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我国地方太大了,所谓十里改规矩,说的就是各地风俗各不相同。丧葬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但小的细节上又各有不同,葬在什么地方也有很大不同。比如有天葬、土葬、海葬等等。 题主的问题是河南农村有什么丧葬习俗,其实就算是在河南,南北习俗也不一样,比如驻马店那边流行停灵三到五天,而安阳这边就流行停灵七天。各种小细节上的不同更是比比皆是。 所以,题主这个问题提得有些笼统。黑嫂本人对于农村丧葬习俗有很大兴趣,加上生活在农村,对这方面刻意做了了解。 在这里给题主解释一下都有什么习俗,但首先说明,黑嫂所说,只是我们这里,坐标是河南豫北,安阳地区。(图片我自己拍的) 一、停灵前三天 在安阳地区,停灵一般都是七天,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有年轻人去世了,他上面还有父母,但他自己也已经娶了媳妇有了孩子了,那这个停灵是不能超过五天的,基本都是五天。 假如是个更年轻的人,他刚刚结婚还没有孩子,那最多停灵三天甚至是不停灵直接埋掉。如果是没结婚的,去世后就直接找地方埋了,不存在停灵之说。 如果是老人去世,去世当天就需要通知管事的来家里,还有村里的一些妇女,她们是负责给去世人换衣服,不管去世人是男是女,都是她们来换,而主家则要开始押第一道纸,有些地方也叫"送纸"。 前三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开吊"和"烧车马"。 什么叫开吊呢?就是让亲戚朋友前来吊孝,这个安排在人去世后的第三天,这一天主家要有小辈陪灵,男的在外面,女的直接在屋里棺材旁。 如果来吊孝的是男人,那么直接在院里哭,陪灵的男人们陪着他们哭。哭完不起身,恭敬磕四个头,注意不是三个,农村讲究神三鬼四,三个头是给神磕的,人死为鬼,享受不了三个头。 而女的来了则直接去屋里扶棺哭,屋里陪灵的女眷则陪着他们哭。等亲戚朋友来齐后,主家要管一顿饭,一般比较简单,比如一锅熬菜啥的。 等亲戚走完了,到了晚上要烧车马,也就是纸糊的车和马,家里小辈都去,意思是给去世人车马,好赶路。具体赶什么路,这个黑嫂也不清楚。 前三天就这么些习俗。 二、停灵后四天 三天过后,虽然已经开过吊了,但还是会陆续有人过来吊孝,这些人大多是在外面打工,回来得不及时,所以从第四天开始,家里人只需要接待这些人就行了,但这个不特意在院里设置陪灵人员,可是主家在有人来吊孝后,仍然要象征性的陪着哭。 一直到了第七天,也就是出殡的日子。 这一天中午,等去世人娘家人,比如说去世人是个女的,那么等她们娘家人过来后开始封棺,如果是男人,则大多是在第三天晚上封棺,但也有第七天中午封棺的。 都是木头楔子,卡好后上面钉七寸长钉,从此以后,活人再不见死人面。 等封好棺后就是出殡,大儿子要"摔盆",如果大儿子已经去世,则由长孙来摔,总之是轮不到老二的。假如老大早死,又没孙子,则顺延至老二。如果是孤寡老人,则由侄子代替,一般情况下,不用女人摔盆。 摔完盆子后,杠杜人员抬棺走,后面有人将老人穿过的衣服、枕头啥的在门口烧掉,意思是烧给老人,仍然能穿,至于在什么地方穿,黑嫂不清楚。 到了地里面后,老人儿媳妇要"抓土",就是在墓坑四个角各抓一把土放在自己衣服包里,有几个儿媳妇都抓,并不是只有大儿媳妇抓。 做完这些,杠社开始掩埋,亲戚和儿子回家。回到家后,大儿子要用水壶装半壶水,里面加上菜汤,开始从家里又一次向坟地走。 这一路边走边倒水壶里的菜汤水,路上不能跟任何人说话,而且时间要恰到好处,走到地里,要杠社的人刚好埋完,杠社的人离开,儿子提着壶,将里面剩下的汤水绕着刚埋好的坟倒一圈。 倒完回家,家里开饭,吃完饭亲戚朋友离开,葬礼结束。后面还有"伏三"、"四七"、"百日"、"一年",一直到三年过后,算是守孝完毕。 最后:在这里再一次说明,黑嫂所说,仅限于我们这里,甚至连安阳地区都不一样,所以这个任何人都不能回答说自己说的就是全部规矩和习俗,这个不客观。但河南安阳地区的葬礼和天津那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山西和这些地方都不相同。反正黑嫂到了某地爱了解当地丧葬习俗,可哪里了解得完啊?虽然各地都不相同,但每个地方的丧葬文化都应该被尊重。 我是黑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 关于丧葬习俗,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有人说它是封建迷信,也有人说它是传统文化,但是,不管怎么说,它已经存在了不止千年,而且,在未来,即便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所变化,但是也不会轻易消失。 具体到河南农村的丧葬习俗,以郑汴洛为中心,东南西北各不相同,即便是一个县,或者一个县级市,丧葬习俗都不尽一样,当然,其区别无非是一些祭拜礼仪等细枝末节,死者为尊,死者为大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一 在老者油尽灯枯之际,后人们是一定要尽量做到陪在老人身边,送老人最后一程,远在外地的直系近亲也一定要提前通知到,在当地有个说法,老人去世时,陪在老人身边的后人们越多,证明老人生前积德越多,也会给陪伴老者的后人们带来更多的福报,当然了,从传统观念上看,无非是应了"多子多福"的农耕思维罢了。 一旦确认老者已经驾鹤西去,对于后人们来说伤心固然伤心,但是,马上要做的就是尽快给老者擦洗身子并换上事先准备好的衣服,在农村叫寿衣,之所以如此,一个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随着时间流逝,逝者的遗体会逐渐变得僵硬,穿寿衣会非常不容易。 给逝者梳洗停当,穿好寿衣后,要在逝者生前居住的正屋或者叫堂屋正当间冲门的位置,用门板或者其它木板支一张床用来停放逝者的遗体,当然了,逝者的头部是一定要冲外的。 在此,有一些细节要加以说明:给逝者梳洗、穿上寿衣以后,要在逝者的嘴里塞一枚铜钱,用几张黄纸覆盖在逝者的面部并固定好,用一根红绳把逝者的两腿在脚踝处困扎起来。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笔者曾经咨询过一些村里的长者,得到的答案各不相同,如果诸位看过某些港台的电视剧,可以自行脑补。二 待这一切完成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烧纸,烧纸钱给往生不久的逝者,烧纸的位置一般在堂屋的门口,距离逝者头部不远的地方,随着烧纸的火焰渐渐升起,后人们的哭声响彻整个村庄。 给亲戚、朋友、东西四邻报丧是一件大事,即便是他们已经通过某种方式知道了老人已经去世的消息,但是,逝者后人登门报丧的礼节是绝对不能省略的,进门跪地磕头,郑重告知自家长辈去世的消息,并邀请对方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忙处理自家亲人的后事,一般来讲,即便某些亲朋、四邻平时跟逝者或者逝者的后人关系不好,但是,在这个时候一般都会尽释前嫌,在表达悲伤的同时都会欣然答应前往。 在此不得不说,死者为大,死者为尊的传统思想在农村体现得淋漓尽致。 需要着重说明一点的是,不管逝者是男是女,是母亲还是父亲,给舅舅家报丧是件非常郑重的事情,一般是要逝者的所有子女至少也是逝者的长子上门报丧,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给舅舅家报丧时礼节未做周全而引起不必要的感情纠纷。三 找一个"风水宝地"安葬逝者自然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有祖坟的家庭自然是在祖坟中找个合适的位置安葬逝者,没有祖坟或者祖坟已经废弃不再进人的家庭,一般来讲就要找村里或者附近懂行的老者给帮忙在村庄附近寻找一个既不浪费土地资源又便于安葬、祭拜的地方作为逝者的墓穴。 墓穴的方位很有讲究,一句半句说不明白,不过,一般来说都是头北脚南,但是不能太正,要么偏西北、要么偏东北,因村庄位置而异。 逝者一般要在家里停放三天或者五天才会下葬,在当地称为"排三排"或者"排五排",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说法不一,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古时候出现过某些人因为某种疾病看似已经身亡,但是,在"死"后数天又重新活过来的例子,当然,现在这种现象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说过,无非是逝者后人表达对逝者的不舍之意吧。四 为逝者披麻戴孝是逝者的长子、长孙等直系近亲应尽的孝行,执纸幡,摔老盆是葬礼上常见的固定礼仪,说道很多,就不一一详述了。 逝者已矣,对逝者往生后的祭奠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逝者被安葬后35天,一周年等是所有后人必须要隆重祭奠的日子。 家里老人去世后三年内每逢春节都不会再张贴新的春联,三年内家里都不再允许操办喜事等也是河南农村应该遵守的习俗。 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对于人生终点丧葬当然全国各地也是有着不同的习俗的,今天咱就大致聊一聊。 请乐队、看地仙和哭灵女 对于请乐队来说是分情况的,一般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去世才会用,一方面上了年纪去世的话基本就是喜丧,没有什么遗憾的,所以鸣炮奏乐也算是让老人风风光光的走完人生这条路,另一方面如果年纪轻轻的就走了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根本没有心思去请乐队,这样只会加重家人的悲伤。 看地仙和电视剧里面演的差不多,会去专门找一个风水大师,让他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看看哪里有风水宝地,又该在祖坟里怎么葬,什么时候葬是吉利的,这里面的时间包括出殡和下葬的时间等等,对于现在讲究科学的时代还是有很多人相信这个的,毕竟有些时候科学是无法解释的。 而对于请哭灵女也和请乐队差不多,也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走了才会用,特别是没有女儿的家庭会特别请一个哭灵女,在河南很多地方也会俗称"哭女",而且哭的声音越大,证明这家人对老人的逝世很难过,因为哭灵女当时就算是代替着这个家族的女儿来表达对自己长辈逝去的一种伤心之心的,而且其中一些哭的好的更是能感染前来送别的亲朋好友,让很多人都能为之流泪。 守灵与出殡 五服之内的孝子孝女守灵。所谓的孝子守灵是说孝子要跪在灵堂供桌前的两侧,有人来吊唁了要给前来吊唁的人磕头致谢,孝女则是跪在灵柩两侧,守灵的孝子孝女是要从入殓到出殡全程陪哭陪跪的,而且在守灵的夜里要烧更纸,一般是一更和五更各烧一次,不过地方不一样习俗也不一样,有些地方可能是整夜隔个十几分钟就要烧一次。而且在一些地方,孝子去请人来家里帮忙要给人跪下磕头,发烟。 在请来帮忙的人后,会有一个管事的安排好出殡当天每个人的职责,然后相关事宜准备好以后就等着到出殡了。 出殡的前一天下午,会有专人把定做需要烧的纸扎给请回来,然后由乐队带着前往祖坟迎祖宗。等到了第二天出殡的时候所有送葬的给逝去的人告别以后,会有一个"杠头"拿着瓦盆摔在孝子的头下面的地面上,然后送葬就正式开始了。 等到了打好的墓穴后,会先由孝子在墓穴的四个角撒上四锨土,然后进行下葬封土。当孝子和送别的亲朋好友号啕恸哭时,长媳要从墓穴的四角各抓一把土用衣服角包起来,然后往家走,而且是一路不准回头,不准和路上的人说话,回到家以后倒在门后,俗称"抓土"。 当时下葬的时候并不是彻底封好了,要等到第三天的时候会去给墓穴添坟,也就变成了我们现在很常见的坟包,这个时候会烧纸祭拜,这个时候葬礼才算是基本结束了。 这些也只是一些地方的习俗,在河南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要求的,以上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