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概念从去年火爆以来已近两年时间,然而至今仍没有出现一款现象级的元宇宙应用,积极布局元宇宙的国内外的互联网大厂亦无人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Meta的「Horizon Worlds」和百度的「希壤」在近日都被媒体抨击应用内"人烟稀少"。 虽未真正走进大众,但元宇宙却带火了门槛极更低、更适合普通人参与的NFT。 在国内,为了更加符合国情,NFT通常被称为数字藏品,由于概念较新,对于什么是数字藏品,甚至都还未出现一个公认的官方定义,这一领域的参与者目前大多数关注科技前沿领域的年轻人。 欧科云链数字藏品消费者调研报告显示,80后和90后是数字藏品消费的绝对主力军,占数字藏品总消费群的78.3%。 而这其中,90后又是绝对的核心,Just So Soul研究院的《Z世代怎么看数字藏品》报告指出,23~26岁的职场新人的数字藏品购买力最强。 虽然不少年轻人从数字藏品里捞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然而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容易冲动消费、易受周围人群影响,更多的年轻人已经沉迷甚至"沦陷"在数字藏品里。 01.
越玩越迷茫 从年初至今,陈齐已经面试过了30多份工作,今年本科毕业的他早有听闻当下的就业市场竞争压力非常大,所以大四在校期间就积极准备找工作的各项工作,可没想到现实状况比想象中的更残酷。 30多次面试机会是陈齐到处投递了近200份简历才换来的,可却只得到了3次工作机会。 第一份工作,往返通勤需要5个小时,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冒雨到家后,发烧的陈齐决定放弃了;第二份工作,公司同时招了15个实习生而只留下4个人,陈齐被淘汰了;第三份工作陈齐做的最久,由于疫情公司让他在家远程办公即可,工作了近3个月却一直未收到工资的陈齐,不得已上门"催债"才发现公司已经不见影踪。 农村出来的陈齐在见识过大城市的繁华后,不甘心再回到农村去,为了留下来,他不得不找了一份几乎没有门槛的销售工作,3500的底薪在付完房租后只勉强够他支付最基础的三餐消费。 不愿让父母担心的陈齐,为了支付押一付三的房租,向家境和出身都非常相似的室友,也是大学里最好的朋友提出了借钱的请求,但这位好朋友委婉的拒绝了他,并告诉他自己的所有身家都在一个数字藏品平台里,投资不到一个月时间价值就已翻了近三倍。 陈齐研究后发现,该平台的数字藏品,在其交易市场上的价格至少是发行价的10倍,也就是说,只要在发行后的早期买入,就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像是发现了金矿一般,陈齐兴奋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他完全抛弃了之前的顾虑,开口像父母要了2000元租房款,下午两点,陈齐准点抢购买到一个首发藏品,第二天该款藏品开放寄售,陈齐第一时间"冲进去",将2000元全部换成了藏品。 看着藏品的价格不断上涨,陈齐发出了此刻数藏社群里刷屏的微信表情一样的感叹,"圈子对了,赚钱和呼吸一样简单"。 出于谨慎,陈齐在藏品总价值涨到3千时全部卖出了藏品。在社群里,从藏友们的讨论中得知,该平台不再发新品了,将通过合成的方式"通缩"平台的藏品数量,虽然价格可能还会上涨,但是风险也变得很高。 虽然这个平台已经没有机会了,但是社群里每天都会分享多个类似的新平台,因为分享平台的"拉新"广告,提交给平台后用户就能获得平台的白名单,即无需抢购就能直接购买首发藏品的绿色通道。 此后,深怕错过每一次新机会的陈齐,每天盯着近百个数藏社群的聊天动态,无心工作的他因实习期内未开出一单而被公司辞退了。 这让陈齐更加专注于在各大社群发掘新平台信息,并通过分享和拉新去"撸"平台的白名单和空投。 从2000到3000,再到5000一直到上万,赚钱的喜悦和不断"打野"的收获让陈齐根本不知道自己这一个月是怎么过的。 在数藏圈,那些没有正规背书、套用雷同模板、不注重藏品质量、更偏向的炒作玩法、上线很快会开出交易市场、藏品波动非常大的平台通常被认为是"野台子",而参与这种平台被称之为"打野"。 打了十几次"野"后,陈齐越发的大胆了,他开始不再满足于50%以下的收益,不仅如此,他更沉浸于那种暴跌前一刻惊险"逃顶"的快感。 陈齐在6月23日以1555元卖出的一款藏品如今市场价仅有十几元 5月末的一次打野,错过"逃顶"时机的陈齐仍不舍止盈出局,直到投入的5000元变成2000元才心有不甘的卖出。 之后的两三个月里,数藏圈的风向完全偏向了炒作的平台,大量相似界面和玩法的小平台蜂拥上市,行业变得越发冷淡,市场焦点每天都在变,稳定盈利变得非常困难,一次押错很可能就会导致血本无归。 幸而陈齐通过几个月积累的数藏圈"人脉"和"撸白名单"技巧,他那2000元的起步资金所盈利的数藏"市值",一直保持在1万5到3万元之间。 用了近半年时间,赚了一两万,陈齐似乎觉得还能接受,但是对于找新工作,他完全提不起兴趣,可是能通过数字藏品长期盈利吗?李腾也给不出答案,对于未来,他十分迷茫。 02.
一个月亏掉十几万 与陈齐相似,大多数在今年5月份前参与开通了交易市场的数藏平台的用户,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不过接下来的几个月,崩盘来得比大部分人预想的更快更猛烈。 去年年底,作为科技行业开发人员的李腾就已经关注到了数字藏品,今年过完年,李腾在朋友的推荐下,在某个开通了交易市场的数藏平台,以单价110元购买了两份音乐数字藏品,不过对于该音乐的主唱歌手,李腾既不认识,同时也不喜欢这首音乐。 买入之后,藏品的价格很快便跌去了近半,李腾被朋友邀请进了这款音乐藏品的共识群,群里藏友们都在相互安慰和鼓励,群主经常会暗示大家,他认识的"机构"即将进场,藏品价格马上起飞。 李腾觉得买这种数字藏品十分像赌博,买中了就赢钱,买错了就亏钱,出师不利的他没有再继续买数字藏品。 在繁忙的工作里,李腾逐渐了忘记了买过数字藏品这回事。直到两个月后,在与那位推荐他购买数字藏品的朋友聊天时,又重新燃起了他对数字藏品的兴趣。 朋友懊悔的告诉李腾,自己在3月份"卖飞"了之前推荐李腾购买的那款音乐数字藏品,如今简直"拍断大腿"。 李腾闻言方想起自己曾经买过的两份还在账号里,他重新下载了该平台的APP,登陆后打开市场发现,手上的音乐藏品的最低价竟然涨到了不可思议的13000元。 兴奋之余,李腾仍有些怀疑交易市场的真实性,随即他将该藏品以12000元的价格上架到平台的交易市场,没想到瞬间就被人锁定了订单,并在10分钟左右完成了交易。 扣除交易手续费,可得到11000多元,李腾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自己两个月前随意投资110元换来的回报,他盯着这张音乐藏品发呆了一下午,始终无法想通这位不知名的歌手发行的不知名的歌曲,在发售10000份的同时,如何能撑起单份上万元的市场价。 虽然无法理解其中的奥秘,但100倍的收益是实实在在地摆在李腾眼前。 "比特币!",虽然身处科技行业,但是对区块链一知半解的李腾的脑中突然跳出了这个词,近几年,他经常听到身边的两位投资比特币的同事夸耀其在比特币上的"战绩",时常也会听他们感叹当时要是多投资或者拿住不抛掉该有多好。 "机不可失,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等搞明白再进场就太晚了",李腾开始不断暗示自己,100倍的收益显然已经逐渐让李腾迷失了自我,而此后他每次购买数字藏品前,都会重复幻想100倍的收益。 李腾从4月末开始再度入局数字藏品,只是这一次,他不再是随便玩玩。李腾将已经制定好的购车计划暂缓,拿出全部购车款二十多万进军数字藏品。 在平台选择上,李腾避开了鲸探和幻核等没有交易市场的平台,因为他十分清楚,炒作玩法显然不可持续,必须趁热打铁,这是一场需要速战速决的战役,任何一个平台都不值得他长期"逗留"。 起初两个月,李腾在数字藏品上获得不错的收益,不过随着行情趋冷,到7月初,李腾的盈利几乎都"吐"了回去。 正当李腾对数字藏品的投资热情逐渐被浇灭时,年初领他"进门"的朋友给他带来了一个劲爆的消息,数藏行业里的一位自带热度和流量的重磅人物即将开出一个全新的平台,并且会带来全新的玩法。 李腾一听便明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来了。他迅速变卖了手上所有平台的藏品,将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在这个新平台上。 即便在因为各种"意外"下,没有买到首发藏品,但他仍十分坚决的冲进了交易市场,从几百元到几千元,李腾越买越涨,越涨越买。 红色的数字铺满了李腾的手机屏幕,也印得他的双眼格外的猩红。这半个月他睡的很晚却睡的特别香,他起的很早,因为叫醒他的是触手可及的梦想,一睁开眼他便打开昨晚锁定的页面,财富数字增加所带来的幸福感让他一天都充满活力。 但这活力仅仅是在购买数字藏品和数藏社群的讨论上,对于工作,费时费力又不能马上体现在收入上,李腾已经彻底"躺平"了,考核连续3个月垫底,他的名字已经出现在需要被"优化"人员的名单里。 沉浸在幸福的喜悦里的李腾丝毫没有发觉潜伏的危机即将爆发,8月中旬,该平台连续两天大跌,但李腾虽然惊恐却还是暗示自己"富贵险中求",他认为自己的成本较低,跌一半也就刚刚跌回成本而已。 果然,这两天的大跌最后都回涨了不少,李腾暗自庆幸自己的正确决定,使得自己没有被"洗"出去,他越发期待接下来几天机构的拉盘。 事实上这两天的大跌已经在该平台的用户群里引起了相当大的恐慌,没有任何价值支撑的藏品,一旦进入"抛售"情绪,价格就会冲着归零狂奔。 平台方显然是意识到了这点,在经历这两天的大跌后,平台以升级为由紧急暂停了交易市场。 李腾重仓藏品在8月23日的价格走势截图 但数天的冷却仍止不住用户的恐慌,在恢复交易后,该平台的藏品全部遭遇了"踝斩",又是两天的大跌,这次李腾再也坐不住了,看不到希望的他不得不清仓出局,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二十多万的投入仅能拿回8万。 不过随着该平台在近日"死灰复燃",不死心的李腾已再度凑出资金杀了回去。 03.
赚的越多却越惶恐 方鹏玩的更加投入,毕业后一直在银行从事放贷工作的他对金融格外的敏感,接触数字藏品一个月后他就明白,单打独斗式的玩法无异于碰运气般的猜大小游戏,要想在数字藏品上面获得稳定收益,必须抱团成为机构或庄家,以此掌控主动权方有可能。 6月份,方鹏集结了身边的两位好友和长期在线上共同投资数字藏品的资深藏友组成了一家数藏资本,6位核心成员每人至少有50万元以上的可支配资金,剩余十几位普通成员每人需提供10万元的可支配资金。 接着,方鹏花了近2万元购买了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数藏社群,并花了几百元在淘宝上设计好了LOGO,方鹏在其新注册的数藏资本微信公众号里对外宣称,该数藏资本拥有资金数千万元,自有社群10万人。 所谓的数藏资本,和通常意义上各类投资机构的资本不同,数藏资本大多是由数藏圈里的资深投资者组成,由于长期深度参与这个行业的炒作,他们对数藏平台的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了如指掌,再加之他们聚集成员后拥有大量资金,使得他们往往可以在合适的时机买入,配合炒作拉高价格后套现离场。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数藏资本,方鹏不再是一个只能从外部观察平台的"门外汉",而是真正拥有了与数藏平台深入"合作"的机会。 从下半年开始,新平台们上线时,往往会以与数十家数藏圈的资本和社区合作为主要卖点,以此彰显其前期就有非常高的人气和资金支持基础。 方鹏在一个由各大数藏资本和社区负责人组成的微信群里,每天都能接到新的平台合作需求。 与新平台们的基础合作,方鹏只需要授权平台方在宣发时放上其资本的LOGO,以及在自己的公众号和社群里推送平台方的宣发物料,作为回报,平台方会给到方鹏一定数量的白名单和空投。 而更深入的合作,方鹏则会直接与平台方的管理层沟通,凭借方鹏团队资深的数字藏品"操作"经验,全面参与平台方上线初期的策划工作。 策划工作主要是围绕首发系列藏品的价格、数量和赋能进行,此外,为了确保新平台的"开门红",平台方会预留一些藏品,使得市面上被普通用户买到的藏品数量极少,这将大大降低之后"拉盘"的难度,而这预留的藏品里自然会有不少的数量将进入方鹏团队的口袋。 平台首发藏品发售后,方鹏便会大力配合平台方进行炒作,因为首发藏品的价格越高,他手上的平台方给的藏品就越值钱,深度绑定的关系让数藏资本变成了平台的股东般全心为平台工作。 这种私底下的合作本不应该被普通数藏用户知道,不过方鹏表示,在平台方和数藏资本圈,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他们还会不断暗示甚至明示自己的用户存在这样的"老鼠仓"行为。 不过由于上不得台面,亦无合同等法律层面的保障和约束,方鹏碰到过几次平台方不兑现答应的承诺,甚至单方面删减方鹏账号数据的情况,这让参与拉盘的方鹏亏过不少钱,有冤也无处伸。 说起法律,方鹏表示这正是让他萌生退意的顾虑。之前方鹏与各大新平台的合作都是在首发藏品发售结束,拉高出完货就彻底离场,之后平台的死活就与他无关了,方鹏从不在一个平台长期"逗留",因为他知道新平台不再新的时候,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方鹏也以为这样他就能彻底撇清和平台的关系了,直到他在一次用户的维权事件中了解到了「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在仔细阅读了相关法律条款后,十分惶恐的方鹏还托人咨询了律师。 从律师答复中方鹏得知,虽然数字藏品还未被定性,但方鹏确实与平台方串通操纵价格,是有可能落入「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的范畴,而该罪一旦成立,不仅要被判处罚金,主要负责人还有很大概率被判有期徒刑的可能。 思考再三,盈利颇为可观的方鹏最终决定不再继续经营数藏资本,他已在近期做好了退出和善后工作,可他仍觉得心上悬着一把刀似的,每日都过得十分焦虑。 不管是方鹏、李腾还是陈齐,不管是赚到了钱还是亏了钱,越来越多这样的年轻人,被"困"在了数字藏品里。 他们中有的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有的欲抽身离去却心有不甘,然而还有更多的年轻人,徘徊在外面,跃跃欲试。 数字藏品这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