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3年,皇帝孙权来到后宫散步,碰巧走进织布室,所有人都齐刷刷起身下跪迎接,除了一女子。 这女子依旧低着头纺着手中的线,不为所动,引起了孙权的注意。孙权问她:"你叫什么名字?" 闻言她才抬起双眸望了孙权,眼里如惊弓之鸟。忙起身下跪回答:"启禀皇上,奴婢是罪臣之女潘氏。"孙权眉眼展开,抚须微笑:"孤今夜派人来接你。" 孙权走后,潘氏的笑容渐渐消失。而她的姐姐语气严厉,说:"可别忘了,皇上把我们父亲给处死了,你还愿意接受宠幸?" 潘氏冷笑,伏在她姐姐耳边回答:"我愿意,呵~不止愿意!我还要……" 潘氏是会稽句章人,早年父亲因犯法被处决,她和姐姐被没为官奴,在织造室从事劳役。 潘氏长相妩媚动人,身材婀娜多姿,她来宫里的这段时间,已经把皇上的基本情况都了解清楚了,也做好了打算。 这天夜里,皇上如期派人来接潘氏,潘氏经过一番沐浴梳妆,越发显得楚楚动人。当她来到孙权寝殿时候,62岁的孙权,感觉到自己仿佛年轻了20岁,第二天便封潘氏为潘妃。 潘氏除了有倾国倾城的长相,还有非常高的情商,她把62岁的孙权哄得神魂颠倒,夜夜笙歌。 王夫人忧心忡忡地劝说:"皇上,潘妹妹虽好,您也要保重龙体。"孙权不为所动,甚至非常不悦,怒喝王夫人。 王夫人便是新立太子的母亲,在潘氏入宫之前,也是颇受孙权宠爱,但是现在地位一落千丈,心里总是不舒服。 原来,孙权这三年来,接连失去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人——妃子步练师和太子孙登,精神状态趋于崩塌。 太子孙登临终前极力跟父皇推荐弟弟孙和成为太子,当时的朝堂上面,也确实没有比孙和更优秀的皇子,所以很快孙和被册立为太子。 孙和是位非常有才华的人,为人稳重,学富五车,擅长骑射,获得朝廷众多臣子的支持,连孙登生前都说要把太子之位让给他。 但是,孙权将孙和册立为太子之后,并没有给他太子之位相对应的待遇,反而宠爱第四子孙霸,封孙霸为鲁王, 让他和太子平起平坐。 这样的宠爱方式,导致孙霸有了非分之想,觉得自己有实力参与储君之争,朝廷大臣也分成两派,参与斗争。 在失去至亲和朝廷党派斗争的双重打击之下,他衰老的很快,整日郁郁寡欢。这次偶然遇见潘氏,仿佛一束阳光照进了黑暗的生活,他觉得自己回到了身强体壮的时光。 一个月后,潘妃怀孕了。 她喜出望外,和姐姐说:"姐,你说,我肚子里如果怀的是个儿子,那他岂不是可以做太子,而我是不是有机会做皇后?" 潘氏姐姐吃惊地盯着这个妹妹看:"原来你是这个想法!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太子,鲁王都年轻有为,实力强大。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嘘……"潘妃示意禁声。 她开始着手部署一切,一方面继续不动声色地陪伴着孙权,照顾的体贴入微。 另外她观察皇上身边的人和关系,突然她发现一个人或许能帮助她得到她想要的,这个人就是孙权的大女儿——孙鲁班。 孙鲁班是孙权爱妃步练师的女儿,步练师是个温柔善良的女性,但是孙鲁班却没有遗传母亲的优点,反而心胸狭窄,工于心计,她一直对新太子孙和不满。 虽然孙鲁班没有很明显去表现出来,但是还是被同样工于心计的潘妃发现。 潘妃怎么发现的呢?这事还要回到孙权接连一个月宠幸潘妃说起。 孙权在宠幸爱妃一个月后,病倒了,因为身体透支的厉害,已经躺在病床上好多天,迟迟不见好转。 于是,他命令太子去神庙求神赐福。 太子看到父亲病倒许久,心急如焚。接到命令后赶紧带上官员一早出城去蒋山祠祈福还愿。 到了下午,孙和路过叔父家门口,见天色还早,想到许久没进去看望年老的叔父,便下车入门拜访。 他前脚刚进叔父的门,这件事便已经被卧底汇报给大姐孙鲁班。 孙鲁班听到下属的禀告后,诡异一笑,立刻起身进宫探望孙权,言语中有意无意透露出两件事。 这两件事,把太子以及王夫人害惨了。 当天傍晚,鲁班公主进宫探病,孙权见到宝贝女儿,赶紧问:"太子去给我祈福了,你有没有遇见他?" 鲁班装作惊讶:"太子弟弟是去祈福么?怎么我的下属刚才和我说,他出去买东西路上碰见太子去叔父家了?" 孙权一听,气急攻心:"混账,孤让他去祈福后赶紧来禀报,他怎么这么没放在心上。这个节骨眼还去大臣家,难道是要造反?" 鲁班公主忙安慰:"父皇,您消消气,造反应该不会,三弟年轻不懂事,等我来说说他。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她母亲影响了他,没做出一个好榜样。" 孙权听了脸色一沉:"王夫人怎么了?" 鲁班公主说:"王夫人没有一点悲伤担忧之色,反而喜笑颜开,可能在盼着父皇您归天,三弟可以继承大位。" 这两件事,让病中的孙权勃然大怒,太子回宫来禀报的时候,被他一巴掌拍在地上! 同时,把太子母亲,王夫人也叫过来,痛斥一番。 王夫人被骂了一通,回到寝殿,又怕又委屈,便自尽了。 自此,太子党被削弱一番。 潘妃,在这几件事上发现鲁班公主是可以为自己所用。 所以她开始有计谋接近鲁班公主。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潘妃深谙此道,于是她刻意接近孙鲁班,在孙鲁班面前有意无意地透露出自己也是不喜欢太子这件事。 所以,孙鲁班逐渐觉得父皇新娶的夫人善解人意,两人开始结盟。 第二年,潘妃的孩子出生了,如她所愿,是个儿子,她的野心逐渐膨胀,想要这个孩子成为太子的心越来越强烈。 但是,这件事在当时的环境下,非常困难,有多难呢? 彼时孙权已经63岁,苍老之色逐渐显露。朝廷中两股势力非常强大,太子和鲁王都是正当壮年,而朝廷大臣基本都在支持着这两派。 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怎么可能成为未来的继承者呢?这不是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是,潘妃,是个非常擅长谋略的人,一方面她拉拢了孙鲁班共同打击太子,另外一方面,她开始在孙权耳边吹枕边风。 她吹的枕边风也是非常有技巧。常常在孙权烦恼不已的情况下,哭的梨花带雨:"陛下,以后不论太子或者鲁王继承大位,您一定要嘱咐他们,给我们孤儿寡母一条生路啊。" 久而久之,孙权心里警惕起来,再加上他已经看到朝廷两派斗争异常激烈,这样下去,不论是太子还是鲁王登基,都免不了一出骨肉相残的悲剧。 史籍描绘当时的情景:"仇党疑贰,滋延大臣,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弄不好,整个国家就此葬送。 同时,潘妃还有意无意安排幼小的皇子孙亮,在孙权过来的时候,背诵《孝经》给他听,逐渐融化这个老皇帝的心,他觉得,还是这个幼子可以继承大统。 慢慢地孙权开始整顿朝廷,一时间朝廷腥风血雨,支持太子党和鲁王党的很多大臣都被问罪。 到了公元250年,孙权颁发诏书:废除皇太子孙和,将其移至故鄣县(今浙江省安吉县北)严加看管;鲁王孙霸赐死,遗体降级按侯爵规格安葬。 同年十一月,又发布诏书:立八岁的少子孙亮为太子;明年将改元为"太元"。 至此,潘妃的愿望达成,孙吴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的党派斗争落幕。 年仅26岁的潘妃,已经在心里给自己画好了一副宏伟蓝图,一时间,对待大臣和随从更加嚣张跋扈,严厉残酷。 她已经做好了做皇太后的准备。可是,有天病倒了,在睡梦中被身边的几个宫女用被子闷死。 留下幼小的孙和,成为傀儡皇帝,凄惨一生。 写在最后 潘妃,是聪明的。她能够在险恶的后宫里,步步为营,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她又是笨的。她忘记了人心所向,忘记了邪不胜正,忘记了成大事者胸怀大义。 我们可以看到一千多年后的孝庄太后,她也是个有谋略的人,但是她待人宽厚,不贪恋权贵,最终名传千古。 所以,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我在岛屿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