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军第一主力团起源于胶东,驻扎莱阳多年
准确地说,应该是一部起源于胶东。
26军源于鲁中军区,前身是8纵。
李耀文上将为26军军史的序:26 军是个老部队,她起源于抗日战争初期的徂徕山、黑铁山、鲁东和天福山起义组建的人民抗日游击武装,以及八路军第129 师在河北南宫组建的津浦支队。
26军军史概述中提到:徂徕山起义成立的第4 支队大部,鲁东起义成立的第7 、 8 支队各一部,黑铁山起义成立的抗日救国第5 军(后改称第3 支队)一部,天福山起义成立的抗日救国第3 军 (后改称第5 支队)一部,以及八路军第129 师在河北南宫成立的 津浦支队大部,是我26军前身最早的几支部队。
这里说的天福山起义的武装力量一部为26军前身部队,其实是指26军76师226团。
也就是说,被誉为军第一主力团的原76师226团一部起源于胶东。
1938 年底,上任不久的第5支队副司令员吴克华带领3个营前往鲁中军区作战。
这3个营是5支队第61团2、3营和第55团2营,恰好是一个团的兵力。
61团2营是原蓬莱4营改编,3营是原黄县3营改编。此时担任61团团长的是赵一萍,赵一萍是寿光牛头镇人,原名原名马兰馨,又名马香圃,是8支队司令员马保三的亲侄子。他留在胶东,不久任5支队参谋长,1955年少将。而8支队也是26军的前身部队之一。
55团2营是原掖县"三支队" 2营。营长是李伯民,掖县人,他也留在了胶东,任5支队13团参谋,1940年郭家店战斗牺牲,年仅25岁。
这是胶东第一次正式向外输出军事力量。
1939年2月吴克华率领的这部分胶东部队与山东纵队第 12支队合编为新的第2支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闫世印,参谋主任刘国柱,政治部主任徐斌洲,副主任陈楚)。
当时,2支队在 临(沂)、费(县)边活动。
1939年津浦支队调归山东纵队建制,与山纵第2 支队合编,仍称第 2 支队。(76师前身)
1940年9月,第2支队与第9支队1团2、3营合编为山东纵队第2旅4团,1942年底改编为第115师教导1旅4团(1943年3月改称山东军区鲁中第4团)。
1945年8月改编为山东军区第4师10团,1947年1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22师64 团。
1949 年2 月改编为第 26军 76师 226 团。
1967年 7 月奉命赴江西执行"三支两军"任务,1975年4月划归第29军建制,1976年2月改编为第29 军 86 师 256 团,1985 年 9 月改编为第 31 军 86 师 256 团。
这个226团是原山东纵队、鲁中军区中唯一一个以老红军为基础、以老红军连队为主力组建的团队,所以在华野8纵、26军内被称为"红四团"。
76师本就是26军第一主力师,当年程世清政委率军南下后,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上将诸多不舍,多次去军委交涉,意欲让76师归建,然终成遗憾。
226团战史辉煌、战绩彪炳,战斗力很强,是26军,甚至整个华野数一数二的主力团之一。
26军抗美援朝归国后,226团随军部一起进驻莱阳,后来长驻河洛营房。
在莱阳,上一辈人的口中,大家不叫226团,而是称26团,只要一说起26团,要么是莱阳人,要么是226团人,很亲切。
2017年新军改后,256团加上师属炮兵团和装甲团,合并改编而成某合成旅。作为26军的血脉,目前归属第73军。