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热闻荐读高血压诊断标准之争APP清理缓存引争议
一周热闻荐读
(11月14日-11月20日)
●帮国际社会读懂二十大:举办专题宣介会,直面大使提问
采写:南都记者 宋承翰 陈秋圆 编辑:梁建忠
11月18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面向在华外国工商界人士举办中共二十大精神专题宣介会。
党的二十大是外界进一步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而对中国来说,大会闭幕后的一段时间,同样是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未来政策走向的关键窗口期。
11月11日,中联部召开了二十大精神专题宣介会,包括近60位驻华大使在内的100多个国家的高级外交官受邀出席。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三位中方宣讲人着重介绍了党建、外交政策、经济前景等外方关注的内容,并主动回应外界的一些误解、释放善意。
11月15日,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和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共同举办的中共二十大精神宣介会在京举行。对于外界有关"中国把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开放上搞收缩""中国的科技自立自强是闭门造车""中国不再欢迎外资"等错误认识和理解误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三部委官员从各自负责的领域进行释疑,详解中国一系列支持外资政策和投资鼓励方向,让外企敢投资中国,"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11月18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面向在华外国工商界人士举办中共二十大精神专题宣介会,来自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马来西亚、泰国、以色列、墨西哥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在华商协会、知名企业负责人以及部分驻国家驻华商务参赞共120多位代表出席。在宣介会现场,多位与会的外国工商界人士都谈到,一个稳定发展的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性,也关注中国未来将如何创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让外资企业更好地参与中国国内大循环。中方宣讲人则详细阐述了中国的市场环境、发展前景,以及二十大对改善营商环境、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相关政策举措。
●多地从全员核酸改为常态化核酸,进公共场所查绿码放宽时限
采写:南都记者 宋承翰 编辑:梁建忠
医务人员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铁站核酸采样点为旅客进行核酸采样。 新华社发
优化疫情防控措施"20条"发布以来,多地密集调整防控策略,一个明显的举措是,取消全员核酸检测,转为常态化核酸检测,时限设为24小时~7日不等。
与全员核酸相比,常态化核酸的特征是,不再强制性要求辖区内所有居民参加核酸检测,但要求进入公共场所时查验核酸结果,超时即禁入。今年6月发布的《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则为地方开展常态化核酸提供了依据。
●高血压诊断标准之争:是否应降低血压值?会增加医疗负担吗?
采写:南都记者 吴斌 实习生 危欣 阿怡泉 编辑:梁建忠
在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天乡路社区居民家中,家庭医生在询问居民近期的身体情况,为其测量血压。新华社发
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该指南更新了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从过去的血压超过140/90mmHg更新为超过130/80mmHg。由于诊断标准的口径改变,我国的高血压患者数量将由2.45亿增至近5亿,1/3国人都将成为高血压患者。
就在公众讨论这份指南设定的新标准之时,出人意料的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在11月15日发布通告称,"国家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的要求。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并明确表示,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诊断标准的下调,并不只是增加3亿患者这么简单。由此带来的医疗支出、社会、经济负担以及是否会对患者造成心理影响,都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什么是更安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不过,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预防意识,做到早识别、早干预,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大程度减少高血压对人体的伤害,降低全社会的慢病整体负担,则是各方的共识。
●外卖骑手送餐猝死平台被判赔偿,法律如何保护新业态劳动者?
采写:南都记者 刘嫚 编辑:梁建忠
一个外卖员在骑车送外卖的路上,查看订单。 新华社资料图。
一则"外卖骑手送餐途中猝死"的新闻,再次将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话题拉回公共场域。
据北京朝阳法院微信公众号消息,11月11日,北京朝阳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宣判了一起外卖骑手深夜送餐途中猝死案,外卖员刘某某在送餐途中突发疾病身亡,家属认为外卖平台未尽到必要的救助义务,遂将外卖平台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在此次事故中,外卖平台、外包公司均有过错,一审判决外卖平台、雇佣公司共计赔偿刘某某家属150余万元。
近年来,外卖骑手工作途中突发意外的事件频频冲上热搜,而"外卖业"作为一种新业态,在劳动、劳务关系等的认定上有别于传统行业,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也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有观察指出,在外卖骑手维权难的背景下,上述判决认定外卖平台、外包公司共同担责具有一定示范意义:平台与骑手之间虽不存在劳务关系,但平台依然要承担20%的赔偿责任,而众包公司也无法通过"合作关系"掩盖事实劳动关系逃避雇主责任。
●十余省份公布碳达峰方案,中国减碳版图初显,煤炭消费咋削减
采写:南都记者 宋承翰 郭若梅 编辑:梁建忠
雄安新区剧村变电站内的河北省首个"碳达峰、碳中和"监测平台。 新华社发
时间进入2022年末,多个省份和地市陆续年内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省级层面,各地大多延续了中央的提法,即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各地的规划均涉及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多行业控碳、减碳等核心举措,中国省一级的控碳减碳版图已面目初显。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步,多地在碳达峰方案中辟专章规划能源转型,上海、海南、天津等地更是将其列为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其中,各地都给出了多种削减煤炭消费的举措,北京更是表态,非应急情况下基本不使用煤炭。同时,发展本地的新能源产业也被各地列入日程,多地都在布局氢能研发工作,建设氢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不过,从已公开的情况来看,各地对碳达峰实施方案的披露情况不一。天津、海南等地仅发布精简后的规划文件;另有多地仅发布新闻通稿,尚未上网公开全文。几项核心指标中, 有15省份发布了"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占消费占比"的量化指标, 有7个省份发布了"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的量化指标,其余地区均为定性描述。
●得物回应远程删除用户手机视频,是侵犯隐私还是系统误报?
采写:实习生 程雨祺 南都记者 蒋琳 编辑:蒋琳 李玲
11月12日,网友达蒙(化名)在社交平台爆料称,得物App疑似私自调用手机权限,删除他上传的维权证据视频。13日,得物方面回应称,正在"认真查明"此事,并强调"得物完全没有任何动力去做删除用户相册等不合规的行为",也"没有相应技术能力"。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此前QQ、微博、小红书、豆瓣、拼多多用户都曾收到过类似的手机提示,引发过侵犯隐私的质疑。多个平台曾公开解释称,如果用户编辑图片后在客服聊天页面发送,App会删除原图,保留编辑后图片,而系统会将该行为识别为删除图片。
11月13日,得物方面回应称,并未删除原视频,只清理了缓存文件,而清理缓存是为了缩短视频上传时间,以及不占用手机额外空间。
有专家指出,删除临时文件的行为一般不会突破App权限范围,但由于用户和App信息不对称,清理缓存也宜取得用户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