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中国人的史观中,王朝灭亡大多是因为皇帝昏庸,官员腐败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官逼民反而造成的。先不说这种观念有多大的普适性,但用在元朝身上,那绝对是说不通的。 首先明确一下,这可不是笔者自己说的,而是明朝的创立者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强调的,他在所谓的《皇明宝训》中这样说: 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 那元朝究竟有多宽松呢? 在元顺帝命中书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据《大元通制》编定第三部法律《至正条格》的序言中,也自我标榜"我元以忠质治天下,宽厚得民心"。" 元朝对历朝历代都严防死守的商人任其坐大,大商人的地位非常高。元朝光靠商税和盐引就能支撑大概的运作。草原民族,也一向非常重视商业贸易,保持商路的畅通往往是他们发起战争的最重要理由之一。 元朝还采用西方(这里指的是中亚以东地区)流行的包税制,行省的税收由官员以承包的形式解决,只要上交给朝廷规定的数目即可。这点和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最能体现元朝管理宽松的,还是在宗教信仰方面。出生草原的蒙元帝国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都非常宽容,在蒙古治下,基督教出现了自唐初景教东传后的第一次大繁荣,一个被称为也里可温的群体出现了,据考证,他们就是大规模的基督教徒的统称。在元朝时期,大汗甚至派出使者和远在罗马的教皇交流,要求后者派出教士担任远东地区的主教,而罗马教廷也给出了回应,元大都里的基督教徒一度超过数万之众。 同时,元朝虽然首创了行省制度,但对地方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也没能建立起完善的中央集权体制。 那么,元朝为什么这么"宽松"呢? 原因很简单,不够"汉化"。 来自草原的统治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只满足于收税和表面的臣服即可,一般不会花大力气进行管理,而是委托给当地的官僚集团进行施政。在蒙古政府的西亚伊朗地区,也是这样操作的。其次,草原统治者往往倾向于任用第一批被征服者的体系,具体到蒙元,他们第一批征服的对象,是色目人和突厥人。元朝统治者也更为倚重色目人,后者的治理手段,和汉人的秦制传统完全不一样,包税制,也很有可能出自"色目人"的设计。此外,草原统治者也从来没有汉人皇帝那样的高不可攀高高在上,让所有人都匍匐在脚下的无上威仪,往往和臣下,特别是部落各首领打成一片。其三,蒙元疆域辽阔,治下民族众多,不再是单一民族为主的国家,对各民族各宗教的固有习俗比较尊重,只要交税承认宗主权即可。 也就是说,元朝统治者由于在治国上更仰赖于色目人,汉化不深,没学会那套ny的模式,故而在管理上非常宽松。 相比之下, 后世的清朝,则一开始就接触汉人及汉人的统治术,汉化极深,非常熟悉秦制的这套模式,故而能延续260余年而不"衰"。 那么,宽松,怎么会导致灭亡呢? 明人编写的元史给出了答案:"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缓弛而不知检也"。什么意思呢?就是元朝对老百姓太放纵了,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该s的要s,不该s的也要s一点以儆效尤。这么放纵怎么行呢?肯定是要丢天下的,我皇明,就必须用棍棒之下出孝子这套祖宗成法。 在宽松的情况下,就需要地方民众有自治的能力,很可惜,在丛林法则中,自治的最终走向也只能是用拳头和刀剑比高低,各路杀人不眨眼的"枭雄",也就从中"脱颖而出"了。 可以说,元朝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宽松,也最包容的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包容,比st不知道宽松到哪里去了),明朝的建立,外来宗教、文化、商人都被付之一炬,整个历史列车,重又回到了小农的轨道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