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传说,大家都认为黄帝很伟大。 但是,如果我要说,真实的黄帝,他的处境其实很窝囊、很憋屈,你信不信呢? 如果你不信,那我来问你,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是不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黄帝所处的年代,是不是在距今5000年左右? 我再问你,不看文献记载,我们只看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左右,在我们中国的大地上,都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情呢? 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左右,在我们中国的东北辽西地区,由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一路传承下来的红山文化,就在这个时间,突然被一个新的小河沿文化给取代了。 而这个小河沿文化,与先前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都没有什么关系。 也就是说,先前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红山文化族群,在这时候,被一个新来的、具有其她文化背景的族群给征服、或者给取代了。 而从东北辽西地区的这个变化开始,到距今4900年左右,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也是由第一期转变成了第二期;到距今4800年左右,庙底沟文化第二期就干脆消亡了,中原地区就出现了文化断层;直到距今4600年左右,才又重新兴起了龙山文化。 而在中原地区的第二期庙底沟文化消亡,出现了文化断层的同时,距今4800年,在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也是由第二期转变为了第三期。 那么,这么大范围的社会巨变,甚至是文化断层的出现,是不是意味着,这时候的中国,是天下大乱,人们的生活都苦不堪言,甚至连生命财产都得不到保障呢? 而在这样的一个考古发现的背景之下,我们再来读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 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黄帝的记述有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那就是:黄帝"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 " 这个" 北逐荤粥 ",是不是说明,黄帝是在与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作战呢? " 合符釜山 ",是不是相当于后来的大禹" 涂山会盟 ",是说明黄帝在釜山这个地方,举行了天下会盟呢? " 邑于涿鹿之阿 "的这个" 阿 ",它可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点呀,它是一个不确定的地点呀。 这就说明,黄帝他并没有固定的都邑,他就是在涿鹿附近游走,是在涿鹿一带" 迁徙往来无常处 "呀。 那么,他为什么会没有固定的都邑,而是游走在涿鹿附近,在涿鹿一带" 迁徙往来无常处 "呢? 这不就是说,他并没有战胜北方荤粥,而是在北方荤粥的压迫下,于涿鹿这个地方,和北方荤粥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吗? 所以,北方荤粥,最后又是被谁打败的呢? 中原地区,又是怎么恢复安宁,重新兴起辉煌的龙山文化的呢? 我们再看《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颛顼大帝的记载。 《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颛顼大帝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他:" 北至于幽陵 "。 这个"北至于幽陵"的"幽陵",是在哪里呢? " 幽 ",往往是指北方,如" 幽冥 "、" 幽燕 "等等。 另外," 幽 "的本义,就是隐、隐蔽、遮蔽。 "陵 ",是帝王专用之" 升天通道 "的意思,就是帝王之坟墓的专用字。 所以," 幽陵 ",就是指北方的被隐蔽、被遮蔽的帝王之坟墓。 颛顼大帝"北至于幽陵",显然就是说,他去祭拜了他们的族群,在北方的王陵。 那么,北方的哪个地方,有他们族群的王陵——"幽陵"呢? 我们现在考古发现,东北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就是北方的"幽陵"。 所以,颛顼大帝"北至于幽陵",就是他打败了北方荤粥,赶走了小河沿文化族群,回到了他们在东北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故地,去祭奠了他们的族群,埋葬在那里的先王们。 那么,论战功,颛顼大帝的功劳,是不是比黄帝的功劳还要大一些呢? 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反而觉得,黄帝,才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天字第一号",而颛顼大帝,根本就不能和黄帝相提并论呢? 这其实就是因为,政治,高于军事。 虽然,黄帝没有从军事上打败北方荤粥,但是,是他制定了一个正确的政治路线,从而确保了颛顼大帝,能够打败北方荤粥。 没有黄帝所制定的政治路线,颛顼大帝,就空有军事才能,他是打不赢北方荤粥的。 就像楚汉相争,项羽的军事才能,比刘邦的军事才能要高得多;但是,最终,却是刘邦打败了项羽。 因为,项羽是军事家,而刘邦是政治家;政治家,是比军事家要高出一个维度的。 那么,黄帝又是制定了一个什么样的政治路线,才确保了颛顼大帝,能够打败北方荤粥呢?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 这个" 土德之瑞 "的" 土德 ",就是黄帝的政治路线。 " 土 ",就是"五行学说"里" 土生金 "" 土克水 "" 木克土 "" 火生土 "的" 土 "。 这个" 土 ",相对" 五行学说 "中其它四个元素" 金、木、水、火 ",是没有" 阴阳 "极性的,它是完全" 中性 "的,是一种" 中和 "的性质。 它既能" 藏金生木 ",又能" 克水灭火 "。 它的作用,就是化解内部矛盾,促进大家共同生长,从而让大家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而黄帝的" 土德之瑞 ",就是要让中原地区的各个农耕部族,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共同打败入侵中原的北方荤粥。 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中原地区的各个农耕部族,以前,是不团结的吗? 当然,中原地区的各个农耕部族,以前,就是不团结的。 关于黄帝之前的中国历史,老曹在之前的文章中一直在讲,一直在论述、推演。 这里,我再来简要地叙述一下。 在中原地区,至少有四个不同的农耕部族,是交织在一起。 第一个,就是黄帝和颛顼所在的伏羲氏部族。 第二个,就是神农氏炎帝所在的女娲氏部族。 第三个,就是创造了" 夸父逐日 "之神话故事的夸父氏所在的共工氏部族。 第四个,就是和黄帝打了" 涿鹿之战 "的蚩尤氏所在的东夷氏部族。 这四个部族中,只有夸父氏的共工氏部族,是中原地区的土著部族,蚩尤氏的东夷氏部族,是山东地区的土著部族。 而伏羲氏部族,是东北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以及红山文化的主人,他们是从东北地区入主中原的。 女娲氏部族,是渭水流域大地湾文化和半坡文化的主人,他们是从渭水流域逐步发展到中原地区的。 所以,这里,我们就要纠正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一些错误。 第一,和黄帝打" 阪泉之战 "的,不是炎帝,而是夸父氏。 炎帝的本族在渭水流域,不在山西跟河北。 他自己没有军队,他是没有办法直接和黄帝打仗的。 他只不过是站在夸父氏的一边,反对黄帝。 而他的地位,又比夸父氏高,政治影响力比夸父氏大,所以,人们就把夸父氏跟黄帝之间的" 阪泉之战 ",说成是他和黄帝之间的" 阪泉之战 "。 第二,和夸父氏打" 阪泉之战 ",又和蚩尤氏打" 涿鹿之战 "的黄帝,跟" 北逐荤粥 "的这个黄帝,不是同一个黄帝。 他们不是同一伙人,甚至,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 北逐荤粥 "的黄帝,才是我们心目中的真黄帝;而打" 阪泉之战 "和" 涿鹿之战 "的黄帝,其实是少皞帝。 并且,第三,这个少皞帝,也不是我们心目中所熟悉的那个少皞金天氏。 我们心目中所熟悉的那个少皞金天氏,其实是个假少皞。 这个打了" 阪泉之战 "和" 涿鹿之战 "黄帝,才是真少皞。 怎么说呢? 这个话,就得从头说起了。 距今7800年,东北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族群入侵中原,打了败仗,导致他们被分裂成了两半,形成了两个支系。 那就是,在兴隆洼文化族群的原址上兴起的赵宝沟文化支系,和在湖南洪江地区兴起的高庙文化支系。 距今6500年,赵宝沟文化支系,再次入侵中原,又打了败仗,又被分裂成了两个支系。 那就是在赵宝沟文化支系的原址上兴起的红山文化支系,和在湖北、重庆一带兴起的大溪文化支系。 而大溪文化支系,就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说的黄帝的儿子" 玄嚣 ";高庙文化支系,就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说的黄帝的儿子" 昌意 "。 那么,为什么他们这两个伏羲氏部族的支系,一个名号为" 玄嚣 ",一个名号为" 昌意 "呢? 这里,就又有一段故事要讲。 赵宝沟文化支系入侵中原,是比从前的兴隆洼文化族群走得更远的,他们是征服过中原,在中原地区建立过政权的。 而且,他们还根据当时流行的" 五行学说 ",认为他们部族是受" 木神 "保佑的,行的是" 木运 ";被他们所征服的燧人氏部族(也就是后来的共工氏部族)是受" 水神 "保佑的,行的是" 水运 ";他们之所以能够征服燧人氏部族," 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就是因为,在" 五行轮环 "的天道之下,燧人氏部族的" 水运 "走了,他们伏羲氏部族的" 木运 "来了。 所以,也是因为在这个" 五行学说 "中," 木神 "" 居于东方 "、" 主掌春季 "的观念,他们就又去征服山东地区,企图" 东封泰山 ",以使他们部族的" 木神 "安居" 东方正位 "。 但是,他们的" 征服山东 "、" 东封泰山 ",遭到了泰山周边居民,也就是蚩尤氏的祖先们的强烈抵抗,他们与蚩尤氏的祖先们势均力敌,不相上下。 这时候,中原地区的共工氏部族,也就是燧人氏部族的后裔们,看到了机会,就乘机奋起反抗。 而女娲氏部族,也乘机上来临门一脚,帮助共工氏部族,打败了他们留守在河北地区的黑龙氏。 于是,他们全线溃败。 又因为他们回东北老家的路,已经被共工氏部族给堵死了,他们就只好向南逃窜,在长江以南、汉江以西,建立了大溪文化。 而女娲氏部族,支持共工氏部族打败他们伏羲氏部族的目的,就是为了以战止战,促进天下和平。 所以,在战争结束之后,女娲氏部族,就又来联系他们,与他们谈判,要求他们和大家订立盟约,保证相互尊重,互不侵犯。 但是,这里又有一个情况。 就是在当时,大溪文化支系,才是他们伏羲氏部族的王族。 而女娲氏部族刚刚和大溪文化支系交过手,打过仗,她们去直接联系大溪文化支系,肯定是有困难的。 所以,她们就没有联系大溪文化支系,而是去联系了没有和她们交手的高庙文化支系,让高庙文化支系出面,代表伏羲氏部族去同大家谈判。 这样一来,就必然会造成高庙文化支系和大溪文化支系的矛盾。 这等于就是,女娲氏部族和其他各部族,以外交承认的手段,否定了大溪文化支系在他们伏羲氏部族中的王族地位,而使高庙文化支系,成为了他们伏羲氏部族的王族。 因此,高庙文化支系就名为" 昌意 ",而大溪文化支系就名为" 玄嚣 "。 到了距今5500年,由于中原地区和山东地区发生内乱,他们伏羲氏部族,就乘机发动了" 阪泉之战 "和" 涿鹿之战 ",重新入主了中原,并且" 东封泰山 "。 而在这两场决定他们伏羲氏部族重返中原的战争中 ,发挥主导作用的,就是当时作为他们伏羲氏部族之王族的高庙文化支系。 蚩尤氏和夸父氏,就都是被他们高庙文化支系给打败,并且杀死的。 他们高庙文化支系,也因此继续成为伏羲氏部族的王族。 但是,重新入主中原,使得他们伏羲氏部族被分散的几个支系,又重新聚合到了一起,这样,高庙文化支系作为一派,就面对着红山文化支系和大溪文化支系两派。 而红山文化支系和大溪文化支系,原本是同属于赵宝沟文化支系,并且,高庙文化支系,又是借助外部干预,而从大溪文化支系的手中夺取王族之位的,所以,红山文化支系和大溪文化支系就肯定不服,他们就要团结起来,共同反对高庙文化支系。 这样一来,高庙文化支系在重新入主中原之后,马上就成了" 跛脚鸭 ",权力很不稳固。 到了距今5300年,高庙文化支系实在是统治不住了,就只好放弃他们的王族地位,离开中原,到太湖流域去创立" 良渚文化 "。 那么,高庙文化支系走了,红山文化支系和大溪文化支系,自然就组成了一个新的联合政权。 这个联合政权,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少皞金天氏。 这个少皞金天氏还有一个名号,就是玄嚣氏。 而金天氏,实际上就是红山文化支系的名号;玄嚣氏,实际上就是大溪文化支系的名号。 至于他们的这个少皞帝的头衔,那是他们取得了话语权之后,抢夺的高庙文化支系的名号。 因为,这个" 皞 ",就是" 东封泰山 ",在泰山顶上面向太阳,将他们部族的" 木神 "迎接到" 东方正位 "的意思。 " 少皞 ",就是表示他们和他们的祖先" 太皞庖牺氏 "一样,也有" 入主中原、东封泰山 "之功。 那么,真正的立下这个重新" 入主中原、东封泰山 "之功的支系,是哪个支系呢? 是高庙文化支系,而不是他们红山文化支系和大溪文化支系。 所以,真正的少皞帝,应该是高庙文化支系。 他们金天氏和玄嚣氏的这个少皞帝,其实是夺人之美,是和高庙文化支系抢功劳的。 所以,我们从这个过去的历史来看,中原地区,不仅有各个部族之间的矛盾,他们各个部族的内部,也是有着很深刻的部族内部矛盾的。 像这样一个内部严重不和的中原各部族,她们当然就没有力量,去对抗外来的北方荤粥了。 那么,黄帝,又是个什么来历呢? 他怎么有能力行" 土德之瑞 ",让中原地区的各个农耕部族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共同对抗入侵中原的北方荤粥呢? 黄帝一族,就是当年伏羲氏部族的赵宝沟文化支系里面,被女娲氏部族所打败的那个黑龙氏部落的后裔。 女娲氏部族当年在打败他们黑龙氏部落之后,就将他们的残部带回了陕西,安置在了陕北地区。 然后,因为女娲氏部族想跟他们伏羲氏部族谈判,需要他们去向他们伏羲氏部族的王族传递书信,所以,他们的名号,就由黑龙氏变为了少典氏。 少典氏因为是和女娲氏部族生活在一起的,他们就肯定会和女娲氏部族通婚。 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的,伏羲氏和女娲氏既为兄妹、又为夫妻这个神话故事的由来。 由于少典氏支系是生活在陕北,所以,当东北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的主人们,受到荤粥民族的侵扰时,其中的一些人,就逃往陕北,去投靠了他们的同族兄弟少典氏。 当然,也因为少典氏支系所处的陕北地区,也是和北方荤粥民族相对抗的最前沿,他们也不得不被迫扛起抵抗北方荤粥民族南下侵扰的责任。 而正是在这样的责任之下,他们就会产生对他们背后的少昊金天氏政权的不满,感觉到少昊金天氏政权的无能,因为,少昊金天氏政权没有给他们多大的支持。 那么,为什么少昊金天氏政权无能呢?为什么少昊金天氏政权不能支持他们,去对抗北方荤粥民族的南下侵扰呢? 这时,他们跟女娲氏部族一起生活,受到女娲氏部族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就起到了作用,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少皞金天氏政权的错误在哪里。 女娲氏部族就是主张部族之间和平共处、不要相互攻伐的。 当然,以战止战的特殊手段,并不是属于相互攻伐,还是可以使用的。 而具体到当前的少昊金天氏政权,没有能力支持他们对抗北方荤粥民族的南下侵扰,就是由于,少昊金天氏政权对她的政权之下的其他各个中原农耕部族,实行的是压迫政策,遭到了其他各个中原农耕部族的反抗,使得中原各个农耕部族之间产生了相互内耗。 这样,大家就都没有能力,去对抗来自北方的荤粥民族的侵扰。 所以,黄帝的政治路线就是,以" 土德之瑞 "," 中和之性 ",首先团结所有的中原地区各个农耕部族,共同推翻实行部族压迫政策的少皞金天氏政权,然后,还是要团结少皞金天氏支系,大家休戚与共,一致对外。 所以,我们为什么看到,黄帝的守护神是" 天鼋 "呢? 这个" 天鼋 ",就是" 龟龙 ",或者" 龙龟 "。 她就是共工氏部族的图腾" 龟 ",和伏羲氏部族的图腾" 龙 "的结合。 她展现的就是,黄帝的让中原地区两大部族,伏羲氏部族和共工氏部族合二为一、不分彼此的政治愿景。 而正是在黄帝的这个政治愿景的推动之下,中原地区的各个农耕部族,以及各个部族内的各个支系,就逐渐地摒弃前嫌,团结一致,共同以对抗、驱逐北方荤粥民族为己任。 而在这个大家摒弃前嫌,团结一致,共同以对抗、驱逐北方荤粥民族为己任的大好形势下,原来的高庙文化支系的后裔、良渚文化的主人们,能力是最强的。 所以,他们就逐渐接过领导大家对抗、驱逐北方荤粥民族的领导权,成为了新一代的王族。 他们就是黄帝之后的颛顼大帝, 距今4600年,河南地区兴起龙山文化,说明这时候,北方荤粥已经被赶出了中原,中原地区已经恢复了安宁。 距今4500年,东北辽西地区的小河沿文化消失,说明颛顼大帝对抗北方荤粥取得巨大成功,他已经实现了他们伏羲氏部族的"北至于幽陵"的终极目标。 而这个时候,黄帝在哪里呢?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