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乡村学校,出现部分四十几岁的教师不愿上正课,想清闲下来的现象,这是不正常的,值得反思。 一、四十几岁的中年老师,在工作上拈轻怕重,实在是要不得的。 1、枉为人师,对不起"老师"这个称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一生影响深远。作为教师有必要做到为人师表。四十几岁的中年老师正值年富力强之时,除非身体有毛病,这般拈轻怕重,贪图享受,真的有些枉为人师,对不起教师这个称号。这种品行的教师,冠冕堂皇地站在讲台上大言不惭地教导孩子,孩子跟着这样老师去学习,到底要学个什么东西呢?这等老师是否扪心自问要给孩子传授什么东西呢?作为旁观者,真的要为家长和孩子担心。 2、没有责任担当,有辱教师的使命。 人生到中年,"四十不惑"。四十几岁的中年老师,这个时候应该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教育教学经验比年轻教师丰富老练;身体状态正处最佳时期,年富力强;心性也变得沉稳厚实,不像年轻老师,血气方刚,容易冲动,也不像五十几岁挨边退休的老年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缺乏勇挑重任的担当意识,拈轻怕重,贪图安逸,这等老师真的有辱教师的使命。试问,这样下去,这些四十几岁的中年老师怎能当好年轻老师的榜样?怎能继承老年老师的教育事业?学校怎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教师心中应该要有耻辱感。 二、四十几岁的老师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拥有自身优势不是挑重担搞教育,而是图安逸谈享受,混日子。从侧面反映了学校的管理非常混乱。 1、学校教师的思想教育存在问题,助长了"懒教废教"之风。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学校的领导疏于管理,忽视教师的思想教育,造成教师的觉悟严重滑坡,产生贪图安逸的不良思想。个别教师不以"懒教废教"的歪风邪气为耻,反以"懒教废教"的歪风邪气为荣。学校风气不正,难以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2、学校的管理机制存在问题,为"懒教废教"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学校的工作不能体现公正公平,缺乏激励机制。大家一起"吃大锅饭",没有绩效意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没分别"。这种管理机制下,让教师缺乏努力工作的激情,滋生"懒教废教"的习惯。这种管理机制下,怎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学校要兴旺发展起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四十几岁的教师必须清醒过来,奋发有为。 "校荣我荣,校耻我耻"。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四十几岁的中年老师此时必须清醒过来,要有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做好学校的主人翁。四十几岁的中年老师,利用好自己这个年龄段的教育优势,在学校的整个教育发展工作中,承前启后,率先垂范,积极作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不愁学校办不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好逸恶劳是人之本性。如果一个人缺少努力的动力又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想偷懒想清闲很正常。 昨天几个朋友在一位兄长家的果园里小聚,闲聊的时候这位兄长大谈他退休后的计划。他说他准备与人合伙经销名贵白酒,顺便把这个占地六十多亩的果园升级改造成一个供朋友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聚会场所:喝喝酒,吃吃饭,谈谈天,唱唱歌…… 这位兄长是我县重点高中抓教学的副校长,特级教师,享受政府津贴。 我问他:你放弃申报正高级教师啦?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的,我准备多活几年——活一年就能给孩子多挣十万块!" 他解释说自己主抓教学二十年,单等明年满55周岁内退,就有闲暇时间做心愿未了的事情了。他还说到曾有私立学校投来橄榄枝,高薪聘请他从事管理工作,也被他拒绝了。 从笔者这位兄长的例子看,他现在年满 54岁,做了近二十年副高级教师,晋升正高级教师无望;当了二十年副校长,所谓"仕途"也到了峰顶。另外,他县城有房产,家里有果园,子女已经安置停当……就像笔者前面所说的,他缺少继续拼搏的动力了。加之,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朋友已经有人谢世,他自己身体属于无大碍但也有一些小毛病,这又提醒他今后该加强身体锻炼并及时享受人生了。 笔者与这位兄长是同龄人,之所以至今仍在教学一线努力工作,业余码字挣外快,节假日还参加农业劳动,这就是因为我缺少他那样的资本,不敢休息,不能"清闲",也不愿卸下重担。 "老马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我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笔者看到绝大多数老教师也同样在兢兢业业工作,不敢懈怠。除了有对家庭负责,我们也有一份对于工作、对于学生的责任。 至于像题主所说的"部分才40多岁的中年教师不怎么上正课,想清闲下来",也应该有这种情况。究其原因,除了这些教师责任心较差之外,或许是他们也曾经努力工作过,现在晋级无望,身体多少除了点状况,想提前歇歇了。 40多岁正值经验丰富、精力旺盛之年。这部分教师如果"不怎么上正课,想清闲下来"既是教育的损失也会带来消极影响。 个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激发中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有奔头,努力有成效。比如降低职称晋升门槛,让坚持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通过努力都能够晋级,而且包括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都不受岗位限制。不要让高级职称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令许多中年教师望而却步,从而成为他们不思进取的借口。 另外,要让绩效工资与工作量和工作成效挂钩,多劳多得。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也应该能够起到一些作用。 我是普普通通的一位农村教师下面我来回答一下,在一些乡村学校里有部分40多岁的中年教师就不怎么上正课,想清闲下来,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下面我把我身边的情况给大家说一下,与大家共勉。 我今年教龄已经23年了,我依然在教学一线工作,我担任了九年级的化学和班主任,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因为我爱教育,但我更爱孩子们,喜欢整天给孩子们打交道,一旦放假对我来说总是不适应,我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青春、一生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我们的学校,像我这个年龄的教师,大都冲在教学一线。题主所说的这种现象,在我们学校没有,但是在其他的学校可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在其他的学校,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是不愿意担课,而是不想担课。他们为了晋级,为了进高级,他们拼命的工作,一旦进了高级,他们的思想就开始走下坡路。没有以前积极,总想着不担课或者担小科, 更有甚者:有人的,有后台的。他们就开始不上课了,他们拿着国家的钱到别处又谋了一个差事。但是好景不长,从今年开始我们这里实行了一天4签到,实行了刷脸制度。 刷脸制度的实行,很好的控制了一部分人,他们不能拿着国家的工资到外边去兼职了。这是我们县委县政府的英明决断。在这里为政府点赞,做老师本身是一个良心的事业。我们不能拿着国家的钱再去兼职。 总之在农村的学校里,年龄到了40岁以上就不好好的教书了,这种现象是很少的,是极个别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两个人而坏了整个教师的名誉,如果有这是教师中的败类,是我们所不能提倡的。 亲爱的,你有什么想法和要说的请在下方讨论交流,加我关注,看有趣故事。为了我们农村教师的名誉,不求点赞,只求扩散。 我教书30年,这两年在农村初中支教,对乡村学校比较了解。题主所说的情况应该非常的少啊! 倒是乡村学校存在生源问题,制约了学校质量的提升。由于很多地方城市初中可以在农村小学招收优质生源,导致进入乡村初中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加上许多学生都是留守子女,导致升入高中的比例小,家长们都拼命把子女送到城市初中读书,加剧了农村学校生源匮乏。 由于乡村学校的学生少,老师相对较多,所以50岁以上的教师基本不担任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相对轻一点。但是40多岁的中年教师都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教学经验丰富,承担了主要科目。 偏远乡村学校,交通不便,经济条件不好,生活条件差,不容易留住优秀老师倒是一个大问题。不过各级政府现在高度重视,职称以及许多补助都向乡村学校倾斜,相信局面会改观的。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一些农村学校,有部分40多岁的中年老师不上主课,想清闲下来,有这种现象。 1.职称已评。无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里学校,很多年青教师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满头青丝熬成了白发。一天到晚,备课上课,制作课件,批改作业,管理班级,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还要想着职称的评聘。首先要参评初级职称,初级职称还比较容易,只要年限够了,各种材料齐全,一般都能评上。但是中级职称评聘比较困难,你要有突出的教学成绩,还要发表省级以上论文,甚至人际关系要好,要和校长套近乎,你才有可能评上。高级职称是难上加难,一般人很难评上,大多数的老师对高级职称不报幻想。 2.提干无望。老师除了评职称,在学校里发展,就是提干,能当上个一官半职,就比普通老师要强。学校虽然说是清水衙门,但是还是有一点油水的。譬如绩效工资吧,领导组除了有管理津贴外,有些学校在制定考核细则时,不是向一线教师倾斜,而是向教干倾斜,因而领导组的绩效工资要比老师高很多。有志于当教干的,通过努力,有的已经达到目的,可是也有的老师虽然努力了,目标没有实现,有点心灰意冷了。 3.教师过剩。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城市化也加快了步伐。多数孩子不愿意在农村学校上学,多数有转到城里去了,仅有少数孩子还在农村学校学习,农村学校老师过剩,有的老师不愿意到城里学校任教,有的想进城却又进不去,造成教师资源的浪费。现在学校老师年青人居多,40多岁就算老教师了,因为没有主课代,也只好代几节副课了。 有些农村学校40多岁的老师,不代主课,既有主管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某些乡村学校部分40多岁的中年教师不想上正课,想清闲。这种"半退休"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个中情况和缘由,"三味"应该还是比较了解的。 现暂且做个简要分析,看网友是否认同?第一个原因 : 有条件和机会"清闲",谁还想找"辛苦"?这是多数人的"本性" ! "三味"在农村初中干了30年,对每学年的9月开学季感触最为深刻:老师们对自己教哪年级、哪科、多少节等工作情况特别关心。如果得知自己课量多,或者别人课量少时,就会找教务讲啰嗦,并拉关系、谈感情,希望能少安排些课,或上些副科。因此,为了减少麻烦,教务组人员往往会采取"地下"或"关机失联"状态排课。 其实,没有几个老师不想少上点课,或上点副科,轻松些呢。如果学校人事安排在习惯或制度上有弹性和漏洞,这情况会更严重! 除非个别老师特有事业心,才会心甘情愿承担主科更多的教学任务。第二个原因 : 教师的待遇与工作量没关系 。 教师的工资由薪级、职称、教龄、地方津贴等部分组成,与工作量毫无关系,即使现在的绩效、课时补贴等与工作量相关,但影响极小,绝大部分老师并不在意。既然工资待遇固定不变,谁还想上主科,承受更大的压力和负担呢? 因此,要想让老师自愿承担主科和更多工作量,除非改变现有的工资结构,更多体现多劳多得。 第三个原因 : 教师职称制度的不合理性和指标名额的稀有性,让老师们看不到用工作成绩来获取职称的希望 。 虽然不是所有的老师尽职尽责教学工作的目的是图名图利,但大部分老师尽职尽责工作都盼望能晋升想要的职称。 很多农村教师,因为种种原因放弃晋升职称,所以,在教学工作上能轻松些是最大愿望。 "三味"有多名同事,原本是优秀的语、数、英等主科老师,但因年龄近50岁了,成绩干不过年轻人,评职称又无望,每年在分配工作时,以各种理由,不再上主科,仅上些副科,且课时量也要求少许多。确实引起年轻教师的不满。 "三味"相信,随着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特别是10年以上乡村教师晋职称不受指标限制后,一定程度上又会激活这些老师的教学热情。我是头条号"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 。 乡村中小学刚人到中年是哪些人想清闲下来,不上课呢?有这样想法或者说有这样权利的人一般都是校长、副校长! 我有一个同学刚做上副校长,先是代一个班副课,后来做了正校长课也不上了。天天背着手在校园里转一转,到办公室查一查老师工作情况,然后中午就陪上面来检查的人喝喝酒,悠哉游哉,逍遥自在。他还在我跟前不止一次地说:"党的政策真正好,刚过40就养老 !" 这些人利用手中芝麻绿豆大一点权利就开始谋求私利,然而又四处炫耀,在教师中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以前还有一位老师,因为羡慕那些不上课的副校长,于是找关系,走后门,到一个村小学做了一个校长。天天与社会上一般闲杂人等打麻将、喝酒,像个二流子,终于在一次上级主管部门突击检查中被撤职了。 他被撤职之后,那个村里竟然有村民到学校燃放起了鞭炮。这样的老师就是混入教师队伍之中的害群之马。他们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得到权利,然后再利用这个权利为自己搞了一个特权,德不配位,既害已,又误人。 而绝大部分人到中年的老师正是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的时候,这样的教师正是一个学校的中坚力量,正是因为这些好逸恶劳教师的存在,才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带坏了风气,败坏了教师形象。 像我虽然已届天命之年依然觉得教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每天与学生在起,还常能唤起年轻的记忆。一个教师离开了讲台,他就已经不是纯粹的教师了,而当一个教师做上校长或者副校长,脱离了课堂,那么他的领导又能有多少可信度?把一个学校交给这样的人,这个学校又能有什么发展前景呢? 40岁的老师,一般都把自己定位为"老教师"了,想清闲下来的"老教师"很多,这不只是乡村教师里的个别现象,在多数中小学都存在。 当初,很多人选择老师,就不是因为热爱这份事业,所谓的坚持,也是无可奈何而已,所以尽快逃离教师岗位,成了很多老师的追求。 老师要想逃离教师岗位,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当官或者干后勤!这个和学校规定有很大关系,有的学校,学校领导是非常辛苦的,他们既是指战员,又是战斗员,不仅自己带着课,还承担着学校的管理工作。但是,有的学校则不然,领导可以不上课,可以加分早晋职称等,而对于那些不能当领导又想逃离一线的老师,就只剩下干后勤了,为了能到后勤岗位, 有的甚至故意装病,或者不好好代课,给人不能胜任教师岗位的结论。 40多岁,有的老师已经晋完高级职称,职称已经不能对他进行约束了,而正高级又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有些老师,就开始消极怠工。本来晋上高级职称,这是对老师能力的认定,结果一旦晋上,成绩却越来越差,领导没有办法,只能让他带个副科,应付了事。 而那些没有晋上高级职称的老师,有的也因为看不到晋级的希望而变得消极,因为有的学校,常年没有高级职称。 40多岁,人到中年,也是最非常辛苦的时候!孩子大了,要考大学,需要他付出更多的时间;老人老了,可能会生病住院,需要他去伺候。这个年龄,如果在学校好好干,就是学校的骨干,在学校,越能干,干的越多,所以他必须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做出选择,有些人不想代课,也是正常。 40多岁,工作已经20年左右了,每天都在日复一日的过着单调重复的生活,多数人都会有职业倦怠感,而这个时候,自己培养的年轻人也已经成长起来了,"师傅"退居二线,也是正常现象。 总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以理解,有的不可以接受,但是你又没有办法。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问题,欢迎关注! 这种现象的确是存在的,这种现象存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学生生源流失严重。 目前,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教育距离越来越大。而这种距离,除了教育教学设施条件和硬件建设方面的差距以外,主要是师资上的差距。 大批优秀教师涌向城市学校,留在乡村学校的教师,要么年龄偏大,要么拖累太大,要么条件有限,都是走不了的人。 这样一来,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的师资差距就在不断的扩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所有的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优质的学校去就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学生流向城区,城区学校爆满,而乡村学校空落的现象。 这种趋势下,导致了乡村学校出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几乎相当,麻雀学校越来越多。 我们这里有一所乡村学校,26个学生,16位教师。而留下的这26名学生和16位老师,都是那种条件不允许走不了的。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师生比例严重失衡,不少教师就根本没有工作可干,40多岁的教师清闲下来不上课,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教育环境氛围不好,几乎没有竞争机制。 不知道其他地区的情况如何,就我们这里而言,我们这里属于偏远贫困地区,乡村教育的整体氛围不是很好,几乎没有竞争机制和竞争环境。人浮于事,得过且过,守摊子,看孩子,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40来岁的教师,职称晋升无望,跳槽转行无望,对自己的前途已不再抱有幻想。绝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混日子得过且过的思想。在这种大的氛围和环境下,这一部分教师就抱有一种能少干一点则少干一点,能不干最好不去干的心态。 而在城区学校,情况则完全不同,40多岁的教师正是干事创业的年龄,绝大部分教师都担着主课当着班主任。 这其实说到底,还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的。 其实,这是不符合中国目前实际情况的。因为农村条件相对较差,又不可能从事大家厌恶的补课行为,因此农村中小学近几年新近老师较少,因此承担教学任务主要对象是四十几岁中年人,这些教师勤勤恳恳,职称低,但是干活累。因为已经从事几十年,放弃职业心又不干。 真正教育中不干事,就是那些从事教育行政的所谓干部,因为担任校长或者中学学校领导,因此职称高,但是却没有具体事。整体琢磨怎么去对付那些一线教师。如果走进农村,你会发现许多校长教育局和中学学校都存在这样现象,一线老师担任课程较重,同时教育局和中心学校领导甚多,有一些区县甚至一个中心学校就有二十几人,这些人整体无事可干,因为都是从校长退下来,让这些人上课不会,但是职称都是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