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刘禹锡是何许人说起,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说到他的祖籍却有些复杂,得从他7世祖刘亮说起。刘禹锡乃匈奴后裔,七世祖刘亮曾仕于北魏,任冀州刺使、散骑常侍等职。当时,定州、无极是冀州的属地,所以有人说他的祖籍是无极。后北魏迁都,刘亮全家也随之迁至洛阳,从此改为汉姓。后来,刘禹锡的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浙江),刘禹锡出生于此地,也有人说,他出生在彭州。刘禹锡19岁时游学长安,贞元九年(793),21岁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高中进士。贞元十一年(795)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从此踏上仕途。刘禹锡的官场生涯起初还算顺畅,可是仅仅10多年之后,就变异得常险恶和不可予测。在长安为官,刘禹锡遍赏了牡丹。当时侍中浑瑊的宅中种了很多牡丹。浑瑊系出中山(河北定州),因平叛有功被唐德宗加官侍中,后官至首相。他宅中牡丹花大可径尺,一丛牡丹竟开出千余朵,成为长安城中有名的牡丹庭院,吸引了许多人前往观赏。刘禹锡听说后也来到浑宅,看后十分惊讶,想不到世间竟有这么大、这么美的牡丹。这不仅让他大饱了眼福,也看到了牡丹与众不同的奇丽。他在《浑侍中宅牡丹》诗中抒发了自己的感触:"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后来,他在东都洛阳牛僧孺的宅邸中也观赏到美丽的牡丹。牛僧孺是贞元年间进士,当过宰相、节度使、东都留守、御使中丞等职。他在洛阳任东都留守时,曾在归仁里修建了一座第宅,宅里也种了很多牡丹。白居易、刘禹锡常临这里观赏吟咏其间。刘禹锡在《思黯南墅赏牡丹》中吟道:"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牛僧孺宅院的牡丹让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次在人间的偶遇使刘禹锡对牡丹更有了深的感受。 正是这个时候,刘禹锡写出了开头说过的那首《赏牡丹》诗。本诗是《思黯南墅赏牡丹》的姐妹篇。(《思黯南墅赏牡丹》在先为姐,《赏牡丹》赏牡丹在后为妹)第一,在后的那首《赏牡丹》其实全名就是《思黯南墅赏牡丹》,因古人惜墨如金,不喜重复以免显累赘,故略去题中描写地点的思黯南墅(牛僧孺为东都留守,在洛阳南郭建造别墅,并把任淮南时的嘉木怪石,置之阶廷,庭中种植大量牡丹,彼时,牛僧孺常邀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于庭中吟诗唱和赏牡丹)四字。刘禹锡的诗标题中含有牡丹的一共有五首,分别为《浑侍中宅牡丹》《唐郎中宅与诸公同饮酒看牡丹》《和令狐相公别牡丹》《思黯南墅赏牡丹》《赏牡丹》,除开头那首《赏牡丹》以外,其他几首都有或在题中或在诗中描写看牡丹的详细地点,《赏牡丹》之所以不再描写地点,就是因为其姐妹篇《思黯南墅赏牡丹》已经详细指出了该诗的创作地点。 第二,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赏牡丹是对思黯南墅赏牡丹的诠释。《思黯南墅赏牡丹》中刘禹锡说,在人世间偶尔见到牡丹花,我总觉这花应该生长在昆仑仙境"增城阿姥"(西王母)那里才对。似这般倾城好花,大概是上天叫它迟一点开放,让它与众花一比高下的吧,但是牡丹是怎样"赛诸花"的呢,诸花是什么样子的,赏牡丹就给了很好的解释,"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两首诗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第三,"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这两句描写的就是牛僧孺(思黯)在洛阳的别墅里芍药和芙蓉的景色,史载"洛都筑第于归仁里。任淮南时,嘉木怪石,置之阶庭,馆宇清华,竹木幽邃",刘禹锡的另外一首诗《和思黯忆南庄见示》中有云"丞相新家伊水头,智囊心匠日增修。化成池沼无痕迹,奔走清波不自由。......"很明显牛僧孺因为怀念在任淮南时的嘉木怪石,十里荷花景色才在洛阳伊水头归仁里的新家的池中栽种了具有浓郁江南风情的芙蕖(荷花),才把新家取名忆南庄。靠近伊水,喜水的芙蕖(荷花),更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再者,芍药也是唐代在洛阳广泛种植的花木,张九龄的《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王维的《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都曾描写洛阳芍药之盛 四,古籍当中,两首赏牡丹(《思黯南墅赏牡丹》和《赏牡丹》)经常被放在一起甚至当做一首诗来讨论。如《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牡丹篇的七言绝句 增 刘禹锡赏牡丹二首中就是把两首诗放在一起,甚至把《思黯南墅赏牡丹》中的地点思黯南墅都已经略去宋代诗集《苕溪渔隐丛话》也是把两首赏牡丹放在一起讨论,更无它名。以上足可证明两首诗是同时创作的姐妹篇,创作地点都在洛阳伊水上归仁里的牛僧孺别墅 又有西安网友说经京城是长安的特指,洛阳不可以指都城,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唐代是典型的两都制,正所谓唐太宗: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唐高宗:两京朕东西两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 洛阳长安两京都,朕东西之宅也。唐玄宗:三秦九洛,咸曰帝京。洛阳也是东京,长安是西京,洛阳在唐代被称为京城的典籍亦不少见。如:《唐会要》中"开元二十六年六月。幽州节度使副大使张守珪。大破契丹林胡。遣使献捷。择日告庙。""寻卒,弟登利可汗立。庚戌,来告丧。禁京城匄者,置病坊以廪之。"(值时帝于洛阳,此京城亦为洛阳)唐《朝野佥载》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这描写的也正是中宗时期洛阳灯会的盛况。 回答的陕西朋友比较多,暂且不说答题主,我只想吐槽一下,一会儿说关中是中原,一会儿说西安是河洛之地,这会儿又来抢牡丹,实在是搞笑,只想问你们,西安城里除了小雁塔稀稀拉拉的种了几棵牡丹,那还有?怎么赏? 洛阳牡丹花会节,陕字头车到处都是是为啥? 好了言归正传,刘禹锡确实没说清楚京城是洛阳还是长安,但是他本身洛阳人,又喜欢和白居易叫板唱诗,两人功力不分伯仲。白居易也住洛阳,也写过赞牡丹的诗。 另有《牡丹》诗中明确写了洛川女神既洛神,作者徐凝在游洛阳时所作,他和白居易也是朋友。 同一时代那么多诗人写牡丹的诗,且部分诗中有明确洛阳标志。 不知道某些喷子哪来的勇气,在那胡说八道,武则天死后几十年才有刘禹锡,武则天在洛阳赏牡丹的故事谁人不知? 不说别的,先看看你们西安的土地适不适合种再吹,牡丹可不是哪都能种的好。 肯定地说,刘禹锡这首《赏牡丹》描写的是长安的牡丹。 牡丹花富贵、娇艳,花型漂亮,看着很大气,并且有浓郁的香气,有 "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我国 隋唐时期,不论是皇室的皇家园林,还是寺院道观,还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后院,都喜欢种植牡丹,以至于让牡丹文化发展得相当繁荣。 尤其在唐代,经过武则天、杨玉环等,有影响力的女性大力宣扬牡丹,牡丹花已经上升到国花的地位,被各阶层人士喜爱。因此,一些文人墨客就开始对牡丹极尽赞美。在赞美牡丹的诗文中,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赏牡丹》是最有代表性的。 《赏牡丹》全诗为: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根据《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记载,此诗大约作于唐大和三年,即829年左右,是刘禹锡从洛阳回到京城长安任太子宾客时所作。 刘禹锡(772年——842年)年轻时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文人,但仕途一直不怎么顺利,尤其他在贞观21年,即805年时,跟柳宗元等人组成革新集团,参与了国家政治、经济、商业等多方面的改革,为唐代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但这些改革触犯了一些大官僚和宦官的利益,在这些保守派的反扑下,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他跟柳宗元等人一起被贬,从此,他被调到偏远地区,如安徽、广东、广西等地做小官。 直到20多年后,也就是829年左右,刘禹锡的仕途迎来转机,他再一次被调任京城做官。这一次来到京城后,刘禹锡已经是接近60岁的老人,他心中感慨万千,而此时,权贵阶层喜欢牡丹,所以,刘禹锡就做了这首赞美牡丹的诗作,有讨好逢迎权贵阶层的意思。 这首诗做得相当巧妙,没有直接描写牡丹有如何美丽和娇艳,而是用反比的手法,把芍药、芙蓉跟牡丹进行比较,从而衬托牡丹的高贵,然后又把牡丹比喻为花中最美的美人儿,它盛开之时,宛如国色天香的美女,具有倾国倾城的容颜,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欣赏它。 辩论这个有啥意义?现在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世界,为啥有这么多来蹭热度?如果没有洛阳的牡丹花会,怎么会有现在的热度?现在洛阳牡丹花会已经升级为国家级十大节会,牡丹文化节! 洛阳默默的付出了35年的时间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别解】 祖显忠 "唯有牡丹真国色", 却输寒梅傲骨香。 "花开时节动京城", 招蜂引蝶蕊任尝。 雍容华贵倾城美, 不敢挑战冰雪霜。 争奇斗艳欺百花, 奴颜媚骨美名扬! (顺口溜无格律平仄) 《思黯南墅赏牡丹》 [唐代] 刘禹锡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分明是姊妹篇,被生生拆开。笑死人了。 先有《黯南墅赏牡丹》 再有《思黯南墅赏牡丹》 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明明就是牛家人的院子,扯到长安去的,你能说出是在哪写的?谁家的芍药?谁家芙蕖,那个时候可不是谁家都有这些东西,这可是园林的标配。扯什么呢? 牡丹别名洛阳花,群仙赐宅居杨山 洛神赋图伴洛神,炀帝迁都入西苑 女皇临朝称大周,神都苑内随则天 天宝贵妃始西幸,临行不忘带牡丹 沉香亭北初种植,洛人花匠名宋单 洛浦月明望杜甫,后来也曾戏诗仙 梦得作诗天下知,缘由一遇在黯南 看来兹事体大,争议不断,各持己见,众说纷纭。 要想搞清楚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牡丹花,只要看一看作者的生活轨迹和当时的牡丹分布即可大略知道这应该是哪里的牡丹花。 还必须知道当时的京城到底是长安还是洛阳。 这首诗出自大诗人刘禹锡的手笔: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古有" 洛阳牡丹甲天下 "的美称,则天武后还专门有过洛阳牡丹提早开放的敕令,致使洛阳牡丹名躁天下,声誉四起,国色天香,姚黄魏紫。 为了赏牡丹,武则天还特地御令从洛阳挪来牡丹栽种在长安,以便就近欣赏。 别忘了,洛阳唐时也称东都,一样是大唐的标志性城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称洛阳为京都也不是不可。 而且,作者刘禹锡就是典型的洛阳人,死后也葬于洛阳。 应该说,刘禹锡对于洛阳这片故土充满了温馨的回忆,还有无比的眷恋,毕竟这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所在,何人不起故园情? 但是请别忘了,也千万不要混淆了京城到底是哪儿。洛阳尽管是东都,毕竟不是实打实的京师重地,人们认可的京城,只有长安。 那就归结到一个聚焦地,作者眼里的京城,当然是彼时的都城长安,而非洛阳。而且,作者的活动区域彼时主要还是在长安。 当然也不排除洛阳牡丹花开的时节,京师的人们纷纷跑去洛阳欣赏牡丹盛放的花期。 所以,作者在诗中加了一个"动"字,很耐人寻味,一是说牡丹花开了,观赏的人纷纷行动起来,络绎不绝;二是说人们纷纷出走在花开的季节,到洛阳去赏牡丹。 是不是也能说得过去,解释得通? 而此诗的创作背景,据《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记载,当是大和二年至五年期间,作者重回长安时所作,与另外一首《浑侍中宅牡丹》几乎同时,更精确地将诗中的地点,确定在了当时的首都 长安。 图片来自网络 问题""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诗究竟是描写长安还是洛阳的牡丹?前言 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但是随着官僚人数以及都市规模的膨胀,长安城的资源紧张,连粮食的供应都出现问题, 由于运输成本太高,唐代政府根本无法大规模运输漕粮到长安。所以唐高宗与则天皇后执政时期,他们就经常迁居洛阳。因此唐朝的洛阳又被称为东都。 刘禹锡的这首诗 一般认为是写于长安,但是也有不少人说是洛阳。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唐诗中的牡丹一般指西安还是洛阳? 我们先看看唐代罗隐的《牡丹花》诗:似共东风利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浓华过此身! 诗中的韩令是指韩弘,唐元和十四年的中书令。 《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岂效儿女子邪?’" 元和十四年( 819年)韩令来到长安,命令手下将自家的牡丹铲除。那个时候"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已经三十多年了。二、刘禹锡写《赏牡丹》 时 ,长安和洛阳都盛行欣赏牡丹 根据《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考据,此诗大约作于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间。 比韩弘大约晚了10年,可见长安城已经有40年的时间" 贵游尚牡丹"了。 所以说,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时候,无论长安还是洛阳,都有种牡丹、赏牡丹的习俗。三、刘禹锡写在洛阳的牡丹诗 牛僧孺为东都留守时,在洛阳南郭归仁里有一座别墅。 庭中种植大量牡丹, 牛僧孺常邀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于庭中吟诗唱和赏牡丹。 刘禹锡的《思黯南墅赏牡丹》写的是洛阳牡丹: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四、刘禹锡写在长安的牡丹诗 刘禹锡有一首《和令狐相公别牡丹》写的是长安的牡丹 。《旧唐书·文宗纪上》:"(大和三年三月)幸已朔,以户部尚书令狐楚为东都留守。" 大和三年(829)三月,令狐楚由长安赴洛阳,临别作《赴东都别牡丹》,刘禹锡以此诗与之唱和。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旧唐书·文宗纪上》:"(大和三年三月)幸已朔,以户部尚书令狐楚为东都留守。" 大和年间刘禹锡还有一首作于唐郎中宅,唐郎中为唐扶。写的也是长安牡丹。《唐郎中宅与诸公同饮酒看牡丹》:今日花前饮,甘心醉数杯。但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还有写于长安的《浑侍中宅牡丹》:径尺千馀朵,人间有此花。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 结束语 从创作时间上来看,刘禹锡在大和年间写了不少牡丹诗,当时他在任职于长安城而不是洛阳。所以这首赏牡丹应该是作于长安。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老街味道 描述洛阳的牡丹,因为唐代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已经在洛阳。 这首赏牡丹诗,作者刘禹锡创作于洛阳伊水上归仁里的牛僧孺别墅,故诗中的京城指的为唐东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