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中国,闽南地区都是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他们有自己的闽南语,愣是让外省人以为福建人都应当会讲闽南语;他们团结一致,有强烈的宗亲抱团意识;他们爱拼才会赢,从古至今,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们的文化民俗保留完好,地上文物一眼看千年;他们一生都要去寺庙拜拜,宗教信仰无限包容。今天MAVA漫玩就带大家玩转闽南这块值得细细探索的宝藏。 图虫@琢也不成器 PART1 闽南地区初印象 体验闽南文化,当去泉州 闽南地区在地理上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三个地级市以及漳平市、龙岩市的新罗区,以及大田县部分、尤溪县小部分。如今狭义上的闽南地区,多指厦 门、泉州和漳州 ,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定义。厦门太过网红,漳州相对低调,泉州的闽南文化保留最为完整,可以说是 闽南文化的发源地。 了解闽南文化,去泉州是最好的选择。 图虫@善品视界 图虫@Liwepen 泉州别称 刺桐城 ,是马可波罗笔下的 光明之城 ,是东方第一大港,在宋元时期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唯一入选的城市。title繁多,但泉州依旧低调古朴,整个城市透出历经沉浮后的宁静。 图虫@zoyocolor赵sir 泉州在地理上背山靠海。古时候的中国还是农耕社会,加之大量移民的涌入,地少人多,泉州人借着港口的优势和外国商人进行文化经济的往来,也造就了泉州极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 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 耳熟能详的简单几个字背后是一段波涛汹涌的历史,以及文化的流动和相互影响,也在世界各地留下了闽南人的足迹和文化。于是,你会在泉州看到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古印度教 等教教林立,也会看到多种文化兼容并蓄。而这种现象从古至今,似乎从未变过,一眼千年对于泉州同样适用。 开元寺石柱雕像 图源@泉州文旅 开元寺 后殿里有 古印度 的石柱,大雄宝殿旁的石砖有世界上最多的 狮身人面石雕。 伊斯兰教 清净寺 和 关岳庙 仅隔百米,再过去些就是少女心爆棚的粉红 天主教堂 。 图片拍摄于巴浪鱼咖啡馆 就连坐一家巷弄里的咖啡馆窗户旁,也能透过 古厝红色屋顶 看到 基督教 的十字架。曾经在东南亚国家的街头看到熟悉的福建闽南建筑,听到略不标准的普通话,那当下,亲切感油然而生。 泉州的 闽台缘博物馆 详细展示了闽南和台湾的渊源,在博物馆游览一圈下来也要一个小时多,闽南对台湾的收复扶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看得人敬佩之时也义愤填膺:真该让对岸那帮人看看。 图虫@南洋舰队222 泉州的 红砖古厝建筑 也是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有 鲜红的墙面、飞翘的燕尾脊及精美的雕塑、剪粘、彩绘等装饰艺术 , 复古花地砖 更是应用得更为广泛,有自己的传统风格的同时又杂糅了南洋的风格。旧时华侨下南洋,在外发家致富后往往会回乡买地盖大厝。保留闽南传统的开间红砖大厝,融合南洋的复古花地砖以及其他装饰,是闽南建筑风格特色。久居国外打拼的华侨,也把闽南建筑风格带到东南亚国家,以期精神寄托。 图虫@摄影漂泊 人生海海,爱拼才会赢 已经刻进了泉州人的基因,但低调享受生活对他们而言也同等重要。 听南音、一日三餐都要吃茶,到寺庙拜拜各个神明 ,这座舒服的古老小城,正在慢慢吸引着更多人的目光。 PART2 人和众神和睦相处 寺庙文化贯穿古今和日常 "此地古称佛国,满地都是圣人"——朱熹 在泉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街道两侧,一侧是商品琳琅满目的商铺,另一侧则是香火旺盛的寺庙。晚上打车时,窗外闪过的是寺庙夜晚的金碧辉煌。这条街则是关帝庙所在的涂门街。 到泉州,去寺庙拜拜是入乡随俗的事,不管你的宗教信仰是什么。旧时的远洋航行就是一种生命的赌博,渔民认为出海除了需要勇气和拼搏,还需要信仰来支撑。于是用于祈祷保佑的寺庙应运而生。妈祖庙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之一。 图虫@摄影师张大炮 随着时间的演变,寺庙已经不仅仅用来保佑航行平安,求身体健康、求姻缘、保平安,但凡是美好的祈愿都可以去寺庙拜拜。泉州人乃至整个闽南地区的儿时记忆,必定有 被家长带着去寺庙烧香 的场景。 关帝庙 是泉州本地人最经常去拜的寺庙。当地人对"重信义、守承诺"的关公有着深沉的尊敬之情,除了初一、十五、过年以及和关公相关的日子,平常日子也是要来卜杯卜签的。也因为如此,关帝庙的贡品也比一般寺庙来得多,香火也最为旺盛。 关帝庙同时也供奉着岳飞,因而又叫 关岳庙 。在国内,同时供奉关公和岳飞的庙宇也是少见。但在泉州,一切皆有可能。 图源@藤磺の噬舔 有趣的是, 清净寺 也位于涂门街,和关帝庙仅隔百米之远,教派不同,相处倒也和谐包容。建于1009年的清净寺是中国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见证了泉州海洋贸易繁荣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开元寺 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寺里遥相望的东西塔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石构建筑瑰宝。 在泉州人中流传着一句话: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 泉州老城区的建筑高度低于东西塔也是一大特色。每个月农历26是 勤佛日 ,其中又以正月26最为重视,数万泉州人从凌晨12点就开始等头香,场面壮观盛大,无形中有一股凝聚力在生成着。 值得一提的是, 弘一法师纪念馆 也在开元寺里。这位一代高僧原名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先驱。我们离他最近的时候便是传唱他那首耳熟能详的《送别》歌。 府文庙 和其他寺庙就清静许多。没有人来人往,也没有旺盛香火,来这里的似乎更多的是游客,以及带着孩子来拜拜的家长。 玄妙观拜天公,天后宫拜妈祖,仙公山拜土地公 ,当然有着" 泉南佛国 "之称的泉州才不仅仅以上那些寺庙。对泉州人而言,宗教没有明显的界限,只要能为家人带来平安顺遂,只要引人向善,都乐意成为其信众。若是对寺庙以及宗教文化感兴趣,可多拜拜求签祈福,只要心诚就会灵验。 其他寺庙:承天寺、少林寺、崇福寺、延福寺、苏夫人姑庙、花桥慈济宫、诗山凤山寺、安溪清水岩、九日山昭惠庙、丰州城隍庙、安海龙山寺 PART3 闽南小吃无穷多 承包一日三餐、下午茶和夜宵 闽南人的一天,从一碗料足的面线糊开始,也有甚者作为夜宵。加了 卤大肠、猪肉的面线糊配油条或者马蹄酥 是闽南人的早餐标配。这满满的碳水吃得超级满足。据说做得不错的面线糊老店没什么服务性质可言,你要入乡随俗自己收拾餐桌入座。闽南女婿带我们去的是 原桥尾面线糊店 ,生意很火爆。 沙茶面的精髓在于 沙茶酱的制作 ,用虾干、鱼干、老姜等十几种食材做成汤头,平平无奇的面一下子就变得有滋味,和前几年在槟城吃的沙茶面几乎一模一样。差点忘了马来西亚的华人大多来自福建闽南,这其实是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产物。 图虫@70只在一念间 如果不去了解 土笋冻 具体是什么东西,只记住吃下去的口感爽脆清凉,那将是不错的美食记忆。不过,土笋冻虽说是沙虫,但富含蛋白质,知道了又何妨?满大街随处可见,但要吃新鲜纯天然无添加的,还得去 晋江安海 。 @美食厨影 四果汤 是闽南地区常见的甜水。就是在清凉的冰糖水里添加西瓜丁、芋圆、烧仙草、绿豆等,任意挑选四种,冰冰凉凉降温又解渴,一天至少喝2杯。其中石花膏在潮汕一带也常见,清凉爽滑,老板一般都会建议你尝试。如果单单吃石花膏,闽南女婿推荐 爱啊石花膏 。 图虫@爱上黑咖啡 没有一只 番鸭 能逃得出闽南地区,姜在这道菜也少见的成为主角,不爱吃姜的人都深深折服于姜母鸭的浓香。姜母鸭选用一整只番鸭,加上老姜片(也就是姜母),一鸭一砂锅,麻油和酒的添加让姜母鸭久炖不柴,香气直勾勾地袭人,肉质紧实咸香,人吃人夸。 斯丹姜母鸭,实物很难拍好看,但很香! 大多年轻人会去涂门街的 斯丹总店 买番鸭,距离关岳庙不远。也会打包作为特产带回家,毕竟方便,味道也不差。但老饕会指路去 阿山姜母鸭 。 来自闽南女婿的小吃推荐 在泉州吃牛肉牛排也能吃出文化交融的味道。牛肉由阿拉伯人引进,咖喱香料由下南洋的华侨带回,到了泉州就变成接地气到用不锈钢碗装的牛排,并不是印象中需要用刀叉的西式牛排。相比好成财牛肉馆,当地朋友更推荐黄祥发牛肉馆、真味牛肉馆,其中推荐真味牛肉馆时还特意提名牛鞭炖番鸭,看起来就很好吃很补。 @美食台 其他诸如 蚵仔煎、芋圆、芋泥、咸饭、烧肉粽、炸醋肉 等小吃也是去了泉州必吃的小吃。你会惊喜地发现,曾经综艺节目里常见的所谓台湾古早味,其实都源于泉州。 有人说闽南菜或福建菜在整个中国都不出圈,沙县小吃除外。海鲜对保存运输要求高,食材本身的价格一般也不太便宜。加上福建菜多是清淡口味,对于绝大多数喜欢吃辣吃重口味的国人来说还是寡淡了些。 闽南菜餐厅番仔楼 翻开一家闽南菜餐厅的菜单,大多是海鲜。老饕们要想尝真正的闽南菜,往往去的都是陈年老店,挑选自己喜欢的海鲜即可。毕竟,到了当地,海鲜菜一般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润饼菜 即便闽南小吃远多于闽南菜,我自己去泉州的时候还是去了 番仔楼 吃正餐,带有露天庭院很有东南亚的感觉。除了海鲜,还点了 润饼菜 ,闽南人有在清明节吃润饼菜的食俗。类似春饼、薄饼,把所有的食材包进薄饼里卷起来吃即可,食材看起来很不搭,但味道竟然还不错。朋友另外推荐了 临家闽南菜 和 闽南厝, 是一听就很闽南的餐厅。 闽南的小吃吃3天3夜也吃不完。你们若是有机会,能在泉州至少呆个三天为佳,通过美食来探索泉州这座古早味浓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