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必须做一个"不越界"的父母,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独立自主的空间,父母的角色只是时时地引导建议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想法,或是取代孩子的想法,更不是完全包办代替孩子! 现在发现很多父母都是"掌控型"的,孩子是"绝对服从型"的,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从来不会自己做决定,从来不会有自己的想法,这种关系表面上看起来孩子很听话,实际上在父母的掌控下,孩子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更谈不上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放手就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去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孩子独立性。如果父母不懂得放手,父母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时间一长,孩子就不知不觉地什么都不想了,反正有想法也没有人听,反正有想法也会被无视!最后孩子就成了遇事怕事,遇事无主见的人了。 如果你养大一个这样听话的孩子,是不是最大的悲哀呢? 所以父母要懂得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适当引导,这样孩子才能在自主的过程中获得独立的能力。切记千万不能包办代替! 正如纪伯伦说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只是借助你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世界有着天生的探索欲。父母如果不懂得适时放手,孩子就犹如断掉了飞翔的翅膀,让他们如何去探索世界? 反之亦然,如果父母懂得适时放手,孩子才能学着飞起来,也能飞得更好更高。 所以,父母保持界限感,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才是对孩子最长久、最深远的爱! 想要宝宝独立,父母就要放手让宝宝去探索,如果父母溺爱孩子,怕这怕那,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父母,父母培养孩子,让他独立起来健康成长。 一、父母不包办孩子的事情 很多父母以为自己把全部的爱都给孩子,替他包办了一切,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宝宝错失很多尝试的机会,也失去成长的经历,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孩子的路将异常地艰难。 二、重视孩子第一次尝试 孩子的路终将是他自己去走,所以父母要学会放手,鼓励孩子去尝试,让他学会做自己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三、鼓励孩子的尝试 对于宝宝的尝试,父母要给予鼓励,增强宝宝敢于尝试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我是侯妈,多平台签约作者,欢迎你能关注我,每天给大家分享教育内容,培养优秀孩子。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在生活的每个细微处一点点累积,无条件的爱孩子,做孩子坚强的后盾,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给孩子更多选择的权利。 1、孩子小时就可以让他选择喜欢的玩具,想穿的衣服,爱吃的食物,就算与大人所想的偏差太远,也需要想方设法地去引导,而不是用大人的权威去压制。 2、在生活中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在身体安全的保证下,大胆尝试,不怕犯错,每一个小错误都是学习的契机。尽早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穿鞋,自己管理自己的物品,出门旅游自己整理衣物,孩子能够做的事越多就会越自信,成就感满满,也就越敢于挑战困难。 3、在学习中应该放手,让孩子尽早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由自己负责。不要每天坐在旁边盯着作业,让孩子自己安排作业的时间。学习中遇到问题鼓励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可以问老师,可以找教参书,可以上网搜索。总之给孩子更多自我探索的机会,而不是大包大揽。 作为父母,更多时候需要把爱放在心中,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成长,为他们遮风挡雨却不为他们所知,这应该才是最好的爱。 1、两岁到六岁,重点关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能自理,是孩子走向独立的起点。其实,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他们都需要学会自己解决可以自理的事情。如果在本该自理的各个阶段,却没有掌握这个阶段的基本技能,或者在思想上总是依赖大人,那么,他们就不可能真正走向独立。 孩子如果没有在幼儿阶段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越到后面就越难自立。从两岁以后,在每一个成长阶段,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任务,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一些事情。比如,一个两岁半左右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饭、自己背书包、自己整理玩具等等;四岁左右的孩子,可以自己洗脸刷牙、自己洗澡、自己上厕所、自己整理衣服和床、自己清洗盘子等等;六岁左右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可以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做一些简单的食物、自己叠被子和衣服等等。 2、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父母确实应该无条件地爱孩子,但是这种爱,绝不是大包大揽,更不是帮孩子做出他需要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孩子的人生只能是自己做主,任何大人都永远无法代替。否则,他的人生将留下很多遗憾,甚至会是残缺的。 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主的事情,大人可以帮助她,但是最后决定权在孩子自己。遇到困难,我们可以多鼓励她,试试看自己可不可以想办法,如果实在想不到办法,我们可以帮忙提供几个办法,供孩子思考和选择。 等到孩子尝试了,如果还是需要大人的帮助,就让她指挥大人该如何帮助。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一直在思考,同时也会明白,这件事情始终是他自己的事情,而非家长的事情,他需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3、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让孩子在试错中增强自理能力 其实,孩子的很多事情,四、五岁的时候就完全可以自己完成,比如穿衣脱衣、系鞋带、洗澡、吃饭、擦屁股、背书包等等。 没有人天生就会自己做事,孩子的很多自理能力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错中学会的。正如每一个人学会走路都需要经历无数次摔倒一样,生活中的每一项技能都需要经过多次尝试才能熟练掌握。如果父母缺少对孩子的信任,没有对孩子的宽容,我们就没有理由责怪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做。 4、让孩子体验独立做事的成就感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父母也不能急于求成。我们需要先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比较轻松地完成,既可以让孩子逐渐积累一些自信心,又能让孩子体验到独立做事的成就感。一旦孩子感受到自我的能量,他们在下一次的独立行动中就会有更大的动力,收获更多的成就感。 独立是健全人格形成的第一步,摆脱依赖能让宝贝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有了独立的能力,长大后的宝贝才能更加坚定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那么,你的宝贝能独立完成一件事吗?一起来看看吧! 宝贝具有独立完成潜质的5表现 1.喜欢独立做事 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出不依赖成人,甚至拒绝他人的帮助。 2.勇于尝试新事物 对于自己无法完成的、受过挫折的事情,敢于重新尝试。 3.独立发现问题 表现出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批评,而要自己独立的思考。 4.注重把握细节 习惯在行动中独立思考,边思考边行动。对自己独立的完成表现出欣喜与快乐,并希望他人分享。 5.思维有条理性 对他人半途而废的事情,表现出主动帮助完成。开发宝贝独立性4妙法 1.独立模仿 准备好15个左右的串珠和一条适合的串珠线,妈咪用手一个一个地拿起串珠,让爸爸手拿着线,帮助串珠。 穿几个以后,母亲告诉宝贝:"爸爸不用妈妈帮忙,一个人就可以串珠,你也可以试一试。"引导宝贝独立地一手拿珠,一手拿线,穿完剩下的珠子。 2.改变习惯法 父母连续10天把宝贝的衣服、裤子、鞋等放到宝贝较近的地方,摆放在固定的位置,让宝贝每天独立拿取。 在第11天,父母把宝贝的衣服、裤子、鞋等放到更远的、宝贝不易拿到的地方,这样宝贝要多花更多的气力才能拿到。 如果宝贝要求父母帮忙,父母要告诉宝贝:"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自己去做。" 3.摆脱依赖法 父母准备10个左右的不同形状的积木,父母和宝贝一起搭建一个以前从没有搭建过的积木建筑。 父母帮助宝贝搭建完成后,告诉宝贝:"不用妈妈帮忙,你自己也能搭建好,你试试吧!" 4.挫折模拟法 父母准备10块左右的积木让宝贝进行搭建,在宝贝经过努力即将搭好的时候,爸爸假装不小心把积木推到,并对宝贝说:"爸爸不小心把积木推倒了,爸爸帮你搭好不好呀?" 这时,如果宝贝表现出愿意让爸爸帮助的意愿,妈妈要引导宝贝:"宝贝,不用爸爸帮忙,你自己能够把它搭好的。" 父母帮助宝贝建立起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有助于宝贝智力的发育,对宝贝今后面对挫折时的心态有很大影响。学学这些方法,帮助宝贝逐步建立独立的人格吧! 既然父母不能一直养育孩子,为什么不让孩子早日成长为独立的个人?个性独立的人成熟,动手能力强,乐观向上,好处太多了。格格巫育儿日记 认为孩子的独立性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培养。 1.统一教育理念和认识: 孩子的独立性尤其在有上一辈的老人带孩子的家庭里难以培养起来。老一辈的人都是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要么不用老人带,父母自己来带,会没那么娇气一点。 要么有老人带也要随时给老人洗脑,孩子能做的事情,一样也不要帮他做!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才是好的。 周全的教育就是不光要教育你的孩子,还要不断教育自己,教育自己周边的亲人,要采用统一的教育理念来对待孩子。 2.孩子能做的事情,一样也不要帮他做! 《孩子挑战》里的观点,看了以后,才发现,让孩子独立起来,要做的如此彻底才可以。 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有男孩子二年级就可以自己坐车去上下学,去各个兴趣班。会做饭菜了。他妈随时随地对他进行训练,来,你帮我去拿点的餐,你去帮我拿个牙签。 其实做习惯了,孩子觉得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独立成长起来以后,心情一直都会是愉快的。如果不够独立的人,做什么事都是先指望别人,别人没有关注他,受挫感会特别强。 还是生活中的例子,某人装饭从来都是自己装,人家帮他装还觉得不习惯,做习惯事情的人就是那么好相处。 如果没有做习惯事情的人,如果人家没有帮他装饭,他会觉得太不应该了,怎么饭都不帮我装一下,这个世界对我太不公平了。多难相处啊。 大家看到我这个文章,有什么感想,欢迎下方留言。 【格格巫育儿日记:育儿自媒体,育儿达人,专注科学育儿、亲子阅读,青云计划获奖者】 对每位孩子来说,独立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做事习惯。孩子独立做事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孩子越小,可塑性就越高。 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对他们更多了几分关爱,经常会无意识地帮助孩子做一些细小的生活琐事,无形中造成孩子懒惰、依赖的心理。因此,父母想要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就得早早训练他们的生活技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自己做,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与做事的习惯,加强对孩子独立性的锻炼。 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能力,父母可以从以下几点对孩子加以引导教育: 1、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人。身教大于言传,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效仿的典范。如果平时父母做事的方式是处处依赖,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学习独立呢? 2、为孩子提供独立发展的机会,该放手时就放手 父母从小对孩子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不大会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因此,父母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必须自己做。 父母要懂得适时放手,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掌握不同的生活技能,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对于已经养成依赖性的孩子,父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一步步放手让孩子学会去做自己的事情,比如:自己吃饭、穿衣裤鞋袜、洗淋浴、收拾整理自己的书包与房间等,一步步帮助孩子养成独立的习惯。 3、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 孩子不仅要有独立的意识,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怎样穿脱衣服、洗脸刷牙,怎样帮助家人择菜、洗菜、扫地、拖地、擦桌子等,不仅让孩子愿意自己主动做事,还要学会自己做事才行。 同时,孩子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父母要引导孩子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自己去和同伴交往。当孩子和小伙伴发生冲突纠纷时,指导或教会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自行解决矛盾。 4、给予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决策权 自己选择、自己决策是独立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只要没有危险安全问题,在孩子碰到可供选择的机会时,就让孩子自己决定选什么;在碰到孩子稍作努力就可以解决的困难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定,父母不要过多干涉,替孩子做决定。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开动脑筋,想办法,做出决策。 同时,对于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父母要及时给予赞赏、鼓励,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加主动积极的去独立完成更多的事。 只有孩子拥有独立做事的习惯与经验,离开父母后,才不会因为"这个我从没有做过"或"那个我从没有经历过"而畏首畏尾,从而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加自信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与考验。 作为父母爱孩子是无私的,但这种无私并不是毫无限制,就像如果把孩子扔在大海中一样,如果他们看不到岸边那么便会一直依赖父母就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如果父母让他们看到边界看到岸边,那么孩子的安全感会大大增加。这也就是在说爱孩子,给孩子建立规矩是培养孩子独立,构建安全内在感的基础,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不同孩子的不同的发育速度,给予正确的引导。很多家长在引导孩子的时一定要注意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有更多的耐心让孩子独自去探索。 让孩子勇敢独立坚强同样离不开父母给予的陪伴、关爱、爱和尊重。一个缺乏关爱和陪伴的孩子,必定很难学会独立自强。家长要学会识别和接纳每个孩子不同的天性,有的孩子的各方面能力较快,有的孩子则慢热。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家长们要注意陪伴不是放心的任其发展,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看起来孩子的各方面很优秀但学习生活习惯没有培养好,到了高年级很容易出问题。对于较为慢热的孩子们,家长切记过于着急焦虑,要不断的告诉自己慢一些,慢热型的孩子同样有其更珍贵的优秀品质,我们要慢下速度针对性的培养。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步调来决定他们什么时候愿意去尝试,当他们自己准备好的那一刻,孩子的勇气就会浮出来,不必急推,否则适得其反。 活泼好动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习自制性差、自主性不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但同时,孩子可塑性非常强。所以,想要培养孩子学习自主性,只要找到他们不愿意主动学习的原因,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进行改正,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也并不困难。 一般来说,孩子学习自主性不强的原因主要有:孩子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高;父母对孩子学习介入太多,很少给孩子自主管理的机会;父母强制孩子学习,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缺少信心等。 所以,想要培养孩子学习自主性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天生是有自主性的,孩子不愿意主动去做一件事,可能是因为"兴趣不足"。假如孩子并不想要一样东西,又怎会主动去做、去争取呢?相反,如果是孩子想要的、感兴趣的,他便会主动去探索。所以,想让孩子主动去学习,就让他喜欢上学习这件事。 另外,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学习,孩子明白了其中道理,自然愿意更主动、自发地学习。 2、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 孩子可以自己动手做的事,就放手交给孩子。当父母管的太多的时候,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更失去了主动性。 可以先从自己吃饭、叠衣服等生活小事开始,让孩子养成对自己生活负责的好习惯。并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父母可以给予指导,但归根到底是自己分内的事情,要自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同时,不要担心孩子犯错,"从错误中学习"是促使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也可以使孩子保有自主探索的精神。 3、不强迫孩子学习 有些父母常常强制性地去约束孩子学习,但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学习质量往往没有好的效果,甚至还会造成孩子产生厌学的情况。 事实上,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希望他完全自主,并不现实。父母需要做的是引导而非强迫。此时,家长要正确的行为示范,让孩子通过模仿和一遍遍地练习,不断巩固。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养成了习惯,就具备了自主性。 4、树立孩子学习的自信 孩子学习不主动,有时候也是可能因为他们失败太多了,当好学生的目标对它们来说太难了,所以他们索性回避。这种情况,提高孩子自信心就是关键。让孩子认为自己可以,相信自己可以面对并克服挑战。 这需要家长巧妙激发,帮助孩子找到学习中的成就感。家长要关注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也要让孩子看看到自己的进步。 此外,父母还要做到有耐心不急躁,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等。 相通过不断努力,孩子一定会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您在孩子学前有这样的意识,还是很好的。如果您及时趁早去有意识的注重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孩子入学一年级的适应期就会衔接得更好一些。 1.首先,您这样的担心其实是大部分家长的担心。有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孩子进入一年级,内心还是能感受到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的。有的家长在孩子入学以后碰到孩子感冒生病的情况,经常会要求老师午间休息的时候去帮孩子泡药之类的,但事实证明,其实孩子自己是会动手给自己泡药的。您可以让老师帮忙提醒一下该吃药了,但这个泡药的过程没有必要让老师亲力亲为。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就是有的时候,家长担心的可能有点多,低估了孩子的独立能力。 2.还以泡药为例,您可以在家里泡一壶温开水,让孩子自己动手泡药,如果在家里有这样一个过程,在学校像这样的事情本可以自己做得到的,他也就不会像在家里求助父母,在学校转而求助老师了。 3.诸如生活中的这些事,力所能及独立去做,学习也是一样呀,有困难的事情,人性都是退缩的,所以一开始就要慢慢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去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不然,生活中的懒汉很可能也是学习上的懒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