现在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论述中。 "当前,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我国是否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各种不正确的议论,给社会信心和发展前景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其次是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普遍关心自身在中国双循环、自主创新战略中的作用,这也决定其在华经营的长期信心。" 现状大家都有所感受,每一个人都无法与大环境脱离开来,置身事外。目前亟需的是统一认识,建立信心。 这样的认识就是—— 困难是现实的、暂时的、难免的,要精心做好过渡期管理,曙光就在前面。 首先必须承认现实的困难,不逃避。鸵鸟一遇到危险,就把头埋进沙子里,以为看不见危险就是没有危险。 放任局势发展的鸵鸟心态,不是当下所取的策略。 比如提振民营企业长远发展信心,提到"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比如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提到"要扩大市场准入""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 同时,每一个个体也应该相信,相信疫情终究会过去。 相信市场始终留机会给有准备的人。 相信努力会让明天挣的比今天多。 相信明天比今天更灿烂。 既然生活总是要继续,那就不要被眼下的困难吓到,看不见前方的曙光。 最后一句话,困难是难免的。 "难免"是认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后得出的结论。当我们认识到这一个过渡期无法避免,抱怨无益,就更容易选择坦然接受。 愿我们都能在积极行动中,得见曙光。 撰文|柴归 *文章为主编有态度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