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特刊欠发达省份的脱贫故事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北京报道
过去是"树木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也跑光"的"三光村",现在是"光荣脱贫、光彩夺目、光明前景"的新"三光村"。——这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来自云南省西畴县蚌谷乡海子坝村村民谢成芬,讲述的她亲眼所见的脱贫故事。
过去,云南、贵州、甘肃脱贫任务繁重。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全族脱贫,实现了"一步跨千年"。贵州实现了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甘肃也是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下一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三地如何发力?10月19日,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的第四场集体采访上,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和云南省委副书记石玉钢进行了解答。
10月19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了第四场集体采访。
甘肃75个贫困县、5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提及甘肃的扶贫,人们就会想到左宗棠说过的"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东部扶贫协作省市、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鼎力支持下,甘肃省上下感恩奋进、苦干实干,实现了75个贫困县、5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在集体采访现场说:"我们深知,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特别是对于甘肃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非常突出的省份,巩固脱贫成果的艰巨性丝毫不亚于脱贫攻坚。具体是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建机制强保障防返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困难户等实施动态监测,持续开展"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二是着力抓发展兴产业促增收。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提升转型扶贫车间,发展壮大"牛羊菜果薯药"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种业基地,做大做强"甘味"品牌,千方百计带动农民兴业就业、共同富裕。
三是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甘肃地形狭长、横跨1600多公里,各地自然生态、生活习俗、发展基础差别很大。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分类编制实用性乡村建设规划,实施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四是着力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乡风、家风、民风一体培育,帮助群众转观念、提技能、增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引导群众更加自觉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同心创造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
贵州脱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贵州举全省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全省92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192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脱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
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在集体采访中介绍说,做好巩固和衔接的工作,首先是要防止规模性返贫,这也是头号民生工程。坚持政策不断档,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通过发展产业、就业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责任不放松,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压实部门和地方双责任。坚持力量不减弱,继续向脱贫地方派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坚持监测不遗漏,实行实时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不返贫。
在此基础上,念好"富、美、安"三字经,全力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重要要求。一是发展乡村产业"壮体",用好贵州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做好宜农、宜工、宜游等不同特色的产业文章。二是推进乡村建设"塑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三是加强乡村治理"铸魂",把自治、德治、法治结合起来,加快移风易俗、加强乡村治理,留住美丽安逸的浓浓乡愁。
云南农民和脱贫人口2024年年收入有望达2万元
云南是世界大花园,也是民族大花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
据云南省委副书记石玉钢在接受集体采访时介绍,这11个民族,在解放前有的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解放后一步跨入社会主义。其中人口多的70多万人,人口少的仅六七千人。
如今,这11个民族已经和全国一起实现了全面脱贫、全面小康。"2021年和2015年相比,脱贫人口的收入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速是32%,兑现了‘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也体现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石玉钢说。
云南的脱贫人口和易地搬迁人口都占到全国的10%,而云南的人口大概只占全国的3%。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见,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责任有多大、任务有多重。
石玉钢表示,今后,云南将从以下方面发力,确保现代化路上、确保共同富裕中一个民族都不掉队。
第一,把群众增收作为中心任务。提出"一切围绕农民增收、一切为了农民增收",实施农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今年,努力消除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下的,明年力争消除年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2024年,争取让全省农民和脱贫人口年收入达2万元左右。
第二,把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主要是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重点培育和发展14个云南有优势的产业。例如鲜切花、中药材、茶叶和咖啡等。另外,还有蔬菜、水果、肉类等。每个脱贫户都有两个以上产业,每个脱贫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生产技术。
第三,坚持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由近到远、从易到难,不断巩固扩大成果,靠教育来改变。
第四,深化52家中央定点单位的帮扶,特别是持续了26年之久的沪滇协作,承接好上海的产业转移,把上海的优势同云南的特点结合起来。
第五,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深度激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力量。
第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行村级大岗位制,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20期)
2022年第2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12月5日起,黄江镇便民核酸采样点这样安排东莞市疾控中心提醒外市来(返)莞人员要及时报备,严格落实落地检落实核酸三天三检,做好7天健康监测,注意个人防护。黄江镇12月5日起,在各社区设置了便民核酸采样点,请应检尽检愿检尽检
晚稻秋收看南粤,丰收图景扑面来又到一年丰收季。眼下,全省各地秋粮收获正如火如荼开展田间地头,机器轰鸣,南粤大地,尽显丰收。10月下旬以来,全省掀起晚稻收获和冬种生产的热潮,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农民抢抓晴好天气,
18个月复活国美,黄光裕的Flag倒了丨极刻大河财立方极刻第802期大河财立方记者陈薇2021年2月,离开国美13年的黄光裕回归。重新执掌国美的黄光裕发出豪言壮语力争用未来18个月的时间,使国美恢复原有的市场地位。然而,18
许久不见,这位金马影后有了另一个身份前阵子,许久未见的林嘉欣办了一场展。落地大玻璃前,20张由她设计亲自手捏并上色的陶瓷凳,散落在展览空间的各个角落,容大家自由地搬移,或静坐于上放空和自观。TakeCareYou好好
中年男人如何保持男人味?35岁后坚持5个习惯,精力足显年轻说到保养,很多人都会忽略男性群体,因为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男人就是不拘小节的代名词。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男人也会因自身衰老感到困扰,经常处于力不从心的状态。中年男性的保养虽有所
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姓氏介绍之郭古今中外,姓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符号,从立不改姓坐不更名这句口头禅就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的姓氏繁多,今天,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分享姓氏介绍之郭。堂号太原郡(秦朝)今山西省太原
藏头七绝(新)香山红叶(第五百零二集)文李保才2506hr香绕高天雁渡云,山风送爽敞吟襟。红尘名利莫贪取,叶落花开皆有因。2507hr香久弥心有远名,山烟深处踏歌行。红栌未卸胭脂色,叶落作余足底虹。2508hr香在心头
湖南湘见欢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宁远揭牌成立古有媒妁,今有湘见欢喜。12月3日,湖南湘见欢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宁远县正式揭牌成立。本地自媒体网红书法艺术家等到场祝贺并送来花篮。据了解,湖南湘见欢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一站
细谈丹麦漫画战争1。情感形成对丹麦漫画战争感兴趣的理论家很少注意到镜像漫画在传达或扩展言论自由的标准观点方面的潜力。他们要么接受自由主义的框架,要么强调许多穆斯林祈求的伤害,这似乎是从主题宗教性伤
同心协力,筑牢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视频加载中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是抗疫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只有同心协力携手与共,才能筑牢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从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
盘点8款白酒,名气不大,纯粮酿造,好喝不贵,行家一囤就是一箱随着白酒市场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白酒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勾兑酒,贴牌酒也越来越多,有时候想喝一瓶纯粮酿酒,居然成了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白酒对于我们生活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饮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