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媛周总理的泰国女儿,为纪念周总理,给儿子取名常念周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在北京逝世。
联合国专门降半旗以表哀悼,这是联合国创立以来首次降半旗默哀,这也是对周总理人格魅力的肯定。
而在位于东南亚的泰国一位名叫常媛的女子,在得知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后,也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念周",意为思念周总理。
这位泰国的母亲怎么会将自己的孩子起名为"念周"呢?
这就要引出一段延续三代、跨越几十年的跨国情缘。
秘密结缘东南半岛
这位名叫常媛的女士可不是一般人,泰国名字叫做西林·帕他诺泰,常媛是她的中文名字。
常媛的父亲也是泰国著名的政治家桑·帕他诺泰,被时任泰国总理的銮披汶聘为第一顾问,并且两人私交不错。
而常媛和周总理相识结缘离不开她父亲的帮助,细数中泰关系发展史,桑·帕他诺泰是一个跳不过去的名字。
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桑·帕他诺泰就力主与新中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为中泰日后的友好合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缅甸政府的帮助下双方终于秘密建立了较为稳固的沟通渠道,而桑·帕他诺泰也第一次有机会踏上了他向往已久的中国大地。
几次沟通下来桑·帕他诺泰更加坚定自己所提出的要与中国搞好关系的外交战略。
为了表示诚意,他还特地将自己的一双儿女送到了中国,让他们到中国来生活学习。
面对桑·帕他诺泰的这一略显冒失地展露诚意的做法,周总理起初觉得有些不太妥当,本想拒绝,但无奈桑·帕他诺泰态度坚决,几番努力无果后周总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做法。
常家兄妹的来华生活
在被父亲送到中国时,常媛只有8岁,她的哥哥常怀也只有12岁。
起初由于常媛的年龄太小,桑·帕他诺泰原本只打算把自己次子常怀送到中国去,但是常媛听到哥哥要去中国便缠着父亲自己也要去。
拗不过女儿的桑·帕他诺泰最终还是同意了常媛的要求,于是常媛便和哥哥一同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常媛兄妹一到中国的时候就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周总理对这两位"小小外交家"也是格外重视,专门给他们安排了一栋漂亮的四合院作为落脚处。
一开始看到周总理兄妹俩有些紧张,连忙给周总理行了一个泰国的礼节,周总理也回了一个泰国的礼。
这让兄妹俩大为诧异,这还是他们第一次见到中国人知道泰国的礼节。
由于语言不通,三人间的交流需要翻译从中协助,周总理热情地欢迎了两位小外交家的到来,并和他们聊起了家常。
这让兄妹两人倍感亲切,常媛好奇地问周总理多大年纪了,因为他看上去和自己的父亲差不多都是四十岁的样子。
周总理微笑着摇了摇头说自己五十多岁了,常媛兄妹俩惊讶之余连忙改口叫周伯父。
其实刚到中国的时候兄妹俩还不叫常媛和常怀,而是用他们的泰国名字。
当时负责照顾兄妹俩日常起居的是廖承志,廖承志经常把兄妹俩带到家里做客。
他的母亲何香凝女士也非常喜欢这两个孩子,并且根据他们泰国名字的发音分别给兄妹俩起名常怀和常媛。
从此,泰国多了一户常家人。
时间来到了1956年的中秋节,周总理安排人把常家兄妹接到了自己的家中。
虽然周总理经常去看望两个孩子,但由于公务繁忙,他还是第一次邀请兄妹俩来家里做客。
到了周总理的家里,常媛不改活泼好动的本性,完全没有小孩子第一次去别人家做客时的忸怩不安。
她围着客厅跑来跑去,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周总理平时用来会客的沙发上。
小常媛爬在沙发上双手并用,不一会儿就把沙发垫子上的装饰花边给拆了下来,两只灵巧的小手一阵翻飞,一朵漂亮的荷花被折了出来。
看到常媛拆了自己沙发的周总理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蹲下身子,用双手捧着常媛折的那朵花。
还不断地夸奖她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好姑娘,并询问她是如何学会折荷花的。
常媛得意地说她在泰国的时候就经常折各种各样的花,折好后就把它们戴在自己的布娃娃上,可漂亮啦。
说到自己的布娃娃,上一秒还兴高采烈的常媛马上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没了兴致。
看到小姑娘心有所想,周总理亲切地把她抱在怀里,用和蔼的语气问她是不是想家了。
常媛听到周总理温柔的语气顿时眼圈一红,她认真地对周总理说她不习惯在北京的生活,在这里没有人陪她一起玩,她非常想念在泰国的朋友。
因为刚开始到中国的时候,兄妹俩因为习惯差异和语言不通,很难交到中国的朋友。
听到常媛直率的回答,周总理宠溺地揉了揉常媛的小脑袋,表示自己就是他们的朋友。
还指了指在一旁准备月饼果盘的邓颖超,表示她也是他们的朋友。
这时周总理向常怀招了招手让他也坐在自己的身旁,开始和兄妹俩讲起了自己当初去日本留学的经历。
当时他孤身来到日本,因为语言不通所以也没什么朋友,所以他非常能理解兄妹俩孤独的感觉。
说到这里周总理话锋一转,告诉常家兄妹只要学好了中文,那就可以和中国的小朋友交朋友,中国有特别多的小朋友都非常友好,非常期待和他们成为朋友。
说着周总理又问起了常媛中文学得怎么样。
常媛想起自己在中文课上的表现不由得小脸一红,但随即表示自己一定会学好中文,一定要交到许多许多好朋友。
那一年的国庆庆典上,周总理特地带着两个孩子登上天安门城楼,邀请他们一起观看盛大的烟火表演。
五颜六色的的烟花在空中炸开,散成不同的样子,有的像星星有的像光球,绚烂夺目的烟火让两个孩子看得如痴如醉。
看完烟花,常媛红着脸用中文对周总理说:"谢谢周伯父,我很喜欢烟花。"
周总理闻言也是十分开心,他摸着常媛的头说道:"我很喜欢你说中文,就像你喜欢烟花一样。"
从此常家兄妹就更加用功地学习中国的文化,为日后他们成为沟通中泰两国的使者打下了基础。
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常媛总是非常感动地说:"周总理一直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风云突变回家受阻
按照桑·帕他诺泰最初的设想,这两个孩子最多在中国待两年就会把他们接回来。
但是就在常家兄妹被送到中国没多久,泰国发生了变化。
原总理銮披汶被推翻下台,而备受銮披汶器重的桑·帕他诺泰也进了监狱。
这个消息也很快传到中国,常媛兄妹二人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而得到消息的周总理也第一时间把兄妹二人接到了自己家里,他郑重地向兄妹二人说道,
"我和我的国家也将会一如既往地呵护你们,让你们安全成长,你们就是我的儿女,我和邓妈妈就是你们在中国的父母!"
就这样,周总理有了一双泰国儿女。
周总理这一照顾就是十几年,比常家兄妹和亲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长,双方真的就如家人一样建立了浓浓的亲情。
常媛兄妹俩在这段时间中不仅把中国话学得非常流利,而且对中国的各种传统文化也颇有研究。
尤其是哥哥常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格外倾心,特别是唐诗宋词,每每读到一首好诗就能感叹良久。
此后常怀也是一心扑在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上,成了泰国首屈一指的汉学家。
沧海桑田,永感恩情
周总理也曾秘密派人告诉桑·帕他诺泰,常家兄妹一向安好的消息。
每每看到周总理送来的信都令桑·帕他诺泰感动不已,阅读信件的时间成为了他在狱中难得的幸福时光。
1967年周总理把哥哥常怀送回了泰国。
常媛则前往了英国留学,直到1970年常媛才带着丈夫回到故乡,完成了长达十四年的异国之旅。
但这段旅华经历给兄妹俩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他们忘不了和蔼可亲的周爸爸和温柔贤淑的邓妈妈。
1972年,兄妹俩便跟着外交使团再次回到中国,回到这个他们度过了少年和青年的地方,见到了疼爱自己的中国爸妈。
这次回来常媛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
因为当时中国在积极地开展乒乓外交,周总理把在美国身上取得的成功经验运用在泰国身上,邀请泰国派遣乒乓球队来华比赛交流。
而常媛就是作为中泰两支乒乓球队的翻译,这还是第一次由外国人担任中方领导人的翻译。
常媛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一点都不敢怠慢,时刻陪伴在周总理左右,尽心尽责地完成自己的翻译任务。
在常媛的极力配合下,中泰之间的这次乒乓外交非常成功,为之后中泰双方正式建交打下了基础。
四年后,周总理去世,同年,常媛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为了纪念周总理,她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念周。
1988年中泰合资的大型油库在泰国建成,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常媛经常陪同各国的代表团出入中南海,为中国的外交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分力量。
常念周六岁时就和母亲回到了中国,母子二人和邓颖超的合照一直摆在常家最显眼的位置上。
和母亲一样,常念周成为了沟通中泰两国的使者,常念周在中国读完了小学,之后便前往英国继续深造,先后进入牛津和剑桥大学进行学习。
毕业后的常念周投身于商业,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专注于和中国进行商贸往来。
在与中国的贸易交流中常念周也见证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他更加珍惜自己和中国的这段缘分,投身于推动中泰交流的第一线。
他如今是泰国最重要的对中关系研究专家,常念周每年的对中国的经济分析报告成为指导泰国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重要依据。
在近些年来中泰两国签署的商业合作协议中,经常能看到常念周的名字,他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在泰国经营的向导,推动着两国的商业合作。
不仅是推动两国的经济合作,常念周也投身于公益事业。
常念周于2004年创立了"常爱儿童基金会"一对一的帮扶云南省的贫困村,帮助当地修建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常念周也是出色的"中泰友谊大使",常媛经常和常念周讲起她在中国的故事,讲起周总理和他的名字的由来。
常念周在耳濡目染下也对中国产生了一种植根心底的好感。
在他有了孩子之后,他也给自己的孩子起名为"常恩周"和"常颂周",意为代代不忘周总理的恩情。
他也和自己的母亲一样给自己的孩子将自己曾经在中国的故事,以及这么多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常念周总是会对自己的孩子讲起自己家族的责任,他告诉孩子们他们家族的人是沟通中泰两国友谊的桥梁,而维护好这座桥梁的通畅则是每个常家人的责任。
在常家,学习中文似乎成了一项必修课,常媛曾经打趣道自己的中文讲得比泰语还要好,需要请一个泰语老师来教自己讲泰国话了。
常念周每隔几个月就会带着孩子回一趟中国,十几年中他的脚步也走遍的中国的所有角落。
不仅是自己喜爱中国,他也打算把自己的两个孩子送到中国读书,就像他和母亲当年经历过的一样,他也想让自己的孩子继承起维护中泰友谊桥梁的责任。
我们很难想到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还能有这么一家人时刻感念周总理,用祖孙三代人为推进中泰友好合作而献身。
这不仅体现了周总理难以匹敌的人格魅力和亲切友善的性格,也展现了常家人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
如今在一带一路方针的指导下中泰合作日趋密切,双方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互补互荣,尤其是中泰高铁的计划已经初见雏形,未来两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也将更加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