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沙家滨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一部《沙家浜》京剧样板戏,让江苏常熟市的沙家浜名闻遐迩,也使″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抗战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沙家浜原名横泾、芦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芦苇荡抗战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京剧巜沙家浜》红遍大江南北,剧中塑造的郭建光、阿庆嫂等人物形象更是家喻户晓。我的童年少年时期,看得最多的就是《红灯记》、《沙家浜》等八个样板戏。我所在的生产大队文艺宣传队也排练过京剧《沙家浜》,每天一放学,我就同一群孩子去围观,好多戏文和唱词就此留下深刻的记忆。时光流逝,想不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有幸来到常熟市的沙家浜,走入了戏曲《沙家浜》的故事发源地,亲临戏景了。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18名伤员在指导员郭建光的带领下,来到沙家浜养伤,他们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的友谊。日伪军为了挖出这批伤员,对沙家浜地区展开疯狂的大扫荡。党组织为避开敌人锋芒,安排伤员转移到阳澄湖的芦苇荡,使敌人一无所获。日寇并不甘心,命"忠义救国军″进驻沙家浜,暗中查出伤员的下落。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认为阿庆嫂消息灵通,肯定知道伤员下落,于是向她打听。阿庆嫂与敌人巧妙周旋,并引诱敌人开枪,枪声传到芦苇荡,藏身其中的伤员提高了警惕。沙家浜被敌人长期占领,阿庆嫂根据中共江阴县委指示,派沙四龙把伤员转移到红石村,沙四龙也参加了新四军。敌人找不到伤员,抓来群众拷问,但群众们都闭口不答,敌人气急败坏之下,残忍地杀害了一些群众。几个月后,伤员痊愈,郭建光利用胡传魁举办婚礼之际,率领新四军战士组成突击排,连夜奔袭,杀回沙家浜,突然杀入婚礼现场,将敌人一举歼灭。
1939年,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东进阳澄湖地区,与地方抗日武装整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利用阳澄湖地区万亩芦苇荡作为天然屏障,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据资料介绍,阿庆嫂的原型之一是抗日英烈陈关林的妻子陈二妹,她开设茶馆作掩护,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递情报,成为江南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要联络点和接待点。剧中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的原型,就是新四军的三位抗战英雄郭曦晨、李建模和夏光。各取他们名字中的一个字组合而成。
沙家浜最美就是芦苇荡。舞台上的郭建光、阿庆嫂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而眼前芦苇荡正是"沙家浜″的原型,河滨纵横,芦苇密布。初冬站在这方枯黄带遍布的土地上,放眼望去,芦荡浩浩,苇草枯黄,一望无际,那层层叠叠的苇荡,似有千军万马藏匿其间,布下了无数个″芦苇阵″。舟行荡中,水道曲折多变,七拐八弯,忽暗忽明,神秘幽深,曲折迂回的迷宫,是当年新四军伤病员开展敌后斗争的天然庇护所。
坐上画舫,泛舟其间,顿有"初入芦苇,不知深浅″的感觉。这里水道曲折,宽窄不一,一条条水道在布满灌木的滩地前岔开,两旁密匝匝的芦苇高高耸立,芦苇起舞,水鸟婉啼,宛如一幅野趣横生的画卷。
走过江南风韵的横泾老街,登过硝烟散尽的峰火碉堡,看过影视剧场的实景演出,不知不觉间,我又回到了纪念馆入口处的"沙家浜″碑亭。"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照壁,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添历史厚重感。远处″勿忘历史,砥砺前行″的红色大字,在黄纱绿水中,格外鲜红醒目。
来到沙家浜,人们都要看一看阿庆嫂开的春来茶馆,第一代茶馆位于芦苇迷宫中,黑漆金匾的茶馆临水而筑,粉墙黛瓦的房屋古色古香,廊檐下″春来茶馆″四个字乃是郭建光生活原型一一当年″新江抗″司令夏光于1996年来沙家浜时题写。
走进茶馆,耳畔传来京剧《沙家浜》阿庆嫂智斗的唱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我忍不住摸了七星灶,提了大铜壶,看了看胡传魁躲藏的大水缸,坐了坐前厅的八仙桌……想当年,阿庆嫂就是在这里与日寇敌伪巧妙周旋,斗智斗勇,让对方深叹″这个女人不简单″。
进入景区大门,迎面见照壁,上面写有叶飞上将的题词″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根据地,以及澄锡虞、青浦根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主雕塑面向的正前方,有一坐″沙家浜亭″,这石碑上的题词是原全国大大副委员长、海军司令员叶飞所题。1941年皖南事变后,叶飞担仼新四军第一师笫一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和苏中第三军分区中共地委书记、副师长,参与指挥苏中地区反扫荡、反清剿、反清乡作战。叶飞将军是立下无数战功的人,还是华侨,是中国唯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
沙家浜景区的中心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由照壁、瞻仰广场、碑亭、楼阁等部分组成。瞻仰广场过道两边有18根造型各异的柱雕,象征着抗日英雄好似顶天立地的青松。广场的主题雕塑有五位英雄人物作英雄群体代表,分别是《沙家浜》中的郭建光和阿庆嫂、新四军战士和人民抗日自卫队员沙四龙。
主题壁雕两侧的锻铜雕塑,生动刻画了新四军在江南水乡的战斗生活。看着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像,联想京剧《沙家滨》中许多的经典片段,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为了民族生存,为了国家安宁,军民抗击日寇的大无畏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于心,警醒后人要珍惜革命成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飞鸟在水面上空翱翔。愿美丽的沙家浜永远这样宁静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