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为健康护航#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时候喝茶,那是受家庭影响,茶具或是大白碗或是玻璃杯没有讲究。及至近来爱上喝茶,是与血脂升高、胆固醇升高有关系。受到一位中医养生师的谆谆教导,为我们普及了一些养生道理之后,讲到茶叶还有强心、利尿、收敛、杀菌、消炎等等作用。因此把泡茶作为日常常态。 茶叶不仅具有味美芬芳的特点,而且它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饮茶的好处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 喝茶首先讲茶壶及水质的选用,古人有 " 壶为茶之父 , 水为茶之母。"的说法,所以品茗赏茶之前,首重茶壶及水质的选用,其次是泡茶方式。泡茶的方式一般而言,"盖杯"和"壶泡"是现代人最喜爱也最方便的泡茶方式,盖杯泡法最快速方便,壶泡则较为讲究: 一、 盖碗泡法 碗泡法是用三才碗当作冲泡的茶盅,将茶叶直接置入杯中,倒水冲泡,然后把茶汤倒入另一个杯中饮用;也可以另外准备冲泡的茶盅,在这个茶盅内泡茶,再把茶汤倒入盖杯内饮用。 二、 壶泡 是现代最普遍的泡茶方法,翁辉东所作的《潮州茶经》中谈到的壶泡泡法这一方法分为8个步骤: 1.治器:洁器、候火、淋杯。 2. 纳茶:先淋罐令热,再装入茶叶。 3. 候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 冲点: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不可断续,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 5. 刮沫:冲水满时,茶沫浮白,溢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沫则散坠,然后盖定。 6. 淋罐: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以去其沫。壶外追热,则香味盈溢于壶中。 7. 烫杯:烧锺热罐,方能起香。 8. 洒茶(斟茶):茶叶纳后,淋罐淋杯,倾水,几番经过,正洒茶适当时候,缘洒不宜速,亦不宜迟。 8个步骤之后,则应趁热饮茶,即时品味茶香,《潮州茶经》记载着饮茶的方式是:"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嗅杯底,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 壶泡的步骤虽繁杂,但慢工出细活的茶香及茶味更为温润。三五好友相聚品茗,泡壶好茶,谈天说笑,人生快乐之事莫过于此。 茶器 历史上有记载的吃茶鼻祖是上古时期的神农氏。《神农本草》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应该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茶了。 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古代人对茶极为讲究与重视,泡茶的方式更是花样百出,庆幸画家把这些场景画了下来。现在让我们通过这些画,一起去围观古人喝茶。 煮汤图 张恭诱墓壁画(局部),煮汤图 [辽] 佚名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恭诱墓出土。 壁画中一童正执扇煮水,炉火正红;一男子端茶盘,盘中有茶二盏,桌上还放有茶托、茶盏。 烹茶图 《卢仝烹茶图》中那头顶纱帽,身着长袍,仪表高雅,悠闲席地而坐的当是卢仝。观其神态姿势,似在指点侍者如何烹茶。一侍者着红衣,手持纨扇,正蹲在地上给茶炉扇风;另一侍者旁立,其态甚恭,似送新茶来的差役。画面上芭蕉、湖石点缀,环境幽静可人。 会茗图 此图描写宫女嫔妃十人,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在品茗的,也有在行酒令的。而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 调琴啜茗图 图中共画五人,主人居中,一人抚琴,两人倾听。其中一女子身着红装,正执茶盏于唇边,目光对着抚琴之人,另一妇人侧首远视,似若有所思。抚琴仕女和侧首者旁各立一女仆侍茶。此图中仕女衣着色彩雅妍明丽,体态丰腴,雍容华贵,显示出唐人"以丰厚为体"的审美趣味,反映宫廷贵族饮茶娱乐的情形。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画面里的五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萧翼和辨才和尚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宫乐图 这幅画描绘的是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 画面中身着华丽衣衫的后宫嫔妃侍女们,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有的在啜茗品尝,有的在弹琴、吹萧,神态生动,可见音乐与饮茶皆是唐朝宫廷中最为盛行或风雅的活动之一。 唐阎立本《斗茶图》 这幅画《斗茶图》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画面上有6个平民,三人为一组,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倾听对方的介绍,也欲发表斗茶高论,脸上表情生动,惟妙惟俏。 文会图 《文会图》是宋徽宗的画作,描绘的是文人学者饮酒喝茶赋诗的文会。这幅图表现的正是宋朝的点茶法,将茶碾成细末,放在茶盏中,用沸水点冲。点冲有法:先注入少量沸水调膏,然后一边注入沸水,一边用茶筅击拂。 文会图局部 宋代点茶有分茶食之的习惯,画面上,正在舀取茶汤的一位小厮正好印证了这一说法。 撵茶图 画中左前方一仆人坐在矮几上,正在转动碾磨磨茶,桌上有筛茶的茶罗、贮茶的茶盒等。另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汤瓶点茶(泡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炉、壶和茶巾,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和盏托。而画面上的三位主人和客人则神态悠然安详地在读诗品画。 陆羽烹茶图 该画以陆羽烹茶为题材,有山岩平缓,水面微澜,一轩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拥炉烹茶。画题诗:"山中茅屋是谁家,兀会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斗茶图 该画表现元代百姓斗茶的生活场面,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斗茶)。人人身边备有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 斗茶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把元代民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爱茶的风气呈现的淋漓尽致。 惠山茶会图 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茅亭中有两人围井栏会诗,一人立于几旁作揖,似诗兴大发在,在对着远山吟诵,旁立一童子在煮茶。 古代文人们为了喝茶不怠其繁,极尽"格物"之能事。一场茶事下来,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焖盏、调膏、击拂等无一不能懈怠。茶器更是形形色色,风炉、汤瓶、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轮番登场,以至于让人爱不释手。 茶是天地间的精灵,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灵气,饮一杯当地的茶,如同消化了当地的文化。无论走到哪里,要么带上茶远行,要么到一个地方就品那里的茶。 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人们发现茶叶里含有数百种化学成分,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公布之资料,茶叶中所含之茶单宁和维生素P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可预防衰老。且茶叶中所含之咖啡因、多元酚类、矿物质、维生素等成分,均有益于人体健康。如咖啡因对人体有提神醒脑、松弛肌肉、强心、利尿、平衡体液等作用。多元酚类具有强化血管壁的功能;促进肠胃消化;降低血脂肪级血糖量;增强身体抗菌力等好处。茶叶中的矿物质的氟成分大部分可溶于热水,对牙齿保健有助益。茶叶中所含丰富的维生素B及维生素C,均可溶于茶汤之中有助于身体摄取。能防治坏血病,增加身体抵抗力,促进伤口逾合。 喝茶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而且还是一种乐趣。唐代诗人卢同写的饮茶诗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但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品茗时,只专心于手中的茶,用心去感受茶的甘甜或苦涩。再普通的茶,你亦能喝出它的独特,它的好。观茶叶在不同茶器中起舞复活,自斟自饮自品自悟;或与茶人对饮,品悟出香茗的五味三道。一杯茶,一段故事,邀约三五茶友,围桌旁、品香茗、谈天地;红尘之事,离不开衣食住行医,笑谈之间互相交流,互祝家家平安,人人康健也是美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