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12日那天,邓小平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醒来,这对于生活规律的老人来说实属意外。 不仅如此,邓小平的保健医生发现,此次情况很是糟糕,老人咳嗽不止,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无奈之下,身边的工作人员只好将邓小平送进了医院。 然而,这并未为老人争取太多时间,两个月后,邓小平逝世,这位人民领袖永远离开了我们。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政策和理念曾经影响了全世界,两次当选《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 而邓小平逝世的消息传向世界后,无疑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对于邓小平的离开,其他各国是何反应?有着怎样的评价?01邓公离世,举国悲痛 邓小平晚年的生活是极其规律的,每天清晨护士都会提醒他去散步,但是在1996年12月12日那天,护士发现邓小平什么都做不了了,身边的医生也没有能力再继续应对局面。 于是,自此之后,邓小平就住进了医院,而这一走,邓小平也就再也没能回到住处。 时间来到1997年元旦,大雪为北京裹上了一层素色,邓小平的病房里总是有很多人进进出出。 其实根据病情来看,这个时候的邓小平应该是很痛苦的,但他始终都没有露出一点苦色,没有因为疼痛发出过一点呻吟。 当天,邓小平的兴致还算是不错,在看完《新闻联播》之后又看起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纪录片。 邓小平看着屏幕,却始终看不清远远走过来的那个人是谁,于是他便问到:"这个是谁啊?" "那个是您啊!"医护人员回答。 等到屏幕中的人渐渐走近了,邓小平才终于看清是自己,淡淡地笑了笑。 虽然听力并不好,但邓小平还是坚持一集集地看完了纪录片,偶尔听到身旁人员对纪录片语录的复述时,邓小平会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早期按照邓小平的意思,纪录片中话语都很朴实,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对其中的一些赞扬自己的话感到羞涩。 2月7日是中国的农历初一,邓家人和医护人员都陪在了邓小平的身边,期盼着老人的病情可以有所好转。 但在进入到2月之后,老人的身体状况明显更糟了,出差在外的领导人也都接到了通知,纷纷缩短行程,匆忙赶回了北京。 2月19日晚上六点多,邓小平的情况出现了异常,其呼吸功能几乎已经丧失,只能借助机器来完成呼吸。 见状,医护人员赶紧向政治局汇报了这一情况。 一直以来,医护人员都在做准备,他们也都早已料到了这一天的到来,早在此之前,邓小平的病情也多次发生了变化,医护人员每次都拼命抢救,这次也不例外。 然而,等到了晚上9点8分,医疗组认定回天乏术,最终宣布了停止抢救 。 至此,这位曾经陪伴中国走过了无数革命风雨和建设历程的领袖离开了,在场的人无一不嚎啕大哭。 很快,新华社夜班值班室也得知了这一消息,中断了正在播出的新闻,发出了邓小平逝世的讣告。 次日凌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等均发布了这一消息,全国上下陷入了一片悲痛当中。 "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的大型宣传画作面前顷刻间摆满了一束束的马蹄莲、菊花、纸花,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在画作面前站定,一次次地鞠躬,一次次地喊着:"小平同志,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人数之多使得深圳市公安局不得不派遣人员维护秩序,但鉴于是民众的自发行为,执勤民警在维护秩序的时候尤为注意以礼相待。 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心中的哀思,表达着对这位老人的不舍。 香港各大媒体得知消息之后,也在第一时间刊登并报道了大量的有关邓小平的历史功绩,在香港市民中同样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但邓小平却没能看到香港人民对他的关注,亲眼见证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是邓小平生前的心愿,就在距离香港回归仅剩100多天的时候,他却带着这份遗憾离开了。02平静离世 对于邓小平的去世,政治分析家则将其与毛主席的去世联系在了一起。 但在全国悲痛的氛围下,虽然邓小平追悼仪式的级别与毛主席相同,两者却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新华社的一位资深记者表示,当时他在乘坐电梯的时候,电梯服务员则是十分平静地说到:"小平走了"。 与毛主席去世带给人们撕心裂肺的疼痛相比,邓小平离世给当时社会带去的震动则要小一些,但这并不代表着邓小平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要弱一些,只是这是邓小平生前的愿望,也是他多年努力来的结果。 在最后的那段日子里,遭受着病痛折磨的邓小平,有时候昏昏沉沉,有时候却又是无比的清醒。 但即便是在清醒的时候,他也没有说任何话,正如同他自己所说,他已经"交卷了" 。 身旁的工作人员很想让邓小平再给中国人留下来点什么,问他是否还有话要说,但他始终没有提及,思索再三只是淡淡地表示"该说的都已经说过了。 " 南方讲话是邓小平最后的政治嘱托,在这之后,他就没有再过问什么,直到临终前,邓小平也没有留下遗言,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在人们的印象中,那年的元宵节也是一个没有元宵的元宵节,没有人放烟花,也没有人高挂红灯笼。 电视台暂停播放了电视剧,改为播放以邓小平为主人公的影像。 即便是偏远的看不到电视的百姓,他们也从村里喇叭的哀乐中获悉了此事。 虽然不能像城市里的人一同到街上送邓小平一程,但是他们的哀痛丝毫不减,那些村子里裹着小脚的老太太们,含着泪花说到:"感谢毛主席解放了妇女,不用再裹小脚了;感谢邓主席,让我们穿上了毛涤卡。" 并且为了表达对邓小平的悼念,家家户户在元宵节那天都在各家门前的泥土地上插上了一米长的大香。 老太太们则穿着崭新的衣裳,用舞龙的方式送了邓小平最后一程,这是他们自己的方式,每逢村子里有红白喜事,他们都会用这种方式来给逝者送行。 虽然居住偏远,但他们的心却是明亮的,知道是谁带给了他们美好生活,是谁改变了老百姓的命运。03世界范围内的轰动 与国人悲痛中掺杂着一丝平静不同,邓小平逝世的消息在国外引起了巨大轰动。 20世纪后期,邓小平无疑是对人类世界影响最大的几个人物之一,因此,在我国人民陷入悲伤的同时,国外媒体更是积极报道了邓小平逝世的消息,各国领导人也对此做出了反应和评价。 最先报道该消息的是英国路路透社。 英国路透社驻中国首席记者马珍在2月19日当晚11点就收到了一串数字:65329999 ,只有马珍和发件人知道,它代表着"邓小平去世"。 与此同时,马珍的手机也响了起来,对方告知她:别睡了,今晚要出大事。 因此,路透社几乎和新华社在同一时间发布了邓小平去世的消息,成为了国外最快报道该事件的媒体。 他们评价邓小平:他改变了中国 。 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和马萨诸塞州的政界领导人是在波士顿的一家餐馆中,得知了邓小平逝世的消息,随后,克林顿便在第一时间表示:邓小平是过去20年里世界舞台上的杰出人物。 与此同时,在克里姆林官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表示:他是使伟大而古老的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改革的宣告者和设计师。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也在莫斯科发表了悼念讲话,他表示:邓小平是"中国的改革之父"。 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表示:邓小平是"中国现代化的主导力量" 。 与我国向来交好的朝鲜领导人声称:邓小平的功绩永放光芒。 邓小平去世时几乎没有任何的头衔,只有一个中国桥牌协会荣誉主席,从一定程度上讲,那时的邓小平只不过只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公民。 但是他的逝世,却让足足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发来了唁电,联合国也为此降了半旗,在此期间的众多国际会议也都为其进行了默哀。 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事情。 3月3日,正值《时代》周刊创建74周年之际,邓小平再一次登上了该杂志的封面,此次《时代》周刊的题目为《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大国》,与此同时,杂志也将封面设置为了黑白,以示对邓小平的悼念。 与国人纯粹的悲痛不同,他国在悼念的同时,也在猜测,在邓小平逝世后,中国能否平稳地实现新老交替。 而这一问题,邓小平早就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应。 在他决定退出政治舞台的那一刻,就已经完成了第二代向第三代领导的过渡,也正是为实现政策的连续性,邓小平才在去世前选择了退休。 之后中国的繁荣发展也没有辜负邓小平的愿望,逐渐走上了大国之路。 结语: 在中国前进的历史车轮中,邓小平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这是无论历经多少时代,国人都不能忘记的事情。 正所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生下鼎盛的华夏,更要始终秉持那份初心,砥砺前行,不负当代人使命,推动着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