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说我们的学校的,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一起聊聊教师教育的问题。1.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以周教学课时数计算工作量,按任教主要学科确定工作量基准。本基准中的1节课小学按40分钟计算、初中按45分钟计算,实施长短课管理、课时教学时间调整和学程制管理的中小学,可按相应教学时间进行折算(全年按35周计算);教师存在跨段、跨学科兼课的,工作量基准可以酌情核减1-2节;教师任教班级学生数(平均)不足42名的,工作量基准应核增1节。 (一)小学专任教师工作量基准:语文教师13节,数学教师14节,科学教师15节,外语教师16节,其他学科教师17节。 (二)初中专任教师工作量基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师各12节,社会、思政教师13节,其他学科教师16节。 2.管理干部 管理干部,指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以周教学课时数计算工作量,按学校规模和管理岗位确定工作量基准。原则上要求学校管理干部担任本人专业所对应的学科教学任务。 (一)校长教学工作量基准:24班以上规模学校校长,上课3节且听评课每学期20节;24班及以下规模学校校长,上课5节且听评课每学期20节。校长代课、听评课每学期超出20节部分可按1:1抵上课工作量。 (二)其他校级领导和学校中层干部教学工作量基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思政和小学语文、数学学科的带班上课1班(一般5节以上,6节以上为超工作量),其他学科的带班上课6—8节,且听评课每学期15节。 3.工勤、教辅人员 工勤、教辅人员,按岗位性质和学校班级规模数计算工作量,工作量基准按"18"确定。因学校规模出现相关人员工作量不足,不足部分应通过兼课补足,兼课部分可享受课时补贴,如出现超工作量的应给予超工作量补贴。 1.图书管理员,按"3+班级数*0.4"计算工作量。 2.初中实验员,按"5+班级数*0.5"计算工作量。 3.文印员,小学按"4+班级数*0.3"计算工作量,初中按"4+班级数*0.3"计算工作量。 4.档案员,按"4+班级数*0.4"计算工作量。 5.校医,按"4+班级数*0.3"计算工作量。 6.教务员和总务员,24班及以下学校,学校教务员和总务员的工作量总计,不得超过18;24班以上学校,学校教务员和总务员的工作量总计,不得超过36。 其他人员由学校参照制订标准。 学校根据规模设置的工勤、教辅岗位,如果岗位任务超出核定工作量一半以上的,可以增设一个岗位。 4.学校可根据平行班规模及学校管理实际,设置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必要时可设备课组长。 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一般要求按普通专任教师压实工作量,通过岗位补贴予以平衡和鼓励。若学校从课程安排实际考虑确实有适当减少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学工作量空间的,初三年级最多核减2节,其他年级最多核减1节。 5.各校要将班(队)课计入班主任教学工作量。 在获取财政和教育局核拨的班主任津贴外,学校应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岗位补贴项目中继续安排班主任岗位补贴。一般要求班主任按所任学科专任教师工作量标准压实,若学校从课程安排实际考虑确实有适当减少班主任教学工作量空间的,小学1-2年级班主任,最多核减2节,其他年段班主任最多核减1节。6.市挂牌名师和市学科中心组成员 市挂牌名师和市学科中心组成员,教学工作量可以在1-3课时内酌情核减。 PS:说上上述四、五、六三点,专任教师不能多头重复核减。 首先我们看一下政府方面的规定。国家教育部规定教师每周工作量: 1、普通高中教师每周工作量10—14节。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每周10节,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每周12节,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每周14节。(这是高中老师的一些规定) 2、初中教师每周工作量12—16节。语文、数学、英语每周12节,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每周14节,音乐、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学科每周16节(这是初中老师的一些规定) 3、小学教师每周工作量14—18节。语文、数学每周14节,其他专任教师每周18节。(这是小学老师的一些规定,看起来只有小学老师轻松一点点啦,但其实小学老师最累。) 当然这里面还涉及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其他工作的质和量问题,比如说班主任老师一般爱主课程的,在工作量来计算,小学老师24节来计算的话,只需要上6节课左右,然后担任班主任,就属于工作量达标了。 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界定的问题,因为现在学校的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小学阶段,不仅仅是班主任的问题,还有其他任课老师都会参与。 又造成了在真正的学校班级管理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都是分工不分家的,如果分工分家的话,那么学生管理将会跟不上形势,将会更加乱套。 现在好多的规定都不是十分明确,比如说学校有一个学籍管理员这个规定,很多省市制定的学籍管理员,如果学校班级到达20多个班的时候,可以按满勤工作量,但实际上有的学校把20多个班级的学籍管理员,每个星期折合一节课,调戏人呢。 教育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如果单纯从工作量来看,很多人可能会为满足工作量,而敷衍了事,做好表面工作。 非常不好进行量化的一个工作,就是课时量的问题,因为它无法量化人的内心有多少工作热情,有多少认真。 根据国家《劳动法》的规定: 劳动者每天上班工作时间是8小时,每周七天,除开双休日是5天,5X8=40小时这是法定的工作和劳动时间(国家规定春节、元旦,五一,十一等法定假除外)。 根据教育机关的有关文件规定,中小学教师每授一节课,课前钻研教材,查阅参考书,分析学生学情,准备教具,书写教案(通称备课)应算1.5小时,授课时间(40一45分钟)应以1小时计算,批改一堂课的学生作业应为1.5小时,课外辅导应为0.5小时,处理偶发事件和家访工作应为O.5小时。中小学教师每授一节课的工作量应计为多少小时就一目了然了(不备课、不批改作业,不进行课外辅导,不家访"教发水书和号召书"的人除外)。 由此可见,一位德才兼备,工作认真负责,把自已的教学工作职责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的老师,那怕每周担任那么10来节课,也远远地超过了《劳动法》规定的工作量了。 这也是人们要把那些堪为人师的老师们供奉在神坛上的真正原因吧! 按国家规定,小学初中高中老师的工作量标准如下: 小学: 语文10每周10节并担任班主任,其他科15--18节课。 初中: 语数外每周12节课;物理化学每周12节;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体育、每周12--14节课;计算机、美术、音乐每周14节课。 高中: 语数外每周10节课;物理化学每周12节;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体育、计算机每周14节课;美术、音乐每周16节课。 学校领导工作量要求: 1、教学班24个以上的中学校长,书记,每学年听课不少于36节,尽可能兼课,其他行政领导每周代课2--3节。 2、教学班12---24个的中学校长,每周代课2节,每学年听课不少于36节;书记每学年听课不少于36节,尽可能兼课。 3、教学班6---12个的中学校长,每周代课4节,每学年听课不少于26节。 4、教学班6个(含6个)的中学校长,每周代课6节,每学年听课不少于36节。 5、500个人以上的小学,校长每周代课2节,每学年听课不少于36节。 6、200个人以上500个人以下的小学,校长每周代课6节,每学年听课不少于36节。 7、200个人以下的小学,校长每周代课6节,每学年听课不少于36节。 纵观各个学校,老师的工作量基本都达标或者超标,领导的工作量基本都没达标。 我们这里,再小的小学,校长都是不代课的。 我们学校,规模是不小,36个教学班,但主任都不带课,更别说校长副校长了。 多劳多得,在学校目前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仅仅按课时,语数外比体音美课还少,但他们的教学任务是体音美的多少倍,能量算吗? 在目前的学校,只要是要成绩的科目,都不轻松,那怕一周就5节课,他的压力和教学任务比一周15节课不需要成绩的科目也重。为什么呢? 因为要成绩,这就是最大的压力。 只要不要成绩,在学校上多少节课都是轻松的。 学校目前老师的工资差异主要体现在职称上,而不是工作量上。 在学校不管是干什么工作,职称上去,工资就高,那怕你常年担任班主任,工作量最大,职称上不去,工资也就上不去。 教育是个良心活,大多数老师,职称也上不去,照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这就是当代教师的现状!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更详细的了解教育这个行业。 1、一个中小学教师的标准工作量是多少? 按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专任教师各科的周课时量是: 普通高中教师10到14节,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每周10节,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 史、地理每周12节,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每周14节(中职学校的有所不同,可参照本标准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各学科周课时量标准)。 初中教师12到16节,语文、数学、英语每周12节,生物、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 体育每周14节,音乐、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学科每周16节。 小学教师14到18节,语文、数学每周14节,其他专任教师每周18节。 跨科目教师工作量: 如果跨年级同一科目,每周加0.5课时工作量;跨年级不同科目,每周加1课时工作量。 至于行管干部和勤杂人员工作量,兼职的大体上按平均工作量占比来算,没有统一标准。一般情况是校长、教导、政教占0.5个平均工作量(下同指平均工作量);会计、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实险员、图书管理员占0.4;出纳、教导助理、政教助理占0.3等等,学校还可根据班额多少作适当调整,实际各项占比多少最好在学期初的教师大会上讨论通过。班主提取了班主任津贴不再计算工作量。 2、怎样才能体现多劳多得? 学校在分工分课时,不可能平均分配,肯定会工作任务有轻重之分,再者,能者多劳,肯做事会做事的可能要挑重担,工作量重一点,年老的身体不强的需要照顾的,工作量会相对轻点。学校期末目标管理考评一定要与绩效工资发放挂钩,目标管理考评要以教学质量和工作量为重点进行考核评分,学校根据考核分计算绩效金额,这就很好地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我曾在一所乡镇初中分管过教学业务,制定了各学科老师工作量及教学奖惩措施。 一、学校基本情况 24个教学班,学生约1500人,老师130人左右,中考成绩在全县农村初中稳居前三名。 二、各学科基本工作量 1、中考学科一般工作量 语文(1个班):正课8节、早读3节; 英语(1个班):正课6节,早读3节、晚自习2节; 数学(1个班):正课6节,晚自习4节; 物理(2个班):正课8节,晚自习4节; 化学(2个班):正课6节,晚自习4节; 道法(3个班):正课9节,晚自习3节; 历史(3个班)正课9节,晚自习3节。 2、非中考学科一般工作量 地理、生物(6个班):12节; 体育(6个班):12节; 音乐、信息技术(16班):16节 中考学科老师备课量较多,责任更重,压力更大,课时数相对少一些。 3、学校班子成员当时任课情况 校长:不带课;党支部书记:代两个班6节道法课。 业务副校长:毕业班1个班语文课;政教副校长:毕业班2个班道法课;后勤副校长:8节信息技术课。 教务主任、政教主任:老师正常工作量;后勤主任:未代课。 三、分配教学任务的几个小插曲 插曲1:语文老师强烈要求改教其它学科 每年都会有语文老师提前给我打招呼,不想再教语文了。我自己是语文老师,知道教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教学内容纷繁杂多,作文批发任务繁重,学生成绩难以提升,所以,对于这类要求一概不理,因为我知道,一旦开了口子,以后就没几个老师愿教语文了。 插曲2:副科老师纷纷要求教中考学科 有些副科如音乐、信息技术老师会要求教主科。 学校一位音乐老师,教龄都快20年了,还是二级职称。因为音乐学科没有教学竞赛,在评优评先时又被边缘化,所以他每一次在申报职称时,积分排名总是靠后。 他无可奈何,只得申请教语文。他教了3年语文,终于把一级职称评上了。 另外,学校给老师奖励时,主要奖励中考学科老师,副科老师奖金往往较少。 插曲3:几位特殊老师始终安排不了教学工作。 一位是乡镇领导爱人。 当年到学校上班时,上面就打了招呼,说她的主要工作是照顾好领导生活起居,学校特地为她设了一个实验室管理员岗位。 一位是后勤主任。 他是校长一手提拔起来的,是除了校长外唯一不代课的班子成员。校长说他抓基建和学生食堂工作,比较忙,就不要安排教学任务了。 还有几位是50多岁评了高级职称的老教师。 他们提出因身体原因,不能再站讲台了,要求当校园保安或宿舍管理员。按照惯例,必须答应他们的要求。 四、改"多劳多得"为"能者多得" 学校更看重的是教学成绩。工作量只能证明一位老师工作辛苦程度,并不能代表教学质量。如果老师教学水平不高,教的课越多造成的后果越严重。 我的主张是,保证每个老师基本工作量,但并不提倡个人多代课。 因此,当时学校老师们的个人工作量相差不大,教学任务比较均衡。 这样,学校在制订教学奖励措施时,就可以把奖励重点放在教学实绩上。 1、以同级同学科连续5年考试分数平均数为标准,按超过标准线的分值奖励。这样同级同学科老师均有获奖机会,避免了内部竞争,有利于老师教学合作。 2、对优质课、学生竞赛辅导、论文等获奖老师予以重奖。 3、对中考成绩全县排名靠前的老师予以重奖,并按考取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人数发放奖金到班级,并分配到学科老师。 以上是我负责学校教学时的一些做法和感受。我想把工作做得十全十美皆大欢喜,实际上没做到,有些老师颇有微词。但能得到多数老师认同,我也心满意足了。 关于中小学教师的标准工作量其实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由于人社部门会给学校按照一定的师生比配备教师,所以,一个规模相似的学校配比教师数是基本均等的,各校教师的工作量也就基本大差不差,也会逐渐形成一个区域大体的一个工作量模式。 例如,笔者所在区域,一般综合学科教师,也就是音体美教师大约每周16节课左右;语数外教师大约14节课左右;如果语数外教师再兼任班主任就再减两节课,12节课左右。在小学,一般都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这样班主任一般只教一个班的语文课,而不兼班主任的数学老师可能就会带两个班的数学课。同时还会考虑到低中高年级会有1-2节的差距,一般低年级课多一些,中年级和高年级课再分别少一两节课。还有一些其他的兼任工作情况,比如,兼任图书管理员的、负责学校有训练任务特色化项目的、心理咨询员等等,也会适当地减少1-2个课时。具体看每个学校的情况,师资结构,每个学校都会有相对合理的一套工作量分配标准。 教师的工作是一个良心工作,是很难量化的。不能说课时数多的老师一定比课时数少的老师工作量大。举个简单的例子,音乐老师的16节课和两个班的数学老师10节课,你说谁的任务重呢?音乐毕竟没有考试的压力,而数学就有考试,就要补差,工作压力不一样。音乐16节课可能涵盖了好几个年级,要备几个年级的课;数学一般是同年级的两个班,备课的压力小一些。还有不同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一样,付出的也不一样,工作量也不一样。而爱心与责任心是无法量化的,所以教师的工作量就是基本在校内达到个平衡就不错了。 关于多劳多得,目前一般体现在绩效考核上。绩效考核主要是岗位津贴:学校大大小小干部、负责某些工作的人员、班主任等;工作实绩,如考试成绩、指导学生获奖、自己撰写论文发表获奖、参与市区教研竞赛获奖等等。也只能说大体上反映多劳多得,但也无法绝对化。还是那句话,教师是一份良心工作,无法完全量化。大体公平就行。 当然,虽然教师工作难以完全量化,但依然有个公平的保障,那就是,学校工作量的认定和绩效考核方案一般都是要教代会通过,得到大多数教师认可才能执行的。大多数人认可的基本就是公平的。 感谢你的提问。 下面就是我对你的这个问题的回答: 1.目前,一个中小学教师的标准工作量应该是每周12课时 一个中小学教师的标准工作量应该是每周12课时,实际算一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靠晚自习(高中老师)、个别辅导学生,每周12课时的工作时真得就不算少了,尤其是还批改作文的语文课。当然,单位中的一些年轻老师可能要高于这个标准,那些年龄大一些或者身体不太好的老师,工作量会相对低一些,这也是正常的。 2.现在的绩效工资制,就是将课时折算成现金,多劳多得 同是在一个单位工作,有上课高于标准的,也有上课低于标准的,如果在工资发放上除却职称差别之外,没有科学的体现,那当然会不公平,那些多干的老师必然会有意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所以,现在上级要求各个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这个制度其中有一项就是将单位课时折算为现金,明确界定上一节课多少钱,这样,多上课的拿到了课时补贴就多,少上课的拿到的就少。 3.当然,对于上课之外的一些临时性工作,也会量化折算 当然,在单位作为一名老师,除上课之外,还要做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包括课题研究、成果申报、大赛辅导等等,这些绩效工资也会单独量化,按分数发放补贴。 总之,只要你努力工作,成绩优秀,总能多劳多得,但是要想实现完全的公平也是不可能的。 关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其实至今国家没有明确的规定,有传言中的什么科目、什么学段达多少是标准工作量,这只是各个地方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临时制定的,仅供当地学校在管理和量化考核教师时参考而已。比如:有的规定小学低年级周工作量17——19节,中年级周工作量15——17节,高年级周工作量13——15节。有的还规定什么学段什么科目周课时达多少节,其实这些都不合理,原因是:只规定任课节数,不能体现真正的工作量。例如:甲老师任课周课时17节,而任课这个班学生只有30人,乙老师任课周课时10节,但是任课这个班学生有55人,我们能说乙老师不达工作量吗?张老师任教美术科周课时15节,李老师任教语文科周课时15节,我们能说他们的工作量是一样吗?所以工作量是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的,他牵扯到学段、学科、班额等等。我想这也可能就是国家对中小学教师没有出台具体"标准工作量"的原因吧。工作量是弹性的,不像实物可以用秤来称、用天平来衡量的,所以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工作中要服从安排,能屈能伸,不要斤斤计较,否则就会给学校领导安排工作带来很大麻烦,任何人都做不到绝对平均。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由国家统一定的标准或者省里的标准,这个是所谓的大标准。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还有一个是所谓的小标准,也就是根据学校的情况确定老师的工作。 根据那个大标准,举个例子来说,高中语文老师10节课就够了。当然这10节课不包括早读,不包括晚自习,不包括其他的一些辅导,不包括开会,不包括个人学习,不包括进修,不包括一些加班加点的工作。 如果按照那个小标准来说,学校老师比较少的话,老师干的活就要多一些。某一所小学比较缺老师,一个语文老师要带30来节课直接上课的,除此以外还有开开自习,看看早读教几节复课,超过了40节的课,这个也是实际存在的。 当然按照这个小标准来说,有些学校老师特别多,学生已经很少了,一个数学老师带上一个班的课就算够了,一星期5节课就算够了,这个也可以算满工作量,毕竟老师很多呀,学生很少呀,一些乡村中学的学生跑到城里去了。 老师的工作量不是非常固定的,即使满工作量也没有固定的标准也不太统一。 往往年龄大的老师身体不好的老师有时候缺那么一两节课也不扣钱,甚至给安排到教务上打打杂的后勤上干干活也就给算满工作量了,毕竟辛辛苦苦30来年了。没有必要把他们累垮,累死啊。 还有好多其他的灵活的情况,这个地方就不说了,说的不对的地方请专家多多批评指导,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