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昆明风物二十五 到了禄劝,喜欢随意走走。出了宾馆,很容易就找到了民族风情街,再拐个角就到了常去的手工作坊,老远就能看见暖暖的灯光下,那张不饰脂粉的脸,那么好看。 每次到禄劝都会去小店转转,挑选几件自己心仪的衣服,喜欢那个彝族女子的创意,她的优越之处在于化繁就简,看似普通的服饰,不经意就穿出了万种风情。 再往前,就是一个酒吧,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喝咖啡,迷离灯光中,他们指尖的味道,该是相同的吧,我看到了禄劝世俗和娱乐的一面。现在的禄劝,生活成本也比过去高出了许多,原本一百元左右的房间,现在得一百五十元以上,节假日还得往上翻许多。 还有那位老毕摩。他能循着《指路经》的路线把回归大地的生命分毫不差地送回祖先的故地。神秘的事物是很难用理性说通的,我相信神秘事物的存在,相信每个咒语,每一道符号都凝聚着不朽的箴言。 很多时候,存在是相对,正因为有了这些荡漾的缤纷,我才看到了焰火的升起,听到了骨朵绽放的声音,才触摸到了最真实的存在。 我从小就是个容易紧张的人,因此,心底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忙乱焦虑的间隙,在内心疲惫的时候,能够住在一个既舒适又朴素的地方,读读书,喝喝茶。 我喜欢这种生存方式,松弛、自然,为内心的安静和成长而活着。也许我做不了什么大事,但我有勇气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 喜欢彝人那些粗犷的首饰,闪烁着另类的光芒。我的手一遍遍地抚摸着那些银器,由此也认识了银匠董兴,禁不住诱惑,请董银匠专门为我打制了一对厚重粗犷的錾花手镯,心仪那种戴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觉,亦喜欢它的不完美。 在另一间铺子里,卖了一只纯银的簪子,手工一点一点敲击而成,暗存着手艺人的心意,丝丝扣扣,每个细节都荡漾着灵气,经常用它给自己在脑后挽一个松松的髻。 岁月里,银一直伴随着我,收藏了很多银器,九龙酥油壶,酥油碗,来自波斯的手工簪花银盘,很多,尤其喜欢银饰,黯哑的色泽总让我倾心,一任时光染上尘埃的颜色。 据说,银有鉴毒、消炎、杀菌、防腐保鲜、祛湿、净化水质六种功效,所以一直流连忘返。在我的梳妆柜里,各地淘到的银饰已经多到了让闺蜜眼红的地步。 一件喜欢的银饰,犹如一场美丽的邂逅,至今记得那个四十多岁的手艺人,话不多,默默干活的那种。 见我喜欢,便随手递了一个镂花的吊坠给我,微微一笑:"花开富贵,意思好得很。"当时,我并没有注意到它的花纹,只是被那种古朴和手艺所深深吸引。"花"与"华"谐音,在银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银饰并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向往和祈祷,在禄劝,银匠们都喜欢选择这类吉祥的花样与图案。 随手把一张碟放进光驱,盘坐于毯上,镂花的银坠,无声的视觉盛宴。喜欢有岁月感的东西,收藏纯手工的银饰、绣片,高超的技艺,一气呵成,令人叹为观止。夏天,配上简单的T恤,尽是风情,冬天,做为毛衣吊坠,亦很特别。明朗,汹涌,激荡,惶惑,艰难,黑暗,裂纹,都已经不再重要。 喜欢素未谋面,喜欢陌生的感觉,相信在连接着过去时光的巷子里穿行,自然会拥有真实的世界,很多看不开的东西自然也会放下的。对于我来说,有足够的诚实善良就可以,鲜有精力去计较太多的事情 。 年复一年,不知不觉间,我发现自己竟然已经适应了波澜不惊的生活,那些细微的日子,久久地感动着我。 温暖常在。让内心慢慢结实,慢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