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时代的产物。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社会物质匮乏,人们生活水平相对偏低,油水少,猪、羊、牛肉都要票,按计划供应。人光吃粗粮,肚子没有油水,买猪油炼剩的油渣包玉米大馅儿,成为美味佳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好了,不吃猪油,都吃植物油。 穷,肚里油水少。 为什么以前的人很喜欢吃油渣?现在人也吃油渣,可没有以前人那么馋了,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 猪油渣是一道菜,也是一道重要的配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巧妇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化油渣为美食。人间烟火就在不经意的平凡生活中! 当没东西吃的时候,任何吃的东西都是稀缺的稀罕物。能吃到油渣也是因为自家养殖,早年商品流通没这么强。农村腌猪肉都是用猪油腌制的烟缸肉。 而炼制猪油也是必备技能,而炼制完猪肉的油渣,变成了加工之外的剩余,现在人有的人直接进入垃圾桶,可勤劳的人。总能把它的作用和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 确实,在食物短缺的年代,吃上油穰的包子,是难得的美食,尤其油渣和其他素材搭配的馅料,更是一绝。 奶奶习惯用馍馍渣和油渣混合做馅,妈妈喜欢用熟化之后的面食做馅饼的馅料。姥姥则喜欢用羊油渣做油茶给我吃。 曾一度都是,这样的美食让我度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男孩子饭量大,长身体的时候,父母就用这种方式给我加餐。 本身上学期间买不起饭,都是自带锅盔和咸菜,偶尔借用老师的取火炉上沏油茶,搭配锅盔,是一绝,一种煮馍的感觉。 油渣是什么,是动物脂肪练乳之后形成的渣子! 油渣可以做成椒盐味道的,也可以炒酸菜,可以包包子,可以包饺子。让原本素菜的食物填上灵魂,多一点油,多一点其他层次的香味。 猪油渣单独吃会腻,但是和素材、馒头渣、熟化之后多面食,可以做成鲜美的馅料,荤素搭配,节能减排。这才是朴素人民群众的智慧。 勤俭持家是优良传统。不仅油渣,猪油、骨汤,几乎没有什么材料是浪费的。没有什么什么是多余的。任何生活资料在居家小能手手中都能焕发生机。 习惯保持了下来,紧巴日子过惯了,这样的美德刻在骨子里,我孩子时期,最好吃的就是油渣系列的食物。 在农村,羊的油渣是可以沏油茶的,配上馒头或者油饼和果子,是早餐的不二人选。羊油茶早上喝,各种抵御寒冷。 猪的油渣也经常包包子、包饺子,烩菜! 因为农村人,吃的东西种类不是特别多,但都懂得搭配,尤其烩菜和油渣炒菜,提升菜的口感和热量。耐饥。 众所周知,人体最需要的能量是碳水和脂肪,脂肪提供热量。碳水提供能量,无论是那个种族的人或者动物,都有自己稳定获得可靠脂肪的方式。比如北极圈因纽特人,会捕捉海豹,生吃海豹皮下脂肪,因为能补充脂肪,并且提供身体所需要的热量,否则很难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 以前人吃的是什么东西,能够吃到的食物是稀缺的。肚子里没油水,也没有白面馒头,更多是野草、红薯片,还有其他耐饥的食物,或者食物的替代物。 到选在非洲的部落还有吃土的习惯!不是吃土能活,是不吃土得死,中国有一段饥荒年间,就有吃观音土的记录,而有得革命先烈吃棉衣里面的棉花充饥,战斗在最后一刻,当日本人刨开常委,才发现和他战斗的人,居然吃的是棉衣里面的织物和棉花。 猪油渣的经典吃法:有十道菜! 第一、猪油渣可以卷画卷,和苦豆子、姜黄、还有葱花作用类似。 第二、椒盐猪油渣。和椒盐蘑菇类似,椒盐可以接触油腻的感觉。 第三、油穰包子,用馍馍渣或者面粉和油渣在一起调味,放入生姜沫和葱,味道一绝。 第四、做油茶!放入花生碎、早餐很安逸。 第五、做饺子,尤其是萝卜和酸菜的,吃起来感觉超赞。 第六、炒菜,给素菜里面加入油渣,味道层次更丰富。 第七、做点心的馅料。 第八、烩血面。 第九、可以熟油渣放入酱油,就着热馍馍吃! 第十、可以做类似猪油拌饭的吃法,炒饭或者添加到主食里面。增加食物风味。以前人吃东西没油水,大米饭就猪油,猪油渣,也是一道人间美味。 从客观条件上讲,人必须摄取足够量的脂肪才能生存,猪板油、猪五花、猪皮下脂肪,都是我们获取脂肪的重要途径,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生猪消费国,每年要消费6亿多头猪。 可想而知,人的生活,衣食住行、菜米油盐,离不开猪,家这个字,就是象形文字,屋檐下有一个猪,才叫家,以前家里面年年有年猪,一只200-300斤的猪,够一家六口,全年的脂肪供应标的。就这样的情况,全国各地都一样。 东北的酸菜炖粉条子(核心也在五花肉)东坡肉、把子肉、小酥肉、回锅肉、都是在制作美食的时候,让人感受到脂肪的美味,却感觉不腻的路上探索了许久。 总结一下,以前人为什么喜欢吃油渣: 第一、以前人没得选,有油渣都是上上人生活。 第二、勤俭持家节约资源的生存智慧影响每一代人。 第三、油渣靠着智慧升华,口感确实不错。 第四、为了生存,只要是不违背规律的办事,都是好事。 第五、油渣含有丰富的脂肪,给生命运动赋能。 少有食物能像猪油渣这样,用极其朴素的处理方式,把中国人对美味的渴求表达得淋漓尽致。 猪油渣的流行,完美体现了中国人勤俭美德以及对美食的洞察之眼。 不难想象,头位发现猪油渣的祖辈,盯着锅里的油渣久久发呆,反复找理由劝说自己这只是残渣,但它实在太香,找不出任何理由把它扔掉。 尝一口即定下了流传千年的味型。 入口质感取决于火上功夫,有时酥脆有时略硬,咬烂后嘴里爆开的油香干净利落,舌头在香气里迷走,口腔随之沦陷,等待油渣落胃后,才能收复失陷的味觉。 猪油渣属炼猪油的副产物,吐出最后一口油后又在锅里被油反哺,说起来很奢侈,几乎就是在用油炸油,如同拿水洗水般讲究。 猪油渣制作简单,唯一难点可能在于没钱买食料,主要把猪的肥肉肥膘扔进锅里,火神执道,然后等,等待火与油与膘在锅里谈判,直到猪板油捐无可捐,再用笊篱捞起精疲力尽的固体,猪油渣就成了。 油在被大范围用来形容人的圆滑以前,主要还是美食的注解,嘴里寡淡的日子里,做梦都幻想食物度上油水来解众生苦厄。 猪油渣本是一物两产的油中物,中国人最爱这类一体多用的食材,熬出了猪油起码能过上一段滋润日子,而滤干油的猪油渣则是当下应急的快乐。 人爱吃油也需要吃油,不管来自植物还是动物的油,不能长时间避油不食。从饭菜没油的日子里苦过来的人,记忆里写满了前胸贴后背的饥饿,而油与肉的组合愿望,从来是留给逢年过节的。 长辈在熬猪油时,总会提起他们幼时如何围着锅边打转,袅袅盘旋的油香塞满灶堂,而他们只盼望火再大些,油再出得快些,以便抢到头一口猪油渣。 吃的是一口念头,念的是一嘴满足,而满足来自不寻常的熬猪油的日子,猪油渣也成了他们吃到幸福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 中国人怕饿,是刻在基因里流淌血脉中的共性,遍历灾荒,即便吃得饱了,也要研究食物怎么保存的好吃。 祖辈研发美食,多是根据地产财力分布,丰饶些的地方,产出的美食喜欢吃个鲜,玩的是一种食物本味的纯粹,匮乏些的人们更愿意添加材料改变食物性质。 应季节吃鲜的人,遵循道法自然,菜式也附和着天时地利人和,食物由内而外帮人循了天命。而更多人只在乎得来不易的食物能存放多久,能在多长时间内辅佐主食攻进胃城,填饱肚子始终是第一要务。 尽管家中食物相对单调,对美味的渴求却从未停止,只是想象边界被生活范围约束,导致幻想出的美食呈现出极富浪漫色彩又极其单纯的模样。 民间许多段子里,农民偏有个皇帝梦,白糖永远是主角,恨不得白糖直接做成饼,再稍微就点馍,吃的就不是饭,吃的是梦和金山银山。 于是猪油渣蘸白糖的吃法应运而生,油中宝与白砂糖搭配,简直穷极了民间想象力,一口下去泛起两种富贵,人生如此美食如是,吃得脑袋嗡的一下傻半天,想不起前生,更不在乎来世,整片宇宙坍缩成一张嘴,在甜与香的太极里缠绵。 但这种吃法冲击太强,猪油渣与白糖调配比例稍有不对,很容易腻口,糖多而咯嗓,油多而蒙心,不是每个人都能消受这口双重快乐。 不喜白糖,就往猪油渣上撒盐,咸味融入原本的油香,把路数引到咸香上来,填补了另一类口味的需求。 猪油渣贯通南北不仅本身香秒,更在于它用途多变,咸甜之间切换远不足以证明其灵活性,更多人喜欢拿猪油渣当辅料。 炒白菜青菜时搁一些,整个层次立马丰富起来,菜上铺开油渣的香,油渣又吸收菜里的清,两相中和,猪油渣也不再像个毛头小伙,大大咧咧闯进嘴里了。 不论煮面用汤底还是面卤,弄点猪油渣拌料,提味增香,每口面条不再单调,披上了精炼油渣的外衣,平时肚里二两容量,也许就能在提香引诱下临时扩容上限。 还能拿来做馅,填饼,入饺子,塞包子,搭配其余食材,实在是馅里的灯塔,不管多少材料,总能明确尝到猪油渣的味道。 还有许多依据地方特色利用猪油渣的美食,实可谓千变万化,一切关联着食物的想象力。 猪油渣味重,走的是奔放路线,虽然恩泽抚慰了许多口腹之欲,但无法普照所有人的味蕾。 有人多喜欢这一口绵密的油香,就有人多抵触取自油锅的凶猛油物。猪油渣给前者带来美妙,却容易引发后者生理性反胃,干哕到从此止步猪油渣。 长辈满心欢喜推荐,并配上曾经吃一口多不容易的经历佐餐,但身体拒绝猪油产物的人,只能强颜欢笑挑最小一枚,轻轻咬下含住油渣,转身避开长辈目光悄悄吐掉。 猪油渣吃出了虚与委蛇,算是食物社交的示范案例,只是下次要想好台词,避免再假装开心的同时让身体不适。 肥腻是远离油渣人群写下的永恒判词,不适只是吃了猪油渣后顺带的反应,有人头晕脑疼,有人胃胀想吐,但他们都有一致共识,猪油渣很恶心。 猪油渣不似芫荽榴莲,尽管同样有占据味蕾的出挑风味,但油渣却与生活紧密相关,熬了多少年的猪油,就滤了多少的猪油渣,满足了多少食客,也就苦了多少厌恶猪油的人。 依着如今的美食观念,如果剥离开生存需求,爱吃的靠近,厌恶的远离,那猪油渣永远只需满足爱好者,各自为阵,连争执的力气都省去了。 不管熬猪油的整体需求如何减少,也断不会消失掉,猪油渣也会继续承载着祖辈的珍贵回忆传给子孙。 永远都会有父母给孩子讲述,他们第一次尝出了猪油渣美好的时刻。 我也吃过,过去穷,买猪肥剽油,首先练油,油练完,吃油渣,非常焦香,两全其美。 现在的人也喜欢吃 应该是物质不丰富,其实也挺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