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郑州头条##头条创作挑战赛# 清代中后期,外国入侵,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抵抗太平军北伐西征,清政府及地方官吏强令民众修建了许多寨堡;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巩县再次掀起修筑军事防御工程高潮,以避兵灾。 民国18年《巩县志》记载,青龙山地区42个村庄中,竟有36个村建有城墙寨堡,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巩义的十大古寨。 后寺河唐代尉迟寨 能和"天下第一险"华山南天门栈道相比的,就是青龙山后寺河佛湾西侧的尉迟寨,俗称"五十寨"。它坐西向东,海拔700余米,是一座直刺青天的孤峰,寨西有一条小路可达峰顶 。500米绝壁上有"南正圈""北正圈",中间瓮圈名叫"二鬼憋死窝"。民间传说,李世民继位后,开国大将尉迟敬德率兵东都洛阳门户,在青龙山尉迟寨安营扎寨,寨顶修造了寨墙垛口,简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新中国成立后,有砍樵放牧之人在峰顶还捡过古代铁剪头。 夹津口宋代孟良寨、焦赞岭 孟良寨在夹津口婴梁山麓,名曰"焦赞岭"(即今天镇政府背后之山岭),此为宋代抗辽名将孟良的孙子孟迪、焦赞的孙子焦文明抗击金兵、守护宋陵的屯兵之地,因孟良、焦赞在民间影响很大,故以此命名。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从孟津渡黄河偷袭巩县西南一带的宋军,宋陵镇将杨天吉命孟迪、焦文明隐至孟良寨、焦赞岭一带,以点火为号,哨兵报告官庄芝田起火,孟、焦率部杀出坞罗川,金兵惊慌失色退至孝义桥,又遇翟兴带兵从西北赶来增援,三面夹击之下,金兵落荒而逃。 洪河元代黑风寨 也称黑山寨,位于涉村镇洪河村和小关镇虎垴村交界处的黑石山峰顶,长达近千米,为元代巩县人郝义所修建,用以抗击元兵,数百年过去,雄风犹存。 南官庄清代安仁寨 1862年,太平天国遵王、扶王、启王率太平军3万余人路过巩县,青龙山人众推南官庄村李家宝等三人为寨主,刘欣仁为首事人,带领附近18村老百姓在南官庄南部青龙山顶日夜筑寨,1865年建成"安仁寨",同年9月立"创修安仁寨"石碑。 原创@书画大冒险 安仁寨占地40多亩,长约3公里,高10米,墙上有垛口,南城门上有"养静门"匾额,北寨门镶有"崇德门"匾额,门上镶有"安仁寨"门额石刻,落款为"大清同治二年建"。寨内挖有土窑洞,另修有两个大水囤,以备人畜饮水使用。 南山口清代青龙寨 南山口青龙寨,位于南山口老集西边,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用以抗击匪患。时代变迁,如今的青龙寨遗迹难寻,在西头村口竖有青龙寨纪念碑。 后寺河宋代万泉寨 亦称吴家寨,位于青龙山尚氏山庄东南方向,峰高780米,寨东、寨南、寨北均为悬崖峭壁,寨东北有一小路可达寨顶。此为南宋抗金义军建造,寨门额上悬有"万泉寨"匾额。这里曾挖出不少古代兵将尸骨、护心镜、剪头、铁灯等战争遗物,1961年村人捡到一枚铜印,印文为篆字"义军督统之印" 印柄上铸有"天兵元年制造",现存巩义博物馆。 民权清代忠义寨 位于民权过沟路村南部山岭上,建于清代同治时期,为抵御太平天国起义军而建,一百多年过去了,山寨犹存,红叶烂漫,这里成了观光旅游、凭吊古人的场所。 民国公川寨 夹津口公川村背后有一海拔近千米的险山孤峰,峰顶耸立着一座军事寨堡"公川寨",古称瓦屋川寨,总面积2000平方米,分两层平台,南高北低,南部高台上有两座庙宇,前殿为道教玉皇大帝庙,后庙为佛教石佛寺,北部修有上下两层共39间军事防御石寨窑洞,洞后留有射击孔。 据说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路巩,清政府强令老百姓修筑山寨,民国17年(1928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民众再次修高寨墙,此时寨名为"人和寨"。 竹林清代黄牛寨 位于竹林镇新山村,地势险要,四面环山,景区山脉属于中原伏牛山系。黄牛寨为清代咸丰年间修筑,站在寨上可东望长寿山,西看慈云寺,俯瞰后寺河,秋天到黄牛寨,层林尽染,红叶漫漫,别是一番秋意在心头。 丁沟清代讲山寨 创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系由纸坊村副榜狄坦督建。该寨位于丁沟东北碳井处,东可望五指岭,西可见金牛山,南可眺嵩山,南寨门与西寨门上均有"讲山寨"三个大字,寨上有土窑200多孔。清咸丰元年捻军起义,土匪骚扰不断,富户动员上五甲(夹津口一带村庄)和下五甲(坞罗外的蔡庄、芝田、罗口等村)乡民集资修成。 悠悠古山寨,漫漫风云潮,我们或可凭吊,或可观光,巩义十大古寨留给我们的是无尽思索。#巩义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