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逛这条街,寻找名人的足迹 青岛是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曾经有许多文化名人生活在这块美丽的土地。 非常难得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文化名人故居至今保存依然完好。如果把这些文化名人的名字写下来,相当于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这些文化名人的故居散落在青岛各处,想去看看,没有充裕的时间是不可能的。偶然得知,位于小鱼山附近的福山路和鱼山路,有一条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是这些名人故居相对集中的地方。 虽然没有可能走遍青岛,遍访名人故居,但这个名人故居一条街肯定是要去的。 青岛有很多小洋楼,都很漂亮 福山路不长也不宽,很幽静。大概中午天气炎热的原因,路上连行人都见不到几个。路的两侧,都是上图这般的小洋楼。 因为小鱼山紧邻海洋大学,而它的前身是创立于民国时期的私立青岛大学(后又改为国立山东大学),所以有许多学者、作家和科学家在山东大学任教,并寓居于此,逐渐形成了这条独一无二的文化名人一条街。 名人故居现在不知住的人是不是名人 略显遗憾的是,这些名人的故居都没有对外开放,只能站在紧闭的大门外面看一看,发一会儿呆。 毫无疑问,这条街上的老洋房早已作为民居,主人是不允许你这样一个陌生人踏入半步的。 我想,即使在房改多年后的今天,能在此居住的人非富即贵,绝非我这样的布衣百姓。 沈从文能住这样的房子,肯定经济实力不俗 这是沈从文的故居。 这座小洋楼很是气派,与沈从文的名气很是匹配。我想,民国时期作家的生活条件还是很优渥的,能住得起这样的房子,薪水和稿酬一定很高,囊中肯定不是羞涩的。感觉我的想法挺俗的,没办法,俗人吗,想什么都要与钱联系在一起。 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的小说我读过不少,我是他的忠实读者 沈从文是1931年来到青岛的,在青岛大学担任该校文学院讲师。 在青岛,沈从文度过了"一生中工作精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候",写出了几十篇作品,如《八骏图》、《月下小景》、《如蕤》等。 在青岛,沈从文收获了令人羡慕的爱情,与苏州姑娘张兆和走到了一起,那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成为当年广为传播的流行语。 洪深当然是文化名人了 这幢洋楼是洪深的故居。即便是从栅栏往里看,也看出几分气派来。 洪深,有才华还这么帅 中国电影和话剧的开山者 洪深自然是大名人,头衔有好几个:著名作家、导演、戏剧理论家和教育家、中国电影和话剧事业的开山者之一。 1934年秋,应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之聘,洪深接替梁实秋担任该校外文系主任。 在青岛期间,洪深创作了电影剧本《劫后桃花》,表现了晚清遗老在青岛的家族生活与历史畸变,内中隐含自己的家族记忆。该剧本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正规的电影文学剧本。 小学时就读过闻一多的诗 位于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的闻一多先生故居。 这张照片是在网上搜到的。因体力不支及无向导,未能找到闻一多的故居。 因为我去青岛时正值酷暑,来小鱼山这天,温度高达三十六七摄氏度,且时值下午一点多钟,太阳狠毒。我的T恤早已被汗水浸透。 同行的旅伴已经不堪在烈日下奔走,与我商量:你自己去看吧,我找个地方凉快去。 旅伴凉快去了,我只好一人继续忍受酷热,去寻访文学名人故居。如果我能看到自己的狼狈样子,一定会骂声自己:病得不轻。 这照片是不是我拍的,忘了 鱼山路36号的洋房,是冯沅君和陆侃如的故居。这对共同研究古典文学的伉俪,曾经在这儿居住过一段时间。 冯沅君和陆侃如,照片很模糊,在网上搜到的 读过冯沅君的小说,具体内容忘了。 家中藏书中曾有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诗史》,几度搬家,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了。 看照片的水平,有点儿像是我拍的 位于鱼山路33号的梁实秋故居。 这一张照片也是从网上找到的。 直到现在我依然怀疑,自己究竟走没走过鱼山路。不过我清晰地记得,自己明明看过鱼山路的路牌。 熊希龄故居 途中偶遇熊希龄故居。 曾经在小鱼山居住的不仅仅是沈从文、梁实秋这样著书立说的文化名人,还有其他领域的名人,比如熊希龄。 熊希龄故居院墙上的介绍 熊希龄(1870年-1937年), 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30年,他活跃于政治、经济、教育、慈善事业等领域,曾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 1936年和1937年,熊希龄携夫人毛彦文应青岛市政府邀请,多次来青岛,出席主持第二届全国慈幼大会、避暑度假,为青岛慈幼教育出谋划策。 福山支路 这条石块铺成的小路,叫福山支路。 就是在这条路上,曾经住过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无论史书怎么写都绕不开与他有关的历史。卖个关子,究竟是谁,下一个帖子再揭晓答案吧。 (2018年4月26日写于个人空间,2022年11月修订) 【修订手记】去青岛文化名人一条街是2016年夏天的事,两年后写的帖子。青岛这个城市很神奇,吸引了众多文化名人投向她的怀抱,如老舍、闻一多、沈从文、洪深、萧红、萧军、舒群、梁实秋、王统照等等,并且保存着这些文化名人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