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3日,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同志在北京安然辞世,享年85岁。这位知性大度、端庄优雅的女性几乎具备了东方女性所有的传统美德。 她不仅是前国家主席第一夫人,还是中国第一批原子物理女硕士,也是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当闻讯王光美去世的消息后,昔日亲朋好友都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前来北京吊唁。 追悼会的现场气氛肃穆,哭声一片。负责接待宾客的是王光美的儿子刘源将军,他手捧遗像悲痛不已。 这时,有两位前来道别的追悼者,让刘源的情绪更加控制不住,泪如雨下。这两位宾客的到来,更让在场的其他人也跟着泣不成声。 那么,这两位宾客是谁呢?他们和王光美同志又有什么关系呢?一、王光美的"弃文从武" 1921年9月26日,王光美出生在一个优渥的资本主义官僚家庭。其父亲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担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 母亲是天津大盐商的女儿,也是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毕业于北洋女子师范大学。王光美的父亲曾历经两次婚姻,在11位兄弟姐妹们中,她排行第七。 从小因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王光美品学兼优,知书达理,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大家闺秀风范。高中毕业前夕,她参加了全市中学生数理化会考,名列数学前三名,被大家称为"数学三王"。 这一年,王光美进入了一所德国教会学校——辅仁大学,就读数理系光学专业。当时抗战期间,很多北方学校南迁,而辅仁因为德国人所建,而得以拥有最好的学习条件。 王光美大学期间刻苦努力,上进自律,一直怀着读书救国的理念。本科毕业后,又考取物理系研究生,同时在学校担任助教。 因为特别崇拜居里夫人,她的理想就是到美国继续攻读原子物理博士。由于当时国共两党在北方的争夺日渐激烈,王光美受四哥王光杰的影响开始帮助地下党做一些联络工作。 后来,王光美还读到了刘少奇同志撰写的《论共产党的修养》,感触很大。1946年,王光美收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原子物理博士全额奖学金入学通知书,这张通知书可谓圆了她多年的梦想。 可是,一份来自共产党的工作邀请,却让她陷入了两难境地。原来,1946年,国共军事冲突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的势头。美国为调停国共争端,倡议成立三人小组在各战区设立军事调停处执行部。 当时北平军调部中央代表团就驻在如今王府井后身的翠明庄宾馆。其叶剑英同志任军调部的共方首席代表,李克农任秘书长。 由于谈判翻译人数不够,叶剑英同志就委托北平地下党物色两名临时翻译,于是,崔月梨就把王光美找来了。 王光美起初左右为难,即不想放弃出国深造,也不想耽搁国家紧要任务,经过再三考虑,最后选择了后者。 王光美绝对没想到,她的这一决定,让她以后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二、忠贞爱情路 几个月后,国共内战爆发,美国宣布调停失败,中共代表团纷纷转向各个解放区。由于王光美身份爆露,她不得不离开北平,去了延安。 在延安,王光美见到了刘少奇,当时她还不知道对方是党中央二号人物,她只是模糊知道刘少奇是理论家和军事领导。 有一次,刘少奇找来王光美谈话,吃饭间歇,王光美看到在饭桌上的蒸饭上,居然放着一瓣蒜。随后,她听其他人谈起,才知道刘少奇胃不好。 后来,随着两人的多次接触,刘少奇坦言他有过失败的婚姻,目前正一手拉扯5个孩子。 刘少奇的坦诚相待,对工作的专注负责,让刘光美开始心动,而刘少奇也喜欢王光美的温婉大方,优雅知性。 1948年,两人在西柏坡喜结连理。1949年,中共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央机关从西柏坡搬到北平,王光美跟刘少奇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北平。 王光美不仅是刘少奇的秘书,还是9个孩子的母亲,她对待5个继子继女如同己出,照顾得非常周全。 王光美不仅在工作中细致入微、兢兢业业,还把家庭也打理得井井有条,体现了东方女性温婉贤淑的优良美德。人生在世,并不都是一帆风顺,难免浮浮沉沉、波涛汹涌。 1966年,十年浩劫拉开帷幕,刘少奇成了被攻击对象。1967年,王光美也被造反派押到清华大学,在30万人面前开始了批斗。 没过多久,王光美就被关押在了秦城监狱,这一待就是十二年。1969年,刘少奇同志在开封去世,两人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在监狱十二年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王光美一直不想提起,但难熬的漫长时光,还是锻炼了她的心志。 1978年,王光美重见天日,她终于和孩子们团聚了。三、追悼会来了神秘宾客 1979年,王光美被当选为中国社科院外事局的局长。至此以后,她又踏上了了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工作历程。 退休后,王光美谢绝了一切挂名的工作邀请。在74岁高龄那年,她应全国妇联主席之请,出任了"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 2006年,辛劳一生的王光美因病与世长辞,追悼会上,王光美美儿子刘源手捧遗像,泣不成声。当时来参加吊唁的宾客有许多昔日的战友。 有一位老红军,时年已经97岁高龄,坚持要坐着轮椅也给参加追悼会。还有华夏前副总理谷牧,那时也已经93岁高龄,也坚持开参加追悼会。 面对众多宾客,刘源一一握手致谢,这时,他看到了两位宾客,突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如雨下。原来这两位宾客是特型演员,郭法曾和刘袖杰,他们分别以刘少奇和王光美为原型,塑造过影视作品。 两人外形十分像刘少奇王光美,当刘源将见到后,就如同见到自己的父母一般,这样的情景又怎么会让人不动容呢? 1969年刘少奇同志去世后,国家感觉即沉痛又惋惜,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刘少奇先生的英雄事迹。有关部门决定,以刘少奇先生为原型,拍摄一些影视作品。 因特型演员郭法曾外形酷似刘少奇,他就担负起了这个重任,一演就是二十年。 其实刚接到拍摄任务时,郭法曾的心理压力很大。他知道刘少奇是个非常传奇的开国元勋,生怕演得不到位。 后来,郭法曾在剧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获得了跟王光美女士见面的机会。当王光美看到郭法曾后,不仅同意他出演刘少奇,而且还和他讲述了许多革命时期的故事。 渐渐地,郭法曾对刘少奇同志的传奇经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提高自己的演技,郭法曾看了很多刘少奇先生的影像资料,对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入微的模仿和揣摩。 最终,郭法曾的演出大获成功,节目播出后,得到了各界的认可和赞誉。另一名特型演员聊刘袖杰,她成功地饰演了王光美的形象。无论从神韵还是外形,演技都十分逼真。 在饰演刘少奇和王光美后,两位特型演员的心路历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一直把刘少奇和王光美当成自己的精神榜样努力学习,奋斗 上进。因此,当得知王光美女士不幸去世后,两位特型演员都极其悲痛。 于是他们结伴一起来参加追悼会,想送王光美最后一程。王光美一生起起伏伏,悲喜坎坷,沉浮不定。 但她始终不屈不挠,以坚韧顽强的精神为国为家默默做着贡献。她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如同一副挽联上所写的那样:光明胸襟存正气于公于私可昭日月,美善心灵蕴大德为国为民堪立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