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这主要是江苏的地形长相造成的。 江苏省在全国省份中,是长的最苗条的省份,也是唯一一个只有南北,没有东西的省份。自古"河南安徽山东一大片,唯有江苏一条线"。 由于个高,方言的落差,要比兄弟省份大,所以,河南可用河南话、山东可用山东话、安徽可用安徽话。江苏不行,江苏必须要用苏北、苏中、苏南三种话分别表示。 江苏方言,以徐州地区、盐城地区、苏州地区为界,三大版块界限非常分明。由于江苏是用苏为省份简称的,如果我们用江苏话来代表江苏方言,东北人,就会误以为江苏人都说苏州话。所以,历史上,"江苏话"这个概念一直都没有成立。 江苏省的行政区域和地理区域是极其不协调的,它就是个大拼盘。所以语言上就不像其他省市那样有一种在省市内为大多数人所用的,占统治地位的语言。苏南讲吴语,苏州话,无锡话,常州话……代表不了大江苏。苏中苏北大部分讲江淮话,与苏南话根本不在一个调调,也涵盖不了整个江苏。其他邻近周边各省的还操着外省话。如新沂大约是山东话吧,还有操安徽话的……真没有哪种话可以算"江苏"话。 方言上,南京确实代表不了江苏。江苏存在三大语系,宁镇扬通泰淮盐属淮扬语系,徐连宿属中原语系,苏锡常及南通的启东海门及部份如东通州、盐城东台的部门、镇江丹阳东部、泰州靖江南部属吴语系 根本就不是一个地方的人 因为江苏各地方的方言太多了,比如南京南京话,尤其苏州话,我的二姨夫就在苏州,他说苏州话我们基本听不懂。扬州是扬州的话,南通是南通的话,南通话也比较难懂。 我在大西北讲扬州话,曾经有朋友笑着说,你说的啥,又快叽里咕噜的,像日语。[捂脸][捂脸]我们一个县,各个地方都有语言差异。一个乡可能东西也有细微的差异。 所以江苏没有统一的方言。不能统而拢之叫江苏话。[捂脸][捂脸][捂脸] 以前在防弹车厂有很多江苏人,做了八年同事,我听过外省话当中,江苏话我一句都听不懂,连一句江苏话都没学会。 江苏这个省很有特点,经济重心在苏南,历史文化重心在苏北。文化如淮扬菜,江苏民歌,文化巨擘,京杭大运河节点重镇。苏南呢?建筑是徽派风格,著名的拙政园等园林是徽商造的。在苏南,你很难找到代表江苏省特点的东西。方言也是,南京讲南京官话,苏州无锡一带吴侬软语,差别比较大。 小小的东台还分堤东堤西口音,海门口音。等 安徽也没有统一的方言,大体分为淮北片,江淮片和江南片。淮北片的方言又分为东,西,中的亚种,皖西北与河南相似;皖东北和苏北、鲁南相似;江淮片的东部与西部也不一样,比如滁州和六安话一听就知道不一样;江南片差别更大,有安庆话和徽州话,特别是徽州话,安徽其他地方人基本听不懂,完全像外语一样。 因为江苏是一个神奇的省份。江苏,江湖人称"散装苏",以综合实力强,内斗而闻名于世。而造成内斗的主要原因,就是省内存在多种文化:江淮文化、吴文化、中原文化。与之对应,则形成了三种方言区:江淮官话区,吴语区、中原官话区。 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在:南京(高淳、溧水大部为吴语区)、扬州、泰州(靖江为吴语区)、南通(海门、启东、通州一半为吴语区)、盐城、淮安、连云港南部、镇江(丹阳及句容小部分为吴语区),宿迁的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江淮官话又分为洪巢片和泰如片。 吴语区主要分布在:苏锡常三市(常州金坛西部是江淮官话)、南京的高淳、溧水大部、镇江的丹阳市、泰州的靖江市、南通的海门、启东、和通州区东部。 中原官话主要分布在:徐州、宿迁(沭阳、泗洪、泗阳除外)、连云港北部。 看完上面一段讲,大家是不是都懵逼了,事实上江苏的方言分布就是这么复杂。三种方言之间、吴语区和江淮官话完全不能互通,大家遇到了等于见到了外国人。比如泰州的泰兴和常州隔江相望,大家在江上打鱼遇到了,想聊个天都只能靠手势。南通的通州区,东部的人遇到其他通州区的人,也没法聊天。吴语和中原官话可以实现单向互通,吴语区的人大概率能听懂中原官话,中原官话肯定听不懂吴语。而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之间,江淮官话区的人也大概率能听懂中原官话,但是中原官话听江淮官话,则需要连蒙带猜,可能能听懂一些。(我妈是江淮官话泰如片,我丈母娘是中原官话,她们之间能聊天,只是我听不懂他们在说啥,反正聊得很好,咱也不敢问)。 之所以江苏一个省形成这么复杂方言,是由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江苏是个非常年轻的省份,这个省份的成立不像其他省,依靠山川大河而分,江苏出现只有一个原因-政治原因。江苏的前生叫是南直隶,清朝初期叫江南省,包括了今天的江苏、安徽全部、江西小部、上海全部。这个南直隶(江南省)是怎么出现的呢,一切得从朱元璋说起,重八创业开局一个碗,打下大明江山,定都南京。众所周知,重八是安徽凤阳人,穷人一般发了家,都想着回家去展示下,因此朱元璋一直想迁都凤阳,而凤阳无论如何,确实是撑不起一个庞大帝国的首都。因此重八就在南京住了下来。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彻底南移,南京的位置正好位于当时中国最发达地区的中心,为了巩固其统治,就以南京为核心画了个圈,形成了南直隶,有明一代,虽然后期首都实际是在北京,但是南京一直是大明法理上的首都,因此南直隶这个行政区域一直保留到大明灭亡。清军入关后,南京已经不再是首都了,这片区域也不能叫南直隶了,于是南京改名为江宁,南直隶改名江南省。但是这个江南省实在是太可怕了,清朝在当时属于异族入主中原,统治根基不稳,自然不允许一个超级大省存在,当时的江南省,GDP占据全国3分之一(当时安徽大部分地区都很发达、江苏的扬州府、淮安府都是名城,类似今天的苏州无锡的地位),科举考试江南省的举人几乎要霸榜,而南京作为大明三百年的首都,有全套的行政机构,有皇宫(南京故宫当时还在),一旦这个地方出现一个强力人物登高一呼,则大清可能又得回东北了。因此康熙就把江南省一分为二,且非常鸡贼的没有按照文化习俗的不同南北分,而是东西分,西部取当时最大的两个城市安庆、徽州(今黄山市),取名安徽,江苏取江宁、苏州首字,为江苏。这样江苏作为一个单独的省级行政区就出现了,上海是民国开始陆陆续续分出去的。分开之后的江苏坐拥南京、苏州、扬州、淮安、徐州等地,依然十分强大,但是已经无法成为单独格局势力出现了。为什么呢,他们不可能团结啊,今天的江苏十三太保还在内斗,下面是县不服市、乡镇不服县,个别村子都叫中华XX村。 另外,纠正问题里的一个误区,北方方言区的省份,可以以省为单位于统一方言,比如山东话、四川话、河南话。但是南方的省份是没有这种说法的,不仅仅是江苏,安徽的情况和江苏几乎一致,问题中的广东。大部分人认知的广东话其实只是粤语,也就是广府话,分布在珠三角一带,而广东的潮汕地区则是潮汕方言,以及梅州梅县为核心分布较广的客家话。广府话、潮汕话、客家话共同构成广东的三大方言,其余还存在范围较小的涯话,闽方言,少数民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